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护理女生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性行为的关系,为护理女生性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安徽省分别选取医学本科院校和医学专科院校各2所,对4所学校一至三年级所有在校护理专业2549名女生使用自编"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性行为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童年期不同时期性虐待对护理女生性行为的影响.结果 参与调查的护理女生中有143名(5.6%)报告曾发生过性行为,其中141名(5.5%)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6名(0.2%)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4名(0.2%)与同性和异性均发生过性行为.本科院校护理女生性行为报告率(3.9%)低于专科院校护理女生(6.8%);二年级护理女生性行为报告率最高(7.8%),一年级最低(4.0%);护理女生与父、母关系较好者性行为报告率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56,12.15,10.71,22.11,P值均<0.05).童年期不同时期有过非接触性和(或)接触性性虐待经历者(除高中接触性性虐待者),其性行为报告率均高于没有性虐待经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性虐待经历(除高中接触性性虐待)均增加了护理女生性行为的发生风险(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对成年期性行为产生显著影响,预防童年期性虐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了解医学专科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现状,分析童年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对大学生NSSI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医学专科学校大一、大二年级1 875名学生,调查其童年期虐待、近期生活事件和NSSI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和生活事件对NSSI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NSSI的检出率为14.7%,男生(16.1%)高于女生(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NSSI的检出率(17.3%)高于无虐待经历者(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2,P<0.01);随近期生活事件水平的升高,大学生NSSI检出率呈增高趋势(x2=61.798,P<0.0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学生中,高水平的生活事件会增加NSSI的发生风险[OR(95%CI)=3.32(1.99~5.53)];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学生中,其发生风险亦增加[OR(95%CI)=5.66(2.75 ~ 11.68)].低水平近期生活事件学生中,童年期虐待会增加NSSI风险[(OR(95%CI)=2.52 (1.19~5.32)];而在中高水平生活事件学生中,童年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童年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是大学生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减少童年期虐待特别是近期生活事件的发生有益于大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为中国青少年童年期性虐待和性取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合肥市4所大学4 03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口统计学特征、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以及性取向。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之间的关联及性别差异。  结果  大学生异性向、同性向、双性向、无性向的报告率分别为93.2%,0.7%,3.7%,2.4%。男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接触性虐待(OR=14.70, 95%CI=5.73~37.72)、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4.33, 95%CI=1.91~9.84)与性取向有关;发生在中学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4.20, 95%CI=2.21~7.98),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57, 95%CI=1.65~7.70)与性取向有关。女生发生在小学或更早时期的仅非接触性虐待(OR=1.78, 95%CI=1.02~3.13)、同时经历非接触和接触性虐待(OR=3.13, 95%CI=1.35~7.23)与性取向存在关联。  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性取向存在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男生中的关联性相对更强。  相似文献   

4.
了解安徽省护理专业女生童年期虐待忽视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女生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安徽省分别选取2所本科和2所专科院校,对所有在校一~三年级护理专业女生2 549名使用自编的“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童年期虐待忽视对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护理女生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各维度得分分别为(12.85±2.01)(13.86±2.40) (12.83±2.84) (13.37±2.21),其中本科生高于专科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与父母关系较好者高于关系较差者(P值均<0.01).童年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的检出率分别为4.9%,10.6%,7.3%,6.7%和4.1%.童年期虐待忽视经历的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未遭受虐待忽视者(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女生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环境维度得分与虐待忽视种类数量呈负相关(P值均<0.05),且遭受童年期虐待忽视种类的数量均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呈剂量-反应关系(P值均<0.05).结论 护理女生童年期虐待忽视现状依旧严峻,童年期虐待忽视经历与护理女生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为防控大学生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0—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苏州某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6 366名,通过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问卷与非自杀性自我伤害问卷,调查童年期不良经历及NSSI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类型的童年期不良经历与NSSI行为间的关联性。结果 受访在校大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为19.0%,男性、大一、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亲密伙伴个数≤2的大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χ2值为28.62~100.78,P值均<0.01)。童年期不良经历检出率为76.8%,其中情感忽视检出率高达75.1%,其他依次为躯体忽视(15.7%)、躯体虐待(15.1%)、情感虐待(14.8%)、性虐待(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童年不良经历者是大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5.15,95%CI:4.04~6.56),且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均是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3.04~5.50,P值均<0...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生恋爱暴力现况及其与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的关联,为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学校3727名有恋爱经历的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和恋爱暴力等信息,分析不同形式童年期虐待与学生主动和被动恋爱暴力的关联。结果医学生主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37.8%,被动恋爱暴力检出率为27.8%。女生童年期情感虐待检出率(61.9%)高于男生(51.6%),男生童年期躯体虐待(28.2%)和性虐待检出率(19.4%)高于女生(24.3%和10.5%)(χ~2值分别为33.84,6.33,52.97,P值均<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均可能增加大学生恋爱关系中主动暴力[OR值(OR值95%CI)分别为1.71(1.48~1.98)、1.55(1.33~1.82)、1.75(1.43~2.15)]和被动暴力的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84(1.43~2.16)、1.59(1.34~1.87)、1.62(1.32~2.00)](P值均<0.01)。