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分析并比较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伤病员的医疗后送特征,以期为将来应对特大地震伤病员医疗后送的组织实施提供借鉴。方法全面收集源于汶川、玉树地震伤病员医疗后送的现场调研、卫生部工作报告、国内外官方网站,以及数据库文献资料,并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从汶川到玉树,伤病员后送原则趋于早期后送、全部后送;后送层级逐渐简化,由灾区一线经公路、铁路直接后送至后方医院,或以空运作为主要后送方式;分级救治概念弱化,力求早期进行专科治疗。结论早期确立适宜的后送原则、建立简化的后送体系、保证充足的卫生运力、科学评估各级救治能力是保证特大地震安全迅速有效的伤病员后送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 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救援中发挥其远程医疗服务的经验,探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结果和结论 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后,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及时将无线便携式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发送至地震灾区伤员集合点医院,第一时间组织开通面向灾区服务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位于地震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地震救援队救护车远程医疗系统联通,提供24h包括急诊和危重症救治、骨科、脑外科、肝胆外科、妇产科等相关专业的远程救援服务,对地震伤员的抢救提出了诊断和救治意见,形成了救灾现场专家与后方专家的良性互动,使灾区专家医疗队的救治能力倍增.解放军总医院在芦山地震中共进行远程医疗会诊110余例,在对灾难现场的受伤人员进行有效的紧急救治中实现了实时高清会诊和现场手术指导,并在业务层面实现了多媒体通信系统与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对接,在功能层面实现了各联盟医院的视频、音频和数据以及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为我国在灾难救援中实施远程医疗抢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灾难救援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2013-04-20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护理中发挥其远程医疗服务的经验。结果:解放军总医院灾后迅速将无线便携式远程会诊系统配置于地震灾区伤员集合点医院,与位于地震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地震救援队救护车远程医疗系统联通,提供24h各相关专科护理的远程服务,对地震伤员的疑难护理问题提出诊治意见。据统计解放军总医院共进行远程护理会诊20余例,使灾区伤员的救治能力倍增。结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使灾难救援的伤员护理工作更加高效,实现了将最好的护理专家送到了救援的第一线,为我国在灾难救援中实施远程护理指导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科学指挥,迅速确定在此次地震医疗救援中的定位,确立并提出“保证院内病人安全,配合华西医院主战场,集合主力资源主动奔赴灾区救援”的总方针。医院管理模式迅速从常态进入双轨制应急状态,科学合理配置和调动资源,保证抗震救灾高效、有力地进行:截至6月2日,医院先后派出12批医疗队、共148人赴北川、什邡、都江堰等重灾区参与现场救治;共接诊地震伤员329例,其中住院132例,无一例伤病员死亡。  相似文献   

5.
从汶川经验到玉树医疗救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地震后仅702 天在中国青海海拔4 000 米的玉树州又发生7.1 级强震。至4 月19 日12 时,已造成1 706 人遇难,256 人失踪,12 128 人受伤。作为卫生部在西部的区域性国家级医院,震后1 小时组织首批医疗队和救援物质,当天赶赴现场参加72 小时内的黄金救援。震后第2 天筹备500 万元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运往救援现场,并组织第2 批医疗救援队集结待命。震后33 小时先后4 批次接诊空运地震伤员93 人及严重高原反应的武警官兵9 人,总计102 人。利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一手经验和循证建立完善的一套地震伤诊疗规范,四个集中,科学救治。至2010 年4 月19 日12 时,共收治地震伤员93 人,其中危重伤员54 人,完成手术58 台,无一例死亡。汶川经验在玉树地震医疗救治中更快、更好、更有效、更科学地得到应用、完善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强烈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区生态破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震后的应急指挥、救援、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中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应急响应及指挥、军队及专业救援队救援、医疗救援及防疫工作和新科技救援等几个方面,看我国在灾难救援中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玉树汶川震后3月医疗救援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玉树地震救援全面刷新了人类应急指挥、物资保障、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政策保障的救援速度和能力的纪录。本文从国家和具体救治医院两个层面比较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震后3月内医疗救援绩效,旨在检验和丰富汶川经验,发现共性,形成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决策提供参考,为国内外灾害医学应急救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型灾害中急诊护理的救援能力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救灾专家给灾难(害)下的定义是:“超过受灾地区现有资料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破坏”。2008年5月12日突然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强地震,我国立即启动了以医疗救援为中心的紧急救援,短短几天救援人员就达到20余万,其中参与医疗紧急救援的人员达10万人以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距离地震中心最近的一所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医院,其急诊科首当其中被灾害事件推到了救治伤员战斗阵地的最前线,成为灾区伤病员的特殊救护通道。我们运用急救护理出色的完成了地震抢救任务,现将其介绍如下,旨在总结大型灾害中的救援能力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国家级医院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党政领导准确定位医院作用,迅速确定医院地震医疗救援的“三中心”战略定位:即复杂危重伤员救治中心,灾区医院支援中心和省外医疗队后勤保障中心;强调集中指挥、授权管理和多部门协同合作。医院管理模式迅速从常态进入双轨制应急状态。科学合理配置和调动资源,满足随时变化的伤员抢救需求。根据地震伤员来院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分期重点处置。依靠多学科合作,集结国内国际专家,加强了危重伤抢救力度,提高了救治水平。截至止6月2日,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2618例,住院1751例,其中危重伤员1135例,ICU收治127例,手术1239台,血液透析77例,住院死亡率低于0.7%。其间医院的常规医疗照常进行。  相似文献   

10.
