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探讨错失焦虑在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作用,对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进行预测和控制.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哈尔滨2所高校的584名学生,采用基本需要满足量表(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Scale-in General,BNSG-S)、错失焦虑量表(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FoMOs)和监视使用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错失焦虑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2,-0.20,P值均<0.01);错失焦虑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呈正相关(r=0.23,P<0.01).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在错失焦虑中介基本心理需要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模型中,模型拟合良好(x2/df=3.98,GFI=0.97,IFI=0.96,CFI=0.95,RMSEA=0.07),错失焦虑在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间具有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通过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影响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相似文献   

2.
程建伟  吴晨阳 《现代预防医学》2024,(7):1272-1276+1301
目的 探讨高职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与手机成瘾的相互预测关系,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预防和教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某所高职院校1 000名大学生,分别采用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量表和手机成瘾量表于2021年9月(T1)和2021年12月(T2)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 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与手机成瘾的同时性相关和继时性相关均显著(P<0.05)。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T1能够正向预测手机成瘾T2 (β=0.25,P<0.001),而手机成瘾T1不能预测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T2(β=-0.01,P=0.76)。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三个维度均能够同时性预测手机成瘾(P<0.05),其中行为表现T1能够继时性预测手机成瘾T2(P<0.05);手机成瘾的二个维度,失控性和逃避性能够同时性预测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P<0.05),其中逃避性T1能够继时性预测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T2(P<0.05)。结论 错失恐惧高的高职大学生更容易发生手机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并非是导致高职大学生错失恐惧的原因,而是由错失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抑郁的关系,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交叉滞后设计,用生活事件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间隔1个月对234名大学生重复施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同步相关比较一致(P<0.01)。层级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抑郁(前测)的作用后,重大事件(前测)不能预测抑郁(后测)(β=0.027,P>0.05);在控制抑郁(前测)的作用后,生活琐事(前测)能显著预测抑郁(后测)(β=0.189,P<0.01)。结论生活琐事是抑郁的前因变量,支持了抑郁的“素质-压力”理论。  相似文献   

4.
探讨听力障碍大学生残疾态度与抑郁的关系,为促进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残疾态度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吉林省某高校特殊教育学院325名听力障碍大学生在2019年4-10月进行为期6个月的两阶段纵向追踪研究.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个时间点的残疾态度与抑郁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9,-0.24,P值均<0.01);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了2个变量在前测和后测的相关之后,第1次测试残疾态度对第2次测试抑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0,P<0.01),第1次测试抑郁对第2次测试残疾态度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2,P=0.78);听力障碍大学生残疾态度、抑郁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Δx22=6.94,Δdf=8,P=0.54).结论 听力障碍大学生残疾态度与抑郁关系密切,残疾态度能负向预测抑郁,并且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相关自杀行为的调节作用,为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选取1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4 89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支持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DASS)和自杀行为量表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 被试学生中有738名为自杀行为高危(15.08%).回归分析显示,DASS得分对大学生自杀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1,P<0.01),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自杀风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8,P<0.01);社会支持与DASS的交互项也显示出对自杀风险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5,P<0.01).结论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负性情绪相关的自杀行为可能具有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交往焦虑间的作用,为寻求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改善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路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问卷、手机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影响因素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按照年级整群分层方式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 056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18.0和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与社交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和0.318,P值均<0.01),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社交满意度呈正相关(r=0.224,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对交往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7,P<0.01),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对交往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370和-0.090,P<0.01).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分别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满意度2条间接路径对交往焦虑产生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为0.152,95%CI=0.119~0.185).结论 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可以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满意度降低青少年的交往焦虑,改善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7.
探索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对从贵州省8所高校随机抽取的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均具有预测作用(β=-0.140,t=-3.714,P<0.01;β=0.305,t=7.352,P<0.01);加入社会支持变量后,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β=0.070,t=1.474,P=0.140;β=0.038,t=0.828,P=0.408),而对社会支持的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479,t=8.452,P<0.01;β=0.436,t=7.634,P<0.01).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反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464,t=-7.245,P<0.01;β=-0.444,=-7.298,P<0.01).结论 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亲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伟玲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354-1357
探讨自尊在大学生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我接纳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修订版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吉林省3所大学94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民族、生源地、学校类型、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与自尊、自我接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8,-0.445,P值均<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r=0.592,P<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均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4,-0.3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0.
