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养育方式、儿童气质的关系,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对220例经感觉统合测定发现异常的儿童进行儿童气质测定和家庭养育方式调查。【结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r=0.08):抚育困难型,中间近抚育困难型和发动缓慢型儿童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矫治比较困难。【结论】家庭养育方式是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因素;困难型和发动缓慢型气质的儿童易于发生重度感觉统合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1 526名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有代表性的15所幼儿园及该地区散居3~6岁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及其父母的养育方式,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幼儿感觉统合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改善;不良的养育方式,如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对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造成负性影响.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不当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家庭环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太原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和儿童生活环境因素调查表对太原市某小学427名儿童进行问卷测查. [结果]太原市6~9岁427名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40.75%,轻、重度失调检出率分别为27.40%和13.35%,男女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过度保护、亲子情感交流、父母情绪、家庭结构、娱乐性、亲密度、矛盾性、父亲文化. [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不容忽视,家庭环境、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及早干预,可减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从而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为制定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5-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4个区174所幼儿园共9 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Little DCDQ)对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及运动控制能力、精细运动/书写能力、一般协调性得分分别为(67.96±8.44) (23.01±2.92) (22.85±2.97) (22.10±3.12)分,且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P值均<0.01),女童运动协调能力各项得分均高于男童(P值均<0.01).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率为4.4%,疑似运动协调障碍为7.9%,3~6岁各年龄组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0%,4.7%,3.5%,2.7%,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x2趋势=92.04,P<0.01);男、女童发生率分别为5.3%,3.4%,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x2=31.70,P<0.01).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水平良好,且存在年龄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昆山地区4~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昆山地区4~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昆山市区、乡镇托幼机构2 515例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能力测定,并用自行设计编制调查表对感觉统合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结果】 1)全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5.45%,市区、乡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2)男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于女童,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81,P<0.01);不同年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P<0.05);除前庭功能轻度失调率男童高于女童,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各项失调两组无明显差别。3)前庭功能轻度失调率小年龄儿童高于大年龄儿童,而触觉防御、本体功能则相反,各项轻度失调率不同年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触觉防御、本体功能中度失调率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前庭功能失调发生与母亲孕期反应相关;触觉防御失调发生与儿童生长发育、父亲养育子女态度、儿童6月龄前喂养方式、儿童性格以及儿童平时主要照顾者等因素相关;本体功能失调发生与家庭类型、父亲养育子女态度等因素相关。儿童生长发育、家庭类型以及父亲养育子女态度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结论】 多因素综合影响昆山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成长的社会化环境的关系,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早期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问卷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感觉统合的发生以轻度为主要发生类型,被调查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41.23%;儿童出生分娩方式差异、家庭结构不同、亲子关系、家庭气氛情况、沟通方式差异、是否打骂孩子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成长的社会化环境有一定关系,对于儿童来说,亲子关系亲密、家庭气氛愉快、轻松,对孩子教育不打骂,以讲道理为主,良好的家庭环境成长氛围,这些都可以有效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类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状况及其与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感觉发展核对表、儿童气质量表等问卷对264名3~6岁幼儿进行调查.结果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为36.74%,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感统失调的各维度中,以前庭和双脑分化失常、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最为突出,发生率分别为25.00%、22.22%.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与正常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中以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为多.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5个气质维度的得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幼儿气质类型影响其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应采取适合幼儿气质特点的教育方法,预防与干预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春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分布特点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长春市内842名6~13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感觉统合轻、重度失调率分别为16.1%和8.0%,男孩明显高于女孩(P<0.05);感觉统合失调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采取关心理解的养育方式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而与父母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和P<0.01).结论感觉统合失调有性别差异,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良的养育方式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现况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1 81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816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轻、重度分别为19.3%,7.