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原生家庭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及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405名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7.7%的大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低于暴力罪犯群体(P0.01)。攻击行为总分及4个因子与特质焦虑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及除言语攻击外的3个因子与原生家庭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方面因子,敌意因子与人际关系敏感和其他方面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因子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及睡眠和饮食情况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6~11岁儿童定量脑电图脑电功率谱的活动特征,为正常儿童脑电图相对功率常模的建立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哈尔滨市180名6~11岁正常儿童为样本,记录安静状态下的θ,α,β,SMR频段脑电相对功率,以及θ/α,θ/β,θ/SMR比值.结果 6~11岁儿童θ波、α波、β波、SMR波脑电相对功率平均值分别为(23.00±3.00),(14.49±3.35),(5.79±1.27),(7.17±1.63);θ/β,θ/α,θ/SMR功率比值平均值分别为(4.24±1.42),(1.66±0.39),(3.36±0.89);脑电相对功率重测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θ与SMR波的相对功率外,其他脑电相对功率各指标之间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了解6~11岁儿童各年龄段脑电相对功率特征,可为建立正常儿童脑电相对功率常模及评估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效果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方法对126高胆患儿进行EEG、BAEP检测,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EEG异常率47.62%,主要表现为:变化性缺乏、弥漫性低电压、爆发性抑制、短暂性波幅或频率不对称;BAEP异常率71.43%,2组比较,Ⅰ波、Ⅲ波、Ⅴ波PL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异常者BAEP均异常,EEG正常者BAEP有23.81%异常。结论⑴高胆患儿伴有脑功能异常,EEG与BAEP均可反映脑功能异常改变但非同步,BAEP临床应用价值较EEG为显著;⑵短期内EEG、BAEP无好转,提示脑功能恢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BAEP合并EEG异常,后遗症发生率越高;⑶血清间接胆红素与EEG、BAEP异常程度及预后有直接关系。新生儿EEG、BA-EP可作为高胆早期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种有效、方便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h动态脑电图在儿童癫痫与非癫痫发作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4年11月~2007年9月在我院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的具有发作性症状儿童病例845例,其中拟诊癫痫554例,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291例,全部病例均作常规脑电图(EEG)和24h动态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拟诊癫痫554例,经24h动态脑电图检查,结合其临床表现,确诊为癫痫491例;而拟诊非癫痫性发作性疾病291例,经24h动态脑电图检查,结合其临床表现,276例被除外癫痫。结论24hAEEG是鉴别诊断儿童癫痫与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惊厥发作可导致脑损伤,对神经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损伤神经遗传基因和扰乱神经细胞的结构、功能和连接,导致能量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等不利影响。近年来由于长程数字视频脑电图监测的应用,对于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病因、临床和脑电图、分类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改善惊厥发作患儿的预后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社交焦虑大学生内隐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评价恐惧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大学抽取490名大学生完成“交往焦虑量表(IAS)”的测验,筛选65名有效被试完成内隐联想测试。  结果  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外显正面和负面评价恐惧均高于非社交焦虑大学生(t值分别为7.03,5.66,P值均 < 0.01);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正面评价”任务(1 019.26±124.44)ms和“自我”-“中性评价”任务反应时(909.78±175.2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P < 0.01);非社交焦虑大学生在两类任务上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 > 0.05)。社会焦虑和非社会焦虑大学生的“自我”-“负面评价”任务和“自我”-“中性评价”任务反应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7,12.33,P值均 < 0.01),即两组大学生均存在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大学生和非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评价恐惧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内隐和外显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社交焦虑大学生存在外显和内隐评价恐惧,且外显得分和内隐效应是相互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对青少年偏头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84例青少年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行AEEG描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其AEEG资料进行分析,并与8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AEEG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偏头痛组AEEG检查异常率为57.1%(48/84),低于TCD检查的73.8%(6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1,P<0.05).48例异常AEEG偏头痛患者中,界限性17例(20.2%,17/84),轻度异常27例(32.1%,27/84),中度异常4例(4.8%,4/84).