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任勇  胡鸿  陈世孝  罗贤斌 《西部医学》2010,22(7):1302-1303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DR)胸部摄影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000张DR胸部图像进行等级评定,调出非甲级片的原始数据,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甲级片率94.8%,非甲级片率5.2%,非甲级片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摄影参数选择不合理;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不当;人为因素。结论 DR图像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灵活把握摄影各环节的要素,才能获得优质的DR胸片,降低非甲级片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边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移动式床边机对256例PICC置管术后病人进行仰卧胸部前后位摄片。结果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246例,导管反折于外周静脉内2例,导管在左锁骨下静脉内打折1例,导管进入右颈内静脉2例,导管进入右心房4例,导管末端显示不清1例。结论床边DR检查方便快捷,可获得高质量的PICC导管图像,可辅助临床及时纠正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如何提高DR摄影的影像质量,并加以控制与管理,充分发挥DR摄影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在DR摄影中的成人的腰椎、跟骨轴位、颧弓轴位、膝关节、KUB平片各100例图像,进行影像质量的评价与分析。结果在DR的摄影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影像的质量产生影响,甚至对影像的诊断产生影响。结论正确掌握DR的原理,严格按照X线摄影技术的要求进行DR的摄影工作,才能获得优质的DR摄影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徐晶  夏秀杰 《吉林医学》2011,(35):7539-7539
目的:对DR床边摄影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DR床边摄影的影像质量,探讨DR在急诊患者床旁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像质量控制。方法:急诊患者床边摄影及相关资料根据曝光条件参数,运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对影像清晰度、对比度、密度等进行全面统计、综合分析、质量评价。结果:DR床旁甲片率88.5%,乙片率10.5%,废片率1%。结论:DR床边摄影明显提高了急诊患者床边摄影的质量,为临床手术提供了优良的即时影像信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了曝光次数,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樊豫东 《当代医学》2016,(30):92-93
目的:探讨CR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以提高CR影像质量。方法以本溪钢铁(集团)总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0月获得的34050张CR影像为研究对象,选择恰当的摄影条件(KV、MA、S)进行曝光处理,读出影像图像,经过工作站处理后打印图像,并对CR影像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所有图像进行分析后,甲级图像32295张,乙级图像1755张,投照因素造成乙级图像1720张,占比98.0%;噪音因素造成乙级图像35张,占比2.0%,明显投照因素对CR影像质量影响更大。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CR影像质量的因素还包括扫描位置不当、仪器故障、处理软件应用不当、患者不配合、系统硬件影响、曝光参数影响、标示不规范等,对诸多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硬件影响、曝光参数影响及处理软件应用不当与CR影响质量呈直接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操作流程,做好IP板及相关的硬件设备养护工作,可以明显提高CR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曹秀宇 《当代医学》2016,(19):46-47
目的:探析优质乳腺CR钼靶影像技术要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接受钼靶影像技术诊断的189例乳腺疾病患者为研究资料,对所有患者的乳腺照片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片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同体位的摄影情况及病灶显示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189例患者的影像检查照片中,优质照片所占比例为95.77%;所有患者均采用内外斜侧、头尾位;对影像检查照片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体位摆位不标准、显像无明显的层次感、影像照片有划痕等。结论在行优质乳腺CR钼靶影像技术检查中,需要把握技术要点,选择正确体位,认真、细心为患者检查,以提高钼靶影像检查照片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随机抽取CR和DR数字床边摄影各360例影像资料进行同异性系统对比分析。方法:分别用CR IP板和DR平板摄取床边患者360例对比分析。结果:CR和DR系统在床边应用方面各具特点,CR床边摄片灵活性大,DR系统图像质量、处理速度方面优势更强,具有CR及传统X线无法比拟优越性。结论:DR床边照片质量、工作效率、成像速度优于CR[1]。尤其随着无线DR平板应用,DR数字床边将逐渐取代CR及传统X线床边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胸部摄影中DR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查做胸部DR摄影的患者400例,参照感蓝片X线影像评判标准对其评定,统计各组别间的比率,得出可以影响DR成像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400张DR图像中通过处理后可以清晰显示肺部基本病变,显示肺内各部位细微结构的比率为100%;其中有362例影像评为甲级影像片,占90.50%,无1例被评为劣级影像片;在对非甲级影像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DR图像质量主要受到激光相机、图像后处理技术、量子噪声、机器性能、摄片技术参数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DR图像与传统胸片图像比较,有较好的图像质量,便于临床观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床边胸片照相质量的分析,提出了对该照片的改进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1~4月床边胸片930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30份床边胸片中,844份可达到诊断要求,占91%(其中甲级片290份,约31%,乙级片554份,约60%);86份影响诊断,占9%,为废片。结论床边胸片的影像质量和多种因素有关.必须综合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移动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床边摄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移动DR设备对1 000例患者行床边摄影检查,摄片1 250张。结果成功率为100%;甲片率85.04%;无废片且能即时看到影像。结论移动DR床边摄片明显优于普通床边或CR床边摄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徐晶  夏秀杰  邓大平 《中国医疗设备》2013,(10):112-114,169