玉树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频发的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震区生态环境,挑战着人类医疗救援、救治、防疫、灾后重建的能力和速度。本文从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指挥、救援组织以及具体救治医院的应急响应和医疗救治两个层面,比较玉树与汶川地震震后1 月内医疗救援应急指挥和医疗救治,旨在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伤员紧急医疗救援进行总结,分析讨论灾害发生时紧急医疗分级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至8月12日四川省地震医疗救治伤员资料和紧急医疗救援队资料。结果救援医疗队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集结灾区,救治伤员达374640,其中住院治疗96540人,在灾害现场急救、各级医院院内救治、跨省病员转移、重症集中收治等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救治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结论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主要以三级救治模式全面展开,一级救治是始动环节,二级救治是关键环节,三级救治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灾害现场的救护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某部野战医疗队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现场的急救、护理以及防疫工作,希望对以后严重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有所帮助。在救援现场发现幸存者后迅速展开急救,了解幸存者的伤情和病情严重程度,待伤员病情稳定后采取正确的营救方式和措施转入病房治疗;为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在紧急救治完成后,医疗队将工作重点从伤病员救治转变为救治与防疫并重;积极参与灾区的心理援助工作。认为制定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应急预案对于减少因地震所造成的死亡伤残意义重大,还需针对地震伤情特点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心理援助的知识普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4·20”芦山地震72小时内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在灾难救援中如何更好应用应急预案实施医学救援。方法收集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在2013年4月20日~4月23日收治的25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员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和伤员转归。结果25例伤员共出现32处损伤,其中20例(80%)伤员为单个部位伤,5例(20%)为多部位伤。伤员多为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入院伤员人数在震后第1天最多,占92.00%,明显多于震后2~3天。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结论科学的急救指挥体系和灾害应急预案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缩短了应急反应时间,提升了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只有加强广大群众对灾害应急预案和联合演练的宣传教育,同时保障灾区通讯和交通畅通,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努力,才能提高自救和对灾区有序的综合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强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作为全国4个危重病医学培训中心之一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心ICU,在灾难发生之后,按照医院部署,迅速组建了中心ICU应急指挥部,组织指挥地震伤救治医疗护理工作,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科共收治地震伤病人142人,救治成功率86%,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本文回顾分析了地震灾害时期我院中心ICU的护理援助状况和组织管理应对情况,以期为今后建立地震医疗救援应急护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程护理会诊在雅安芦山地震救援中的作用。方法: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伤员护理中发挥其远程医疗服务的经验。结果:在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时间组织开通面向灾区服务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位于地震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地震救援队救护车远程医疗系统联通,借助此系统。我们对部分地震重伤员进行了远程护理会诊。结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提高了地震伤员的护理质量,有利于伤员的早日康复,为我国在灾难救援中实施远程护理指导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5·12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难发生时,急救中心做为救治伤病员的第一现场,除了要马上派出医疗队开赴灾区现场外,还要应对大批量转运来的伤员。本文通过对地震当天成功救治的一千余名伤员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如下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伤员接诊处置与转出管理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华西医院作为四川省重症伤员集中收治医院,立即从常态转到双轨应急状态,充分调度人力、物力,扩大骨科床位至680张;按伤员伤情进程分期重点处理、优化地震伤员接诊处置流程,保证有效救治;建立地震伤员转出通道。截至2008年6月2日,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2618例,向就近基层医院转诊经治疗病情稳定的轻症伤员648例。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本院高原医疗队第一时间到达玉树灾区救援,其中转入院骨盆骨折伤21例,现将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1例患者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1~71岁,平均41.7岁;伤后现场救治至入院时间18~51 h.均为房屋倒塌压砸伤,其中闭合伤16例,开放伤5例;根据Tile分型:A型12例,B型5例,C型4例;合并失血性休克5例,膀胱破裂1例,尿道损伤1例,肋骨骨折伴血气胸2例,其他部位骨折5例,脑外伤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玉树地震藏族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为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地震救援队2010年4月16~22日收治的143例玉树地震藏族伤员情况,根据伤员登记表,调查伤员性别、年龄、致伤方式、救援地点、救援时间、主诉、初步诊断、现场处置、转运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结果收治的143例玉树地震藏族伤员中,男74例,女69例,软组织损伤74例,骨折伤员67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63例),关节脱位5例,神经损伤3例;采用藏汉疗法结合外固定治疗62例,急诊手术5例,拒绝外科清创缝合6例,无死亡病例。对所有伤员均进行了3~11次心理干预治疗。在伤员转运方面,建议转出54例,实际转出48例,6例失访或拒绝,继续在原地治疗。结论玉树地震藏族伤员的临床特点明显。民族地区灾害医疗救治要适合灾区特点,个体化救治,及早心理干预,是提高非汉语言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1950例汶川地震伤员伤情,为今后建立和完善灾区一线医院医疗救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该院从震后至7月12日止收治的地震伤员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做描述性分析。结果截至7月12日,该院共收治伤病员3328例,其中伤员1950例,病员1378例。住院伤员集中在震后1周内(占65.64%),震后当天住院伤员数最多(703例)。伤员主要来自绵竹、什邡和旌阳区。入院诊断前三位损伤依次为骨折(45.85%)、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20.91%)和胸腹部损伤(14.69%)。共死亡48例,其中人院前死亡30例,急诊死亡10例,住院死亡8例。向二、三线医院有效外送和转运伤员441例,为全省第一家实施规模转运的医院。收治重灾区病员1378人次,下基层巡诊治疗726人次。对住院伤员和灾区居民、医护人员、武警官兵实行心理抚慰共5000余人次。结论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出色地完成了地震灾区一线救治转运中心的任务,起到了紧急救治中的关键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