偏头痛组AEEG异常率为57.1%(48/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EG可了解脑功能状况,且方法简便、无创,适合青少年应用,但AEEG缺乏特异性,只能作为青少年偏头痛诊断的辅助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时对患者脑电图癫痫样波和背景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54例难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进行托吡酯添加治疗,并在基础期、托吡酯加量期及稳定期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结果 加用托吡酯后,19%的患者发作停止,总有效率达65%;48%的患者出现轻-中度副反应。在治疗有效的患者(发作减少≥50%)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显著减少或消失,但有9.3%的患者癫痫样放电反而增多;托吡酯所致EEC背景活动异常(38.9%)表现为0活动和δ活动增多,α活动减少。结论 托吡酯是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有效辅助治疗药物,癫痫样脑电活动的减少平行于发作频率的减少;托吡酯必须在脑电图的监测下缓慢增加剂量以及早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与此相关的EEC变化为慢活动增多。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学生在焦虑状态下心率变化的特点,为开展大学生心理测量及筛查提供参考.方法 在校园招募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共收集有效样本245例,从中随机抽取焦虑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各53名,采集静息状态下心率变异性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时域指标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高于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1),对照组时域指标全程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高于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1);焦虑组频域指标低频与高频功率比(LF/H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1);焦虑组频域指标H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在频域指标VLF中,焦虑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结论 心率变异性指标在焦虑组和对照组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学习困难儿童临床脑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查了103名6~12岁学习困难儿童以及与之配对的103名学业良好的儿童的脑电图,结果显示,异常脑电图在两组儿童中分布无显著差异,但学习困难儿童高α波人数及频率小于10Hz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提示常规脑电图检查技术对儿童学习困难无诊断价值,本文结果还提示脑功能成熟相对迟缓可能是儿童学习困难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探讨高中生睡眠质量与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3-5月选取济宁市1 227名在校高中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中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睡眠质量差者占27.2%,一般者占53.7%,较好者占19.1%;睡眠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白天功能紊乱(77.0%)、睡眠持续性(46.0%)、主观睡眠质量(26.6%)和睡眠潜伏期(23.3%)4个方面.不同年级、上学形式、居住地和是否独生子女高中生的睡眠质量构成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537,13.416,8.800,6.328,P值均<0.05).特质焦虑影响因素与高中生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白天功能紊乱及睡眠质量指数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显示,学业压力、自卑倾向、内向性格和不良环境是高中生睡眠质量的预测因素,能解释其变异的14.6%.结论 应从学习、环境、人格方面减缓高中生的特质焦虑,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述情障碍女学生的健康焦虑与人格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对382名高述情障碍和382名无述情障碍女学生的简式健康焦虑量表(SHAI)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结果进行比较,并对高述情障碍女学生的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评分与SHAI和EPQ各维度评分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高述情障碍组TAS-20总分为65.94±4.88分,显著高于低述情障碍组的45.47±5.2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06,P<0.001);高述情障碍组与低述情障碍组比较,健康焦虑发生率(x^2=58.770)及SHAI和EPQ各维度评分(t=-5.161~8.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AI总分及2个因子分与TAS-20总分及F1、F2呈显著正相关(r=0.106~0.306,均P<0.01)。TAS-20总分及F1与EPQ的P因子和N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122~0.160,均P<0.05);TAS-20总分及F1与EPQ的L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0、-0.136,均P<0.01)。结论高述情障碍女学生存在显著的健康焦虑,人格特征为内向、高神经质和精神质、低掩饰性。述情障碍中的难以识别和描述自已情感的2个因子与健康焦虑、人格特征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3.