王明珠  秦婧雪 《中国校医》2012,26(9):641-643,646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网站参与强度量表、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孤独量表对409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在社交网站中,(1)男生在学习、态度、个性、金钱方面以及对现实中原已认识且要好的同性朋友外的3类目标人的表露多于女生。(2)低年级对不同表露问题、不同目标人的自我表露多于高年级。(3)时间和情感投入更多者对不同表露问题、不同目标人的表露程度高于较少者。(4)大学生有关金钱的表露(t=3.621,P<0.01)及对社交网站中结识的陌生朋友的表露(t=2.961,P<0.01)可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结论在社交网站中,大学生对不同表露问题、不同目标人的自我表露存在性别、年级、参与强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关金钱和对社交网站中陌生朋友的表露可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现状,探析错失恐惧对上海市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上海市不同类型的高校,通过自制问卷及特质–状态错失恐惧量表(T-S FOMOS)对42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错失恐惧对不同性取向的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过去半年发生过高危性行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对象的33.7%(1429/4244),错失恐惧总得分为44.45±4.22分,各维度的错失恐惧得分依次为:特质错失恐惧17.82±2.45分、状态错失恐惧26.63±2.3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错失恐惧对其高危性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其中,错失恐惧中的特质错失恐惧对非异性恋患者高危性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状态错失恐惧对全体大学生均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上海市大学生存在明显的错失恐惧心理,且大学生的高危性行为尤其是临时性行为较为突出,错失恐惧和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存在关联。相关部门可从缓解大学生错失恐惧出发,调节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心理状态,以期减少大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实现性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学新生的适应性现状与发展变化特点,分析其未来取向与适应性的因果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226名大学新生,分别于2020年11月、12月运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两次调查,采用SPSS 19.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交叉滞后分析。结果 前测的未来取向(105.28±13.55)分,高于后测的(103.83±12.38)分(F=4.447,P=0.036)。男生学习适应性(28.99±0.72)分、职业选择适应性(30.91±0.69)分、人际适应性(44.03±0.84)分,均高于女生的(26.70±0.46)分、(28.91±0.44)分、(41.47±0.54)分(F=7.229、5.975、6.517,P<0.05)。男生前测人际适应性(44.91±5.59)分,高于后测的(43.15±5.77)分(t=2.554,P=0.013);而女生前测人际适应性(40.86±8.27)分,低于后测的(42.08±7.45)分(t=3.213,P=0.002)。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前测的未来取向能够正向预测后测的角色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以及职业选择适应性(β=0.159、0.173、0.096、0.194,P<0.05);前测的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均能够正向预测后测的未来取向(β=0.152、0.201,P<0.01)。结论 医学新生未来取向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帮助其增强对于大学新生活的适应,而适应性中的职业选择和生活自理因素也是未来取向重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果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为推动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0月(T1)和2022年4月(T2)使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北开放大学特殊教育学院4个专业291名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展2次追踪测试,使用残联自我污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建立以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残障大学生T1、T2时期抑郁平均得分为(43.51±8.26,46.82±9.13)分。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自我污名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T2抑郁(β=0.17,P<0.01)。跨群组分析表明,T1领悟社会支持在T1自我污名与T2残障大学生抑郁间发挥纵向中介作用;自我污名可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女生(β=0.42)比男生(β=0.29)更强;领悟社会支持可负向预测抑郁,女生(β=-0.36)比男生(β=-0.19)更强(P值均<0.01)。结论 自我污名与残障大学生抑郁情绪间具有纵向因果关系,依照性别特征干预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调节抑郁情况具备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女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进食障碍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预防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进食障碍问卷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山东省3所高校的1 93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32名女生达到进食障碍倾向标准,患病率为5.11%.四年级女生的患病率高于其他3个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3,1.58,P值均>0.05).超重组女大学生患病率高于正常组和偏瘦组(x2=7.15,P<0.01).完美主义能正向预测进食障碍(β=0.431,P<0.01),完美主义和体育锻炼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B=-0.106,P<0.01).当锻炼量较低时,完美主义对进食障碍的预测作用较大(B=0.53,t=5.93,P<0.01);锻炼量较高时,完美主义对进食障碍的影响减弱(B=0.32,t=2.37,P<0.05).