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伤脓毒症是创伤后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当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异常时称为感染性休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液体复苏及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创伤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水平已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但其病死率仍持高不下。对于创伤脓毒症尽早、迅速、准确地做出预警和评判是降低其高病死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生物标志物(基因多态性、血浆蛋白分子和免疫细胞功能分子)与创伤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程进展和死亡密切关联,且一些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单独或联合检测为早期诊断创伤脓毒症带来新的机遇,且有望拓宽创伤脓毒症的治疗思路。本文就创伤脓毒症早期预警诊断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7月-2021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41例,随机分为大黄治疗组(n=20)与对照组(n=21)。大黄治疗组采取基础治疗联合大黄治疗,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联合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给药前、给药24 h、给药72 h采血,检测常规凝血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凝血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比较两组不同给药时间的相关指标,并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 大黄治疗组给药72 h的纤维蛋白原水平[(3.5±1.0) g/L]明显高于对照组72 h的纤维蛋白原水平[(2.7±0.8) g/L],较大黄治疗组给药前的纤维蛋...  相似文献   

3.
姬书青  赵伟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11):859-864,870
多发伤后脓毒症是由于遭受创伤后机体对于感染失控反应所造成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高发生率、高病死率进一步限制了创伤救治成功率.因此,早期预警、早期精准干预是多发伤后脓毒症救治的关键.近年来,已报道了多种生物标志物与多发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存在密切关系,但因多发伤后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且单一生物标志物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单一生物标志物在预警中出现预测性能差.因此,多种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为多发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对多发伤后脓毒症早期预测诊断的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内皮细胞源性细胞因子表达在脓毒症小鼠肝、肺损伤中的作用。采用盲肠结扎穿孔 (CLP)制造小鼠脓毒症模型 ,假手术组 (sham)接受同样的手术操作但不行CLP。分别在致伤后 3、12h分离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用RT PCR方法定量检测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中TNFα、IL 1β及IL 6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 :CLP后 3h肺微血管内皮细胞TNFα、IL 1β的表达即明显增高 (P <0 .0 1) ,至 12h虽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sham组 (P<0 .0 1) ;IL 6的表达在CLP后 3h明显增高 (P <0 .0 1) ,至CLP后 12h进一步增高 ,与sham组及CLP 3h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肝窦内皮细胞TNFα、IL 1β基因表达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相似 ,在CLP后 3h即明显增高(P <0 .0 1) ,至 12h时虽有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sham组 (P <0 .0 1) ;IL 6基因的表达稍有不同 ,在CLP后 3h明显增高 (P <0 .0 1) ,至CLP后 12h仍维持在高水平。提示肝、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脓毒症肝、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利  韩艳花  王媛  姚爱荣  王昊 《人民军医》2007,50(3):171-173
脓毒症是指机体被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或其毒素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不仅有致病菌的毒素与代谢产物的作用,还有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因此又称介质病。如出现神志变化、低氧血症、少尿、高乳酸血症等灌注不足表现,称严重脓毒症;如合并低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各生物标志物联合创伤评分对创伤后脓毒症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生物标志物联合评分的新型组合诊断创伤后脓毒症的诊断效能.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9年12月—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96例,男性129例,女性67例;年龄20~94岁,平均49.7岁.于入院后24h内抽取外周...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高发疾病,整体病死率偏高。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存在高度异质性,且通常合并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因此其救治仍存在诸多挑战。理想的脓毒症治疗应该基于患者的疾病分型,对其具体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本文将国内外涉及脓毒症分型的研究进行归纳,从相关定义、研究方法、现有的分型依据(如基于分子机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等),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分型等方面概述脓毒症分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将来新亚型的发现及针对脓毒症亚型救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4例[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19~76(54.05±13.70)岁]。将发生SAE作为观察组(38例),不发生SAE作为对照组(46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天检测血清闭锁蛋白(Occludin)、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水平,并行脑部CT灌注成像,计算感兴趣区(ROI)的脑血流量(rCBF)、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及CT灌注成像结果。组间、组内比较均行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SAE发生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变量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脑病的临床价值。 结果 观察组患者第1、3天rCBF分别为(45.63±16.56)、(34.83±15.64) mL·100 g−1·min−1,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3.61±16.61)、(56.34±15.74) mL·100 g−1·min−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5、8.003,均P=0.000);第1、3天rCBV分别为(2.04±0.95)、(1.59±0.86) mL/100 g,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53±1.04)、(2.06±1.04) 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4、2.240,均P=0.028);第3天rMTT为(3.92±0.93) s,高于对照组的(3.43±1.04) 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4,P=0.027)。