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李俨  孔令玲 《安徽医学》2015,36(6):656-659
目的:研究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膀胱不同状态对靶区及危及器官( OAR)的影响,根据靶区位移的大小初步推断内靶区的大致范围。方法选择7例无严重合并症的局部晚期初治宫颈癌患者,CT定位时分别在膀胱充盈和排空状态下行2次全盆腔CT扫描,将获得的CT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后,为每位患者勾画临床靶区( CTV)及OAR,在规定C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由物理师设计治疗计划。测量2个计划的靶区及OAR剂量学参数和选定径线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膀胱不同状态的2个计划中,CTV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和适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本身的体积和剂量学参数差异颇大,直肠部分剂量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充盈状态下剂量学参数更优。膀胱状态不同可使靶区产生明显位移,宫底位移在头脚、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分别为1.33、0.67和0.60 cm,在宫颈为1.18、0.63和0.49 cm,在靶区质心为0.61、0.46和0.28 cm。膀胱体积变化和靶区质心前后位移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843,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时采用膀胱充盈状态对OAR的保护性更好,应尽量保持分次外照射过程中膀胱状态的一致性。 CTV的外放采用头脚方向稍大、宫底范围大于宫颈的锥形外放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CT模拟定位在宫颈癌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已完成全盆腔外照射(4500cGy/180cGy*25F)的宫颈癌患者,行CT模拟定位的商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近距离治疗过程采用荷兰核通公司Micro-Selectron HDR高剂量率铱-192后装机,Fletcher系统三管施源器,然后行盆腔区域进行CT扫描,层间距、层厚均为2mm。医生在CT模拟系统工作站(CT-SIM)上进行影像三维重建,并勾画肿瘤靶区HR-CTV(高危靶区)、IR-CTV(中危靶区)及直肠、膀胱等危及器官。物理师应用PLATO治疗计划系统,设定相应的A点、直肠参考点、膀胱参考点等。计划处方为500cGy/F*4-6F。并根据医生勾画的计划器官进行计划设计,通过DVH图及各参考剂量点来评价计划,使得在HR—CTV的95%体积达到处方剂量时,危机器官所受剂量尽量低。结果(1)不同患者在满足上述计划要求的同时表现出了A点剂量的不确定性;(2)ICRU38号报告所规定的膀胱参考点剂量均低于膀胱2%体积的最大剂量,0.1cc体积的最大剂量是膀胱参考点剂量的1.3倍;(3)直肠参考点的剂量与直肠2%体积的最大剂量近似相等,0.1cc体积的最大剂量是直肠最大参考点剂量的1.2倍。结论使用CT模拟定位,能够较为准确的对肿瘤靶区及危机器官进行勾画,同时可以依据靶区和危及器官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来进行计划设计,应用DVH图等能够更好的解决二维计划难以准确的评价剂量分布的情况。但是,对于治疗的处方剂量还没有像常规近距离那样成型的系统。剂量与体积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癌调强和适形放疗方案的比较,选择前列腺癌最佳放疗方案.方法:选取8例前列腺癌患者,经过增强CT模拟定位后参考盆腔磁共振结果勾画大体肿瘤体积,按统一标准外扩临床靶体积和PTV,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调强适形放疗计划(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在规定PTV至少达到95%处方剂量前提下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种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直肠、膀胱、股骨头等正常组织受量的差异.结果:调强放疗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处方剂量覆盖PTV百分比较好,减少了直肠、膀胱和股骨头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采用IMRT是目前最佳的一种放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美书  孟旭  狄小云  张强克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4):30+34-30,34
目的比较睾丸癌患者在接受三维适形放疗中分别采用仰卧位、俯卧位对放射靶区和周围重要器官照射体积和照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睾丸癌患者40例,均接受对称六野三维适形放疗照射。每位患者分别采用仰卧位、俯卧位CT定位扫描,医生在准确定位后勾画出放射靶区及周围重要器官的结构,分别评估体位变化后睾丸癌靶区、直肠、膀胱、股骨头、小肠的体积变化和平均照射剂量的变化。结果患者无论采取哪种体位均可使睾丸癌的靶区得到均匀、理想的照射剂量。但直肠体积随体位变化较大;膀胱、股骨头、小肠的体积随体位变化不大。直肠照射剂量随体位变化较大,其他指标随体位变化不大。结论睾丸癌患者在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时应采取俯卧位,这样既可满足靶区照射剂量的需要,又可减少直肠的照射剂量,有效地保护患者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影像基础下二维和三维计划计量学对比,探究CT影像基础下宫颈癌患者三维腔内放疗价值。