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视网膜激光光凝主要用于治疗严重非增生性DR、增生性DR和具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clinically significant macular edema),视网膜激光光凝有助于保存原有视力。但视网膜激光光凝引起的眼部并发症不容忽视。我们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22例DR患者的33只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前、后眼前段改变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前后玻璃体后脱离(PVD)情况的变化,探讨PRP治疗对玻璃体后界膜脱离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重度NPDR或PDR且符合PRP指征的患者25例46只眼纳入研究.与患者年龄匹配的正常人20名4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眼均行常规PRP治疗前,采用眼科20M高频探头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90D前置镜裂隙灯下观察Weiss环相结合的方法,对正常对照组及PRP术前及术后3月的患眼进行检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PVD形成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眼轴长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P术后1周后,PRP组玻璃体脱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患眼PRP术后1周PVD发生率明显增加,PRP是有效的促进玻璃体后界膜安全脱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术前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睫状体脱离的组织结构进行形态学检查,方法:对青光眼病入术前常规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有睫状体脱离。对睫状体脱离者与非睫状体脱离者按年龄、性别、眼压降低幅度,眼前节解剖结构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睫状体脱离多出现于眼压50mmHg以上,迅速降至正常或更低,房角大部分关闭但未完全关闭的病人,在27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现有睫状体脱离者37眼占13.6%,与病人年龄、性别、眼前节解剖参数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术前睫状体脱离与眼压迅速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存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UBM检查发现的31例(31眼)睫状体脱离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31眼均明确探查出睫状体脱离.裂隙状6眼,条带状16眼,楔状9眼.18眼可探查到睫状体断离,13眼为单纯型睫状体脱离.脱离高度0.07~1.15mm.结论 UBM检查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睫状体脱离的形态、部位和范围.可以进行眼前段组织结构的精确观察和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5.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睫状体脱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莹  刘坤 《临床眼科杂志》1999,7(6):363-366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睫状体脱离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检测50 例患者(视网膜脱离25 例,视网膜脱离术后20 例,顿挫伤5 例)睫状体脱离的情况。临床检查与UBM 及B超结果进行x2 检验。眼内压与睫状体脱离宽度行回归分析。结果 50 例中UBM 发现睫状体脱离35 例,其中B超阳性发现8 例、临床诊断6 例。统计学检验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001)。UBM 发现睫状体脱离可分为三种:裂隙状、条带状和楔状,相应睫状体脱离程度递增,且B超与临床检出率亦逐渐提高。眼内压与睫状体脱离宽度呈负相关(r= - 0.43, P < 0.05)。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继发视网膜脱离眼中发现前部玻璃体增殖,牵引睫状体脱离,另一例外伤眼发现下方睫状体截离。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检测手段,对睫状体脱离的程度、范围及病因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声生物显微镜用于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球钝挫伤后 ,因睫状体脱离而出现持久低眼压及黄斑病变 ,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检查 ,诊断睫状体脱离并指导手术 ,使手术成功。我们曾收治2例 ,报告如下。例 1 女  14岁 因左眼外伤后视物不清两个半月 ,于1999年 1月 2日收入院 ,病历号 845 2 5。于 75天前左眼被高粱杆碰伤 ,当时视物不清。在当地医院用激素、抗生素治疗无好转。视力右眼 1.5 ,左眼 0 .0 8(- 4.0 0 DS=0 .3)。左眼球结膜轻度充血 ,角膜透明 ,前房颞侧和鼻下方极浅 ,鼻上较浅 (约1.5 CT)。瞳孔呈椭圆形 (3× 4mm) ,尖端向 7点处。左眼视盘…  相似文献   

7.
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挫伤性睫状体脱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UBM检查18例经前房角镜检查为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及7例眼挫伤后可疑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对睫状体脱离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经UBM检查25例中,20例明确探查出睫状体巩膜的离断口,且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直接沟通,5例探查出睫状体完全与巩膜突脱离,未见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直接沟通。结论:UBM检查不受屈光间质清晰度、眼压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诊断较前房角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光凝前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欣  于强  王宁利  陈秀琦  柳青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5):366-369,T003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患者眼前段的早期影响.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和定量分析36例(36只眼)DR患者视网膜光凝术前,术后第3d和第7d前房深度、前房角、睫状体及前段脉络膜的改变.结果与术前比较,光凝术后第3d患眼眼压平均升高(0.933±1.985)mmHg(1mmHg=0.133kPa)(t=2.821,P<0.01);上、下、颞侧前房角变窄(t=2.033~3.150,P<0.05),前房轻度变浅(t=1.793,P>0.05).29只眼(80.6%)同时发生了睫状体和前段脉络膜脱离,3只眼发生了单纯的睫状体或前段脉络膜脱离.上方象限睫状体脱离高度>  相似文献   

9.