入院后第3天,观察组患者血清Occludin、NOS、NSE、S100β、GFAP、EAA水平分别为(128.37±15.61) ng/L、(56.04±10.54) U/mL、(23.03±4.96) mg/L、(0.39±0.05) μg/L、(125.39±37.83) ng/L、(5.88±2.63) μmol/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15.21±12.56) ng/L、(51.67±11.30) U/mL、(20.43±3.34) mg/L、(0.35±0.06) μg/L、(82.67±16.55) ng/L、(4.73±1.05) μmol/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82、2.379、2.858、5.732、10.351、2.718,P=0.000、0.020、0.005、0.000、0.000、0.00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AE的发生与入院后第3天的rCBF(95%CI: 0.629~1.006,r=−0.624,P=0.037)、rCBV(95%CI: 0.010~1.174,r=−0.709,P=0.040)呈负相关;与第3天的Occludin(95%CI: 1.011~1.553,r=0.722,P=0.039)、GFAP(95%CI: 1.005~1.154,r=0.688,P=0.035)水平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入院后第3天rCBF+rCBV+Occludin+GFAP 联合检测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9。 结论 脓毒症患者早期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经元损伤,CT灌注成像联合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检测对SA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脓毒症患者逐年增加.更重要的是,老年患者受基础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早期死亡,即便幸存者也需要更多的临床护理和长期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同时脓毒症症状的不典型性亦会延误其诊断与治疗.尽管脓毒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疾病,但与其他老年相关性疾病相比,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不足.了解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诊断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芥子气被称为“毒剂之王”,除被用作化学武器外,近年来也成为恐怖活动的主要威胁手段之一。在应对芥子气引起的化学恐怖袭击和突发化学应急事件时,对其进行快速而准确可靠的侦检是一切救援行动的关键。对芥子气中毒人员体内诊断标志物分离检测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军事分析化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芥子气的中毒机制及体内代谢途径,综述了各类芥子气体内代谢标志物(如芥子气的水解产物、谷胱甘肽加合物、DNA加合物及蛋白加合物)的检测方法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脓毒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勤  徐昕 《西南国防医药》2006,16(3):347-349
脓毒症已日益成为重症医学的首要问题,美国每年有10 万余例因之死亡,其中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亦分别在30%~50%和50%~65%,居高不下,脓毒症的发病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脓毒症是现代危重病医学面临的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成为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阻碍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突出难题。因此,加强脓毒症的研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病患者常常伴有贫血,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铁调素在铁代谢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调素的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对脓毒症患者中铁代谢、铁调素调控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铁调素在脓毒症相关性贫血中的致病机制,为临床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贫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尽管目前危重病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 ,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但由严重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迄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非心脏病重症监护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在美国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SICU)中脓毒症的病死率高达 15 %,重度脓毒症可达到 30 %~5 0 %,而在脓毒性休克的病例中可超过 6 0 %[1~ 5] 。随着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蛋白C系统及内皮细胞在脓毒症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以下对人蛋白C系统、内皮细胞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1 脓毒症及其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或高度怀疑存在感…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sepsis)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病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一份来自北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脓毒症的发病率大约是0.3%,所有患者中老年人的死亡率大约是30%~40%,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美国每年有75万脓毒症患者,约9%的脓毒症患者发展成重症脓毒症(severe sepsis),3%发展为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超过21万(28%)死亡,是ICU中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尽管早期积极地抗感染、液体复苏及相关脏器的功能支持,但总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对脓毒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有助于阐明其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脓毒症是机体对严重感染的全身反应,其预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及机体的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背景在脓毒症产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笔者对与脓毒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进行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8.
炎症调控与脓毒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脓毒症的本质是机体炎症反应不断加剧、持续恶化的结果。目前针对脓毒症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不多,抗炎治疗效果极不理想。胆碱能抗炎通路通过内源性的神经反馈调节机制来达到调控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性损害的作用,且具有更快速和更易控制的特点,因而在炎症反应调控中更有优势。本文就脓毒症与炎症调控相关,特别是胆碱能抗炎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肝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指肿瘤组织和细胞由于癌基因或抗癌基因和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时几乎不产生或产量甚微,它反映了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失活程度,可在肿瘤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自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甲种胎儿蛋白(AFP)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