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2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70次/min,分析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在2组80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A组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者达~1196.2%(385/400),B组为97.3%(389/400),A组卜jB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平均辐射剂量A组为(2.9±0.5)mSv,B组为(10.2±2.4)mSv,A组与B组相比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3%。结论: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心率65/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体质量指数30 kg/m2的CABG术后患者62例,根据双源CT扫描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2例)和B组(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0例);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图像质量极好,2分=图像质量好,3分=图像质量一般,4分=图像质量差),并记录2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总有效剂量值(ED)及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2组冠状动脉移植血管共139支,平均随访(14.1±9.3)年。其中A组71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3±0.7)分;B组68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4±0.6)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整个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7.8±2.1)mSv和(2.3±0.3)mSv(P0.01),DLP分别为(505.1±113.5)mGycm和(225.4±29.8)mGycm(P0.01);CT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过程中的ED分别为(6.1±1.7)mSv和(1.5±0.8)mSv(P0.01),DLP分别为(480.8±121.9)mGycm和(90.2±19.2)mGycm(P0.01),CTDIvol分别为(48.1±8.9)mGy和(2.8±0.9)mGy(P0.01)。在对比剂总用量方面,A组(74±12)ml与B组(70±8)ml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CABG术后随访具有可行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在冠脉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20例患者,进行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将其分为常规组(A组)和低剂量组(P组),每组60例。A组采用CTA/CFA扫描方法,P组采用前瞻性冠脉扫描方法,对A组和P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 Ivol)和有效剂量(ED)进行评估。结果 A组和P组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P组的CTDIvol分别为(36.3±3.48)mGy/cm和(17.4±1.67)mGy/cm,ED分别为(9.87±0.96)mSv和(4.73±0.43)mSv,P组的CTD Ivol和ED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方法能明显降低受检者的射线剂量,又能达到诊断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降低胸部扫描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于我院作胸部CT检查的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管电压130 kV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低剂量组采用管电压80 kV和SAFIRE(Strength 3级)技术。分别测量两组气管分杈层面降主动脉和同层背部肌肉的CT值及其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两组患者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有效剂量(ED)。由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采用5分制进行评估,并用Kappa检验评价医师评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对照组的CTDI为(6.71±1.06)mGy,DLP为(237.75±45.76) mGy·cm,ED为(3.33±0.64) mSv;低剂量组的CTDI为(2.08±0.28) mGy, DLP为(78.53±11.35) mGy·cm,ED为(1.10±0.16) mSv;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SNR为(6.84±1.83),CNR为(2.25±1.05);低剂量组的SNR为(6.43±1.32),CNR为(1.99±1.41),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医师间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4)。结论胸部低剂量CT结合SAFIRE技术,可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情况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比较双源CT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与普通螺旋扫描在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101例患者应用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扫描,114例患者应用普通螺旋扫描,分析2种扫描模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分法:1分为优秀,4分为不能诊断;由2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单独对所有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1.67±0.39)mSv和(4.92±1.32)mGy,普通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5.08±1.419)mSv和(31.68±15.45)mGy,2种扫描模式的ED和CTDIv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uble flash螺旋扫描不可诊断节段比率为0.57%(7/1219)低于普通螺旋扫描冠脉不可诊断节段比率0.72%(10/1381),但2种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和30%两个时相图像伪影互补17.8%(18/101)。结论 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保证较高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和诊断结果,探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院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min的500例病例依次分别采用了前瞻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根据Frank J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将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分为1分(不可评价)、2分(可接受)、3分(好)、4分(优秀).评价两组成像的成功率、射线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检查成功率均为100%.P组和R组平均射线剂量为(3.28±1)mSv、(14.36±2.3)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脉节段,P组和R组冠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4分(优秀)图像分别为95.09%、95.23%,3分图像为1.09%、0.74%,2分图像为0.3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3分图像均为运动伪影,无阶梯伪影及1分(不可评价)图像.P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6.49%、98.70%、88.89%、98.38%,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3.87%.,98.74%,89.65%,97.9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在65次/min以下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达到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检查体位优化技术对减少肘关节外伤儿童CT检查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0例单侧肘关节外伤患儿CT扫描图像,根据肘关节摆放体位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患侧肘关节上举的优化体位;对照组采用传统肘关节放置身体侧面体位。对两组CT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以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CTDIvol分别为(4.48±1.28)mGy和(7.00±1.75)mGy;DLP分别为(100.81±26.00)mGy·cm和(150.57±45.85)mGy·cm;ED分别为(1.55±0.41)mSv和(2.30±0.61)mSv;观察组图像的CTDIvol、DLP和E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12,F=14.21,F=20.61;P<0.01)。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按5分制评分进行,观察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7.8%和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P>0.05);结论:肘关节患儿CT检查中,采用将患侧关节上举的优化体位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CT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在固定噪声水平低剂量扫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连续行CTCA检查患者60例分为两组,回顾性分析30例作为固定mA组,随后采用前瞻性分析30例作为个体mA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ED)的差异。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mA组CTDIvol、ED分别为(99.29±9.04)mGy和(28.10±2.73)mSv,较固定mA组分别减少了10.64%、15.03%(P〈0.01)。结论 64层MSCT冠脉成像在固定噪声水平个性化调节mA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应用低kV和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钙化积分测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7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26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34例每位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2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B组134例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0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分别测量和计算钙化积分、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235.45±285.26)和(224.18±270.81);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7) mGy和(1.61±0.2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1.84±2.91) mGy·cm和(24.15±4.46)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76±0.046) mSv和(0.366±0.081) mSv;A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181.46±204.79)和(185.14±207.55);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 mGy和(0.90±0.1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0.69±.017) mGy·cm和(12.90±2.40)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48±0.019) mSv和(0.189±0.035) mSv,B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钙化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持120 kV并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虽然降低了辐射剂量,但是对钙化积分测量有影响;而100 kV和CARE Dose 4D技术同时使用,在不影响钙化积分计算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80 kV)扫描降低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及对病变显示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6例做腹部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分别采用管电压80 kV和120 kV,管电流采用自动毫安。比较两组的病变显示、图像质量、腹主动脉CT值及平均辐射剂量,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强化值(604.9±132.3)HU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3±94.3)HU,图像质量评分(3.61±0.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6±0.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原始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管重建成像图像质量、病变显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试验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6.2%、69.7%及69.8%。结论:64排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低管电压(80 kV)可降低辐射剂量,病变显示较满意,获得图像可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但原始图像噪声偏高,相关参数及管电流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常规扫描方式及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在头颈部CTA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选取92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2组,每组46例,A组采用常规扫描方式,B组采用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观察其成像质量,比较并计算其单次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结果:自动毫安调节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间的成像质量主观评判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评分分别为4.31±0.92及4.22±0.68,P〉0.05,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动毫安调节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的CTDIvol、DLP及ED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自动毫安调节扫描方式可以在保证图像诊断要求的同时达到均衡控制X线剂量的目的,应该作为头颈部CTA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心电脉冲(ECG—pulsing)和四维管电流调制(CAREDose 4D)相结合的毫安调制技术对降低CT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的价值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配合良好、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且心律齐的受检者68例,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2组,组1(34例)使用传统方法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组2(34例)使用ECG—pulsing及CAREDose 4D技术。通过CT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相应的有效剂量(ED)。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ED值及图像质量评分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组1和组2的ED值分别为(7.2±0.32)m Sv和(4.0±0.98)m Sv,组2比组1下降44%,2组间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9,P〈0.01)。(2)组1和组2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41±0.35)分和(4.38±0.37)分,2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3,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合理运用EGG—pulsing及CAREDose 4D技术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