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患者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轻度狭窄21例(63.64%);中度狭窄6例(18.18%);重度狭窄5例(15.15%);闭塞1例(3.03%)。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轻度狭窄19例(57.58%);中度狭窄8例(24.24%),重度狭窄4例(12.12%);闭塞2例(6.06%)。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与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判内膜钙化对64层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前循环脑缺血性症状患者106例,CT值≥130Hu定为钙化斑块,同时也将颈内动脉(ICA)的检测结果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以DSA狭窄率的平均值为"金标准",以50%为界,测量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CA狭窄率超过50%时,非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7.5%、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和Kappa值0.977(P<0.01);钙化斑块组CTA诊断敏感度96.4%、特异度87.5%、阳性预测值84.4%、阴性预测值97.2%和Kappa值0.822(P<0.01)。两组间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是可靠的,但它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精确度受到钙化斑块的影响,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颈动脉双源CTA中CT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颈动脉双源CTA的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 采用标准MIP及自动去骨去钙化斑块MIP技术重建图像, 评估两种重建方法评价颈动脉狭窄与DSA结果的相关性, 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重建方法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DSA和CTA均发现53处颈动脉杈狭窄。去骨去钙化斑块MIP重建图像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间相关性(r2=0.96)高于标准MIP重建图像与DSA间相关性(r2=0.83)。去骨去钙化斑块和标准MIP重建图像诊断颈动脉闭塞敏感度均为100%(6/6), 特异度为100%(47/47)和89.36%(42/47), 诊断重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100%(15/15)和73.33%(11/15), 特异度为94.74%(36/38)和89.47%(34/38), 诊断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敏感度为90.63%(29/32)和81.25%(26/32), 特异度为100%(21/21)和95.24%(20/21)。结论 颈动脉双源CTA中, 采用去骨去钙化斑块技术可提高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进行分析,在CPR图像上测量血管管径,测量斑块的CT值,判断斑块性质。并与临床危险因素检验结果及头颅CT对照分析。结果研究了60例中的360支动脉,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52例阳性病例,在252支不同程度狭窄的动脉中,其中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闭塞10例。脂质斑块22处、纤维斑块36处、钙化斑块81处和混合斑块165处。结论 128层螺旋CT颈动脉造影对于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诊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查阅2016年2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CTA检查且2周内行DSA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评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结果 CTA、DSA检查图像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血管狭窄率50%敏感度为94.67%,特异性为100.00%,准确度为95.00%,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689;诊断血管狭窄率70%敏感度为90.38%,特异性为82.75%,准确度为87.65%,与DSA一致性Kappa值为0.755;80例颈动脉狭窄共发现132处斑块,血管附壁见软斑块20处,CT值为-20~60HU;16处血管壁存在钙化,CT值110-335HU;见混合斑块57处,CT值为60-125HU;易损斑块39处,斑块形态非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部分突入管腔。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分级与DSA一致性较高,且可检出血管壁附着斑块,同时明确斑块性质,有助于指导颈动脉狭窄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脉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斑块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冠脉缺血性狭窄患者68例,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成像检查,以DSA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狭窄程度(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参数(最小管腔直径、平均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斑块特征(斑块长度、斑块负荷、斑块体积),评价CT血管成像诊断不同的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CT血管成像诊断轻度狭窄22例,诊断中度狭窄23例,诊断重度狭窄22例,诊断闭塞1例,与DSA结果符合率为88.27%(60/68),Kappa指数为0.827,一致性较好(95%CI:0.811-1.113,χ2=189.722,P<0.001),两种诊断方式检测的最小管腔直径、平均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长度、斑块负荷以及斑块体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CT血管成像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可达91.30%,特异性为91.78%;...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62-1263
目的分析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各8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重度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的IMT厚度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斑块数量共有243块,轻度组的斑块数量共有176块,而两组颈内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狭窄程度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以检测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斑块位置、颈动脉狭窄程度,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具有客观性,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 选用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的患者60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分为4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闭塞组.用面积法计算狭窄率,脉冲多普勒检测收缩期血流速度(SPV)、舒张期末速度(EDV),计算血流量.