童年期虐待和主被动恋爱暴力关联的强度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恋爱暴力的增加有关,减少童年期虐待有益于医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系统评价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与儿童性虐待(child sexual abuse,CSA)之间的关联性,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NSSI与CSA关联的原始研究.英文检索词包括:NSSI,self-mutilation,self-injury,self-harm,non-suicidal self-injury,self-injurious behavior,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elf-damaging behavior,self-harm behavior,self-harming behavior,self-mutilative behavior,deliberate self-harm;sexual abuse,sex abuse等;中文检索词包括非自杀性自伤,自(我)伤(害),自残,自虐,性虐待.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7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章,总样本量49 221例,其中NSSI组3 927例,非NSSI组40 8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SSI组的CSA比例高于对照组(OR=3.95,95%CI=3.30~4.74);亚组分析显示,遭受CSA的男性发生NSSI的风险大于女性(OR=4.28,95%CI=2.78~6.59);社区人群、亚洲人群以及无精神病风险人群的NSSI与CSA的相关性较大(OR值分别为4.45,5.31,4.60,95%CI值分别为2.86~6.94,3.20~8.79,3.38~ 6.26).结论 NSSI和CSA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在性别、样本来源、研究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 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为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结果 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为3.6%,男生(5.8%)高于女生(1.4%),高中生(5.0%)高于初中生(2.3%),农村学生(6.0%)高于城市学生(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水平各种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均高于虐待低水平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情感虐待(OR=1.69,95%CI=1.38~2.07)、躯体虐待(OR=2.17,95%CI=1.78~2.64)、性虐待(OR=2.56,95%CI=2.10~ 3.12)、情感忽视(OR=2.27,95%CI=1.89~2.74)、躯体忽视(OR=2.21,95%CI=1.83~2.67)、童年期虐待经历(OR=2.66,95%CI=2.21~3.21)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均呈正性相关(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呈正相关,加强对童年期虐待的重视和干预有益于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亲子关系与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亲子关系问卷、NSSI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14.81%,男生(15.95%)高于女生(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中、高水平童年期虐待(OR值分别为2.23,3.27)以及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和母亲/子女关系(OR值分别为1.80,1.36)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P值均<0.01).在低、中、高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低水平的父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36,1.34,1.56,P值均<0.05);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低水平的母亲/子女关系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1.20,P<0.05).男生在高水平童年期虐待组中,低水平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均与中学生高NSSI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46,1.35,P值均<0.01);女生在各童年期虐待水平组中,低水平的父女关系均与其NSSI的检出率相关联(OR值分别为1.64,1.54,1.68,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不良亲子关系均与中学生NSSI相关联,并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预防童年期虐待,改善亲子关系,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童年期虐待和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郑州、深圳、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高中和初中学生,采用童年期虐待问卷和NSSI问卷等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和NSSI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NSSI的关联,比较关联强度的性别差异。结果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9.5%,男生(10.7%)高于女生(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水平升高,中学生NSSI呈增加趋势;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高水平各种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均与中学生NSSI的增加有关(P值均<0.01);高水平性虐待、情感忽视和童年期虐待与女生NSSI的关联强度高于男生(P值均<0.01)。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在女生群体中。开展针对性干预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南昌大学二~三年级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渥太华自伤调查表,收集3 854名大学生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10.2% (393/3 854).大学生自伤行为采用较多的是“用力咬自己”(52.9%)、“抠或抓自己”(52.9%)、“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42.0%).其中“用力咬自己”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把头浸/埋在水中使自己窒息”“滥用药物”“食用不能吃的东西”“用力拔扯自己头发”“用烟头/火或热水烫伤自己”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OR=3.493)、“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我”(OR=1.995)、“在别人面前唠叨我做过的事,使我感到难堪”(0R=1.835)、“非亲生母亲”(哑变量P=O.009)、“遭父母打骂”(OR=1.651)、“当众丢面子”(OR=1.602)、“经常有想摔东西的冲动”(OR=1.601)、“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OR=1.553)、“常常感到紧张”(OR=1.527)为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主要危险因素(P值均<0.05).大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等自杀相关行为存在统计学关联,其OR值(95%CI)分别为6.596(4.915~ 8.850),7.769 (4.521 ~ 13.353),5.683(2.956~10.927).结论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较高,应予以重视;并根据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学生童年创伤和失眠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关系,以及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非自杀性自伤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问卷、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广西南宁市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SPSSAU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442名中学生中,NSSI的检出率为31.93%,在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三方面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41,P<0.001;x2=10.524,P=0.001;x2=16.486,P<0.001);伴NSSI组童年创伤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失眠总分高于不伴NSSI组(F值分别为249.029、138.256、65.656、23.316、90.787、279.991、386.503,均P<0.001);童年创伤与NSSI和失眠均呈正相关(r=0.126~0.328,P<0.010;r=0.113~0.307,P<0.010),失眠与NSSI呈正相关(r=0.355,P<0.010),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相关性仍然存在;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童年创伤对NSSI的总效应为0.514(95%CI:0.466~0.562),对失眠的直接效应为0.183(95%CI:0.164~0.202),失眠对NSSI的直接效应为0.634(95%CI:0.552~0.715);失眠在童年创伤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为0.116(95%CI:0.081~0.153),说明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568%。