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7例心脏手术后因CPR困难应用ECMO救治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2~65岁,平均(54±7)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全部患者均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7例患者CPR时间40~65 min,平均(53±7)min,建立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36~128 h,平均(85±26)h,监护室停留时间2~8d,平均(5±1)d。辅助24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BP)、血乳酸(Lac)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均明显改善。6例(85.7%)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3例(42.9%)存活出院,1例患者因无法脱机而死亡,3例成功脱机后因感染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4例患者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进行肾替代治疗(CRRT)。结论:体外膜肺心肺复苏(ECPR)可以提供紧急生命支持,挽救部分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心脏术后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体外支持心肺复苏(ECPR)治疗院内心脏骤停(IH-CA)效果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中心IH-CA的ECPR患者,按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结果分为出院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分析所收集的基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辅助结果的预测指标。结果:共46例患者,37例男性(80.4%),平均年龄(58.2±12.8)岁,平均辅助时间(107.9±56.6)小时。25例成功脱机(54.3%),其中13例存活出院(28.3%)。ECMO辅助后12小时[(6.2±2.0)vs.(10.6±4.6)小时,P<0.05]和24小时[(4.6±3.2)vs.(7.2±4.7)小时,P<0.05]出院存活组乳酸均明显低于死亡组,另外,出院存活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CMO后,12小时乳酸是影响ECMO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1,95%CI:0.05~0.87,P<0.05)。结论:相比传统心肺复苏(CCPR),ECPR可明显提高IH-CA患者的生存率。ECMO辅助早期(24小时内)高乳酸以及辅助期间并发AKI可能与ECPR患者预后有关,另外,辅助后12小时乳酸是影响ECPR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心脏骤停救治中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机,对比两组长时间与短时间复苏患者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及复苏后乳酸值。结果两组短时间与长时间复苏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对照组复苏后乳酸值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采用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低血乳酸值,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总结体外心肺复苏(ECPR)在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循环辅助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2019-04~2020-12在该院EICU收住的进行ECPR救治的心脏骤停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各参数指标等。结果 26例患者中有9例成功从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6例存活出院,均为院内心脏骤停(IHCA)患者,20例死亡。生存组的起始乳酸值及ECPR后6 h、12 h的乳酸值均低于死亡组,ECPR后6 h、12 h的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死亡组,ECPR后6 h、12 h的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O可以为传统心肺复苏(CCPR)失败的患者提供紧急的体外循环辅助,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置股动静脉鞘管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床旁备机在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突发心脏骤停时行紧急ECMO辅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两个心脏中心的2 120例PCI患者,其中75例(3.5%)经评估定义为高危PCI,均于术前预置股动静脉鞘管;收集并分析其中因术中突发心脏骤停而行紧急体外心肺复苏(ECPR)者的基线资料、心肺复苏(CPR)时间、ECMO操作时间、并发症、院内死亡率等相关资料。结果:在75例高危PCI患者中,15例(20.0%)因术中突发心脏骤停而进行紧急ECPR,其中男性9例,中位年龄68.50(62.75,74.25)岁。15例患者的中位CPR时间为9.50(6.50,16.25)min,ECMO上机操作时间为6.00(4.75,9.00)min,ECMO运行时间为71.0(41.5,114.5)h。15例患者全部成功撤除ECMO,其中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院内死亡,其他患者均存活出院;1例患者在ECMO运行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经格拉斯哥-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OM)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7-01期间于我院植入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后心脏骤停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75.7%)。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17)和死亡组(n=20),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7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存活率45.9%(17/37)。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罪犯血管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存活组的罪犯血管以右冠脉比例最高(52.94%),死亡组以左前降支比例最高(60.00%)。