方法选取360例经盆腔MRI确诊没有子宫体受累的宫颈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300例为宫颈鳞癌,60例为宫颈腺癌;ⅠB1期、ⅠB2期各26例,ⅡA1期31例,ⅡB2期250例,ⅢB期27例;腔内置入施源器CT图像,设计二维及三维计划,记录二维和三维计划直肠最高3点剂量、膀胱点剂量及左右A点剂量的平均数值;DVH图内小肠D、膀胱、乙状结肠及直肠D2cm3数值,V100、膀胱体积和D90数值,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维计划直肠点和膀胱剂量高于二维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三维计划V100、D90、直肠D2cm3、结肠D2cm3、适应指数及校正适应指数均高于二维计划,小肠D2cm3低于二维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处方剂量下患者膀胱点平均剂量为(0.40±0.16),膀胱D2cm3平均剂量为(0.69±0.21),膀胱D2cm3比点剂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00、直肠及膀胱D2cm3和高危CTV体积为正相关关系(r=0.978、0.702、0.443,P=0.002、0.003、0.001);D90和高危CTV体积为负相关关系(r=-0.342,P=0.009)。结论 CT引导下宫颈癌三维腔内放疗较传统二维腔内放疗显著增大了靶区覆盖率、提升适形度,但未明显增加OAR剂量且可及时发现减少OAR热点剂量,点剂量评估并不准确,可经过膀胱体积调控膀胱、直肠及小肠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宫颈癌图像引导放疗中监测膀胱和宫颈靶区体积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例宫颈癌患者,要求患者膀胱自主充盈,在相同窗宽和窗位下,于模拟定位CT和CBCT图像上勾画膀胱和宫颈靶区,利用Varian治疗计划系统计算膀胱和宫颈靶区的体积,比较各体积随放疗次数的变化趋势,并比较膀胱和宫颈靶区的相对体积(基于CBCT勾画的器官体积与基于CT勾画的器官体积之比)变化。结果每例患者每次进行CBCT扫描后获得的膀胱体积和宫颈靶区体积均有所不同,膀胱体积最大增加16.24%,最大减少35.15%;宫颈靶区体积最大增加21.26%,最大减少76%。膀胱相对体积最大为1.5,最小为0.65,均值为0.96。随放疗次数增加,基于CBCT勾画的宫颈靶区体积逐渐缩小,呈下降趋势,第四和第五周体积明显减小。结论锥形束CT可以监测宫颈癌放疗中膀胱和宫颈靶区的体积变化,为放疗计划修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前列腺癌容积调强弧形放射治疗(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所需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均采用VMAT,治疗前1 h嘱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然后喝水500 ml,憋尿充盈膀胱,使治疗时和CT定位时的膀胱和直肠充盈程度尽量一致。所有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得出校正前摆位误差,在线校正后开始VMAT,2 Gy/次,5次/周,共计39次,照射总剂量为78 Gy。结果 每例患者CBCT扫描得出16组误差数据,共计640组误差数据。统计学分析得出前列腺癌VMAT分次间摆位误差为:左右方向(0.14±0.10)cm,头脚方向(0.28±0.13)cm,腹背方向(0.18±0.12)cm;利用公式外放边界=2.5Σ+0.7δ计算出前列腺癌VMAT时CTV到PTV的外放边界为:左右方向0.41 cm,头脚方向0.80 cm,腹背方向0.54 cm。结论 CBCT可以在线验证前列腺癌VMAT时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实时校正摆位误差,实现精确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疗中采用不同的体位固定技术肺癌靶区勾画体积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危及器官所受的照射剂量的变化。方法在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中,选取肿瘤原发部位为下肺者15名,患者的KPS系数均≥70。对患者行热塑体膜固定或者真空垫固定加辅助人工腹带两种固定方法。对两种定位方法各行1次CT定位。同一患者的两组CT图像在计划系统上重建后均由同一医生勾画。对两次勾画的靶区进行相同机架角度射野方式和相同射野权重的治疗计划。利用计划系统运算获得脊髓和肺部的照射剂量值以及两次勾画的靶区体积,记录这些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脊髓,肺部的照射剂量变化和肿瘤靶区体积的变化。结果共检测原发病灶15例。两次计划的脊髓受照射最大剂量平均变化为146.1 cGy,变化范围为(146.1±157.7)cGy,P=0.003;双肺V20平均变化为1.4%,变化范围为(1.4±1.0)%,P=0.000;双肺的V5平均变化为5.3%,变化范围为(5.3±3.8)%,P=0.000.GTV体积平均变化3.3 cm3,变化范围为(3.3±3.1)cm3,P=0.001;CTV体积平均变化9.0 cm3,变化范围为(9.0±9.2)cm3,P=0....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膀胱体积变化,评估宫颈癌调强放疗过程中膀胱变化对自身及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影响。方法:20例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在Ⅱ~Ⅲ期行单纯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参与该研究,利用螺旋断层放疗自带的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以每5次为单位,得到各单位中第1、3次治疗前长扫的兆伏级CT图像(megavoltage computed tomography,MVCT)。将图像上传至MIM形变软件,并重新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利用形变软件得到该分次治疗过程中靶区及OAR的大小、位移及剂量参数,并与计划时所用的千伏级CT图像(kilovoltage computed tomography,KVCT)进行比较。结果:当膀胱体积变化超过300 mL,或相对变化超过40%时,靶区在前后及上下方向位移增加,最小剂量降低,漏照体积增加(P < 0.05)。当膀胱体积变化超过400 mL,或相对体积变化超过60%时,膀胱在前后及上下方向位移增大,膀胱最小剂量及V50升高,膀胱过照明显(P < 0.05)。结论:尽管治疗过程中膀胱一致性较差,但似乎并未造成严重的靶区漏照及膀胱过照。只有当膀胱与定位时变化过大,超过300 mL(相对变化>40%)时,会使靶区漏照,超过400 mL(相对变化>60%)时,会使膀胱过照。所以与其刻意憋尿,不如遵从适度原则,在不影响OAR及靶区剂量参数的情况下,应以患者主观感到舒适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方法 螺旋CT扫描,层厚3mm,参照定位CT勾画靶区,影像学肿瘤体积(GTV)外扩10mm临床靶体积(CTV).CTV外扩10mm为计划靶区(PTV).根据靶体积形状,大小设4-6个适形照射野,90%等剂量曲线包容靶PTV区.PTV周边照射总剂量45~55Gy,单次剂量1.8~2.2Gy,治疗20~25次,每周5次.放疗开始的第1、8、29、36天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同期化疗.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徐志勇  董勇  孙一  陈定科  刘勤发 《吉林医学》2011,(19):3885-3887
