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开展的左束支起搏病例,评估左束支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失败病例的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临床资料、术中情况、随访情况,分析失败原因。结果:88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72±12)岁,79例成功完成左束支起搏手术(90%)。术前窄QRS者,术后QRSd无明显变化[(97±8)vs.(98±8)ms,P> 0.05]; QRSd介于120~150ms之间和QRSd> 150ms者,术后QRS明显缩短[(133±9)vs.(107±11)ms,(165±13)vs.(100±7)ms,P <0.01],且随访起搏器参数和QRSd稳定。9例失败,9患者均存在特殊或复杂的临床情况,8例更改手术方案完成手术。失败病例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传统CRT无应答、心外科手术史多(P <0.01),LVEF更低(P<0.01),LAD、LVEDD、RAD、RVD值更大(P <0.01)。房室扩大致手术失败比例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符合新诊断标准的左束支阻滞(LBBB)(真性LBBB)能否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更能获益。方法:研究入选2005-06至2013-05接受CRT的19例患者,依据术前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符合新诊断标准即为真性LBBB组(n=13),符合传统诊断标准即为假性LBBB组(n=6);比较所有入选患者CRT术前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时限(QRSd)及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VEF、LVEDD、QRSd、IVMD、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标准差(Tmsv16-SD)及16节段达最小收缩末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Tmsv16-Dif)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CRT术后的LVEF、LVEDD、IVMD及QRSd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与假性LBBB组比,真性LBBB组的LVEDD[(5.95±0.72)mm vs(7.13±0.78)mm,P0.01]、IVMD[(22.45±8.00)ms vs(27.63±13.09)ms,P0.01]及QRSd[(140.38±5.80)ms vs(153.68±14.38)ms,P0.01]改善更明显;术后两组患者的Tmsv16-SD、Tmsv16-Dif及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真性LBBB和假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能从CRT中获益,合并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接受CRT的患者65例,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6例(9.23%),CRT有应答患者44例(67.69%)。评价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合并疾病情况、心电图包括左束支阻滞形态特征、电极位置及电极间距等。随访(37.4±17.6)个月,并于术前及术后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起搏器程控以及心脏超声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力衰竭病史短、心电图表现为真性左束支阻滞、左心房增大程度较轻、右心室电极位于非心尖部、且术后QRS缩短明显(P0.05)。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OR=12.452,95%CI:3.235~36.682,P=0.012)。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共12例,其中5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发生率41.7%。CRT后6个月,合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提高[(15.50±13.45)%vs (4.19±3.34)%]及QRS时限缩短[(28.15±19.17)ms vs (11.92±4.03)ms)更显著(P均0.05)。平均随访(37.4±17.6)个月时,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死亡率低于非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0%vs 23.7%,P=0.030)。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最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LVEDV)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选择接受心脏同步化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QRSd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对上述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4例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QRS时限≥120/TIS。植入前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并指导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植入后3、6个月及随后的每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LVEDD、LVEF及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随访时间(12.0±4.6)个月,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时限植入后较植入前缩短[(137.50±38.96)ms对(144.60±45.78)ms,P=0.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人后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6.24±0.89)cm对(6.78±0.42)cm,P=0.03];LVEF则明显提高(0.36±0.09对0.31±0.03,P〈0.01),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缩小[(4.22±8.43)cm对(5.32±7.63)cm,P=0.01]。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与植入前相比也明显改善。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治疗可改善左心室功能,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RT-D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5.4±7.3)岁,病史1~5年,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1例、3例、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均有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患者均植入带有Adaptive CRT功能的CRT-D,4例采用左心室四极电极,1例左心室双极电极,植入冠状窦后静脉或侧后静脉,术后开启Adaptive CRT功能。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模式,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相比,QRS波缩短[(124.4±9.7)ms vs.(164.2±15.9)ms,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60.0±11.1)mm vs.(70.0±5.3)mm,P0.05],LVEF增加(41.6%±7.5%vs. 27.0%±6.2%,P0.05),二尖瓣反流均为轻度,NT-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降低[(624±321)pg/mL vs.(1 415±711)pg/mL,P0.05],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术后均为Ⅱ级)(Ⅱ级比例:100%vs. 20%,P0.05),总心室起搏为97.8%±0.4%,单左心室起搏为81.8%±18.9%,其中3例大于95%,另两例分别为65.6%,47%。结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融合自身右心室激动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可能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目的 探究左室舒张末容积校正的QRS持续时间(QRSd)对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9例,在手术前1个月内和术后1年分别进行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QRSd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CRT应答组患者的QRSd/LVEDV显著高于CRT无应答组(0.73±0.27ms/ml vs 0.58±0.21 ms/ml,P=0.043);而两组患者的QRSd和LVEDV无统计学差异。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患者,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显著相关(R=0.469,P=0.032),而在非LBBB患者中,QRSd/LVEDV与心功能变化无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QRSd/LVEDV是CRT应答的重要预测因子(AUC = 0.79; P = 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QRSd/LVEDV、LBBB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是CRT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校正左室舒张末容积后的QRSd(QRSd/LVEDV)是心衰患者CRT术后应答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电图呈现低电压的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7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诊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20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胸比等。统计不同导联下QRS低电压发生情况。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60.49±5.39)mm vs.(29.80±3.36)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2.77±6.11)mm vs.(47.38±3.60)mm]、心胸比[(0.58±0.09)vs.(0.42±0.04)]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肢体导联电压振幅明显降低,而QRS间期明显增宽,QTc间期明显延长,分别为(8.82±2.14)m V vs.(4.33±2.13)m V,(76.39±17.33)ms vs.(109.38±18.33)ms,(219.37±45.39)m V vs.(444.98±34.29)m 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前降支(LAD)病变Ⅲ导联QRS低电压较多,左回旋支(LCX)病变Ⅱ导联和Ⅲ导联QRS发生低电压。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多伴随有超声与心电图指标的异常,也表现为QRS波群低电压状况。  相似文献   

12.