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患者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54.6±25.7)min vs(31.4±5.2)min]、发生心脏骤停至ECMO植入时间[(93.6±60.5)h vs(47.5±19.5)h]较短,心肺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较长[16.0(8.7,32.6)d vs 4.0(2.0,12.0)d];植入ECMO 24 h、48 h后,存活组的平均动脉压[(89.6±21.9)mm Hg、(87.9±19.4)mm Hg,1 mm Hg=0.133k Pa]显著高于死亡组[(71.8±19.3)mm Hg、(63.7±18.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前降支(OR=0.723,95%CI:0.516~0.947)、病变血管支数(OR=1.638,95%CI:1.107~1.729)、更长的心肺复苏时间(OR=0.712,95%CI:0.436~0.973)和发生心脏骤停至ECMO植入时间(OR=0.698,95%CI:0.411~0.859)可能加重患者死亡的风险,而植入ECMO复苏后48 h的较高的平均动脉压(OR=0.672,95%CI:0.326~0.693)可能减少患者死亡的风险(P均0.05)。结论:ECMO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后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高,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疗39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39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对本院39例终末期心脏病和心脏术后需心肺支持的患者进行ECMO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到动脉的ECMO辅助方式。婴幼儿采用右心房—升主动脉插管,成人应用右心房—股动脉插管或股动—静脉插管,肝素用量5~20U/(kg.h),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维持120~160s。辅助期间流量在40~220ml/(kg.min)。结果:25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装置,其中21例患者康复出院(总出院率为53.8%,21/39),4例患者术后死亡。25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91±57)h。其余14例患者因适应证的选择、严重并发症(其中3例与ECMO技术有明确关系)等原因而放弃治疗最终死亡,ECMO平均辅助时间(112±101)h。共18例死亡,ECMO平均辅助时间(116±103)h。39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99±62)h,共用膜肺44个,平均膜肺使用时间(91±47)h。ECMO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渗血、肾功能衰竭、感染、血栓形成、神经系统并发症、肢体缺血坏死等。结论:ECMO支持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机械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作为心脏移植患者等待供体期间的桥梁过渡。应用ECMO的时机和适应证是ECMO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心肺复苏时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01至2015-10于我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85例,将患者分为徒手复苏组101例和机械复苏组84例,同时将每组患者的复苏时间以30 min为界分为短时间复苏和长时间复苏,所有患者均给予高质量心肺复苏,分别比较短时间复苏患者和长时间复苏患者在徒手复苏组和机械复苏组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和复苏后血乳酸值。结果:对于短时间复苏患者,徒手复苏组与机械复苏组在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及复苏后乳酸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复苏后血乳酸方面,机械复苏组(6.88±1.82)mmol/L低于徒手复苏组(9.39±2.3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同样有效,但心肺复苏机有利于节省人力,特别是对于急诊科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复苏患者,有益于获得更好的代谢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患者的临床资料、救治过程和预后情况,探讨影响ECPR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以及低血流时间对ECPR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ECPR的患者,依据是否复苏成功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探讨低血流时间即开始常规心肺复苏至体外膜肺氧合(ECMO)上机运转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中位年龄58岁,男性36例(58.1%),心脏骤停多发生在院内(55例,88.7%),主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37例,59.7%),经ECPR后存活出院16例,存活率25.8%。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患者的年龄较小[52(46,58)岁比63(55,69)岁]、初始心律为心室颤动的较多(43.8%比32.6%)、低血流时间较短[24.5(12,26)min比48(31,53)mi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少(50.0%比63.0%)、ECMO使用时间较长[5(4,6.5)d比0(0,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在心脏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救治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药物治疗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效而行ECMO辅助的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ECMO辅助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4例(57.1%),暴发性心肌炎1例(14.3%),心脏骤停2例(28.6%)。结果:7例患者ECMO平均辅助时间(4.7±3.2)d(范围:1~9 d),6例(85.7%)顺利撤除ECMO,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2例(28.6%),肢体缺血1例(14.3%),急性肾衰竭1例(14.3%),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28.6%)。1例在ECMO辅助情况下放弃治疗死亡,2例在成功撤除ECMO后死亡。其中,1例死于严重出血,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4例(57.1%)好转存活出院。