结果 60例脑梗塞患者中55例(92%)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所致颈动脉中度狭窄42支,重度狭窄20支,完全闭塞8支,其中部分斑块延伸至颈内动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斑块致颈动脉血管狭窄>50%时,血流速度明显升高,血流量明显下降,完全闭塞时血流消失.结论 超声能够监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脑梗塞患者病情监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为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的患者41例,为所有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结果:41例患者应用血管探针技术、MIP、MPR、VR等图像重建技术,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各动脉及主要分支均可获得清晰显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占19.5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占34.15%,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6.34%。颅内动脉狭窄中,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5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伴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6例M2段狭窄。颅外颈动脉狭窄中,1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细小,5例椎动脉C2、C3水平狭窄,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斑块血管共计29支,基本位于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部位。累及血管中中重度狭窄伴闭塞患者33例、轻度狭窄患者8例。结论: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GE256排CT头颈联合CTA扫描能够使病变部位程度、类型以及部位等得到准确显示,可为临床进行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因脑缺血发作入我院就诊的50例经CTA检查后符合中重度狭窄并行DSA进一步检查诊断或治疗患者。以DSA狭窄率的平均值为金标准,以中、重度狭窄为界,统计64排CT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4排CTA的敏感度94.59%,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97.22%,阴性预测值85.71%。64排CTA具有高敏感度、高特异度、高检出率等优点,且费用较低,耗时较短,可替代DSA成为颈动脉狭窄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比探究64排冠脉CTA和DSA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0例,分别进行了冠脉CTA检查和DSA检查,比较两种方式检查检出斑块情况以及图像分析。结果:64排冠脉冠状动脉检查出斑块总数92个。斑块性质如下:软斑块18例(19.6%),硬斑块31例(33.7%),混合斑块43例(46.7%)。未见狭窄明确狭窄21支(22.8%),轻度狭窄31支(33.7%),中度狭窄28支(30.4%),重度狭窄至闭塞12支(13.0%);而DSA检出斑块个数67个,轻度狭窄29支(43.2%),中度狭窄27支(40.0%),重度狭窄至闭塞11支(16.4%)。对狭窄血管的判定情况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DSA无法有效判断斑块性质。结论:冠脉CTA的分辨率比DSA高,判断斑块性质上优于DSA;在冠状脉粥样硬化狭窄上检查,CTA接近DSA,若两者能够联合应用,互相弥补,能够更好的为临床上治疗提供证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自2001-04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遇到术后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3例,对其发生原因和处理探讨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例1:男,72岁,因反复出现左侧肢体功能障碍1个月入院.14 a前曾患脑梗塞,有高血压病史14 a,无糖尿病、冠心病史.术前DSA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约95%,长约3cm,左大脑前动脉闭塞.彩超示右颈内动脉内径1.7 mm,流速129 cm/s.例2:男,81岁,因坐起后头晕3个月为主诉入院,伴右侧肢体功能障碍l a,有高血压病史5 a,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约70%,彩超示右颈内动脉内径1.7 mm,流速129 cm/s.右大脑中动脉闭塞,Wills循环良好.例3:女,70岁.因反复左侧上肢震颤伴无力3个月为主诉入院,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0%,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约80%.  相似文献   

14.
乔志敏 《临床医学》2021,41(7):81-82
目的探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濮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A检查,以数字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检出率。结果 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80个血管节段,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的准确率为95.15%(196/206)、73.33%(55/75)、72.22%(26/36)、80.95%(34/42)、85.71%(18/21);与DSA诊断结果比较,CTA诊断符合率为86.58%(329/380);CTA诊断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好(Kappa=0.789);CTA及DSA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95.45%(63/66)、92.42%(61/6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CTA及DSA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CTA诊断的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形态,为临床诊疗、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评价中的优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60例患者采取64排螺旋CT以及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将对比剂的总量设置为60ml,对比剂的注射流率设置为4.0ml/s上下,然后对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60例颈动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以及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检查之后得出,有53例患者出现血管狭窄93处,其中轻度狭窄有59处,中度狭窄有24处,重度狭窄有10处。与此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87块斑块,其中脂质斑块数量有41块,钙化斑块数量有13块,混合斑块数量有30块。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检查,在临床中具有诊断效果良好,可以为颈动脉脑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信息,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定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3D-PDI)诊断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69例老年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自由臂模式3D-PDI测量患者颈内动脉,并于检查后2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对3D-PDI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进行计算和评估.