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高,一些家庭相关因素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春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分布特点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 EMBU )”对长春市内 84 2名 6~ 13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感觉统合轻、重度失调率分别为16 .1%和 8.0 % ,男孩明显高于女孩 ( P<0 .0 5 ) ;感觉统合失调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 ,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显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采取关心理解的养育方式呈明显的负相关 ( P<0 .0 1) ,而与父母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呈明显的正相关 ( P<0 .0 5和 P<0 .0 1)。结论 :感觉统合失调有性别差异 ,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良的养育方式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湖北省某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将该县城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包括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基本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10名儿童中有396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55.8%(轻度30.3%,重度25.5%)。男童和女童相比感觉统合失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688,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男童感觉统合失调风险较女童更大(OR=1.636,95%CI:1.177~2.273,P=0.003),膳食情况中吃零食(OR=1.672,95%CI:1.158~2.412,P=0.006)、挑食(OR=1.535,95%CI:1.097~2.147,P=0.012)是SID的危险因素;爱运动是SID的保护因素(OR=0.460,95%CI:0.253~0.836,P=0.011)。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越小(OR=0.769,95%CI:0.632~0.934,P=0.008)。结论 本研究显示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性别、年龄、儿童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相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学龄前儿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分布差异,分析AS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n=42)和发育迟缓儿童(n=48)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要求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同时要求家长填写《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 本研究中家庭养育环境整体评价结果中“不良环境”33例,占36.7%。其中ASD组家庭养育“不良环境”12例,占28.6%,低于发育迟缓组(43.8%)。ASD儿童“情感温暖”不良的检出率高于发育迟缓组儿童(Z=2.490,P<0.05),家庭养育环境其他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的ASD儿童其适应性行为评分均数偏低(F=3.662,P<0.05)。结论 ASD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应受到关注,家庭干预和家长教育可能促进改善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2018年健康人群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和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IgG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在江苏省两个市选择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T IgG抗体(IgG antibody against PT,Anti-PT IgG)和FHA IgG抗体(IgG antibody against FHA,Anti-FHA IgG),分析抗体阳性(抗体浓度≥20IU/mL)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meanconcentration,GMC)。结果共纳入受试者752名,Anti-PT IgG、Anti-FHA IgG阳性率分别为14.76%、28.72%,GMC分别为12.37IU/mL、17.13IU/mL。各年龄组Anti-PT IgG阳性率在8.62%(3-5岁)-23.15%(10-14岁)之间(χ^2=15.59,P<0.05),Anti-FHAIgG阳性率在10.38%(0-1.4岁)-53.27%(10-14岁)之间(χ^2=57.50,P<0.05)。在<3岁儿童中,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0-2剂次、3剂次、4剂次免疫儿童Anti-PT IgG阳性率分别为6.67%、10.75%、13.25%(χ^2=1.30,P>0.05),Anti-FHA IgG阳性率分别为6.67%、17.39%、30.12%(χ^2=6.74,P<0.05)。结论江苏省2018年健康人群Anti-PTIgG和Anti-FHAIgG水平较低;建议对特定人群进行百日咳组分疫苗选择性免疫或补充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3个市36所幼儿园的9 64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  结果  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5%,男童检出率(7.1%)高于女童(5.8%)。家庭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低分组(χ2值分别为210.32,203.87,102.70,212.69,P值均<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民主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低分组(χ2=156.24,P<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降低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养方式高水平溺爱性(OR=4.31)、放任性(OR=4.16)、专制性(OR=3.36)、不一致性(OR=4.76)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高风险相关,而高水平民主性(OR=0.34)与情绪行为问题低风险相关;男童中、高分组溺爱性教养方式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1.90,2.13)(P值均<0.05)。  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男童是溺爱教养方式负面影响的敏感人群,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抽样调查市区2所小学593名学龄儿童。结果:593名儿童总的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1.5%,其中轻度失调率为22.6%,重度失调率为8.9%;男童和女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为35.4%和27.9%,男童高于女童(χ2=3.909,P<0.05)。总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7.8%,有行为问题儿童组感觉统合失调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组(P<0.01)。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干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可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儿童婴幼儿期的动作发育情况,为DCD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方法】 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M-ABC),在苏州市新区和园区的8所幼儿园中筛查出117例DCD儿童为病例组,随即抽取正常儿童35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儿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儿童发育家庭环境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后,病例组能独立坐起时间大于8个月(aOR=2.737,95%CI为1.007,7.440),开始独立行走时间大于15个月(aOR=2.632,95%CI为1.153,6.005),均晚于正常儿童,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独立坐起和独立行走时间推迟可能是婴幼儿期D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为儿童情绪障碍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2月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02例情绪障碍儿童与102例同龄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情绪障碍儿童组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单亲和重组家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9,P<0.001;χ2=6.093,P=0.014)。情绪障碍儿童组父母内外向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神经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42、2.526、3.810、4.794,P<0.001)。情绪障碍儿童组母亲精神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5,P=0.037)。情绪障碍儿童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高于对照组,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0~6.663,P均<0.05)。结论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障碍有显著影响,减少家庭矛盾、改善父母教育方式有助于情绪障碍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