结论:ECMO能暂时性为心肺功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利于稳定心脏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心功能的恢复创造机会,减少ECMO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改善心脏危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重或肥胖对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辅助的女性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总结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VA ECMO辅助的女性患者48例,按体质量指数(BMI)高低分为未超重组(NOW),BMI<24/(kg/m~2),n=34和超重或肥胖组(OVO),BMI≥24/(kg/m~2),n=14,比较两组患者ECMO辅助前基本资料、ECMO辅助参数、并发症和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相关基础病、ECMO辅助前心功能、是否心肺复苏及ECMO前乳酸水平均无明显差别。OVO组患者的出院生存率为42.9%,高于NOW组的14.7%(P<0.05),两组患者的ECMO辅助时间和输血量没有明显差别,住院时间、ICU(intensive care unit)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超重或肥胖的VA ECMO辅助女性患者出院生存率可能高于偏瘦的患者,应辩证看待肥胖对VA ECMO辅助的女性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发生心脏骤停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主循环恢复结果分为成功组(67例)和失败组(101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历包括入院时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部位、术前伴发病、心脏骤停前监测、心脏骤停地点、胺碘酮用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心脏骤停发生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的ASA分级、心脏骤停地点、初始的心电图节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心肺复苏时机具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脏骤停时地点手术室外(OR=9.72,95%CI=3.16~67.33)、不可电击性心律(OR=8.33,95%CI=2.77~22.87)、心脏骤停前休克(OR=5.17,95%CI=3.23~16.13)、肾上腺素用量(OR=6.84,95%CI=2.61~44.75)、心肺复苏时间(OR=6.14,95%CI=1.77~17.21)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OR=7.51,95%CI=2.57~41.93)均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心脏骤停地点手术室外、不可电击性心律、心脏骤停前休克、肾上腺素用量、心肺复苏时间和心肺复苏时机1min是影响围术期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骤停需要立即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救治心脏性猝死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肌肌钙蛋白(c Tn 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影响。方法整理我院收治的133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救治方式,将接受徒手心肺复苏者纳入对照组(69例),将接受徒手心肺复苏联合多次体外电除颤复苏者纳入观察组(6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NSE、c Tn I、NT-pro BNP变化,观察两种复苏方案对患者预后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入院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95、5. 17,P 0. 05)。观察组ROSC患者救治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及脑缺血缺氧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 81~30. 11,P 0. 05)。观察组复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 69%,低于对照组的20.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25,P 0. 05)。两组患者救治30min后动脉氧分压(Pa O2)、氧饱和度(Sa O2)均较救治5min后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乳酸均较救治5min后下降,观察组救治30min后Pa O2、Sa O2高于对照组,其Pa CO2、血乳酸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ROSC后24h血清NSE、c Tn I、NT-pro BNP均较ROSC即刻升高,观察组ROSC后24h血清NSE、c Tn I、NT-pro 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徒手心肺复苏的基础上,结合体外电除颤复苏救治心脏性猝死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复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及护理干预对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脏骤停到心肺复苏时间,患者被分为>6min组(12例)、4~6min组(21例)、1~3min组(33例)和<1min组(34例)。观察比较各组心肺复苏结果和结局转归,以及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和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在>6min组、4~6min组、1~3min组和<1min组,成功复苏的例数分别为0,4,18和28例,总计50例成功复苏。与>6min组、4~6min组比较,1~3min组和<1min组的复苏成功率(0%,19.05%比54.55%,82.35%)显著升高,P<0.05或<0.01。成功复苏患者的痊愈率为43(86.00%),其中15例来自1~3min组,28例来自<1min组。>6min组、4~6min组、1~3min组和<1min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66.67%、90.48%、93.94%和97.06%,总体满意度为92.00%,且无医疗纠纷发生。结论:急救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病人的关键为心肺复苏的时机,而护理干预作为加强救治效果的作用也很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时机和流程。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诊断为AMI合并CS的患者,依次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治疗,置入IABP、ECMO等治疗,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策略分组。