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心脏扫描在不同辐射剂量情况下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心脏扫描患者扫描图像资料100份,按照图像扫描时所用不同辐射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00±0.76)m Sv、中等剂量组(1.50±0.35)m Sv和低剂量组(0.75±0.13)m Sv,比较3组的图像质量差异,并对不同剂量心脏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做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低剂量组相比于其他两种辐射剂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和中等剂量组相比,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2不同剂量条件下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与CT设置的准直、层厚及重建方法等密切相关。结论:64层螺旋CT的心脏扫描中相同参数条件下,辐射剂量高低对图像质量有影响,而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可通过优化扫描条件获得,如优化重建方法和扩大显示视野等即可满足高质量影像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区功能性MRI成像参数的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2-12月期间对9名青年志愿者进行脑区功能性MRI扫描,分析其成像参数对影像质量的影响。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b值越低1级图像越多、3级图像越少,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越多1级图像越多、3级图像越少,层厚和(或)层间距越大l级图像越多、3级图像越少。对图像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层厚和(或)层间距、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和b值。结论:脑区功能性MRI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层厚和(或)层间距、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和b值,在参数选择过程中需从诊断目的出发,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低剂量与图像质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婧  张莹 《医疗装备》2009,22(5):11-15
近年来CT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临床诊断的效果。CT机在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剂量过大。国家质检总局于2007年8月2日发布JJG1026-2007《医用诊断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X射线辐射源》,CT机检定时必须首先满足剂量上限值的要求。从诊断上来说,只有具有较好质量的CT图像才具有诊断意义,不能为达到低剂量的目的而无限地降低扫描条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机构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关工作。本文为评价CT机的医学诊断性能,讨论了不同的扫描参数(包括kV、mAs、层厚、螺距因子以及准直宽度)对剂量指数和图像质量的影响,达到使患者在受照剂量最少的条件下,实现最优化的图像质量。这一问题更值得有关专业和技术部门参考,从而对病人的辐射剂量控制和医疗诊断质量控制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图像质量控制及参数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MR图像特征指标的定义和意义,总结了MRI中序列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参数选择和优化需要考虑的相关方面,阐述了实际扫描中进行参数优化的目的和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问世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一次扫描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并且有足够的信息量进行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多层螺旋CT的扫描与重建参数螺距、层厚、重建间隔及对图像的质量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双源CT图像质量的各种扫描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各种扫描参数的设置并扫描来分析与探讨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图像质量。方法:在西门子生产的型号为SOMATOM Definition的双源CT上设置相关扫描参数对受检者或体模进行扫描,并对扫描结果加以分析与探讨。结果:体现双源CT图像质量的性能参数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通过设置相关扫描参数得以改变。结论:双源CT各种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密切相关,有时某种设置在提高图像某方面质量的同时却有可能降低图像另1方面质量,所以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双源CT图像质量的各种扫描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各种扫描参数的设置并扫描来分析与探讨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图像质量。方法:在西门子生产的型号为SOMATOM Definition的双源CT上设置相关扫描参数对受检者或体模进行扫描,并对扫描结果加以分析与探讨。结果:体现双源CT图像质量的性能参数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通过设置相关扫描参数得以改变。结论:双源CT各种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密切相关,有时某种设置在提高图像某方面质量的同时却有可能降低图像另1方面质量,所以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MSCT血管成像中延迟扫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中延迟扫描的应用。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100例MSCT影像信息进行分析,分为二种:(1)利用经验预设扫描延迟时间;(2)是采用自动跟踪技术。结果采用自动跟踪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利用经验预设扫描延迟时间。结论自动跟踪技术可以为MSCTA提供理想的延迟扫描时间,如:头部CTA扫描时自动跟踪技术选择颈动脉阈值以140~160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字化X射线摄影中照射野的大小对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0cm、20cm厚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对比度细节体模(CDRAD2.0)组合用80kV自动曝光控制系统(AEC)摄影,记录相同曝光条件下不同照射野41cm×41cm,35cm×41cm,35cm×35cm,24cm×30cm,18cm×24cm的入射体表剂量(ESD)、剂量面积乘积(DAP)、管电流(mAs),计算图像质量因子(IQF)值,所得数据的差异比较用One-Way ANOVA分析和LSD-t检验。对3名医师阅片结果的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结果 不同照射野,相同厚度组合的DAP、IQF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2、14.23,21.38、19.82,均P < 0.05);ESD、mAs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329、0.347,0.029、0.535,均P > 0.05)。10cm、20cm厚度组合,照射野大小与DAP、IQF值呈正相关,与ESD、mAs无相关性。体模越厚,ESD、DAP、mAs增加越显著;体模增厚10cm,同一照射野的ESD、DAP、mAs分别增加约90%、74%、87%,IQF值增加约9%。