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省中学生校园欺凌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5 407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河南省中学生总体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2%,男生总体被欺凌的报告率(3.3%)高于女生(1.1%),经济较差片区总体被欺凌报告率(2.9%)高于经济中等(2.0%)、较好片区(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66,6.02,P值均<0.05);不同家庭因素、烟酒使用情况以及网络和手机使用情况学生受到6类欺侮以及总体欺凌的报告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家庭暴力(OR=4.76)、饮酒(OR=2.05)、网络成瘾(OR=2.63)的中学生受到校园欺凌风险更高,女生(OR=0.41)受到校园欺凌的风险较低(P值均<0.05)。结论河南省中学生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男生、遭受家庭暴力、饮酒、网络成瘾与学生被欺凌呈正相关,建议结合多部门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现状及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身心积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常暴力暴露问卷(Violence Exposure Scale,VES)、攻击规范信念量表(Normative Beliefs about Agression Scale,NOBAS)、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问卷(Middle School Students’s Self-control Scale,MSSSCS)和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于2019年8—10月对方便抽取的新乡市2所初中和3所高中的1 37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日常暴力暴露总分为(34.22±12.09)分,女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低于男生(t=-2.60~-6.32,P值均<0.05),初中生日常暴力暴露、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高中生(t=4.59~7.50,P值均<0.05)。暴力暴露与攻击信念、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44,0.51,P值均<0.01),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29,P<0.01);攻击信念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呈... 相似文献
5.
描述江西省南昌市及婺源县高中生校园欺凌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昌市抽取5所学校,每所学校抽取高一、高二各2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婺源县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所学校,该校所有高一、高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校园欺凌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校园欺凌率为26.6%,其中农村地区(OR=1.52)、男性(OR=1.44)、饮酒(OR=1.36)、打架(OR=2.34)、每天上网1~3h(OR=1.29)、每天上网≥3 h(OR=1.43)、体型偏瘦(OR=1.25)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而父母有时关心(OR=0.58)、父母经常关心(OR=0.70)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就非人口学危险因素而言,与无危险因素者相比,危险因素增加至≥3个时发生校园欺凌的可能性增加1.93倍(P<0.01).结论 江西省高中生校园欺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教育部门及家庭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建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探索中学生校园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伤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南昌市和抚州市3所中学共7 129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使用Olweus欺负问卷、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中自杀相关条目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者为13.7%,仅欺凌者为2.7%,欺凌—被欺凌者为5.1%,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3种自杀相关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23.9%,10.6%和3.0%.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校园被欺凌、欺凌、欺凌—被欺凌均增加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风险(OR值为2.21~3.20,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校园欺凌是自杀相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寄宿中学生欺凌及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阳市抽取10所学校2 823名学生,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焦虑相关维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7.9%,其中寄宿中学生的报告率(38.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37.1%),且寄宿中学生焦虑症状报告率(42.9%)高于非寄宿中学生(27.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寄宿还是非寄宿中学生,与未参与者相比,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症状(寄宿生OR值分别为2.30,6.04,非寄宿生OR值分别为1.94,4.23,P值均<0.05)。结论寄宿与非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不同角色与焦虑症状间存在关联,寄宿中学生的欺凌-受欺凌者产生焦虑症状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22年浙江省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于2022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台州市3个监测点13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5所非普通高中的2 713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浙江省青少年健康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个人健康状况、吸烟饮酒等相关行为、健康危险因素、遭受和实施校园欺凌的情况等。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台州市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总体报告率为31.92%,其中初中为39.04%,非普通高中为27.57%,普通高中为2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34.78%)高于女生(2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台州市中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总体报告率为3.54%,其中初中为4.78%,非普通高中为2.94%,普通高中为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生(4.69%)高于女生(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长三角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在长三角地区选取8所高校的2 426名大学生进行是否留守经历、健康相关及校园欺凌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遭受欺凌的发生报告率为41.71%,其中遭受身体、语言、关系、性欺凌的学生分别占13.07%,36.73%,22.79%,21.19%。男生遭受欺凌的比例为39.31%,女生为4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P<0.05)。留守经历大学生身体、语言、关系及总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关系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0.05),城乡、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0.05);父母关系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0.05),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正相关(P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南昌市初中生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初中生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南昌市区部分学校初中生950名进行自编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结果南昌市在校初中生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17.68%,其中初三学生为35.12%,初一学生为22.02%,初二学生为42.86%,初三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高于初二学生(2χ=13.581,P<0.01)。