结论 体育锻炼在完美主义影响进食障碍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睡眠质量影响的内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Connor-Davidson 弹性量表简化版(Connor-Davidson Elasticity Scale Simplifi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初一学生休闲活动参与频率与其心境状态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 基于短时程追踪研究设计, 采用心境状态量表与自编休闲活动参与状况调查问卷对200名初一学生进行间隔一个半月的重复测量, 采用相关分析与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初一学生总体休闲参与的前测可以显著预测精力、自尊感后测, 而精力前测与自尊感前测对总体休闲参与后测无明显预测作用;健身锻炼、唱歌跳舞、逛街购物等3项休闲参与前测可以显著预测自尊感后测, 而自尊感前测对上述三项休闲活动后测无明显预测作用;其它13项休闲活动参与程度与心境状态之间无明显前后测预测关系。结论 初一学生休闲活动参与对其积极心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医学生气质性乐观与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本科生气质性乐观与抑郁体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方便抽取某医学院校在校本科生300名,采用生活取向测量问卷(LOT)、抑郁体验问卷(DEQ)、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医学生乐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乐观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乐观维度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40,P<0.01),悲观维度与无助性抑郁和内射性抑郁维度显著正相关(r=0.39,0.49,P<0.01);悲观因子显著正向预测抑郁(β=0.491,P<0.01),乐观因子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0.357,P<0.01)。结论医学生的气质性乐观和抑郁、生活满意度有着密切关系,气质性乐观可能是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取团体认知治疗方法,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负性情绪以及冲动性方面的差异变化,探索团体治疗网络成瘾的效果。  方法  将招募的贵阳某高校33名网络成瘾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6名)和对照组(17名),在干预前后进行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UPPSP冲动行为量表的测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测两组被试在干预前后与冲动抑制功能相关的脑电成分差异。  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两次网络成瘾、焦虑、抑郁及冲动性的得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后测N1波幅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32,-3.19,P值均<0.05),N2、P3的波幅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2.20,2.45,P值均<0.05);消极紧迫感及积极紧迫感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3.84,3.44,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N1波幅的反应任务(GO)和停止任务(STOP)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08,-2.72,P值均<0.05),N2、P3的STOP均低于前测(t值分别为2.10,2.07,P值均<0.05)。  结论  团体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降低冲动性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冲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社交焦虑大学生内隐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评价恐惧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的社会焦虑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福州大学抽取490名大学生完成“交往焦虑量表(IAS)”的测验,筛选65名有效被试完成内隐联想测试。  结果  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外显正面和负面评价恐惧均高于非社交焦虑大学生(t值分别为7.03,5.66,P值均 < 0.01);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正面评价”任务(1 019.26±124.44)ms和“自我”-“中性评价”任务反应时(909.78±175.2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P < 0.01);非社交焦虑大学生在两类任务上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 > 0.05)。社会焦虑和非社会焦虑大学生的“自我”-“负面评价”任务和“自我”-“中性评价”任务反应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7,12.33,P值均 < 0.01),即两组大学生均存在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大学生和非社交焦虑大学生的外显和内隐评价恐惧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内隐和外显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社交焦虑大学生存在外显和内隐评价恐惧,且外显得分和内隐效应是相互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查大学生学业压力与网络成瘾的纵向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10月开始对整群抽取的江苏某高校5 372名大学生进行4次(T1、T2、T3、T4)纵向追踪研究,每次间隔1年。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SMHSS)中的“学业压力”和“网络成瘾”筛查指标进行测查,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大学生学业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学业压力的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 16 113)=767.28,P < 0.01,η2=0.13]。大学生的学业压力随时间呈下降趋势,T1阶段最高,T4阶段最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 16 113)=165.22,P < 0.01,η2=0.03]。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随时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T2阶段最高,T4阶段最低。交叉滞后分析表明,T1的学业压力可以显著预测T2的网络成瘾,T3的学业压力可以显著预测T4的网络成瘾,路径系数分别为0.07,0.07(P值均 < 0.01)。前测(Tn)的网络成瘾可以显著预测后测[T(n+1)]的学业压力,路径系数分别为0.06,0.06,0.08(P值均 < 0.01)。  结论  大学生学业压力能部分预测网络成瘾,网络成瘾能显著预测学业压力。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降低学生的学业压力,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