结论 相同曝光条件下,照射野的大小与DAP、IQF值正相关,合理选择照射野,可减少受检者辐射剂量,提高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小儿头颈部CT检查的最佳扫描方式以及图像质量优化的有效对策。方法:将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小儿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都通过同步减影扫描技术实施CT扫描,且按照扫描方向及起点不同分为顺位扫描组与逆位扫描组,根据2组患者图像重建效果选择最佳的扫描方式。结果:对逆位扫描与顺位扫描的图像伪影分级进行分析比较,其中同一部位中顺位扫描图像伪影更为严重,逆位扫描图像伪影分级明显的比顺位扫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位扫描能够有效克服头颈部制动性较差、扫描距离长及曝光时间短等因素导致的图像伪影,是小儿头颈部CT检查的最佳扫描方式。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在稳定固定的前提下,依照患者的心率及体重等个体情况合理的对扫描条件及扫描参数进行设置,是一种提高诊断效能及优化图像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体模评价DynaCT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C型臂CT(DynaCT)头部扫描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综合分析,并比较多排螺旋CT(MSCT)和DynaCT成像质量和所致患者辐射剂量差异。方法:采用模拟人体体模测量2种成像所致患者的有效剂量,采用CT图像质量控制体模测量2种成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和低对比分辨率。DynaCT成像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扫描体模,多排螺旋CT采用临床常规扫描条件进行图像采集。结果:DynaCT头部检查有效剂量为1.10mSv,多排螺旋CT头部扫描有效剂量为2.07mSv。2种成像模式头部扫描所致器官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ynaCT和MSCT成像目测高对比分辨率均为12lp/cm;对于DynaCT,当对比度为0.3%时最小可识别物体直径为6mm,而对于MSCT为4mm。结论:对于头部检查DynaCT成像所致患者有效剂量低于MSCT。采用DynaCT成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刘娜  激扬  边当绒 《医疗设备信息》2013,(12):160-161,14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腮裂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经住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腮裂囊肿35例。结果25例为单纯腮裂囊肿;6例为囊肿并瘘管形成;4例为合并感染;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83%。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腮裂囊肿的准确率高,可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及术前诊断准确率。其中9例行CT平扫,2例行CT直接增强扫描,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9例均为单发实性边界清晰类圆形肺结节或肿块,平均直径23mm,分布无偏向性。其中8例(42.1%)见斑点状钙化灶,4例(21.1%)见分叶,3例(15.8%)见空气新月征,4例(21.1%)病灶跨叶间胸膜生长,1例(5.26%)见胸膜牵拉凹陷,8例(8/10,80%)增强CT扫描显示贴边血管征。本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8%。结论MSCT薄层及MPR可清晰的显示PSH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贴边血管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MSCT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滤过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滤过算法技术和使用规律。方法分析不同的滤过算法对扫描水模的空间分辨力、噪声、CT值的影响,再用不同滤过算法对人体不同部位组织器官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滤过算法对低对比分辨力和噪声的影响较大,肺算法的低对比分辨力最高,边缘算法的噪声最大,软组织算法最小;对空间分辨力骨加算法和边缘算法最高,噪声也最大;对软组织使用低对比和低噪声的算法,会使组织边缘更加圆滑,增加软组织对比,对骨组织和肺组织使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会增加组织边缘的锐利程度,图像显示更加清晰。滤过算法对组织的平均CT值影响较小,但对最大和最小值有影响。结论恰当选择滤过算法是保证CT图像质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使用高压注射器两种不同的增强方式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全部病例(100例)均使用GE Lightspeed 16排多层螺旋CT和Medrad的Stellant D型高压注射器。对比剂剂量均按4.0ml/s注射造影剂总量80ml.分甲、乙两组行增强扫描。甲组50例,只使用单管注射,不注射生理盐水冲洗;乙组50例,随即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评价方式:采用双盲观片法。结果:甲组有放射性伪影,归为阳性例数为40例.比率为80%:无放射性伪影阴性例数是10例,比率为20%。乙组阳性有放射性伪影为24例,比率占48%;阴性例数是26例,比率占52%(P〈0.05)。结论:有生理盐水冲洗的高压注射方式CT图像质量在去除放射性伪影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够节约造影剂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SIDSMA患者MSCTA及后处理图像资料,观察评估夹层破裂口、真假腔、剥离内膜片、夹层范围、分支受累情况、肠管有无缺血等影像征象。结果21例患者明确显示破口者14例,破口距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1.4-5.5 cm;夹层范围5.5-15.9 cm;清晰显示剥离内膜片14例;假腔血栓者18例;显示假性动脉瘤6例;动脉瘤样扩张3例,夹层动脉瘤破裂1例;真腔狭窄17例;真腔主干闭塞2例;SMA分支受累12例;2例患者局部肠道缺血性改变。结论M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对SIDSMA明确诊断及准确评估,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实时造影剂跟踪触发技术(Surestart)的最佳阈值。方法:6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别对照不同触发扫描CT阈值和心率下的冠状动脉成像效果,a组心率<70次/min,b组心率>70次/min。按从优到劣A、B、C3个质量等级,逐一对照2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HU触发扫描组b组图像质量优,180HU组a组图像质量优。结论:Surestart最佳阈值为:以4.0ml/s为注射流率,心率<70次/min的CT阈值为180HU;心率大于>70次/min的CT阈值为160HU。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及密度分辨力的影响,研究螺旋CT在最佳密度分辨力时的扫描参数。结果改变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图像密度分辨力均有改变,并呈现一定规律的变化。对于10mm层厚、400mm重建显示视野,使用512×512重建矩阵,平滑重建算法时,最佳密度分辨力时的扫描参数为375mAs@100kV、300mAs@120kV3、00mAs@140kV。结论不同群体的肝脏病人平扫的临床最佳扫描参数:对于10mm层厚、400mm重建显示视野,使用512×512重建矩阵,平滑重建算法时,375mAs@100kV适合于偏瘦体型(体重55公斤以下)的成人患者,300mAs@120kV适合中型身材(体重55公斤-70公斤)的成人患者,300mAs@140kV适合偏胖体型(体重70公斤以上)的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19.
上切片系统是多层螺旋CT的子系统,是光路系统的主要部件.为了提高CT成像的精度,设计了多层螺旋CT上切片系统,分析了轴承、丝杠、控制系统等对切片厚度及射线聚焦精度的影响,并对上切片系统的精度进行了模拟测试.实际测得重复性误差小于1μm,绝对误差小于10μm.上切片系统精度的提高,有助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