不同年级初中生睡眠质量各维度比较,除睡眠质量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年级(OR=1.701)、独自居住(OR=7.618)、家长期望值(OR=1.502)、做梦(OR=1.247)、焦虑(OR=1.675)、抑郁(OR=1.865)、每周体育活动(OR=0.522)和人际关系(OR=0.584)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初三学生较初二、初一学生更易出现睡眠问题;年级、独自居住、家长期望值、做梦、焦虑和抑郁是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每周体育活动和人际关系是睡眠质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了解湘西地区高职院校留守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欺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湘西地区1 241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人口学基本特征、健康相关行为及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41.82%,其中留守学生的报告率(45.05%)高于非留守学生(3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关系好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5,0.47),生源地为农村、5年高职、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93,2.57,2.51,3.95,4.73);与母亲关系好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0.40),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6,2.32,3.81)(P值均<0.05).结论 湘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的报告率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受不同因素影响.应尽快开展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学生黑暗人格、同伴关系和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的网络欺凌行为干预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黑暗人格特质问卷和网络欺凌问卷对北京和云南昆明共计1 93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中学男生的黑暗人格得分和网络欺凌得分均高于女生(F值分别为13.45,50.20,P值均<0.01)。中学生的黑暗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与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38,0. 40,0. 21,P值均<0.01),同伴关系欢迎性、排斥性、孤独性与网络欺凌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22,-0.16,P值均<0.01)。同伴关系在黑暗人格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7,t=-3.24,ΔR2=0.01,P<0.01)。结论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缓冲高黑暗人格特质与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应注重引导中学生正确的同伴交往。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情况,以及与网络成瘾有关的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市1 46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74%的学生有自己的电脑;70%的学生在小学中年级以后开始上网;84%的学生在自己家中上网;2/3的学生每周上网<2次,93%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4 h;约15%的学生见过网友;3%的学生浏览过黄色网页。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听歌、看电影、学习、玩游戏、收集信息、聊天交友等。学生网络成瘾率为2.66%,男生(3.76%)高于女生(1.44%)。网络成瘾的学生SCL-90量表的10个因子症状分数有9个因子高于正常学生。结论学生网络使用普遍;网络成瘾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开展综合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山东省某县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1742名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对近一个月来校园欺侮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各类欺侮的报告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欺侮的影响因素.结果 校园欺侮的报告率为40.5%,其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的报告率为34.5%,初中生的报告率为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欺侮他人的报告率为20.5%,其中小学生欺侮他人的报告率为13.9%,初中生的报告率为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遭受欺侮的报告率为35.4%,其中小学生遭受欺侮的报告率为30.5%,初中生的报告率为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3.6%的学生有4种及以上欺侮他人的行为,有7.1%的学生有4种及以上遭受欺侮的行为.欺侮他人和遭受欺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玩暴力游戏、学习成绩是中小学生欺侮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现象较为严重,应从个人、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开展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路径,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安徽省蚌埠市4所中学2 626名中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外显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亲子依恋和外显自尊得分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攻击行为得分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交往焦虑和外显自尊在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结论改善亲子关系、降低中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提高自尊水平,可以预防和减轻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中专学生儿童期羞辱的发生情况,探讨儿童期羞辱经历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石家庄某中专学校学生484名的儿童期羞辱经历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46.7%的学生16岁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羞辱。对儿童羞辱的人,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同伴/同学(30.6%)、教师(25.8%)、父亲(21.1%)、母亲(20.9%)和兄弟姐妹(18.4%)。有过儿童期羞辱经历的学生,SCL-90量表中的躯体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9个因子的均分均明显高于没有儿童期羞辱经历的学生,而且儿童期羞辱经历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均分和SCL-90总均分有随羞辱程度加重而上升的剂量反应趋势。结论中专学校学生儿童期羞辱问题常见。儿童期羞辱经历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相关。在学校和社区应开展预防儿童虐待的干预活动,使教师和家长掌握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教师、家长的行为,制止对儿童的羞辱。 相似文献
19.
某高等职业学院女生儿童期性虐待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等职业学院女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探讨性虐待对成年女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性虐待问题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等职业学校701名女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及其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701名女生中有155人(22.11%)回答18岁以前曾经历过至少1次1种或多种性虐待,其中98人(13.98%)回答经历过至少1次1种性虐待,57人(8.13%)回答经历过多种性虐待;以其经历过的最严重的性虐待进行统计,有75人(10.70%)被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有80人(11.41%)被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其中包括26人(3.71%)被试图性交和8人(1.14%)被强行性交。16岁以前有117人(16.69%)曾经历过性虐待。与没有性虐待经历的女生比较,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女生行为症状因子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重视女童性虐待问题,儿童期性虐待经历是导致成年后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部分中学校园侵害现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兰州市中学校园侵害的现实状况,制定科学而有针对性的预防校园侵害措施,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安全、良好的成长环境.方法调查兰州市24所普通初级、高级中学教室设备、卫生状况,评价无意侵害行为.同时抽取其中1所初级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在校侵害经历及学校教学设备卫生不良感受.结果被调查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侵害现象.无意侵害在校园内普遍存在,79.17%的学校由于班级人数过多造成教室内课桌椅布置无法达到国家标准,影响学生出入活动,致使学生上课时正常教育受顾机会减少.有意侵害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发生情况男生多于女生(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干预教育,对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