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目的研究未经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方法对62例未经治疗的女性AIS患者采用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患者问卷表(SRS-22)进行问卷评估。根据Cobb角大小分为轻度脊柱侧凸组14例(Cobb角<30°)、中度脊柱侧凸组42例(Cobb角30°~50°)、重度脊柱侧凸组6例(Cobb角>50°)。 结果重度脊柱侧凸组自我形象维度得分均低于轻度脊柱侧凸组和中度脊柱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功能活动、疼痛、心理健康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中文版SRS-22问卷可提供AIS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信息。Cobb角>50°的AIS患者自我形象维度得分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钙结合蛋白S100A8、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90和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基因在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患者和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 CS)患者椎间盘终板内的表达。  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脊柱手术患者的椎间盘终板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椎间盘终板各4例, 用TRIzol法提取终板软骨中的总蛋白, 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和对比椎间盘终板中S100A8、HSP90和CaM基因的表达。  结果  S100A8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而CaM和HSP90则没有明显差别。  结论  S100A8基因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需对该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的矫正期内矫正效果和短期矫正效果。方法 2021年7至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穿戴矫形器前及穿戴后即刻摄脊柱全长X线片;每日穿戴矫形器20 h以上,6个月后随访拍摄X线片;计算Cobb角。穿戴矫形器前后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项问卷简体中文版(SRS-22)进行评估。结果 穿戴矫形器前,患者平均Cobb角(22.10±6.29)°;穿戴后即刻Cobb角(7.85±10.90)°(t=4.775, P <0.01);6个月后,Cobb角(14.33±0.74)°,仍明显低于穿戴前(t=4.189, P <0.01)。穿戴6个月后,SRS-22功能状况维度评分明显增加(Z=-2.676, P <0.01)。穿戴后即刻Cobb角与6个月后Cobb角呈正相关(r=0.826,P <0.05)。结论 穿戴3D打印脊柱侧凸矫形器矫正期内和短期矫正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青少儿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IS)特定性训练分型新方法, 并评估其临床实用性。  方法  本研究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顾性分析, 旨在建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定, 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青少儿IS患者。收集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背面及前屈位大体相等临床资料, 以PUMC手术分型系统为蓝本, 建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 并对观察者组间可信度和组内可重复性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二部分为双向性队列研究, 旨在验证该协和分型系统在指导青少儿IS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评估其临床实用性, 研究对象为2020年7月至2020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IS且选择保守治疗的青少儿患者。根据患儿及家属意愿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定期复查, 不予临床干预, 训练组基于协和保守分型系统制订个体化特定性训练治疗方案(连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1年后Cobb角变化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1) 回顾性研究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S青少儿899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将PUMC手术分型中的单弯(Ⅰ型)、双弯(Ⅱ型)、三弯(Ⅲ型)进行了精减, 并新增了一种微小弯型(0型), 共包括4种型别9个亚型。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的观察者组间可信度均值为88.23%, Kappa系数为0.862;组内可重复性均值为92.78%, Kappa系数为0.908。(2)双向性队列研究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S青少儿90例。其中训练组51例, 对照组39例。训练组治疗1年后Cobb角下降[(12.16±9.97)°比(16.61±2.88)°, P=0.002], 对照组1年后Cobb角增加[(17.64±5.60)°比(15.74±2.75)°, P=0.014], 且Cobb角变化组间比较存在临床意义(≥5°)。训练组治疗1年后满意度评分增高[5(3, 5)分比3(3, 3)分, P≤0.001], 对照组1年后满意度评分降低[3(1, 3)分比3(3, 3)分, P=0.004]。  结论  本研究针对青少儿IS建立了一种新型评估与训练体系, 即青少儿IS保守治疗协和分型系统。该保守分型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可指导青少儿IS特定性训练治疗, 临床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颈椎矢状面形态特征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分析不同颈椎分型对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颈椎形态在脊柱侧凸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上海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随访的67例女性AIS的基本信息及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其颈椎前凸角、颈椎矢状面形态、康复治疗前后的冠状面Cobb角,计算Cobb角改变量。根据颈椎矢状面形态,将患者分为颈椎前凸组和颈椎后凸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Cobb角的变化量。以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为因变量,女性AIS患者治疗前年龄、身高、体重、颈椎后凸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颈椎后凸与康复治疗后Cobb角变化量的关系。结果:67例女性AIS中47例(70.1%)存在颈椎后凸。康复治疗后,颈椎前凸组与颈椎后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分别为﹣16.4°(﹣28.5°,﹣9.2°)、4.3°(﹣2.1°,9.0°),颈椎前凸组的Cobb角改变量较颈椎后凸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颈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综合措施, 评价其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住院接受外科矫形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连续队列中最初100例(第1~100例, 传统组)和最后100例(第1193~1292例, ERAS组)患者入选本研究。ERAS组围手术期采用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快速康复诊疗方案, 回顾性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 包括总住院日、术后住院日、异体输血量、出院时疼痛评分、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1年内非计划再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 传统组患者的总住院日及术后住院日均显著长于ERAS组[总住院日:传统组(17.18±2.67)d, ERAS组(11.35±1.49)d, P < 0.05;术后住院日:传统组(9.34±0.52)d, ERAS组(7.19±0.71)d, P < 0.05];传统组异体输血人数及异体红细胞输血量均多于ERAS组[异体输血人数:传统组41%(41/100), ERAS组20%(20/100), P < 0.05;异体红细胞输血量:传统组(1.43±0.39)U, ERAS组(0.59±0.12)U, P < 0.05];传统组出院时疼痛评分[(3.40±0.63)分]略高于ERAS组[(3.00±0.47)分],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围手术期实施加速康复诊疗方案, 可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和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的情况下, 减少住院时间及输血量, 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脊柱侧凸(scoliosis)是三维空间上的脊柱畸形,包括脊柱的侧方及前后偏移和椎体的轴向旋转[1]。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指出:Cobb角<10°视为正常变异,不影响功能,Cobb角>10°即为脊柱侧凸[2]。最常见的脊柱侧凸是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占脊柱侧凸总数的75%—80%,女性尤其多见(85%)。IS的  相似文献   

8.
