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病理已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32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边缘分叶征22例,边缘毛刺征21例,空泡征14例,胸膜凹陷征13例,血管集束征10例。周围型小肺癌动态增强CT扫描病灶于增强1~2 min其强化峰值最高,于3~4 min后病灶强化缓慢下降,强化值在20~60 Hu,其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采用MPR重建后对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空泡征等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薄层扫描,但是其中MPR重建后对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等征象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4、10.52、3.85,P〈0.05)。采用SSD重建后无空泡征检出,而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分叶征、细短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但是其中SSD重建后对分叶征和胸膜凹陷检出率则明显高于薄层扫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1、6.01,P〈0.05)。结论多层螺旋技术达到各向同性成像获得高分辨率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4月46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直径≤3 cm的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46例肺内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中,腺癌25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9例,未分型癌1例。多层螺旋CT征象:分叶征36例(78%);毛刺征28例(61%),短毛刺21例,长毛刺7例;棘状突起13例(28.3%);空泡征9例(20%);胸膜凹陷征16例(35%);血管集束征12例(26%)。增强扫描11例,增强幅度42-65 Hu。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可以发现更多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对孤立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CT薄层扫描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周围型小肺癌于CT薄层扫描的表现,并确定提示其诊断的某些继发征象之发生率。方法 48例可疑周围型小肺癌患均经CT薄层(2-3mm)扫描,并预期地分析了其CT征象。结果 48例周围型小肺癌中,细支气管肺泡癌24例,腺癌11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5例,以及未发分化癌2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征象有:深分叶征见于43例(90%),边缘毛刺征36例(75%),空泡征27例(56%)。胸膜凹陷征38例(79%),以及血管集束征33例(69%)。结论 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尤其薄层扫描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上述诸征象,因而能够提高小肺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30例,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图像重组。比较各重组图像与横断薄层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结节及其周围特征的显示情况。结果:MPR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气支气管征及阻塞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横断薄层图像(P〈0.05);SSD对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横断薄层图像(P〈0.05);MIP对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横断薄层图像(P〈0.05)。SSD、MIP对小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及阻塞征的显示率,分别显著低于横断薄层图像和MPR(P〈0.05)。结论:h/LSCT后处理图像较横断薄层图像能够更直观、清晰、全面地显示周围型小肺癌结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基本形态特征,在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周围型小肺癌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并对病灶区域薄层重建及MPR多层面重建观察,8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薄层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扫描,具体是:薄层MPR显示分叶征12例,常规扫描显示10例(12/10)、薄层MPR显示空泡征3例,常规扫描2例(3/2)、薄层MPR显示小结节堆砌征5例,常规扫描3例(5/3)、薄层MPR显示支气管通气征4例,常规扫描显示1例(4/1)、薄层MPR显示毛刺征9例,常规扫描显示5例(9/5)、薄层MPR显示胸膜凹陷征5例,常规扫描发现2例(5/2).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高,可以弥补横断位图像显示肿瘤征象不全面的缺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成像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CT资料,CT扫描采用16层螺旋机,平扫加强化,随后进行1mm重建,传输到工作站进行SSD、MPR成像。结果SSD、MPR技术可多方位、立体、直观的清楚显示肺结节表面征象及空间关系,确切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束征等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征,SSD成像对分叶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SSD、MPR、2D横断图像三者结合可明显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检查设备的发展、体检的普及、胸部CT的广泛应用,肺周围直径小于2.0cm的小肺癌发现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已上升至28.3%。特别是靶扫描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孤立性肺结节检测的敏感性。本文主要探讨多层螺旋CT靶扫描与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对周围型小肺癌各征象的显示率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结节球形状棘突CT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和抗炎治疗后证实的孤立型肺结节中,周围型肺癌32例,肺良性病变15例。所有病例从肺尖至肺底扫描,层厚8mm,依病灶大小,加扫薄层4mm,部分病例(35例)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对病灶行增强薄层扫描。对棘突CT征与周围肺癌CT表现的病理基础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结果:周围型肺癌的棘突CT征发生率为66%(21/32),比其它肺良性病变20%(3/15)高。结论:肺内孤立结节灶棘突CT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肺癌的一个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MSCT与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92例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均行MSCT增强扫描与HRCT扫描检查,以最终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SCT增强扫描与HRCT扫描检查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9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周围型肺癌患者55例。