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对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254例在我科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三支血管病变115例,三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139例。结果入组患者均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平均术中搭桥2.94根,术中转为体外循环辅助支持4例,围手术期需IABP辅助20例,术中无死亡病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32例,死亡6例。全组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7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7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体会。方法 对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ABG,其中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停搏下行CABG63例。CABG 二尖瓣置换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14例;每例搭桥1-5支,平均3.1支,共搭桥248支;血管桥材料为内乳动脉(IMA)74支(LIMA73支,RIMA1支),余均为大隐静脉。结果无1例患者死亡,术后并发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术后因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应激性溃疡5例;术后随访13-62个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心绞痛症状复发需服药治疗,其余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早期监护是开展CABG,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2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CTS、OCTOPUS血管固定器,搭桥1~5(平均3)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1例中转体外循环,ICU时间(1.2±0.3)d,术后(12.8±4.5)d出院.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20±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联合应用于 6 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患者均为 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 ,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 ;搭桥数目 2~ 5(3.4± 0 .95 )根。使用一侧乳内动脉 36例 ,桡动脉 2 7例 ,双侧乳内动脉 8例 ,胃网膜右动脉 2例。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 4~ 9h (6 .5± 2 .5 )h ,ICU监护时间 5~ 16h (9.5± 3.5 )h。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脑卒中。随访 3个月~ 2年 ,平均随访 11个月 ,均无胸痛发作 ,复查ECG无ST -T段改变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 6 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 ,术后临床效果好 ,并将提高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在AM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本组16例抢救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0%。非停跳搭桥11例,停跳搭桥9例,平均移植血管桥(2.8±0.5)支,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IABP)8例;术后机械通气平均(18±14)h;术后低心排血量2例,难治性心律失常2例,脑血管意外1例,下肢感染1例。全组无一例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再次手术止血。平均随访时间为(15±3.4)个月,仅1例术后2个月反复出现右心功能衰竭症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术后复查超声心电图示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2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CTS、OCTOPUS血管固定器,搭桥1~5(平均3)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1例中转体外循环,ICU时间(1.2±0.3)d,术后(12.8±4.5)d出院.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20±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1-4支冠脉搭桥术。术中应用新福林、尼卡地平调节血压、艾司洛尔控制心率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充分利用C、T、S及冠状动脉塞子(分流栓)使吻合口处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无血状态。结果:本组病例中术后死亡例,31例10-18d痊愈出院。随访31例病人1-15个月,心功能I-Ⅱ级,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用于单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凌庆  陈华蓉  汪涛  赵萍  温定国 《河北医学》2010,16(6):686-688
目的:总结成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4月至2010年2月共施行CABG术212例,同期行心脏瓣膜20例,升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6例,室壁瘤切除8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2例,粘液摘除术1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TCA)后再狭窄、堵塞3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致心脏破裂修补术4例。结果:本组住院死亡9例(4.2%),死亡原因包括:急性心梗行支架置入术后低心排在主动脉球囊反博仍无效下急诊搭桥术2例(1%,2/5),肾功能衰竭2例(1.5%),严重心律失常1例(1.5%),严重肺部感染致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0.4%)。随访147(69.3%,147/21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死亡3例,原因均为严重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Ⅰ级95例,Ⅱ级65例,Ⅲ级41例9例,Ⅳ级2例。结论:CABG手术随着手术和术后治疗经验的成熟,其安全性越来越大,已成为冠心病患者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心脏介入手术的普及,由其并发症而需急诊搭桥的病例有所增加,这部分手术死亡率较择期手术高。  相似文献   

9.
Lai Y  Huang F  Yang J  Xu C  Wu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1454-1456
目的:探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到2001年3月,运用双侧乳内动脉连续为5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65岁(平均49.9岁),48例患者为3支病变,3例为左主干病变,37例术前有心梗,4例合并室壁瘤。4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9例行左侧乳内动脉(LIMA)到钝缘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到前降支;9例行LIMA到前降支、RIMA到右冠状动脉手术;LIMA到前降支、RIMA到钝缘3例。运用胃网膜右动脉或桡动脉行其他病变血管搭桥手术。4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1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人均搭桥3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3例(手术早期死亡率5.9%)。死亡原因:1例术后围术期心梗导致低心排,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因脑栓塞在术后40d死亡。4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再次清创处理。随访2-39月(平均15.5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再次发作。B超检查显示双侧乳内动脉均通畅。结论: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近期效果比较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近年我院完成的24例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经验,通过对临床手术资料的分析,明确胸主动脉瘤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积累胸主动脉病变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胸骨正中切口,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经股动脉或主动脉近弓部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直接经冠状动脉开口晶体液灌注停跳。作升主动脉斜形切口、"S"形切口或"I"字切口。行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环加宽、主动脉瓣置换及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并升主动脉成形术7例;单纯Bentall手术6例;二尖瓣+Bentall手术1例;Wheat手术1例,Wheat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Bentall手术+全降主动脉、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术中止血困难行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4例。结果:本组24例病人,术后早期低心排5例,二次开胸1例,手术死亡1例(死于术后出血及低心排),余病人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2个月~6年,心功能Ⅲ级1例,晚期死亡1例。复查彩超无瓣周漏及心内膜炎,机械瓣活动良好,且升主动脉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人工血管除外)。结论:胸主动脉病变一经发现,应积极手术,有利于改善心功能,防止动脉瘤破裂,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动脉化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和微创伤冠脉旁路手术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病人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手术方法,应用右乳内动脉,左乳内动脉及左游离桡动脉行全动脉化旁路手术。