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关林  李峥  陈岩  张哲 《医学综述》2009,15(1):34-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的能力。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病症之一,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发病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林美萍  林明 《医学综述》2008,14(4):526-528
各种心脏疾病发生后,因为心肌细胞增殖能力极低,坏死心肌有纤维组织替代,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使具有高度复制和高度分化能力的细胞群体或基因到达病变的心肌,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出新的心肌和血管,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和心功能。细胞移植合并基因治疗可能是此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尽管机制不详且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但仍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改善心功能.本文对其不同移植途径及心肌靶向性进行分析,探讨细胞移植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改善心功能。本文对其不同移植途径及心肌靶向性进行分析,探讨细胞移植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马可忠  沈青山 《医学综述》2006,12(17):1033-103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某些特定的诱导因素下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肠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方法是通过手术及药物治疗,但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以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杨国红  王伟 《医学综述》2009,15(7):981-983
心肌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目前进行的动物和临床实验表明局部移植MSCs可以促进血管再生,阻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为更有效的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拥有心肌再生的能力,移植后能够产生心肌样细胞,促进血管生成,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本文总结了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肌潜在的再生能力,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的治疗效果,为制定临床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于阿霉素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中,评价其存活及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的MSCs,用0.3 μmol/L的5-aza-CdR体外两次诱导第2代MSCs,然后将其用溴氮胞苷(BrdU)标记后植入阿霉素造模成全心衰心肌病大鼠的心肌中,同时以注射无血清培养基(DMEM)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移植后4周,通过心脏射血分数(EF)等超声指标,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细胞存活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大鼠的EF为(95.2±3.7)%(n=9),DMEM移植对照组的EF为(79.9±6.0)%(n=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MSCs移植大鼠移植前后对照,心功能有改善(P<0.01,移植前EF=82.3%±6.4%).移植的MSCs在心肌中存活,在9只大鼠中均发现BrdU(+)细胞.结论经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后4周,能在阿霉素心肌病大鼠心肌中存活,并能改善心肌病全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改善心肌病心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于阿霉素心肌病心衰大鼠心肌中,评价其存活及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的MSCs,用0.3 μmol/L的5-aza-CdR体外两次诱导第2代MSCs,然后将其用溴氮胞苷(BrdU)标记后植入阿霉素造模成全心衰心肌病大鼠的心肌中,同时以注射无血清培养基(DMEM)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移植后4周,通过心脏射血分数(EF)等超声指标,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细胞存活情况.结果移植后4周,MSCs移植组大鼠的EF为(95.2±3.7)%(n=9),DMEM移植对照组的EF为(79.9±6.0)%(n=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MSCs移植大鼠移植前后对照,心功能有改善(P<0.01,移植前EF=82.3%±6.4%).移植的MSCs在心肌中存活,在9只大鼠中均发现BrdU(+)细胞.结论经5-aza-CdR诱导的MSCs移植后4周,能在阿霉素心肌病大鼠心肌中存活,并能改善心肌病全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付佳  南光贤 《吉林医学》2013,34(4):712-714
<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增长,脑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方法主要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以及急性期的神经细胞保护治疗,但由于严格的治疗时间窗、治疗费用高等因素的制约,使极少  相似文献   

13.
王红 《医学综述》2011,17(15):2308-23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非造血干细胞。BMSCs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MSCs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化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但对于BMSCs移植的最佳治疗途径、最佳治疗时机、评价手段和长期安全性等仍存在着质疑。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将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另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波  张福琴  宋振顺 《医学争鸣》2009,30(18):1839-18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方便,能够逃避免疫排斥反应,在体内外能够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并能够降低糖尿病受体的血糖水平,是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详述了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情况,希望能够解决胰岛移植所面临的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谢宛霞  ;王志禄 《医学综述》2014,(22):4141-4143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肥胖人口的增多,其患病率逐年升高,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是主要心脏并发症之一,与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可能使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受益,该文就BMSCs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谢文友  王廷华 《重庆医学》2013,42(11):1296-1299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策略,其目的是替代、修复受损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1]。随着研究的深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在脑外伤、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方面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 ,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 8.3~ 45人 /百万人·年 ,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 ,以青少年为主 ,呈每年递增 10 %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致残率较高 ,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 ,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最终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进行性心室重塑有关。尽管目前有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可发生有丝分裂,但发生分裂增生的细胞数量少,不能代偿坏死和凋亡的心肌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9.
潘啸东  李拥军  马根山 《医学综述》2009,15(24):3714-3717
缺血性心脏病的常规治疗虽然可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挽救缺血心肌,但无法使已坏死的心肌再生,所以应用干细胞替代受损及死亡的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焦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容易体外培养和扩增、基因转染效率高可取自于自身,实现自体移植,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且不存在伦理学的制约,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理想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0.
张国哲 《右江医学》2007,35(1):82-84
长期以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与再生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难题,也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焦点。曾经认为人脑内的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果遇到损伤,受损的神经细胞将会永远丧失,由胶质细胞充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逐渐发现低等脊椎动物和两栖类的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都能再生,而在哺乳动物中,断定只有外周神经系统(PNS)损伤后可以再生,CNS则没有再生能力。然而随着近十余年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传统认识现已被彻底打破。以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移植治疗,主要用胚胎神经干细胞治疗Parkinson病、缺血性疾病、颅脑外伤等,其不足包括组织来源缺乏、伦理学问题及免疫排斥等多方面问题。为避开胚胎来源NSCs的局限性,近年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及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因其独有的优势,已成为NSCs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