HRCT对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棘突征、细支气管相、短毛刺征、分叶征检出率均高于MS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明显低于HR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与HRCT扫描在诊断周围型肺癌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上可疑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同时在工作站上作3D及MPR影像后处理,16例患者CT扫描前均采用X线片检查。并就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影像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16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X线平片漏诊10例,可疑诊断6例,螺旋CT均予以诊断。3D影像可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立体形态;MPR影像则可明确显示胫骨平台内部的骨质损伤情况如骨折的具体部位、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骨折移位距离。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当临床怀疑骨折而X线片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时应及时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小肺癌的基本征象检出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目的认识周围型小肺癌(SPLC)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中的基本征象,探讨MPR配合多层螺旋CT对SPLC基本征象的检出作用. 资料与方法搜集病理证实的SPLC 31例,良性小结节22例.多层螺旋CT扫描后MPR处理,并与横断薄层扫描对比分析. 结果 (1)SPLC的分叶征,棘突,毛刺征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在MPR中检出率高于横断薄层扫描.(2)MPR对于空泡征、支气管气相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判别有其优势.(3)MPR能较真实地测定病灶大小. 结论 MPR能克服横断扫描角度限制,配合最新的多层螺旋技术达到各向同性成像获得高分辨率图像,可以为SPLC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MSCTU)在肾盂和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年间临床资料完整的肾盂和输尿管疾病患者46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排泄期图像进行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获得完整的尿路影像。结果46例中,肾盂和输尿管结石16例,先天畸形12例(包括重复肾盂输尿管、腔静脉后输尿管、肾盂输尿管交处狭窄、额外肾),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肾盂、输尿管癌7例,膀胱癌累及输尿管4例,外压性病变2例。结论MSCTU对肾盂和输尿管疾病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 ,MSCT)三维重建 (3D)结合多平面重建 (MPR)在膝关节创伤性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MSCT 3D成像技术。方法 利用多层面螺旋CT对 2 4例膝关节创伤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扫描 ,并在ADW 3 .1后处理工作站进行 3D成像及多平面重建。结果  3D成像可清晰显示膝关节骨折的部位 ,骨折线的立体走行方向 ,关节面碎裂程度及关节面塌陷、移位的距离等[1] ,多平面重建可显示骨质内部的损伤情况。结论  3D成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膝关节创伤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其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不典型肝脓肿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肝脓肿病变发展具有个体化差异,平扫呈片状低密度病灶,或多房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晰,增强后可见相对典型征象。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后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附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1例,全部病例均摄胸片,其中18例行螺旋CT扫描,对所有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胸片显示两肺野模糊,肺透光度减低.类似肺透明膜样病改变j例,局限性肺气肿4例,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病变4例。胸片无异常8例。18例CT检查,表现为毛玻璃样病变和实变影5例,多发囊泡状阴影11例,肺间质纤维化改变5例。结论: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病史及影像学资料。胸片、CT表现虽无特征性,但具有诊断意义,尤其是高分辨率CT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征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在诊断不典型消化道穿孔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不典型消化道穿孔患者的C T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 T检查50例中48例(96.0%)显示腹腔游离气体和间接征象而明确诊断消化道穿孔,未发现异常2例(4.0%)。提示病因诊断74.0%(37/50),其中提示消化道溃疡性穿孔71.0%(15/21),外伤性穿孔91.7%(11/12),肿瘤性穿孔50.0%(5/10),阑尾炎穿孔86.0%(6/7)。结论多层螺旋C T能较准确诊断不典型消化道穿孔,并对穿孔的病因以及穿孔的位置有提示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6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MSCT薄层扫描,重建全肋骨SSD图像。156例均经多平面重建术[三维表面遮盖成像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多重面重建法(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重建满意的三维图像。结果 MPR显示肋骨骨折300根,SSD显示290根。结论多层螺旋CT肋骨三维重建能够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肋骨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骶髂关节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表现为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面毛糙、骨性关节面下多发小囊状骨质吸收、破坏伴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关节骨性融合及骶髂韧带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夹层(CAD)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35例CA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累及38支血管,3例患者病变累及2支血管段。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夹层22支(57.9%),椎基底动脉系统16支(42.1%)。双腔征(27支)、珠线征(11支)、锥状闭塞(8支)、瘤样扩张(13支)、内膜瓣(2支)是CAD特征性MSCTA表现。以DSA结果为标准,MSCTA诊断头颈部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99.1%,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99.7%,符合率为99.0%。结论:MSC—TA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评价头颈部动脉夹层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