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了解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健康促进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04名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和1 917名非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及其除学业满意度外的各维度、积极情感得分均低于非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消极情感得分高于非受艾该病影响中学生(P值均<0.05).在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学生中,生活满意度分量表除学业满意度外,其余维度上均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P值均<0.05),快乐感量表的消极情感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积极、肖极情感在各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未住校学生的友谊、自由满意度得分均高于住校生,消极情感低于住校生(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同学关系、照顾者、家庭类型、家庭收入、父母患病情况、言语中伤(P值均<0.05).结论 毕节市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应正确合理地关怀和帮助受艾滋病影响中学生.  相似文献   

2.
探讨社会联结关系、偏差行为及受欺凌在中小学生群体之间的关联性,为认识和预防儿童偏差行为和受欺凌问题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经验分层与非严格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湖北省武汉、潜江、天门市8所小学、初中学校1044名学生(留守儿童612名,非留守儿童427名,缺失值5名)进行偏差和受欺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偏差行为与受欺凌问题之间呈现正相关(r=0.17,P<0.01);留守儿童积极认知的平均水平(2.95)低于非留守儿童(3.07)(t=-2.31,P<0.05).二项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受欺凌模型中,参与日常家务和偏差行为对留守儿童受欺凌问题呈正向影响(β值分别为0.55,0.27,P值均<0.05),同学关系可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受欺凌经历(β=-0.25,P<0.05);偏差行为模型中,受欺凌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呈现正向影响(β=0.58,P<0.01),亲子及师生依恋因素可以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偏差行为(β值分别为-0.34,-0.49,P值均<0.01).结论 社会联结脆弱、偏差行为及受欺凌在儿童群体中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依恋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和受欺凌的共同因素,参与日常家务对留守儿童受欺凌经历具有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3.
任彩霞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1079-1081
探查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随机分层取样法选取河南省4个县的58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共有53人,占全体被试的9.1%,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2.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P<0.01);其中,留守男生、留守女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5.0%,5.0%,留守高一、留守初二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分别为17.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网络成瘾组留守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与主观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1)、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健康、主观社会支持、性别和年级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 应对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并重视留守中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4.
了解华中地区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华中某市8所学校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2 996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其欺凌卷入状况与家庭因素的相关信息.结果 被调查学生中,有390名(13.0%)存在欺凌他人行为,1 127(37.6%)名曾受他人欺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生、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母婚姻状况、母亲是否外出打工、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家庭因素在中学生欺凌和受欺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88,56.49,30.85,30.91,3.89,10.36,11.72;25.00,69.33,46.76,57.09,3.93,23.19,45.4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与中学生受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37,1.39),父母婚姻状况和谐、父亲没有外出打工与中学生受欺凌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3,0.83);独生子女与中学生欺凌呈正相关(OR=1.42),父子关系好与中学生欺凌呈负相关(OR=0.38).结论 华中某市中学生欺凌与家庭因素关系密切.应重点关注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参与抚育的程度和家庭关系和谐状况等问题,以减少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7省(自治区)汉族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为开展中学生校园欺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河南、云南、四川、内蒙古、广西、新疆7个省(自治区)4 457名汉族高中生进行校园欺凌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欺凌现状、形式、行为中的角色构成。结果 4 457名汉族高中生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1.0%,被他人欺凌发生率为22.7%,城乡结合部、男生、父母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不融洽、有过留守经历的高中生欺凌、被欺凌发生率较高(P值均<0.05)。遭受校园欺凌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言语欺凌(25.9%)、关系欺凌(10.8%)、身体欺凌(6.2%)、网络欺凌(5.0%)、财物欺凌(3.1%);5种校园欺凌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同学关系不融洽者高于融洽者、有留守经历的学生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中生校园欺凌参与角色中,未参与者占61.7%,欺凌者占15.5%,欺凌-被欺凌者占15.5%,被欺凌者占7.3%,不同居住地、年级、性别、父母婚姻、父母关系、同学关系、留守经历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学生校园欺凌参与角色构成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6.