结果 3D-PDI可直观显示狭窄区的立体形状,包括斑块表面特性﹑狭窄部位﹑血管腔大小及血流空间走行等.69例患者85条狭窄颈内动脉,3D-PDI和CDFI测得的内径狭窄率分别为(49.2±0.7)%和(52.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6,P>0.05);测得的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3.2±0.7)%和(59.3±0.4)%,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1=.3D-PDI诊断颈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100.0%、96.5%、100.0%和95.1%,诊断颈内动脉中度狭窄的分别为100.0%、96.6%、97.7%、93.1%和100.0%,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分别为100.0%、98.1%、90.8%、96.9%和100.0%.CDFI诊断颈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63.8%、75.3%、56.3%和100.0%,诊断颈内动脉中度狭窄的分别为70.4%、100.0%、90.6%、100.0%和90.6%,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分别为58.1%、100.0%、84.7%、100.0%和80.6%.与CDFI相比,3D-PDI诊断颈内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的敏感度较好,准确性较高,但特异度较差.结论 3D-PDI诊断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较CDFI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对老年人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评价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68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血管超声及CTA检查,共计272个节段,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血管超声与CTA对颈动脉狭窄检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和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70%的判断符合率分别为83.5%、80.6%、87.5%及79.7%、75.0%、83.3%,超声和CTA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判断符合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和CTA对共同检出的163条血管狭窄率计算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血管超声、CTA诊断颈动脉狭窄≥70%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7%、87.5%、95.7%及91.4%、83.3%、94.7%,2种方法判断≥70%颈动脉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0.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与MSCTA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取代有创性DSA诊断颈动脉的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包含信息庞大,针对几种常见头颈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体会进行初步总结,更好地发挥多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诊断、测量和空间定位等方面的优势。方法:搜集2006-05/2007-0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血管造影1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89例,女31例,年龄19~67岁。全部患者行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36例患者同时行头颈动脉数字减影检查。实验仪器:CT机采用Philips公司Brillance64排螺旋CT扫描仪,数字减影机采用siemens公司Axiom-Artis平板数字减影仪。结果:12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狭窄病例88例,脑动脉瘤22例,脑动脉畸形10例。88例动脉狭窄病例发现中度狭窄区223处、重度狭窄区68处;291处中重度狭窄区共发现187(64%)个斑块,其中钙化斑块121个(65%),软斑块15个(8%),混合斑块51个(27%);钙化斑块CT值为324~596HU,软斑块值CT值为47~84HU;斑块表面不规则者114个(61%)。22例脑动脉瘤病例共发现29个动脉瘤,肿瘤最大直径4.5mm~2.7cm;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0例;动脉瘤起源颈内动脉10例,大脑中动脉7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3例,起源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各2例;2例合并部分血栓形成,3例合并出血。10例脑动脉畸形病例中8例显示有明确供血动脉,其中大脑前动脉供血为主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为主2例、大脑后动脉供血为主3例;7例显示明确引流静脉,其中引流静脉主要汇入上失状窦3例,汇入横窦3例,汇入大脑深静脉2例;2例合并多发动脉瘤,2例合并出血。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的诊断、测量和空间定位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头颈血管病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院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并与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以此对64层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64层螺旋CT诊断出的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为69.91%、特异性为98.99%、诊断准确率为94.71%;中度狭窄敏感度为76.92%、特异性为99.34%、诊断准确率为96.43%;重度狭窄敏感度为89.78%,特异性为97.86%,诊断准确率为95.71%。通过64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64-SCTCA)对钙化及非钙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与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CCA)比较,两者进行一致性分析。方法搜集67例患者64-SCTCA及近期CCA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扫描结果将冠状动脉分为非钙化组和钙化组,按管径无狭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1%~75%),重度狭窄或闭塞(76%~100%)4个等级分别比较两组的64-SCTCA与CCA评估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评价方法。结果67例患者共评价分析冠状动脉804段血管,其中非钙化组冠状动脉714段,钙化组冠状动脉90段;在非钙化组64SCTCA和CCA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0.643,二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好;在钙化组64-SCTCA和CCA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值=0.145,二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一致性差,有55(55/90)段钙化冠状动脉血管64-SCTCA评估狭窄程度高于CCA。结论64-SCTCA对非钙化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显示准确性高,对管壁斑块显示好;对有钙化斑块的冠状动脉狭窄评估与CCA的一致性差,64-SCTCA常常会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