QRS时限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QRS时限(QRSd)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在心室射血分数≤0.35、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室不同步患者行CRT治疗。植入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治疗6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较术前减小的百分数(△LVESV%)≥15%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分析术前QRSd、术后QRSd及QRS时限缩短值(△QRSd=术前QRSd-术后QRSd)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入选40例患者,随访期间1例死亡,2例失访,余37例进入分析。其中,7例为窄QRS波(〈120ms),30例为宽QRS波(≥120ms)。窄QRS波的CRT的有效率较宽QRS波,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57%vs66.67%,P=0.079);(2)宽QRS波组中,治疗有效者与无效者比,术前的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QRSd、男女比例、心律、室内阻滞情况及△QRS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宽QRS波组中,治疗有效者术后QRSd缩短[(151.0±23.2)ms vs(167.0±25.2)ms,P〈0.05],而无效者无变化[(166.0±19.0)msvs(168.0±42.1)ms,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术前QRSd和△QRSd均不能预测CRT的疗效(P〉0.05);△QRSd与△LVESV%无相关性(P〉0.05)。结论窄QRS波的CRT疗效可能较宽QRS波差。虽然QRSd缩短仅见于CRT有效,但术前QRSd和△QRSd均不足以预测宽QRS波的CRT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心电图特征与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76例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符合CRT的植入指征,其中具备真性CLBBB诊断标准患者33例(观察组)和传统CLBBB诊断标准43例(对照组),随访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两组的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平均心率(次/分)均逐渐降低,左室射血分数逐渐增加(P均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程度增加,QRS波时限(ms)(术后1个月128.5±4.2 vs 134.7±4.0、6个月124.9±3.6 vs 131.5±3.7、12个月120.8±3.0 vs 127.5±3.2),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术后1个月53.6±2.6 vs 54.7±2.5、6个月50.5±2.3 vs 52.9±2.4、12个月47.8±2.1 vs 51.7±2.8),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平均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0.43±0.04 vs 0.40±0.03、6个月0.47±0.04 vs 0.43±0.03、12个月0.50±0.04 vs 0.46±0.04),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心力衰竭加重发生率明显降低(15.2% vs 37.2%和6.1% vs 23.3%,P均0.05)。结论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征可能是增加CRT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SyncAV起搏功能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的作用。方法:12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植入有SyncAV起搏功能的CRT起搏器,通过程控分别测定患者基础状态、常规左右心室同步起搏、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单点起搏、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两点起搏状态下的常规体表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单点起搏状态下的常规体表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37±18) ms,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两点起搏状态下为(138±12) ms,均显著窄于基础状态下的(170±23) ms及常规左右心室同步起搏状态下的(163±18) ms(均P0.05)。结论:Sync AV起搏功能在CRT中可以进一步缩短患者体表心电图的QRS波宽度,临床疗效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5.