目的:分析比较低中危局限期前列腺癌治疗的三维适形(3D CRT)和调强(IMRT)放疗计划。方法:调取5例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定位CT数据资料,采用VENUS TPS,按照两种治疗计划设计和计算,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临床靶区的剂量覆盖均可达到理想的剂量分布;对于计划靶区(CTV)V95、D95和适形指数在IMRT为99%、96%和0.88,在3D CRT为95.1%、93.3%和0.70;剂量不均整性无明显差异。同时满足直肠D50为50 Gy、D25为70Gy,膀胱D50为50 Gy、D30为65 Gy和股骨颈D95为50 Gy的耐受剂量时,靶区最大处方剂量IMRT和3D CRT分别为88.25 Gy和73.27 Gy。结论:低中危局限期前列腺癌的放疗,在保证直肠、膀胱及股骨颈不超过最大耐受量时,IMRT和3D CRT均可达到满意的剂量分布,IMRT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降低放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调强放疗的临床毒性反应和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0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2例早期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实施全乳腺调强放疗46Gy,瘤床电子线推量14Gv。评价乳腺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和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体积,观察临床毒性反应,美容效果及疗效。结果关于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CTV的V95%、V107%和V95%分别为(99.2±0.78)%、(3.82±6.34)%和(96.2±5.20)%。关于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同侧肺的平均剂量和V20分别为(6.40±2.12)Gy和(15.6±4.74)%: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和V5分别为(1.29±0.79)Gy和(0.82±1.59)%。其中72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和v。分别为(3.54±2.63)Gv和(4.36±3.85)%。放疗结束时急性皮肤反应1级115例,2级7例,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观察到心脏、肺的放射性毒性反应。1年及2年美容效果优良率均为100%。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9.2%,99.2%和98.4%,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9.2%,99.2%和96.7%。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调强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好、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小,临床毒性反应小,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在提高靶区剂量与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方面的价值。方法失去手术机会的3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给予全程的IMRT,1.8~2.2Gy/次,每周4次外照射和1次内照射,外照射的处方剂量为50~55Gy,中位剂量为53.5Gy,内照射共给6次,每次5Gy。同时拟设计该30例患者2野和4野的放疗计划,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危险器官(OAR)直肠、小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全程的IMRT,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为54.5Gy,90%的等剂量曲线(中位剂量53.5Gy)可以覆盖99%以上的肉眼靶区(GTV)体积。IMRT与普通2野和4野放疗组比较,小肠、直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急慢性放射反应明显减轻。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MRT放疗技术可以使患者的放疗靶区获得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险器官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减小了急慢性放疗反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但未能提高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大分割调强放疗(IMRT,70Gy/28次/6周)与常规调强放疗(78Gy/39次/8周)治疗前列腺癌的早发和迟发性毒副作用和疗效.方法 2005~2010年间,我院有27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大分割调强放疗,30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常规调强放疗,其中18例患者的临床靶体积(CTV)包括前列腺、精囊及盆腔淋巴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放疗科收治的宫颈癌术后患者20例,在Pinnacle3 V7.0治疗计划系统上对每例患者分别制定4野三维适形放疗(4FC)计划及7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进行放射治疗剂量学对比,评价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特点.