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手术中搭桥1-4支,平均2.6支,平均时间(切皮至缝皮)121.2min;术后平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4.3h,平均ICU监护时间12h,平均住院时间8.9d。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全动脉化微创伤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手术结合了两种手术技术的优点,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动脉搭桥术后长期通畅率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在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和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急性冠脉梗塞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ECABG治疗,观察循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血管移植数、并发症和死亡率,随访3个月评价心功能.结果:体外循环平均时间(90±20) min,循环阻断.平均时间(65±19) min两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180±25) min,平均移植血管数(3±1.1)支;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主要是低心排综合征、室颤、脑梗及肺部感染,18例患者恢复,3例死亡;随访3月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E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目的 总结探讨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经验。(2)方法 2001年6-12月对11例冠心患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3)结果 共搭桥35支,平均3.17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桥8支,大隐静脉桥27支。6例患(54.5%)未血,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4)结论 非体外循环搭桥术克服了体外循环搭桥术(CABG)的诸多缺点和弊端,手术简化,时间缩短,适应证扩大,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资料,探讨此症的外科治疗措施及初步体会。方法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冠状动脉瘘8例,左前降支心肌桥14例,冠状动脉瘤4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6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手术采用冠脉开口移位于主动脉1例,Takauchi手术1例;冠状动脉瘘体外循环下修补6例、冠状动脉下瘘口切线缝扎1例,非体外循环下左前降支-肺动脉之间瘘管结扎1例;左前降支心肌桥行MIDCAB4例,OPCAB8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肌桥松解术2例;冠状动脉瘤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术2例,OPCAB8例,其中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瘤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无死亡。12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2.67±21.3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5±14.07)min。冠脉搭桥手术血管桥共28支,静脉桥5支,平均搭桥(1.79±1.12)支。平均住院时间(19.20±8.64)天。冠状动脉瘘病例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未见瘘口残余分流,冠脉搭桥术后病例未见心绞痛再发,心电图检查未见明确心肌缺血表现。25例无任何术后并发症,恢复良好,3例出现术后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结论本研究中出现术后心肌缺血症状,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积累和随访。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外科治疗时,应争取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同时纠正冠状动脉病变,避免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并发症需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冠状动脉介入术5例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在常温不停跳或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治疗,出院后以患者死亡为随访终点。结果:左前降支病变4例,左回旋支1例。PCI术中出现冠状动脉穿孔2例,冠状动脉夹层2例,冠状动脉急性闭塞1例。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70±58)个月。术后第1天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7天恢复。心力衰竭1例,术后9个月经住院积极纠正心力衰竭,目前心功能Ⅱ级。结论: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并发症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自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1 0月 ,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 ,给 4 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 ,其中 1 5例全部采用乳内动脉 (1 7支 )和桡动脉 (1 8支 )作为移植血管材料。共搭桥 35支 ,平均 2 33支。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结果 全组无术中需转体外循环情况 ,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 ,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 ,住院天数为 1 3~ 2 7天 ,平均 1 6 5 2天。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近期效果与同时使用静脉桥的搭桥术相同 ;围手术期无动脉性桥血管痉挛的情况发生。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方式,总结经验,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值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资料。二尖瓣病变1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8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病变2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复苏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冠心病合并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14例,其中10例行瓣膜成形术,另外4例行二尖瓣置换。瓣膜置换手术中2例应用进口双叶机械瓣,其它均应用生物瓣,二尖瓣成形使用Carpentier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严重低心排,另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随访23例,随访时间2个月~45个月,心绞痛不同程度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罗勇  张力  陈剑  袁武  黎新建  王伟  曹安强 《西部医学》2012,24(11):2122-212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近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74例冠心病并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支血管病变19例,双支血管病变54例,三支血管病变201例,左主干病变的36例。结果全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平均搭桥3.14根,全组中转为体外循环辅助冠脉搭桥手术1例(0.36%),术前放置IABP辅助4例(1.46%)患者,术后顺利停用IABP。离开手术室无需用正性肌力药物196例(71.5%),须用多巴胺泵入维持血压78例(28.5%)。术后4~108h,平均(8±5.5)h拔除气管插管。胸腔引流量280~1200ml,平均(415±260)ml;输血0~1600ml,平均(260±107)ml;住ICU时间0.7~50d,平均(1.8±0.8)d;术后8~50d,平均(14.8±5.5)d出院。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1例(4.01%)。出现轻度精神症状57例(20.8%),全组无脑中风,感染59例(21.5%),出现心房纤颤77例(28.10%)。术后随访0~96个月,平均(35±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随访超过6个月的236例患者中223例(94.5%)无需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13例(5.5%)需少量口服硝酸甘油类药。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有效,更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连续40例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死亡的临床体会,并比较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后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3年9月~2006年6月连续完成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40例,年龄65~85岁,其中12例CCABG,28例OPCABG。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手术死亡。OPCAB组三支病变26/28,CCABG组三支病变10/12,其中1例同期室壁瘤切除,1例同期二尖瓣置换。平均旁路移植支数少(3.4±0.8)支。随访结果:两组均得到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34个月,随访期间,两组中仅有1例术后一月剧烈活动后出现心绞痛,其他无任何症状。结论对于选择性病例,只要掌握手术适应症,OPCAB和CCABG均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叶宁  林辉 《广西医学》2002,24(8):1158-116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不适于PTCA等治疗的冠心病人64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9例在非体外循歪下冠动脉搭桥术(OPCAB)。选用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共搭175根桥,平均每例2.7支桥。5例同时进行室壁瘤切除或成形术。结果;治愈59例,死亡5例。59例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对有冠脉搭桥指征的病人行搭桥手术,疗效安全可靠,无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