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评价外周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不同部位血管疾病患者56例,其中颈部血管病变36例(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性32例,颈内动脉栓塞1例,颈内静脉栓子3例);肢体血管病变20例(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6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上肢静脉血栓2例)。超声造影剂采用SonoVue,使用PhilipsCX50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造影检查前应用常规超声观察动脉斑块数量、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狭窄率;动脉或静脉存在栓子时,观察栓子回声,管腔通畅程度等,并存储图像。超声造影时记录靶血管造影剂出现、消退时间,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栓子内增强及管腔通畅情况。诊断结果与DSA、CTA、MRA及手术结果等相对照。结果 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病变患者48例,超声造影均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形态,清晰显示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超声造影检测出斑块58个,常规超声检出50个(86.21%);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为51.72%(30/58),提示为不稳定斑块;②动脉栓塞:3例患者中1例动脉管壁钙化明显,管腔内充满低回声,CDFI未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测到细窄的血流通过,其余2例诊断同造影前;③上肢静脉血栓:2例患者均显示静脉管腔内的充盈缺损,边缘处可见细小的血流束通过,常规超声检查时未显示血流通过;④颈内静脉栓子:2例患者各时相均未见增强;另1例患者超声造影动脉期见栓子内快速出现丰富紊乱的线条状增强,后经证实为甲状腺癌致颈内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能够检出常规超声显示为阴性的动脉斑块,对动脉狭窄程度判定准确率高,并能够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不足,可应用于体型肥胖、病变血管位置较深、动脉管壁钙化明显伴声影者,能清晰完整地显示狭窄段;可显示某些病理条件下(如流速缓慢)常规超声难以显示的血流信息。随着造影剂及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超声造影在外周血管疾病诊断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2.
血管超声的诊断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系统疾病主要应用于血管狭窄性疾病及血管闭塞性疾病;在静脉系统疾病主要应用于静脉血栓形成及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也是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搭桥手术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多普勒超声集中用于对手术或介入治疗的评价,比如支架内的狭窄、内漏、手术中评价原位静脉转流术、监测静脉内手术及股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外科手术和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分别于PTA术前、术后测量其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血流量;术后行CTA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超声共发现25处外周血管狭窄。PTA术前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流量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CTA显示2例患者各遗留1处中心静脉狭窄。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操作简便,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动静脉内瘘狭窄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行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于PTA术前、术后分别测量患者的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血流量;手术后采用CTA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中,超声共发现50处外周血管狭窄,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前,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和肱动脉流量相对于术后,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创伤比较小、疗效比较好、手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在操作上也安全简便,建议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因下肢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或出现硬化斑块及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缺血性疾病。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经导管动脉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病变已普遍开展〔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动脉疾病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及准确定位,又能对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通情况等血流动力学信息提供帮助。笔者收集15例(18支病变血管)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种较先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闭塞、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瘤、肿瘤血管等,从而为临床诊断、决定手术方式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院自2005年开始开展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及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技术,已完成全脑血管造影病例100余例,行颈动脉内和椎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致死情况.这与介入医生、护士的精心准备、正规操作、术后监护及正确处理是分不开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维超声在检测血管结构及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三维超声在显示正常血管结构及诊断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正常人、22例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进行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所有三维成像均在扫查后10-30s内完成;在正常人中,可清晰显示正常血管的立体关系,可观察到肝、肾等实体性脏器内正常血管的立体构筑;通过自由旋转的画面,在一幅图像中可以同时观察到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以及它们的立体位置关系;在肝移植患者中可以准确地显示移植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的连续性。在有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同样可以立体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更直观地观察到血管的狭窄、瘤状扩张及弯曲蛇行等病变。结论:三维超声可以迅速准确地显示正常血管的立体结构及血管疾病的病变部位和程度,提供了二维超声图像所缺少的立体空间位置关系的信息。三维超声有助于对血管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布加综合征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评价介入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其介入治疗前后肝脏、脾脏等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4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放置支架后,局部血栓的超声图像特点;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凝剂分为原始剂量组(20例)和调整剂量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栓图像特点,根据图像特点来指导抗凝药物的使用;比较2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成行术前后,血管内径、血液流速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肝脏、脾脏的彩超指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②介入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48例患者的下腔静脉内在疾病早期均有血栓,其中13例原始剂量组患者有血栓形成,而调整剂量组的患者仅4例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形成血栓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调整剂量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原始剂量组。③肝静脉成形介入治疗后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速度由术前的(5.34±1.62)cm/s上升到介入治疗后的(16.57±1.43)cm/s,介入治疗前后的流速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前后血流速度之差与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扩张程度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r=0.97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定性、定量的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明确支架是否通畅,可作为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后主要的随诊手段。在评价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疗效及指导抗凝剂的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临床诊断布加综合征以及监测布加综合征治疗疗效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评价超声对受压迫部位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Philips 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4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分别在仰卧解剖位、ROOS位测量患侧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血管最大受压程度时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结果超声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22例,误诊2例,阳性率为91.7%,受压血管部位与血管造影一致.仰卧解剖位与ROOS位血管最大受压程度时测得的血管内径、血流速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受压血管管腔最大狭窄程度为40%~100%,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为91.3%(21/23),对锁骨下静脉狭窄或闭塞诊断准确性为90.0%(18/20),对血管受压狭窄的敏感性为90.7%.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准确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的起始端比较狭窄邻近椎动脉,导致同侧的椎动脉血流逆流,进而导致锁骨下动脉盗血。这种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外科血管再成形治疗,且已经取得不错的远期疗效[1-2]。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局部阻塞性动脉疾病中主流的方法[3-4]。经股动脉介入是血管介入治疗中最常选择的途径,然而在治疗锁骨下动脉开口端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时,也会不可避免出现失败。  相似文献   