了解湘西地区高职院校留守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欺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湘西地区1 241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人口学基本特征、健康相关行为及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41.82%,其中留守学生的报告率(45.05%)高于非留守学生(3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关系好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5,0.47),生源地为农村、5年高职、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93,2.57,2.51,3.95,4.73);与母亲关系好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负相关(OR=0.40),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非留守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6,2.32,3.81)(P值均<0.05).结论 湘西地区高职院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不容乐观,留守学生的报告率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受不同因素影响.应尽快开展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探索应对方式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贵州和重庆6所农村中小学的1 618名四至九年级学生,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学习主观幸福感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0.23,0.36,P值均<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33,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主观幸福感(β值分别为0.383,0.195,P值均<0.01),负向预测消极应对(β=-0.321,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402,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负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224,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直接并通过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王宏  李建桥  吴瑞  刘琴  曹型厚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1):1336-1338
了解重庆市某库区县留守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留守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一中文版》(MSLSS-CV)对某库区县3所乡镇中学共1618名留守中学生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库区留守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为(4.26±0.53)分,各个维度得分由高到底依次为家庭(4.73±0.93)、自我(4.41±0.82)、朋友(4.25±0.60)、居住环境(3.91±0.56)、学校(3.69±0.72).女生生活满意度总分与男生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仅家庭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一学生生活满意度总分高于高一学生(P<0.05),其中学校、居住环境、自我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住校学生生活满意度总分高于住校学生(P<0.05),其中朋友、学校、居住环境、自我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库区留守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期望、自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每月生活费及母亲的文化程度.结论 库区留守中学生生活满意度较低,相关部门应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库区中学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陆森召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35-1839
了解长三角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在长三角地区选取8所高校的2 426名大学生进行是否留守经历、健康相关及校园欺凌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 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遭受欺凌的发生报告率为41.71%,其中遭受身体、语言、关系、性欺凌的学生分别占13.07%,36.73%,22.79%,21.19%.男生遭受欺凌的比例为39.31%,女生为4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6.12,P<0.05).留守经历大学生身体、语言、关系及总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关系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0.05),城乡、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0.05);父母关系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负相关(P值均<0.05),吸烟、饮酒、游戏成瘾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校园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长三角地区高校大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影响因素存在差别.应采取措施进行多方面的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0.
了解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城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4 008名,进行欺凌行为匿名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类型等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差异.结果 该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12.9%,其中男生为17.6%,女生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38,P<0.01).欺凌他人的报告率为6.5%,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为10.4%.欺凌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x2=14.023,P<0.01).职业中学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散布谣言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学生(x2值分别为12.003,7.519,P值均<0.01).单亲/重组家庭学生发生欺凌他人和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均较高(x2值分别为9.785,14.136,P<0.01).住宿生中被殴打、关黑屋,被破坏物品,威胁、强迫和遭受网络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住宿生(x2值分别为11.802,5.356,11.793,4.881,P值均<0.01).1.0%的学生同时有4种及以上欺凌他人的行为,1.5%的学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的欺凌.结论 应动员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安全校园,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以及学校生活满意度、自尊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1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湖南、河南、辽宁、广西四省6所农村学校共抽取605名小学5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73名,非留守儿童332名,采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自尊量表、校园欺凌问卷进行测量。结果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t=2.90,P<0.01);校园欺凌行为和受欺凌行为均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96,-0.219,P<0.01);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388,P<0.01);自尊在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校园受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5,P<0.05)。结论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学校方面应尽量为儿童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同时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健康教育,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特征及其与亲子分离经历的关联,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饶市4 945名7~18岁儿童完成中文版校园欺凌经历量表(C-SBEQ)测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差异。