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数据显示,10~ 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1],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2~3].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不良经历与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存在因果联系[4],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可能更会求助于网络,易于发生网络成瘾[5-6].大量研究证实,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7-9].因此,探讨童年期虐待、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三者间的深层次关系对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校卫生》2020,(4):538-538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个体终身健康风险相关。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父辈童年期逆境经历导致的健康风险还可能代际传递至子代。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精神与行为科学系Kyle博士及团队对155名孕妇及分娩的婴儿开展了18个月随访,评价孕母童年期不良经历、产前应激和产后抑郁状况,并对婴儿在4,12,18月龄评估社会情绪与行为发育,收集口腔上皮细胞测量端粒长度,结果发现,孕母童年期不良经历得分髙可预测幼儿18月龄时外化行为问题和较短的端粒长度,且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致外化行为问题可能与幼儿端粒衰减速度加快相关。  相似文献   

3.
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关联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童年期不良经历影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脑、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学视角探讨两者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出若干研究选题,倡导把童年期不良经历放在防控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优先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指18岁以前遭受的健康、生存、发育、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实际或潜在的各种损伤,包括童年期虐待、忽视和家庭功能不全等([1])。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会损害个体的躯体健康(如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2-4]),还会增加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如抑郁、焦虑、自伤、药物滥用、不安全性行为和暴力行为等([5-7])),导致整体医疗支出和死亡负担上升([8])。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青少年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2].饮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下降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由于童年期的健康危险行为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成年期的健康[3-9],甚至可能延续成为终生不良生活习惯[10 - 13],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不同时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症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6所高校5 913名在校本科生,采用网络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信息、家庭有关信息、不同时期不良经历以及是否患有抑郁症.率之间的比较用x2/Fisher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5 913名大学生中,自我报告被医生诊断患有/患过抑郁症的有82名,患病率为1.4%.2 198名(37.2%)有童年期不良经历,l 757名(29.7%)有青少年期不良经历,5 158名(87.2%)有上大学后的挫折经历.1 329名(22.5%)同时有童年期和青少年期不良经历,1 160名(19.6%)同时有童年期和青少年期不良经历以及上大学后挫折经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有关,童年期有不良经历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童年期无不良经历者的2.351倍(95%CI=1.475~ 3.747),而青少年期不良经历、上大学后的挫折经历以及各时期不良经历的叠加均与抑郁症无关(P值均>0.05).结论 需积极关注有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预防或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女性青少年童年期同伴暴力受害经历与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关联,为制定预防儿童同伴暴力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某高等职业学院对757名二年级女生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有28.0%的女生报告16岁前曾经历过下列1项或以上被同学暴力伤害经历:被同学徒手打(11.9%)、用物品打(0.8%)和被当面羞辱(22.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没有童年期同伴暴力受害经历的女生比较,童年期有过同伴暴力受害经历的女生出现忧郁或无望、自杀意念、喝醉酒、不健康减重行为、抑郁症状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同伴暴力受害与女性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相关,提示预防童年期同伴暴力可能会减少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方向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413-1415
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生活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产生严重疾病[1].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简称自伤行为,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2].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大多数大学生长期在外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学习、生活、人际、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惑,这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易诱发心理病理问题,同时又是自伤行为较强的危险因素[4].另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病理状态是后期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5-6].据此提出理论假设,即心理病理状态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为验证该假设,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心理病理状态及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心理病理状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究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未遂)的影响,为开展相应人群的心理干预与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市(铜陵市、阜阳市、滁州市),共计5 72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等的发生情况.采用两步聚类分析对青少年遭受童年期虐待的情况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 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情况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未受虐待和忽视,共2 763人(48.3%);第二类为轻度虐待和忽视,共2 356人(41.1%);第三类为中重度虐待和忽视,共607人(10.6%).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均高于未遭受虐待与忽视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遭受轻度和中重度虐待与忽视均是青少年抑郁症状、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两步聚类分析方法能对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忽视进行准确分类;童年期虐待与忽视共存是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童年期虐待与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安徽省2个地区整群选取9所中学的5141名学生进行童年期虐待和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调查.结果童年期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精神虐待、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9.9%、64.8%、51.4%、5.3%和24.5%.初中、高中和职高男生童年期的重度躯体虐待、非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和身体接触性性虐待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女生(53.1%)童年期精神虐待发生率高于男生(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4,P< 0.05).初中学生5种类型虐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高中学生的中度躯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11种不良饮食心理行为中,有9种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是11种青少年不良饮食心理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虐待对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在10%以上,其中我国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发病率为2.3%~19.5%[1].如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当前的学习和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成年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及心理缺陷.心理发育主要是指心理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及其行为通过环境适应不断得到改造并日趋完善的复杂过程[2].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二是社会性发展过程,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人格[3].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4].  相似文献   

12.