正按照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的定义,脊柱侧凸是指全脊柱X线冠状面Cobb角10°~[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儿童10岁至骨骼发育成熟期间不明原因的脊柱侧凸,是小儿最常见的骨骼肌肉畸形之一,占整个脊柱侧凸的80%~[2]。手术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AIS矫形手术创伤大,疼痛为术后最为常见的问题。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呼吸功能、胃肠道功能、睡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骶段半椎体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本科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了87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 其中腰骶段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片, 对这8例患者的半椎体特点、手术方式、侧凸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完全分节型半椎体5例, 部分分节型半椎体3例。一期前后路半椎体切除1例,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7例。手术出血量200~2300 ml, 平均692 ml; 手术时间平均6.5 h。短节段固定6例, 长节段固定2例。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腰骶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平均为33.1°、9.8°和14.0°, 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0.4%, 最终矫形率为57.7%;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近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平均为32.5°、12.6°和14.2°, 术后即刻矫正率为61.2%, 最终矫形率为56.3%。术前4例患者有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全部病例随访12~82个月, 平均30.9个月。并发症包括伤口裂开1例, 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2例, 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 其中1例行翻修手术。最终随访时7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改善, 1例患者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加重, 无矢状面失平衡发生。  结论  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可引起明显的冠状面躯干失平衡, 应及早手术治疗。早期病例往往畸形较轻, 可采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如果畸形较重或代偿弯较明显则需要延长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肺功能特征。方法:选取68例AIS患者作为AIS组,20例健康青少年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肺功能仪测定研究对象用力肺活量(FVC)、FVC预计值(FVC pred)、FVC占预计值百分数(FVC pred%)、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预计值(FEV1 pred)、FEV1占预计值百分数(FEV1 pred%)、FEV1占FVC百分数(FEV1/FVC%)。结果:AIS组FEV1 pred%、FEV1/FVC%分别为(85.60±11.60)、(88.40±6.84),对照组分别为(93.20±9.39)、(91.00±3.13),AIS组FEV1 pred%、FEV1/FV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同侧凸类型、不同性别AIS患者FVC pred%、FEV1 pred%、FEV1/FVC%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年龄与FVC、FVC pred、FEV1、FEV1 pred正相关,患者Cobb角与肺功能指标无关。结论:轻、中度AIS患者存在肺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与年龄正相关,与侧凸类型、性别、Cobb角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干预对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30例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康复治疗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康复治疗组患者给予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治疗,每周训练2~3次,每次治疗60min,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躯干旋转角度、冠状面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静态平衡功能(跌倒指数)、骨强度[包括桡骨远端声速(SOS)、Z值、百分位等指标]、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最大Cobb角显著增大(P<0.01),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度、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SOS、Z值、百分位、FVC、FEV1、FVC pred%、FEV1 pred%、FEV1/FVC%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均显著小于凸侧激活率(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强度SOS、Z值、百分位、FVC、FEV1、功能活动维度得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前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小于凸侧(P<0.05),治疗后双侧顶椎水平竖脊肌激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进行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阻止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畸形进展,提高骨强度,改善肺功能,减少双侧竖脊肌肌肉运动控制差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优化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对提高拉萨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溶栓质量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2021年12月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连续上报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所有AIS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是否优化,将其分为优化前组(2019年8月—2021年6月)、优化后组(2021年7—12月)。比较两组静脉溶栓质量及患者预后。  结果  共纳入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平均每月溶栓1.2例),其中优化前组16例、优化后组18例。基线、溶栓后即刻、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6.5(3.0, 12.0)分、3.0(1.0, 5.5)分、2.0(0, 6.3)分。与优化前组比较,优化后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显著缩短[(67.1±37.8)min比(108.9±53.8)min, P=0.035],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76.7±69.7)min比(199.1±47.8)min, P=0.065]、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60 min达标率(50.0%比18.8%,P=0.061)、溶栓短期疗效良好患者占比(77.8%比62.5%,P=0.336)数值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优化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后,拉萨市静脉溶栓AIS患者的院内救治时间明显缩短,有助于提高AIS早期治疗的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自2011年3月~2014年10月共行后路三维矫形术治疗5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13~18岁,平均16.5岁;5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统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分别为86.67°±10.31°(74.32°~96.5l°),手术时间为200.59±38.12 min,术中出血量838.10±197.90 mL,术后l周冠状面主胸弯畸形矫正率为(72.07±10.80)%,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1.37°±10.31°(11.32°~31.38°);终末随访平均丢失21.37°±10.31°(11.32°~31.3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37±1.25 cm,矫正率为(50.07±9.80)%,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1±1.05 cm,丢失率为(8.07±3.11)%。