李尚俭  马爱群 《心脏杂志》2016,28(6):680-682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方法 行CRT患者128例,按术后心电图特点分为双室同步起搏组(78例)和双室非同步起搏组(50例)。随访1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测定Ts-SD、Te-SD在不同组中的变化差异,评价左心室内同步化的变化。结果 ①双室同步起搏组植入前较植入后Ts-SD〔(45±9) ms vs.(33±7) ms,P<0.05〕、Te-SD〔(41±8) ms vs.(31±8) ms,P<0.05〕有统计学意义;②单因素方差分析示Ts-SD、Te-SD、LVES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分析示双室同步起搏与Ts-SD(B=-0.052,P=0.000)、Te-SD(B=-0.032,P=0.032)呈线性相关;④双室同步化起搏与Ts-SD行Pearson分析具有相关性(r=-0.933,P=0.000),Ts-SD呈负相关。结论 经CRT治疗双室同步起搏组较双室非同步起搏组术后随访过程中左心室内协调性得到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有反应和无反应者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的差异性,评价左心室瘢痕负荷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0例2006年至2010年因慢性心力衰竭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RT的患者进行静息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应用相位分析技术检测左心室瘢痕负荷、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 phase S D)和带宽(BW)并用来评价心脏同步性.以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及随访6个月内是否因心力衰竭住院作为分组标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0.05且无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入选反应组,LVEF提高<0.05或者入院1次以上的患者入选无反应组,观察两组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30例患者中反应组19例(男8例),无反应组11例(男8例).两组之间术前临床资料相似,年龄、性别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术前QRS时限显著大于无反应组[(163.0±7.7)ms对(134.6±11.8) ms,P<0.05];两组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有反应组显著高于无反应组(0.49±0.02对0.33±0.15,P<0.01).两组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左心室同步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患者的左心室瘢痕负荷明显低于无反应组(24.6%±3.6%对36.5%±3.9%,P=0.022);有反应组左心室同步性较好,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明显小于无反应组(28.1°±4.4°对56.1°±6.9°,P<0.01),收缩期带宽明显小于无反应组(88.0°±13.9°对170.1°±24.4°,P<0.01).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心脏同步性对CRT疗效具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心脏同步性与CRT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键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方法:14例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分别于置入前、置入术后3、6、12个月行一键优化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腔结构、二尖瓣反流、主动脉射血速度时间积分)、心电图、脑钠素(BNP)检查等,评价CRT临床疗效.结果:一键优化最佳优化AV间期120~180(158.33±19.46)ms之间和VV间期4~28(15.83±7.12)ms之间,临床症状改善,6 min步行距离由(254.03±26.98)增加至(346.82±31.59)m,QRS时限由(134.64±16.48)ms降至(110.00±11.68)ms,P=0.001,P<0.05.置入后左室舒张末内径较置入前明显缩小[(73.86±9.85)mm对(60.93±9.07)mm,P<0.05];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29±0.04)对(0.52±0.09),P<0.01];VTI(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由(16.41±3.71)增加至(21.83±4.80),P<0.05;血浆BNP值由置入前(925.89±404.54)ng/L降至(77.57±16.52)ng/L,P<0.05.结论:一键优化可以提高CRT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筛选标准,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CHF患者经过严格的超声筛选后行CRT,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电极位置尽量与超声提示的左心室收缩最延迟部位一致,术后随访(13.8±10.4)个月。结果:2例患者随访中死亡,其余24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患者活动度、心率变异性均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77.0±9.4)mm缩小至(68.7±10.2)mm(P0.05),左心室内各室壁收缩期达峰时间标准差从(48.4±17.9)ms减少至(30.2±18.6)ms(P0.05)。术后1个月左心室16,12及6节段达最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和最大时间差均有明显减低(P0.05)。结论:CRT是CHF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前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等多项技术来评价患者心室运动的失同步是CRT的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完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的28例进行CRT治疗的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病例资料.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心力衰竭伴心脏不同步.所有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均在X线引导下植入,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中,10例采用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导线技术(组1),其中有3例因为冠状静脉窦电极无法植入而转入外科.18例采用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技术(组2).组1患者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测试左心室侧壁不同位置,寻找同步效果最理想的位置,并使用无损伤缝线固定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围术期和随访5~24个月监测心脏结构、功能和同步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电极导线放置顺利.组1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除1例发生肺炎外无明显并发症.2组患者术后均临床症状改善顺利出院.随访结果显示:组1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0.7±42.1)ms缩短为(135.7±37.2)ms,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由术前的(143.7±30.1)ms降为(50.3±22.3)ms,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由术前(57.7±24.9)ms降为(27.0±10.8)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0.320±0.007升到0.400±0.00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71.3±12.8)mm降低为(62.3±6.5)mm.组2结果显示: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6.7±36.1)ms缩短为(293.7±119.2)ms,Ts-SD由术前的(147.7±22.1)ms降为(96.3±34.3)ms,IVMD由术前(59.7±35.9)ms降为(27.0±25.8)ms.LVEF由术前0.281±0.077升到0.330±0.076,LVEDD由术前(71.3±9.8)mm降为(67.3±9.5)mm.其中组1在改善左心室最大收缩延迟时间和Ts-SD方面优于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同步治疗技术均可以获得较好的心力衰竭治疗效果,其中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技术完成心力衰竭CRT治疗对于非严重心功能不良者安全可行,而且由于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左心室侧后壁位置的良好选择性,使其可以更好地纠正左心室内部的不同步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