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35例(35眼)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术前行UBM及前房角镜榆查,进行对比分析,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35眼经UBM与前房角镜检查,全部确诊为挫伤性睫状体脱离。UBM检查结果16眼为沟通型,19眼未见沟通:前房角镜检查结果全部为沟通型。结论 UBM能准确诊断挫伤性睫状体脱离,不受屈光间质浑浊的影响。在判断是否沟通方面,前房角镜检查优于UBM。两者的结合与互补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激光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30例(30只眼)确诊为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患者,通过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确定脱离的位置和范围,并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最后随访眼压正常者26只眼(就诊时距受伤时间为5~20 d),眼压仍低者4只眼(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就诊时距受伤时间大于1个月).术后视力≤0.1者4只眼,0.1~0.6者14只眼,≥0.6者12只眼.随访时超声生物显微镜提示26只眼睫状体均已复位.结论 激光治疗早期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范围较小的疗效确切,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观察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治疗效果及光凝后的远期复明效果 ,探讨光凝治疗的时机 ,影响光凝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 5年来行白内障手术的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具有光凝指征的病人 ,将其分为两组 ,白内障术后行光凝治疗组5 3例 ,未行光凝治疗组 45例。结果 :白内障术后早期光凝治疗的病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稳定 ,黄斑水肿消褪或减轻 ,视力保持稳定。未行光凝治疗的病人 ,视网膜病变加重 ,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结论 :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病人行白内障手术后 ,如有光凝指征 ,应尽早行光凝治疗。这对于控制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稳定病人视力 ,提高这些白内障病人的远期复明效果 ,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效果。方法 89例(178只眼)DR患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后,定期观察视力,进行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记录眼底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渗出、玻璃体积血等情况,观察4个月至2年。结果激光治疗1个月后视力提高≥2行69只眼(38.7%),无变化63只眼(35.3%),视力下降≥2行35只眼(26%)。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消退170只眼(95.5%)。8只眼(4.5%)发生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璃体腔曲安奈德注射,补充激光治疗。结论激光光凝是治疗DR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治疗效果。方法对136例(261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病变的程度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并随访1年,观察光凝治疗变后患者的视力、眼底及荧光血管造影的变化,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136例(261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有效226只眼,总有效率 86.5%,其中增生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4只眼,有效60只眼,有效率93.7%;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97只眼,有效眼166,有效率84.2%%。经统计学检验P<0.01,两者有显著差异。讨论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如有光凝指征,应尽早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这对于控制或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稳定患者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激光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中药、光凝及二者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14 6例 ( 2 10眼 )DR患者作观察。 5 1例 ( 79眼 )根据辨证论治分型予以中药 ;42例 ( 6 3眼 )做视网膜光凝 ;43例 ( 6 8眼 )光凝结合中药治疗。结果 :光凝结合中药治疗组患者视力提高优于中药组、光凝组 ;眼底出血、水肿、渗出吸收时间缩短 ;新生血管退缩较完全。结论 :光凝结合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532nm激光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的疗效.方法 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增殖前期组和增殖期组.对所有病例分3次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每次治疗间隔一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新生血管未消退或无灌注区残留病例补行激光治疗.结果 全视网膜光凝术后3月,增殖前期组视力提高55眼(34.2%),增殖期组视力提高25眼(23.4%);两组视力提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前期组有效率(90.7%),增殖期组有效率(78.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12个月,发生玻璃体积血18眼,13眼经药物治疗后吸收,5眼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7例.并发或加重白内障52例.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行激光治疗,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根据DRPSG(Diabetic Retinopathy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制定的治疗技术规定,对280例365只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分别行标准全视网膜光凝(S-PRP)、超全视网膜光凝(E-PRP)、局限或格栅光凝.术后3、6、12个月行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随访3~36个月.结果 355只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全部或部分消退256只眼,有效率为72.1%:视力不变和增进292只眼,占82.3%;35只黄斑水肿眼局限或格栅光凝后,26只眼水肿减轻或消失,有效率74.3%.结论 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黄钢 《国际眼科杂志》2003,3(3):104-105
目的总结倍频YAG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方法对195例(347眼)增殖前期及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例行分次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光凝后2、4、8、12周复查眼底、视力。1月后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部分病例复查时补充光凝治疗。结果本组病例347眼,有效308眼(88.8%);其中增殖前期244眼有效236眼(96.7%);增殖期103眼有效72眼(69.9%)。视力提高126眼(40.9%);视力不变166眼(53.9%);视力下降16眼(5.2%)。结论倍频YAG激光光凝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及时进行光凝治疗,阻止病情发展,以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行视网膜光凝治疗前后比较,评估视网膜光凝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87例(132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VISULAS 532 s激光局灶光凝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和荧光血管造影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4.8月。中度非增生性DR 32只眼光凝术前平均视力0.633,术后平均视力0.616,重度非增生性DR 83只眼术前平均视力0.316,术后平均视力0.278,增生性DR 17只眼术前平均视力0.145,术后平均视力0.116,均P>0.05。结论积极有效适度的视网膜光凝有利于稳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视力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532 nm半导体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应用美国IRIS公司生产的Oculighht GL激光治疗机,对视网膜病变达Ⅲ期以上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分3~4次完成.对黄斑局限性水肿行局部光凝、弥漫型水肿或囊样水肿者作"C"型光凝.伴黄斑水肿者先行黄斑区"C"型光凝,然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结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7例(153眼),光凝后视力提高及保持不变者127眼,视力降低者26眼,光凝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黄斑水肿大部分减轻,微血管瘤逐渐消退.结论:532 nm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观察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evere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severe NPDR)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后激光对视网膜组织结构及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4~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53例(64只眼)DR患者随机分为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实验组);传统多波长氪黄激光组(对照组).随访时间3个月,光凝前进行最佳矫正视力(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OCT及mfERG检查,术后1周、1月、3月进行BCVA、OCT及mfERG检查.比较两组异同.结果 激光术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出现明显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20.722和23.752,P>0.05).两组P1波、N1波振幅密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术后1周下降最显著,术后1~3月逐渐恢复,术后对照组各波振幅密度下降幅度较实验组明显且恢复速度慢.结论 本研究证实多点扫描矩阵激光与氪黄激光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上疗效相同,并对视网膜功能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