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 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 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 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5.5%, 并同时伴有睡眠持续时间障碍(70.0%)、睡眠阻抗(64.2%)、入睡延迟(38.7%)、睡眠焦虑(15.5%)、白天嗜睡(10.1%)等多个维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短等睡眠问题, 母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夜醒等睡眠问题呈负向关联(P值均<0.05);父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 母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焦虑、夜醒、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父母均较高的敌意强制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呈正相关(OR=2.19, 95%CI=1.12~4.28, P=0.02)。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高, 父母支持性参与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正面影响, 而父母敌意强制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方式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性格和特定的行为取决于父母和儿童双方的行为和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亲子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相互影响的,形式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I)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父母行为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12.9%(95%CI:11.0~15.0)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其中男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3.7%(93/680),女童为11.9%(66/55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行为(OR=2.396,95%CI:1.636~3.510),以及父母与祖父母对儿童不一致的管教态度(OR=1.867,95%CI:1.287~2.710)更能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于无睡眠困难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OR=3.415,95%CI:1.901~6.135)或有时存在入睡困难(OR=2.147,95%CI:1.256~ 3.671)的儿童也具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此外,儿童看电视时间少于1 h/d(OR=0.252,95%CI:0.136~0.467)、父亲年龄大(OR=0.703,95%CI:0.503~0.983),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OR=0.617,95%CI:0.399~0.955)是其攻击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家庭中应注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对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减少或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间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354名3~6岁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表(CBCL)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唾液E2水平评估儿童体内E2水平。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量表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E2及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 父母溺爱、放任、专制、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得分与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0.70);父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6个维度评分(退缩、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2,-0.21,-0.17,-0.27,-0.20),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除退缩维度外的5个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12,-0.13,-0.21,-0.12)(P值均<0.05)。调节效应结果显示,E2水平在母亲溺爱型、放任型教养...  相似文献   

5.
严琼  童连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11):1185-118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流行情况,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ADHD发生的关系,为儿童ADHD的防控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原则,从农村地区的5所幼儿园和城市地区的2所幼儿园共抽取1 142名4~7岁的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DHD评估量表(第4版)-学龄前儿童版》评估ADHD的症状水平。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症状阳性率为7.01%,男童检出率为7.38%,女童检出率为6.56%。农村地区检出率为7.99%,城市地区为6.67%。多因素分层回归显示,女童、父亲年龄较大者,家里儿童读物数量较多者,ADHD症状水平较低。此外,3岁后每年生活总花费较高者,其ADHD症状阳性率越高,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城市儿童中,农村儿童则相反。结论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特别是对学龄前儿童生活的投入与儿童ADHD密切相关,但是城乡差异和儿童年龄差异在其间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城区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左启华等修订的<婴儿一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对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区幼儿园446名儿童;城区506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苏州市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城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总分接近国内水平,但边缘水平检出率、高常水平检出率、优秀水平检出率、独立生活、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两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研究提示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受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家长比较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对个人生活料理培养得不够.作为父母要全面地发展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使个体与自然环境、社会需要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
程进  魏锁  潘淳  王君 《中国公共卫生》2022,44(11):1417-1422
  目的  了解安徽省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6 — 7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安徽省池州市幼儿园抽取1815名3~6岁儿童家长就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质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  安徽省池州市最终纳入1758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76.3 %,其中就寝习惯不良、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和白天嗜睡的检出率分别为85.6 %、46.6 %、46.6 %、84.7 %、19.4 %、45.1 %、11.0 %和71.0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亲人同床睡、与亲人同房分床睡、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在22点及以后和主要代养人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和午睡习惯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保护因素;每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 ≥ 30 min、与亲人同床睡和与亲人同房分床睡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就寝习惯不良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就寝习惯不良的保护因素;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在22点及以后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保护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和午睡习惯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的保护因素;与亲人同床睡和与亲人同房分床睡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焦虑的危险因素,年龄5和6岁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焦虑的保护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夜醒的保护因素;男童和主要代养人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异态睡眠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异态睡眠的保护因素;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在22点及以后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白天嗜睡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白天嗜睡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安徽省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较高,其中就寝习惯不良是最主要的睡眠问题;睡床方式、有无安静睡眠环境、有无午睡习惯、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和主要代养人睡前是否使用电子产品是该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 024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15%,影响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有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打骂与否、管教儿童方式和儿童犯错时家长采取的方法等。