目的:分析DRX-1无线平板探测器与床旁摄影机的数字化改装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0例接受移动CR检查的患者和180例接受改装后的移动DR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对移动CR和改装后的移动DR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相较于CR,改装后的DR床旁摄影易于防护,辐射剂量较小,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使床旁摄影检查更加方便、灵活、高效。结论DRX-1无线平板探测器与床旁摄影机的数字化改装系统改善了床旁摄影工作流程及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的常用途径,本文拟探讨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住的306例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食管癌手术史、病理类型、食管癌TNM分期、放疗史、静脉血栓史和糖尿病病史)和置管资料(包括穿刺肢体、PICC导管类型)后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PICC相关性血栓共发生25例,发生率为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放疗史、PICC导管类型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TNM分期(OR=2.879,95% CI:1.135~3.486)、静脉血栓史(OR=5.048,95% CI:1.712~14.835)和PICC导管类型(OR=3.764,95% CI:1.239~11.985)是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PICC导管类型是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巴德耐高压型导管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应用,分析置管部位(上及下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根据PICC导管置入的穿刺部位分为上臂置管组15例和肘下置管组15例;均行PICC导管置入治疗。结果上臂置管组、肘下置管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上臂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肘下置管组46.67%(7/15)。上臂置管组舒适度评分(6.94±1.92)分、Karnofsky评分(76.53±5.13)分均显著高于肘下置管组(P0.01)。结论巴德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高,PICC导管的穿刺部位以上臂置入为佳,肘下导管置入期间易发生堵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高压团注后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DSA图像控制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伟  熊鹰  魏欣  游箭 《西部医学》2009,21(12):2109-2111
目的探讨控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采用GE公司Advantex 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135例患者行DSA常规与旋转造影,对常规造影及旋转造影的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135例图像分优、良、差三级,常规DSA图像优、良为67例(88%);差11例(12%);旋转DSA图像优、良为45例(79%);差12例(21%);两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3,P=0.291)。影响常规脑血管DSA图像质量的因素包括无意识运动与造影剂的流速和流量;影响旋转DSA图像质量的因素包括无意识运动、旋转投照角度和旋转后兴趣区图像偏离中央;其它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准备、导管位置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结论合理控制DSA的各种因素是获得优良DSA图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成芳  冯萍 《中外医疗》2013,32(20):6-8
目的分析长期化疗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问题。探讨留置PICC导管的管理方案,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长期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行PICC加强管理,对照组行传统管理,比较两组在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及知晓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CC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导管脱落、导管移位、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PICC导管的寿命也明显的较长,患者对生活质量情况的满意度、知晓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长期化疗患者行PICC导管期间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了导管的正常使用,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胡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1-111,9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8.
胸部摄影中DR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R在胸部摄影中的应用。方法对300张DR图像进行评判,并统计出各级片所占比率,从中得出影响DR成像的相关技术因素。结果 300张DR图像中优级片率占90.3%,无劣级片;肺部基本病变通过处理后能清楚显示,对肺内各部位细微结构的显示率为100.0%;影响DR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摄片技术参数、机器性能、量子噪声、图像后处理技术和激光相机等。结论 DR图像比传统胸片图象质量好。  相似文献   

19.
蒙慧华  罗焕江  龙腾河 《吉林医学》2009,30(23):2939-2940
目的:探讨移动式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移动DR)在大型体检胸部摄影的应用。方法:对移动DR胸部摄影共9020例的诊断及图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020例,采集正位图像5000幅,其中照片500张,采集正侧位图像4020幅,其中照片220张。一次性采集图像9016,成功率约99.96%;照片720张片中甲级片706张,约占98.06%。结论:移动DR具有方便、快捷、可重复、操作简单、照片和图像质量优良、工作效率高等优点。移动DR能满足大型体检中胸部摄影,是一种方便又实用的大型体检胸部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为无专用血管超声困难穿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因治疗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而无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的患者6例,经诊断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置入PICC导管。结果 6例全部获得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应用诊断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导管置入术,有效解决了无专用血管超声设施、静脉条件差而需行PICC导管置入术困难,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可作为解决困难穿刺置管的一种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