11.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 例患者的52 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 2.5 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 例患者的52 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 < 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 =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 < 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 < 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 < 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 < 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 例(75.0%),远段血管有23 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 < 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 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 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reconstructed three-dimensional 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y using a voxel-based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ic data was performed in 12 patients with various vascular abnormalities during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ocedures. A stepping motor device was used to pull either a 12.5 or a 20 MHz catheter-based transducer through the lumen of a variety of vessels at a rate of 1.5 mm/s. Images were downloaded to a Life Imaging System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he value of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ic imaging was evaluated in comparison to conventional intravascular ultrasonography. A variety of abnormalities were demonstrated in reconstructed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including arterial atheroma and plaque, aneurysm and pseudoaneurysm, aortic dissection and stenosis (May-Thurner syndrome). The vascular branches and accessory vessels,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to each other, were easily demonstrated on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by selecting an appropriate angle, plane, and section of the image. The dimensions and shapes of the vascular lumen were determined in the longitudinal view.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proved useful for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type of plaque in vessels. Reconstructed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allows for global evaluation of the dissection entry site, extent of the flap, and the false lumen of a pseudoaneurysm. Intravascular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 provides information complementary to that obtained with two-dimensional imaging. It supplies information about spatial relationships of anatomic structures that cannot be evaluated using conventional imag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常规二维DSA全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处理.结果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的程度,硬化斑块的位置及形态大小,对操作医生选择过滤保护伞、扩张球囊、支架等材料的种类、型号提供帮助.结论与常规二维DSA相比,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狭窄血管病变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卵巢冠囊肿的超声诊断及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卵巢冠囊肿超声表现及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0例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卵巢冠囊肿并在超声引导下介入性治疗的病例回顾性分析 ,并总结介入治疗及其疗效。结果 超声基本能对卵巢冠囊肿作出明确诊断 ,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结论 超声对卵巢冠囊肿诊断率高 ,介入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和静脉血管狭窄性疾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动、静脉狭窄性疾病分别以肾动脉狭窄(RAS)和布-加综合征(BCS)为例,回顾性分析22例RAS和46例BCS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并比较其治疗3个月后发生再狭窄的情况。结果22例RAS和46例BCS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重复造影显示狭窄部位均消失,术后随访3年分别发生再狭窄6例和8例。结论动脉和静脉血管狭窄性疾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3个月内)均良好,远期疗效(3个月~3年)略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封堵止血垫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穿刺局部止血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381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分为两组,穿刺局部分别采用动脉封堵止血垫止血(n=217)和传统手压止血(n=164)。比较两组患者的拔除鞘管时间、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护理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因卧床所致的不适率。结果动脉封堵止血垫组较传统手压止血组拔除鞘管时间、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和术后护理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因卧床所致的不适率均低于传统手压止血组(P〈0.05)。结论动脉封堵止血垫应用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穿刺局部止血,具有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术后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并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消融治疗肝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个等回声和2个靠近膈肌受肺气干扰而超声显示不佳的肝细胞性肝癌病灶,在实时虚拟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穿刺无水酒精消融,观察局部消融效果。结果 治疗后经对比增强CT或MRI判定,4个病灶2个完全消融,2个有局部残留。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在肝癌经皮消融治疗中,对常规超声显示不佳的病灶,实时虚拟导航系统有助于正确引导穿刺和监控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系统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MST)选择肱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临床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超声引导下经上臂贵要静脉和经肱静脉穿刺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穿刺途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并试图找出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种置管途径在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非1次成功置管和非恶性肿瘤患者是PICC并发症发生特别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以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避开静脉瓣,从肘上较粗的肱静脉穿刺置管,减少了肘部运动时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以及导管在血管内外的进出,从而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可以直接选择深静脉——肱静脉行PICC置管,既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也保障了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应用。  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血液透析并发动静脉内瘘狭窄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采用超声评估血管,术中采用超声指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统计手术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血流指标。  结果  介入超声可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引导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手术进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彩超显示40例患者血管狭窄及血栓消失,治疗技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100%。仅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下轻度血肿,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静脉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内瘘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开通率,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