了解初中生屏前行为与特质焦虑的关系,为开展学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二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9所中学六~九年级的4 1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过长屏前行为与中学生特质性焦虑的关系.结果 学生在1周内平均每天的屏前时间是2.68 h,男生(2.92 h)高于女生(2.47 h)(t=6.508,P=0.000),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4,P=0.001).51.5%的调查对象平均每天屏前时间≥2h.在屏前时间≥3h的情况下,学习压力、不良环境影响、自卑倾向和人际困扰与过长屏前行为有关(OR值分别为1.014,1.030,0.979,1.040).结论 过长的屏前行为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与青少年的焦虑有关,应在行为干预中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人格特征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中生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为预防和改善高中生的考试焦虑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河南省某高中3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高中生群体中重度焦虑者占45.5%,中度焦虑者占39.6%,焦虑水平较低者占14_8%;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不同焦虑水平的高中生在E(内外倾)和N(神经质)2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考试焦虑的33.5%是由EPQ中4种人格因素决定的. 结论 高中生的人格特征与考试焦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中生的外语焦虑分布特征以及对外语成绩的影响。方法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镶嵌图形测验(EFT),对11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的外语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文理科高中生的外语焦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场独立型高申生的外语焦虑显著高于场依存者;外语焦虑与外语成绩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场独立型高中生过高的焦虑水平会阻碍他们的外语学习,应针对性地开展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探讨高中生交往焦虑与人际归因的关系,对预防高中生交往焦虑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等5省15个城市抽取8 500名高中生进行交往焦虑问卷和人际归因策略调查.结果 父母亲教育程度高,父母管教方式严格的学生交往焦虑较低(P值均<0.05),与教师和同学有较好的关系、成绩优良、居住地社会风气及学校风气较好的学生交往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P值均<0.01).低年级高中生将人际关系的成效归因为内部原因的比例较高年级高(x2=12.263,P=0.015).外倾归因与交往焦虑显著相关(r=0.334,P<0.01),且人际关系外倾性归因得分越高交往焦虑的得分也越高.结论 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以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及人际关系,对降低高中生社交焦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中学生的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学生焦虑情绪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学生自评的方式,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于2015年5—6月对宁波市4所中学的3 93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宁波市中学生焦虑的比例为19.25%,其中轻度占14.46%,中度占3.47%,重度占1.32%;初三、住校、每天上网时间4~6和≥6 h、非独生子女、学习压力较大(无法应付)、无学习兴趣、父亲和母亲文化水平较低(小学)的学生焦虑水平较高,焦虑得分分别为(37.04±7.53)、(35.65±7.04)、(37.42±6.44)和(39.82±9.07)、(36.06±7.23)、(39.50±8.03)、(38.50±8.46)、(36.75±7.11)和(36.43±6.9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大、手机使用时间长、学习兴趣少、非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水平低者焦虑水平高。结论中学生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焦虑情绪与学习压力、手机使用时间等关系密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中学生考前心理焦虑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便为正确开展高中生考前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焦虑自评表对某校343名高中学生的考前焦虑症状以考试形式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考前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0.41%,男女学生分别为12.97%与29.11%。考前焦虑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成正比,而中等和中等偏上成绩的学生考前焦虑较成绩优秀或最差学生更为强烈。导致学生考前焦虑的主要原因中前3位依次是: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升学压力,学校滚动编班带来的压力。结论焦虑症状与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和学校的教育管理策略等有关,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 2014年3-4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省张家口、唐山、保定、石家庄、邢台、衡水6个市的7所中学(其中石家庄2所中学),每个中学随机抽取2个高中班共648名高中生,使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抑郁症状学生 160 人,占24.69%,有焦虑症状的学生26人,占4.01%,既有焦虑又有抑郁症状的学生142人,占21.9%,正常学生320人,占49.4%;回归分析表明,灾难化和沉思正向预测抑郁和焦虑(均P<0.05),积极设想负向预测抑郁和焦虑(均P<0.05);抑郁者比焦虑者较少采用积极调整(11.97±3.84 vs 14.15±2.98,P<0.05)和积极设想(22.83±6.29 vs 27.63±5.28,P<0.05),焦虑者比抑郁者较多采用责备他人(9.80±3.35 vs 8.91±3.12,P<0.05)。抑郁焦虑共病的高中生比焦虑、抑郁者更多采用沉思默想(11.08±2.63 vs 9.55±2.68 vs 8.87±2.47,P<0.05)、自我安慰(6.52±4.29 vs 5.00±2.15 vs 4.77±1.73,P<0.05)和灾难化(12.28±3.80 vs 10.15±4.08 vs 9.27±3.43,P<0.05)。结论 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情绪调节训练可以减轻抑郁和焦虑。  相似文献   

20.
广东高校大学生状态、特质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高校大学生状态、特质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广东地区10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大一到大四的学生660名,回收问卷650份,回收率为94.2%,有效问卷624份,有效率为96.0%,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进行研究。结果广州高校大学生状态焦虑(39.76±9.78)与大学生常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特质焦虑(42.96±7.5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却完全相反;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在状态、特质焦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贫困、有生理缺陷、对体貌、专业、学校是否满意、愿意倾诉、生活规律、是社团成员因素上,状态、特质焦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是否为贫困生未进入回归模型,其余7个影响因素可以解释广州大学生状态、特质焦虑形成的18%、22.7%。结论广州高校大学生的状态焦虑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特质焦虑高于全国常模;是否有生理缺陷、倾诉、是社团成员、生活有规律,身貌、专业、学校满意度是影响广州高校大学生状态、特质焦虑状况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