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军  李娟  付锋  贾敏  刘亚莉  樊荣  安丽珺 《心脏杂志》2021,33(5):545-547
飞行能力维护和提升是航空航天卫生保障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该文围绕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心血管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立足于学员未来航空航天卫生保障任职需要,现就如何在心血管生理学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提高专业课学习效率和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提出一些思考建议,以满足新形势下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PBL、CBL教学法联合模拟训练平台的教学模式在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相关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2022年航空航天医学课程授课对象(八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5人和航空军医任职培训学员64人,共6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航空军医任职培训学员随机分为2组,32人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为对照组,八年制学员5人及航空军医任职培训学员32人采用PBL、CBL联合模拟训练平台教学法为试验组。在教学结束后结合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和部队调研结果,比较不同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采用PBL、CBL教学法联合模拟训练平台的教学模式组的学员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教学效果及学员满意度明显高于采用PBL+CBL教学法组(P<0.05),同时部队调研结果显示,采用PBL、CBL教学法联合模拟训练平台的教学模式教学后,相比于对照组学员,试验组学员掌握抗荷动作的效果及指导飞行员进行加速度训练的比例大幅提升。结论 将PBL、CBL联合模拟训练平台教学法应用于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相关教学中,可以有效帮助学员掌握复杂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并积极应用于工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抗荷生理训练是提高飞行员自身抗荷能力的综合训练方法,其核心是有效提升飞行人员的心血管反应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反应能力在抗荷生理训练组织实施各环节的作用地位,探讨了如何围绕心血管反应能力提升这一核心,以系统开展抗荷生理教育、抗荷基础体能训练、抗荷动作训练和载人离心机训练等抗荷生理训练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航天失重可引起心血管功能失调,是威胁航天员健康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新型失重防护措施将有力提升我国航天医学保障能力。近年研究表明,穴位刺激可部分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维持人体立位耐力。本文简要阐述了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发生机制和防护措施研究进展,重点论证了基于穴位刺激的失重生理效应防护作用的理论依据,全面总结了穴位刺激对抗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实验研究,对进一步阐明失重致心血管功能失调的机制,发展新型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耐力是飞行耐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血管耐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体能训练方式提高,从目前基层部队飞行员训练安排来看,体能训练安排如果能融入医学背景知识,以更科学、专业的方法开展,飞行员才能更好的完成飞行训练、运输以及作战等任务。本文笔者结合当前一线飞行员日常训练中存在问题,结合航空航天生理学本科阶段教育现状,融入“体医结合”新概念,以飞行员心血管耐力提升为切入点,以期完善当前航空航天生理学本科阶段教育,培养新时期作战需要的航空军医。  相似文献   

6.
茹凝玉  张琳 《心脏杂志》2021,33(5):542-544
实验课是《航空航天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对于培养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十分重要。针对动物验证性实验课、人体体验性实验课和专题讨论课三类实验课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课的流程,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为其毕业后更好地完成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航空兵部队的快速发展对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岗位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目前航空航天医学本科生岗位胜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航空航天医学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以心血管系统为例,介绍了我们在航空航天医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全过程。本文探讨了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训练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实施路径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思政切入点,并将本门课程中的部分思政元素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为航空航天医学课程和军事训练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讲演练纠评”五步教学法在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学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2017级八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和2021年、2022年航空军医任职教育培训班学员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21年航空军医任职教育培训班学员采用传统讲授法(66人),试验组为2017级八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5人)和2022年航空军医任职教育培训班学员(42人)采用“讲演练纠评”五步教学法,根据成绩和满意度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对照组学员理论知识随堂测试成绩为(7.39±1.16)分,试验组为(8.96±0.48)分(满分10分,P<0.01);对照组操作考核成绩为(14.93±1.47)分,试验组为(16.97±1.64)分(满分20分,P<0.01)。试验组中89.36%的学生(42/47)认可“讲演练纠评”五步教学法。结论 “讲演练纠评”五步教学法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学实践课的授课效果,为其他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为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为进一步完善航空航天心血管教学内容创造条件。超星学习通是一个移动知识空间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具备的独特优势,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翻转课堂和微课等教学方式与学习通平台相结合应用,使航空航天心血管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师在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在协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基本学习方式,注重思维引导和素质培养。超星学习通平台在航空航天心血管教学的应用,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航空航天生理学是航空航天医学的主干学科,也是培养航空航天医学人才的关键课程。为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研究性教学形式,采用课堂授课与专题讨论课、综合案例分析课、“开放式”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教学办法;配套更新了课程考核方式,使其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探索研究发现,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自主学习促进了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了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建立专业的信息资源库有助于更好开展研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翻转课堂在航空航天心血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 以“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章节为例,选取2018级航空航天专业学员49名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组),选取2019级航空航天医学专业44名学员,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通过考试成绩、调查问卷结果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评估与分析。 结果 实验组学员失重相关章节试题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结论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航空航天心血管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提高相关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Exercise training fosters the health and performance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represents nowadays a powerful tool for cardiovascular therapy. Exercise exerts its beneficial effects through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directly affecting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remodelling of the heart. Traditionally, moderate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 has been viewed to determine a balanced and revertible physiological growth, through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accompanied by appropriate neoangiogenesis (the Athlete's Heart). These cellular adaptations are due to the activation of signalling pathways and in particular, the IGF-1/IGF-1R/Akt axis appears to have a major role. Recent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physical exercise determines cardiac growth also through new cardiomyocyte formation. Accordingly, burgeon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xercise training activates circulating, as well as resident tissue-specific cardiac, stem/progenitor cells. Dissecting the mechanisms for stem/progenitor cell activation with exercise will be instrumental to devise new effective therapies, encompassing myocardial regeneration for a large spectrum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