结论 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可以通过失眠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中职生收发性短信行为现状, 以及性短信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1年4月, 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选取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并在每所学校以专业系/部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 共选取了1 580名学生。  结果  有11.96%和2.78%的中职生分别接收或转发过其他同龄人的私密照片或视频, 2.54%向他人发送过自己的私密照片或视频, 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45.89, 24.09, 6.66,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相较于没有过收发性短信的中职生, 有过任意一种性短信收发行为者出现焦虑(OR=2.40, 95%CI=1.59~3.61)、抑郁(OR=1.86, 95%CI=1.25~2.75)、非自杀式自伤意向(OR=2.34, 95%CI=1.48~3.69)、自杀意向(OR=2.96, 95%CI=1.83~4.79)的风险更高(P值均<0.05)。  结论  中职生收发性短信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关联。应将性短信的潜在风险纳入全面性教育课程中, 增强青少年的媒体信息素养和行为决策能力, 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曹斌  马晓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2,(10):1797-1801
目的 了解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饮酒行为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为本地区农村中学生预防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2019年4—6月在河南、湖南、湖北三省农村地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8 462名中学生进行饮酒行为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饮酒行为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结果 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过去有过饮酒行为者54.25%,首次饮酒年龄<15岁者占30.03%,近12个月存在醉酒行为者占14.41%,近1个月饮酒次数≥3次的学生占12.16%。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47.70%,男生(44.89%)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低于女生(5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581,P<0.001)。男生在扯伤自己、撞伤自己、烫伤自己方面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 = 17.482、4.991、8.51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首次饮酒年龄<15岁(OR = 1.512,95%CI:1.280~1.792)、近12个月存在饮酒行为(OR = 1.342,95%CI:1.040~1.750)、近1个月饮酒次数≥3次(OR = 1.535,95%CI:1.152~2.021)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较高(P<0.05);女生首次饮酒年龄<15岁(OR = 1.682,95%CI:1.431~2.012)、近12个月存在饮酒行为(OR = 1.811,95%CI:1.312~2.521)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较高(P<0.01)。结论 华中地区农村中学生饮酒行为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饮酒行为年龄越小、饮酒次数越多,增加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减少饮酒行为发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况;探讨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所学校6 252名中小学生,使用蓄意自伤量表和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小学生NSSI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4%,在中小学生中,家庭相互交流(小学生:OR = 1.041,95%CI:1.028~1.055;中学生:OR = 1.036,95%CI:1.011~1.060)、家庭冲突(小学生 :OR = 1.060,95%CI:1.044~1.077;中学生 :OR = 1.045,95%CI:1.013~1.079)和父母控制(小学生:OR = 1.033,95%CI:1.012~1.055;中学生 :OR = 1.057,95%CI:1.014~1.103)均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改善和提高家庭环境功能水平,有助于预防中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为制定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全体在校77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健康素养水平、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习日/周末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与NSSI的关联.结果 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总检出率为41.3%(320/775).男生、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和周末视屏时间过长的学生NSSI检出率分别为45.1%,51.6%,54.3%,43.2%,均高于对应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9,16.33,22.26,7.67,P值均<0.05).周末视屏时间过长的中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增加,OR值(95%CI)为1.74(1.09~2.78) (P=0.02);中、低水平健康素养[OR值(95%CI)分别为2.94(1.90~4.56)、1.71(1.17~2.51)]均与NSSI呈正相关(P值均<0.01),且中、低水平健康素养和周末视屏时间过长对NSSI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95%CI)分别为1.82(1.29~2.59)、3.11 (2.05~4.71)](P值均<0.01);低水平健康素养和学习日视屏时间过长对NSSI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95%CI)=1.97(1.26~3.09)].在视屏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健康素养水平越低,NSSI的检出率越高(P<0.05).结论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NSSI有相关性,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防控当中,应综合考虑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了解农村中学生性侵犯的防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农村中学生性侵犯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某市农村2所初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和1所高中学校高一、高二年级共1 658名在校学生,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关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7个问题中,男生回答“有时”或者“经常”的频率更高,其中5个条目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得分合格(性侵犯防范能力得分≥12)的危险因素为男生(OR=1.509,95% CI=1.230~1.852)和亲密度得分低(OR=1.259,95%CI=1.138~1.393);保护因素为非留守(OR=0.774,95% CI=0.627~0.956)、非住校(OR=0.558,95%CI=0.455~0.686)、≤12岁(OR=0.363,95%CI=0.268~0.493)和13~16岁(OR=0.160,95% CI=0.101~0.254).结论 农村中学生预防性侵犯的能力相对不足,需要开展加强农村中学生性侵犯防范能力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