张启树  安民兵 《中国校医》2009,23(2):222-224
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和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用也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行为和情绪的理论假设,以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矫正不适应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各类健康危险行为在我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而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更为突出[1-4].家庭是青少年接触最早、经历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5].为了解湘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笔者对该地区1 241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中国学校卫生》编委会审议研究决定,确定2020年的出版选题方向为:1.儿童青春发育时相决定因素及其健康效应;2.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及其防控;3.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4.儿童过敏性疾病研究;5.静态行为和体力活动与执行功能关系及相关神经心理机研究;6.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7.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8.社交网络技术在重点人群HIV防控工作中的作用;9.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10.儿童汉语阅读障碍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11.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伤害行为;12.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欢迎各位专家、作者和读者广泛参与、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6.
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多方面论证,近年来,国外有研究关注到父母ACEs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诸多社会心理学和生物学因素在两者关联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父母ACEs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代际作用,并分析关联的可能机制,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了解青少年童年期同伴网络暴力发生情况,并探讨童年期遭受同伴网络暴力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为进一步减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6月在北京市及河南省调查的2所高等职业学校的1 357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同伴网络暴力受害经历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 16.1%的学生报告在小学或初中时期经历过同伴网络暴力受害.矫正一般人口学因素后,中小学有同伴网络暴力受害经历的学生比没有该经历者发生下列危险行为的风险增高:在调查前12个月内感到忧郁/无望(OR=2.51)、有自杀意念(OR=2.65)、自杀计划(OR=3.00)、卷入斗殴(OR=2.00)、醉酒(OR=2.54)、醉酒并发生跌倒或打架受伤等(OR=6.54)、最近30 d吸烟(OR=1.76)、饮酒(OR=2.18)、24 h或以上禁食以控制体重(OR=1.75)、无医嘱服药以控制体重(OR=3.28)(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遭受同伴网络暴力经历与青少年危险行为相关,应该重视中小学网络暴力的预防,提高同伴间网络暴力对受害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现状以及童年期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为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1年3—5月,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江苏与湖北省1 81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子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童年期积极经历、童年期不良经历以及不确定心理压力。运用Logistic回归探究童年期积极经历及不良经历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关联。  结果  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报告率为27.5%(500名)。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 存在儿童虐待者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不存在组的2.10倍(OR=2.10, 95%CI=1.64~2.70), 有自我意识的青少年的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风险是没有自我意识组的37%(OR=0.37, 95%CI=0.24~0.57), 有积极的可预测生活的大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的发生风险是没有组的32%(OR=0.32, 95%CI=0.13~0.77)(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影响的敏感人群, 积极童年期经历的缺乏和高度不良的童年期经历都是不确定心理压力发生的相关因素。建议尽早筛查遭受高度不良童年期经历伤害与缺少积极童年期经历的青少年, 以保护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在安徽省4个县各方便抽取4个中学,每所中学分别在初一至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2个班级,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 894份.结果 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8.5%;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23.6%;反复情感虐待的报告率为20.4%.青少年总体自伤报告率为22.3%,自伤的报告率与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的经历呈相关趋势,童年期3种虐待经历是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类别和程度的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女性青少年童年期情感忽视状况及其与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关联,为制定预防儿童情感忽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样本,对同意参与本研究的北京市某大专二年级女生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826名女生中,有24.8%报告童年期曾有过被情感忽视的经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一般人口学特征后,与没有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的女生比较,童年期有过情感忽视经历的女生出现抑郁、自杀意念、计划自杀、斗殴、饮酒醉过、吸烟、饮食行为异常等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相对危险性增加。结论 童年期情感忽视是女性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关注儿童情感忽视的预防,减少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