4例中1例因侧凸进展而采用延长融合范围治疗;l例因近端交界后凸加剧而需向近端延长融合范围;1例感染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l例假关节形成患者采用更换断裂内固定及局部植骨治疗。结论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存在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的二维应变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左室旋转角度研究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舒张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18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室射血分数减低患者(EF<50%,32%±8%)及20例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应用二维应变(STI)技术分别测量舒张期左室心肌短轴面旋转角度(LV-R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病例组心尖部及心底部心肌旋转角度绝对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心尖部:2.3°±0.9° vs 4.4°±2.0°;心底部:1.8°±1.0° vs 3.0°±1.2°;P<0.05);正常对照组短轴心尖部旋转角度绝对值较心底部为高(4.4°±2.0° vs 3.0°±1.2°;P<0.05);病例组心尖部旋转角度绝对值与心底部无统计学差别(2.3°±0.9° vs 1.8°±1.0°;P>0.05).病例组左心室短轴旋转角度与左房容量指数相关(LA volume index,r=-0.73,P<0.05).结论 LV-RA在心肌缺血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时有所降低,LV-RA能够用以评价缺血性心肌病时的左室舒张功能变化并可能为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胸腰弯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躯干倾斜角与脊柱Cobb角、冠状面平衡的相关性,为明确脊柱形变与躯干外观畸形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前期的脊柱侧弯筛查中,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5例.使用Scoliometer测量患者的躯干倾斜角(ATI);选取患者近一个月的脊柱全长X光片,测量Cob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的选择。方法37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后路减压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长节段固定融合21例,短节段固定融合16例,应用VAS及ODI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功能,Cobb法测量侧凸角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站立位脊柱全长C7铅垂线测量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3.2年(2~6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显著大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短节段固定融合组和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术前侧凸角分别为18.5°±3.7°和27.3°±6.2°,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9.7°±3.9°和8.7°±5.6°,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率显著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术前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1.3°±11.3°和18.8°±10.7°,术后随访末期分别为31.5°±12.1°和32.6°±11.5°,两组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35)。术前冠状面失衡分别为(0.8±0.3)cm和(2.8±1.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0.4±0.2)cm和(0.9±0.6)cm,两组矫正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矢状面失衡分别为(3.9±2.5)cm和(6.4±3.1)cm,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2.3)cm和(3.6±2.5)cm,两组改善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32)。术前ODI评分为64.3±21.4和72.3±15.4,末次随访分别为47.6±26.6和49.8±17.1,两组改善无显著差别(P=0.19);下腰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3.5±0.6和7.2±0.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5±0.5和3.5±1.3,长节段固定融合组改善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组(P<0.01);下肢痛VAS评分术前分别为8.0±1.3和7.3±1.7,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1±1.5和2.0±1.2,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仅在恢复患者冠状面平衡及缓解下腰痛方面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其明显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因此,对存在中度及以上下腰痛,侧凸Cobb′s角≥30°的患者,手术耐受力较好时应选择行长节段固定融合,否则应选择短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立基本外科急诊手术团队在提高急诊外科诊疗效率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1日—2021年7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急诊手术团队接诊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基本外科急诊手术团队成立前后流水量、留观量及留观患者比例。分析基本外科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症、诊断结果、手术量、病情分级、术前准备时间、术后转入ICU病房的比例、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比例、并发症发生率), 并按手术级别和病情分级比较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37 945例于急诊外科就诊的流水患者。急诊手术团队成立前后的流水患者总数分别为15 745例、22 200例(平均每月分别为1312例、1850例), 留观患者总数分别为1814例、1622例(平均每月分别为151例、135例)。急诊手术团队成立后, 留观患者比例由11.6%下降至7.3%(P=0.000), 术前准备时间显著缩短[(0.7±0.9)d比(1.5±0.7)d, P=0.000], 术后转入ICU病房的患者比例(23.7%比37.9%, P=0.000)、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比例(0.5%比5.7%, P=0.000)均下降, 中位住院时间(3 d比5 d, P=0.028)与中位住院费用(1.3万比3.4万, P=0.000)均明显减少, 平均手术量增加(77例比26例, P=0.000), 并发症发生率(6.0%比5.1%, P=0.548)无明显变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成立基本外科急诊手术团队是降低住院费用的独立影响因素, 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术后转入ICU病房是增加住院费用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成立基本外科急诊手术团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诊压力, 如减轻急诊拥堵程度、提高急诊手术周转率、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等, 提高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 ~-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 ~15.2 cm,平均(8.6±6.1)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最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