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维持家庭稳定,对儿童采取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9.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安徽省3个地区2 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现况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1 81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816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轻、重度分别为19.3%,7.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高,一些家庭相关因素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养育者的育儿压力水平及城乡差异,并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压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安徽省农村地区幼儿园5所,上海市、杭州市幼儿园2所,对在园的1 597名儿童及其养育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构成包括简式育儿压力量表、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调查表等。结果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与育儿压力密切相关。此外,儿童性别和育儿支持也会影响育儿压力。农村地区儿童养育者的育儿压力均高于城市地区。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压力有显著影响,农村的儿童养育者的育儿压力显著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975名(51.4%),城市儿童24634名(90.6%),独生子女17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通市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现状,探讨其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系,为相关行政部门制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通市4个县(市)区6所托幼机构中1 656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PedsQL4.0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5~7岁版)》及《家庭社会资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总分(79.60±10.35)分。不同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婚姻关系、家庭月总收入、近两年家庭是否有重大不良事件发生的儿童生存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社会资本与生存质量的生理领域(r=0.203)、情感功能(r=0.181)、社交功能(r=0.260)、角色(学校表现)功能(r=0.197)4个维度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有待提高,改善父母人口学特征、减少家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家庭社会资本,可以全面改善学龄前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关联,为推进生命早期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7月在成都市选取14所幼儿园4 233名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参与本项研究。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母亲教养方式及儿童的生活质量。结果 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为(80.17±9.81)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β高分组值分别为2.63,4.95,12.05,6.54,4.88,P值均<0.05)。母亲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各维度(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总分(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拒绝高分组:β值分别为-9.39,-10.82,-7.12,-6.04,-8.00,-8.35;过度保护高分组:β值分别为-6.71,-5.85,-3.08,-2.39,-3.77,-4.51,P值均<0.05)。母亲高水平的拒绝教养方式与儿童情感功能的关联在...  相似文献   

15.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NYLS 3—7岁儿童气质问卷》及《Conners儿童行为家长问卷》对威海市三所幼儿园55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行为问题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烦型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多种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结论麻烦型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家庭环境因素。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是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通市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现状,探讨其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联,为制定减少母亲育儿压力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5 - 6月随机整群抽取南通市4个县(区)的5所托幼机构1 483名儿童的母亲进行育儿压力及家庭社会资本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总分平均为(81.13±19.742)分。不同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的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rson相关分析可知,家庭社会资本与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的育儿愁苦(r = - 0.198)、亲子互动失调(r = - 0.247)、困难儿童(r= - 0.180)3个维度均存在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社会资本中父母参与维度得分低、家庭互动维度得分低是育儿压力各个维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相对南京市较低,且家庭社会资本越高 ,母亲育儿压力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情绪问题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2018年5-6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3~6岁儿童2201名,其中男童1158人(52.61%),独生子女1546人(70.24%),对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并使用Bootstrap抽样检验法进行中介效应研究,采用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泛性焦虑在学龄前儿童的分布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与家庭养育环境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关系,为保护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建议和措施。方法 以太原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幼儿园中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出969例样本,运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多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69例样本中检出广泛性焦虑阳性者124例(12.8%),其中男童73例(14.48%),女童51例(10.96%)。性别和班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中,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独立生活、运动、作业操作、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这五个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5,2.973,4.285,3.433,3.94,P值均<0.05);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 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六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44,5.234,5.394,-6.909,4.001,5.935,P值均<0.05)。结论 广泛性焦虑及共患其他焦虑在学龄前儿童很常见,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与社会生活能力、家庭养育环境有关。对其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预防和早期干预儿童焦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影响学龄前儿童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家庭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门诊以口齿不清为主诉就诊的发音缺陷儿童共95例。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95例构音障碍学龄前儿童的智力水平和家庭因素进行调查,将获得的各项结果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学龄前儿童构音障碍与家庭语言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等家庭因素相关。结论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增加学龄前儿童构音障碍的发生。改变不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是预防学龄前期儿童构音障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浙江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从家庭角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25所幼儿园共6 829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儿童视屏时间以及家庭相关因素等数据信息。结果不同年龄组的学龄前男女童周末视屏时间≥2 h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56,35.58,P值均<0.05);且男、女童在3,3.5,4,6岁4个年龄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报告率在3岁时最低,男、女童分别为9.57%,6.03%;在5.5岁时最高,男女童分别为18.49%,1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男童(OR=1.33)、看护人为老人(OR=1.42)、父亲学历高中(OR=1.36)、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1.37)、父母无锻炼习惯(OR=1.47)与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看护人、父亲学历和父母锻炼习惯等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儿童视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