使用自编问卷获取其中1 791名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经历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结果 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检出率分别为21.3%,18.3%和3.0%,均高于非留守儿童(15.4%,12.7%和2.7%)。不同学段留守儿童受欺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学(21.4%)、初中(18.9%)、高中(14.7%);在留守儿童欺凌他人检出率上,男生(4.8%)高于女生(1.0%)(χ2=14.69,P<0.05)。在曾留守(有留守经历)儿童中,分离时年龄<7岁组的受欺凌检出率(20.3%)高于分离时年龄≥7岁组(13.4%)(χ2=4.79,P=0.03)...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大学生留守经历及睡眠质量与抑郁的关系,为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1-12月对齐齐哈尔市2所大学的908名在校大学生抑郁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留守经历和睡眠质量对抑郁的影响.结果 齐齐哈尔市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30.62%,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26.3%,女32.3%,x2=3.15,P>0.05),乡村户籍地的大学生抑郁检出率(34.9%)高于城市户籍(25.9%),非独生子女检出率(35.03%)高于独生子女(2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61,8.9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留守方式、留守时年龄、留守时居住类型、留守期间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及睡眠质量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OR=0.28~6.0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的抑郁与留守经历、睡眠质量有关.高校应关心留守经历大学生及其睡眠质量,以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孙锋  羌霞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2):250-253
探索中学校园欺凌现况及社会生态学影响因素,为中学校园欺凌的防控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通市主城区抽取1 16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及自编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被欺凌和欺凌得分高于高中生(t值分别为3.61,2.53,P值均<0.05),普通中学学生得分高于重点中学学生(f值分别为12.52,8.34,P值均<0.01),同伴关系较差学生得分高于较好学生(F值分别为8.98,25.89,P值均<0.01),校园纪律较差学生得分高于关系较好学生(F值分别为8.50,10.00,P值均<0.01),校园欺凌防治政策欠缺学生得分高于政策完善学校学生(F值分别为8.30,2.67,P值均<0.05),父母教育方式为干涉型和忽视型学生得分高于商讨型学生(F=3.66,P<0.05).多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中学段、重点中学、同伴关系较好、商讨型教育方式、校园学风纪律较好、校园欺凌防治政策完善是中学生校园欺凌的保护因素(OR=1.68~4.28,P值均<0.05),性别、独生子女与否是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4,1.68,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中学校园欺凌的路径是以中学生个体因素为中心,通过与人际、组织、政策等层面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结论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从中学生个体、人际、组织、政策等社会生态学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预防和干预,构建安全健康校园.  相似文献   

15.
蒋红  宋玉美  张澜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8):1017-1020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中学生觉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关系,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觉察压力量表(PS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新疆地区4所中学共1 000名中学生的觉察压力及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觉察压力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t=11.28,P=0.001),而总体幸福感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t=2.00,P=0.045),觉察压力和总体幸福感在年级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03;F=5.63,P=0.000);觉察压力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呈正相关(r=0.072,P<0.05),与对健康的担心和松弛或紧张均呈负相关(r=-0.102,r=-0.112,P<0.01);预测感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均呈负相关(r=-0.559~-0.374,P<0.01);控制感与对健康的担心呈负相关(r=-0.073,P<0.05),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161~0.291,P<0.01);超载感与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除外)呈正相关(r=0.174~0.293,P<0.01);觉察压力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觉察压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河南三所中学98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家庭支持因子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其他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且体验到了更强烈的消极情感。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较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江西省某市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探讨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江西省某市2所初中和1所高中2 330名中学生,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留守学生(单亲外出/双亲外出)的友谊、环境和生活满意度得分分别为(4.83±0.88/4.84±0.87)、(3.97±0.99/3.99±1.02)、(4.30±0.68/4.32±0.68)分,低于非留守学生的(4.93±0.88)、(4.12±1.01)、(4.39±0.69)分(P<0.05),双亲外出学生消极情感得分为(2.67±0.89)分,高于非留守学生的(2.55±0.91)分和单亲外出学生的(2.54 ±0.84)分;(2)留守学生(单亲外出/双亲外出)的角色扮演和情感介入得分分别为(2.31±0.32/2.31±0.30)、(2.21±0.47/2.25±0.44)分,高于非留守学生的(2.27±0.31)、(2.20±0.42)分(P<0.05);(3)除单亲外出学生的消极情感与问题解决无关,其他各维度间均显著相关(P<0.05);对不同类型学生而言,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程度不同;(4)不同类型学生总体幸福感模型引进的变量不同,总体幸福感得分均随各引进变量得分的增加而减少,家庭功能水平可以预测总体幸福感水平.结论 留守使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受到负面影响;家庭功能影响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9.
了解初中女生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减少初中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反社会过程筛查量表,对方便抽取的长春市、沈阳市和加格达奇区的9所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级918名女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年级初中女生的自恋、实施身体欺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2,3.42,P值均<0.05),初二女生的得分均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初中女生自我控制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均呈正相关(r=0.08~ 0.47,P值均<0.01).反社会行为特质在自我控制负向预测实施校园欺凌间起多重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对冷酷无情、自恋和冲动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3,-0.32,-0.47,P值均<0.01),自恋、冲动对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8,0.13,P值均<0.01),而冷酷无情特质对实施校园欺凌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6,P>0.05).结论 初中女生自我控制可直接影响实施校园欺凌,也可通过反社会行为特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