结果:①IMRT计划与4FC计划的靶区在平均最小剂量、平均最大剂量,适形度指数CI、剂量均匀度度指数HI上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直肠、小肠和膀胱在30 Gy以上、结肠在45 Gy以上、骨髓在20 Gy以上照射剂量水平,IMRT计划照射体积明显低于4FC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0 Gy以下照射剂量水平,IMRT计划的小肠和结肠的照射体积高于4FC计划的照射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IMRT计划在靶区剂量的均匀性上较差,但在靶区适形性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方面优势更显著,和4FC计划相比,明显减少了小肠、直肠、膀胱、骨髓的高剂量受照体积,从剂量学上分析,宫颈癌术后放疗IMRT计划优于4FC计划.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放疗技术对鼻咽癌肿瘤靶区及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择鼻咽癌患者8例,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个病例分别模拟常规分割二维放疗(CRT)、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全程调强适形放疗(IMRT),比较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受照剂量体积。结果在临床靶区1(CTV1)、临床靶区2(CTV2)调强组的靶区覆盖优于另两组(P〈0.05)。调强组脑干和脊髓的最高受量分别为57.25 Gy和42.52 Gy,腮腺、颞叶、颞颌关节和下颌骨的平均受量分别为38.66、19.84、44.53、43.5 Gy,且各危及器官超过最小耐受剂量(TD5/5)的体积均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结论调强技术能够减少大多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7.
翟红岩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24-25,28
放射治疗是子宫颈癌治疗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体外放疗方式为全盆2野对穿放疗和(或)4野放疗,此种照射野包含了小肠、直肠、膀胱、脊髓等,导致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凋强放疗具有分别调节肿瘤靶区和降低邻近危及器官剂量的优势,使宫颈癌术后补充放疗、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根治性放疗等成为可能,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危及器官,临床近期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调强计划膀胱体积剂量,探讨合适的膀胱体积剂量限制参数。方法以膀胱D40<40 Gy(计划一)及D2cc<49 Gy(计划二)分别设计调强计划,靶区及其余危及器官限制条件相同,比较两个调强计划膀胱各水平体积(90%、70%、50%、40%、30%、10%、2cc)剂量D90、D70、D50、D40、D30、D10、D2cc、膀胱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及靶区和其余危机器官剂量。结果计划一与计划二PTV及除膀胱外OARs体积剂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计划一膀胱D90、D70、D50较计划二低,分别为(10.1±0.4)Gy vs(12.0±0.6)Gy、(20.2±0.7)Gy vs(21.9±0.9)Gy、(30.2±1.1)Gyvs(30.7±1.2)Gy,(P均<0.05)。计划一膀胱D30、D10、D2cc、Dmax较计划二高,分别为(43.0±0.6)Gy vs(42.6±0.5)Gy、(46.7±0.7)Gy vs(45.9±0.8)Gy、(49.1±0.4)Gy vs(48.5±0.2)Gy、(49.7±0.3)Gy vs(49.3±0.3)Gy(P均<0.05)。两个计划膀胱D40及Dmean相似,分别为(38.5±0.9)Gy vs(38.4±1.0)Gy、(38.7±0.7)Gy vs(38.8±0.7)Gy,(P均>0.05)。结论 D2cc替代D40作为膀胱的限制剂量参数具有临床可行性,且为靠近靶区的膀胱壁组织提供了更好的剂量学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Vrian Trilogy锥形束CT(CBCT)分析盆腔部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为设计放疗临床靶区(CTV)外放到计划靶区(胛V)提供数据参考。方法30例盆腔肿瘤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真空袋固定,首次治疗均需行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将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及手动匹配,获得X(左右)、Y(头脚)、Z(前后)方向的偏移数据,以判断摆位的准确性。结果患者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其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1.73±0.62)mm、(5.63±0.13)mm、(2.81±0.52)mm;经纠正后的误差明显降低,且与首次摆位后的误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过程中的再次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根据MPTV的计算公式(M=2.5∑总+0.7总σ),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58mm、11.82mm、6.45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78mm、2.84mm、2.14mm。结论使用CBCT扫描系统,能较准确、高效地修正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确度,并为治疗单位准确设定计划靶体积(PT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