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定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而言)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1h内结束的为急性痉挛(ACVS),此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3...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脑外科(150086)刘世凯,杨立庄,郝淑波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高危险性并发症,是病人致...  相似文献   

3.
硝苯吡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046000)梁小乐空军北京医院谢满红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和心肌损害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并发症,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一年来我们收治SAH48例,随机分...  相似文献   

4.
对30例蛛网膜下脑出血(SAH)病人用尼莫通和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CVS)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尼莫通有较好的防止SAH后CVS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次注射150μl自体新鲜血液至大鼠蛛网膜下腔Willis环处,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动物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滥测CVS的过程,平行地对脑脊液(CSF)和血浆作内皮素(ET)含量的放射免疫测定。在SAH发生的同时静脉注射ET抗体(1∶1000,500μl),在SAH前5min及SAH后不同时间脑池内注射ET抗体(1∶1000,20μl)。结果显示:(1)CSF中ET升高在SAH后15min和30min时有显著性意义;血浆中ET升高在SAH后30min时有显著性意义。(2)SAH前5min向脑池内注射ET抗体能有效地预防CVS,在SAH后15min时同样的注射能大部分消除CVS,但在SAH后30min时只能部分消除CVS,而在SAH后24h同样的注射对CVS无作用。(3)在SAH发生的同时静脉注射ET抗体对CVS无预防作用。上述结果提示:(1)CSF中高水平的ET是SAH后引起CVS的重要因素;(2)在CVS的发展过程中可分为早期ET依赖阶段和晚期非ET依赖阶段;(3)在SAH后早期从蛛网膜下腔阻断ET是预防和逆转CVS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脑血管痉挛(CVS)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血管痉挛可分为两类:(1)临床上表现的脑血管痉挛,即脑血管狭窄导致缺血综合征约占20%~30%。(2)放射学上的脑血管痉挛,即脑血管造影上可见脑血管直径缩小约占40%~70%。(3)TCD检测时的脑血管痉挛,即根据脑血流速度判断,其发生率为62%。近年来治疗血管痉挛的方法较多,而尼莫通是其中一种有效药物。笔者就尼莫通治疗SAH后CVS的疗效观察,谈谈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病共17例,男11例,女6…  相似文献   

7.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进展李义召,郭沂涟,李明欣,刘俊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常于初发症状恢复后数天又再度恶化,这是由于血管痉挛(VS)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ID).影像学上VS发生率达50%一70%...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血管痉挛 (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 ,为颅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形态学变化 ,从而在动脉造影时表现的管腔狭窄。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最常见的并发症。由其造成的脑缺血是SAH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防治CVS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抗CV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SAH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 发病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 30 %左右 ,其出现的时间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 3~ 2 1天 ,最常见于 4~ 14天。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我科1992年以来30例SAH病人的TCD检测结果。结果 颅内血管血流速度明显增高,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ID)发生的比率增加。结论 TCD测定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PI值对于早期诊断SAH后CVS,预防DID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脑创伤后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易引起脑血管痉挛(CVS),而后者是加重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早诊断CVS,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创伤后,早期(5天内)颅内各主要血管的血流速度变化来判断CVS...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选择8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SAH发病72小时内予尼莫地平注射液50ml静滴,每分钟4~8滴,每天1次,连用2周。对照组常规治疗。发现治疗组 DCVS发生率和 SAH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5);再出血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 05)。认为尼莫地平注射液能够预防DCVS,降低SAH死亡率,无诱发再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素E1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PGE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81例SAH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应用PGE1治疗,比较两组病人DCVS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DCVS的发生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5.38%),P〈0.05。结论:PGE1可减少SAH病人发生DCVS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对鼠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的影响滕伟禹汤浩(中国医科大学听觉研究室沈阳110001)目前认为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 morhage,SAH)后约有31%~66%的病人出现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约30%CVS病人产生迟发性脑缺血(DIND),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恶化和死亡。治疗上主要以...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SAH后血浆、CSF中ET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预防脑血管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预防脑血管痉挛的研究王向宇陈长才李铁林朱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作者单位:510282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王向宇、陈长才、李铁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朱诚)的病...  相似文献   

17.
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TCD、CT及临床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发展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关系。方法 对30例重型脑外伤住院病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8」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Fisher改良分级评估SAH程度,并于入院24h后,第3d、5d、7d、10d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CA)颅外段血流速度检测。结果 13例病人为CVS,其中轻度6例,中度5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浆与脑脊液内皮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2例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 浆和脑脊液(CSF)内皮素(ET)的含量,并与35例正常人和35例脑梗塞病人对照,结果发现:SAH急性期患者血浆,CSF中的ET含量明显升高(P〈0.01),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痉挛者(CVS)升高显著(P〈0.05),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为今后寻找有效的ET转化酶抑制剂及特异性ET受体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高亮淄博铁路医院神经内科(淄博255000)姜亚军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09)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cular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阐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青紫蓝兔20只,随机分为SAH组(14只)和假SAH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造成SAH模型,假SAH组用NS代替注血。6天后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取其基底动脉中1/3段送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SAH组血管壁增厚、结构紊乱,管腔狭窄,内弹力膜皱折,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中线粒体增多、变性和溶酶体增加,以及内弹力膜虫蚀样改变等。假SAH组血管形态结构正常。结论SAH后DCVS与痉挛血管发生了明显病理变化有关,并可能与SAH后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