主要终点为药物治疗和器械辅助治疗的住院死亡率和出院30 d死亡率,次要终点为组织灌注和酸中毒的变化情况,以及器械辅助的并发症。结果 10例IABP联合ECMO患者死亡率为30.0%,显著低于置入IABP后需要增加升压药物治疗的患者(30.0%比87.0%,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患者出院30 d内无死亡发生。患者置入ECMO 6 h后血压和组织灌注明显改善,血乳酸水平由术前的(15.29±4.62)mmol/L下降到(4.51±1.8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入12 h后血乳酸降至正常。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置入时机,采用IABP联合ECMO进行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可降低AMI合并CS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左心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心脏术后严重心源性休克需同期采用IABP和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患者术前基本情况、临床诊断、辅助原因、机械辅助时间、并发症及预后。以患者院内死亡或生存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选取6个时间点,分别是机械循环辅助前、使用一种机械辅助后、使用第2种机械辅助前、IABP联合ECMO使用后、撤除ECMO后及撤除IABP后;整理分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指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及肝肾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6例存活出院,其中1例肾衰竭行血滤4d后恢复,后因插管侧动脉栓塞截肢。6例死亡患者全部发生肾衰竭,其中3例行血滤;3例发生下肢缺血坏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剂量、血气血乳酸值在联合使用IABP和ECMO后显著改善(P0.05)。结论:IABP与ECMO联合应用为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急救系统建立模式,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设置院内急救站点,组建援助急救队,采用突然模拟实战演练,并寻找问题,不断改进,逐步建立院内急救系统。选择2016年5~12月传统急救演练模拟心脏骤停患者39人次为对照组, 2017年3~11月新设置急救演练模式后模拟心脏骤停患者42人次为干预组,分析2组院内急救首救医生到达救治点的时间(s)、开始心肺复苏时间(s)、高级生命支持到达时间(s)、除颤仪到达时间(s)。结果:设置院内急救站点及援助急救队后,干预组首救医生到达救治点的时间为(52.52±11.09)s、开始心肺复苏时间为(54.55±11.31)s、高级生命支持到达时间为(350.76±31.32)s、除颤仪到达时间为(379.33±35.12)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院内急救站点与援助急救队的设立,显著缩短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各环节时间,明显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医院整体综合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84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人工徒手心肺复苏,分析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与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心肺复苏有效15例,有效率为35.71%,对照组心肺复苏有效7例,有效率为16.67%,分析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具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可有效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心肺复苏(CPR)救治儿童心搏骤停(CA)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因CA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的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疾病、CPR前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估(p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CPR至ECMO转流时间间隔、ECMO置管方式、ECMO运行时长、ECMO撤离成功率、出院存活率以及ECMO转流前和转流24 h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结果 8例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的CA患儿中,死亡5例,存活3例,ECMO撤离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均为37.50%(3/8)。原发疾病7例为暴发性心肌炎,1例为脓毒性休克。3例患儿为右侧颈内静脉/颈动脉切开置管,5例患儿为股静脉/股动脉置管。ECMO运行中位时长为50.50(3.00,210.00)h, CPR至ECMO转流最短时间间隔为18 min,最长为150 min。转流后6例患儿予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辅助治疗,4例行左心减压。ECMO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6例,溶血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2种心脏骤停判断标准,以确立适合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心电图标准组(A组)、动脉压标准组(B组)。采用夹闭气管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心脏骤停5min时立即复苏,观察复苏成功率和兔存活时间,监测心脏骤停前、复苏后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兔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即刻成功率A组为33%,B组为8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兔存活时间A组为(1.38±1.04)h,B组存活时间为(58.0±41.5)h,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兔复苏后24、48、72h时间点血NSE、ALT、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与心脏骤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复苏后24~72h,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结论:以平均动脉压为标准判断心脏骤停优于心电图标准,适用于标准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兔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