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肠穿孔的临床处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分析3例肠穿孔新生儿病例资料。结果3例新生儿均行单纯穿孔修补术,2例痊愈,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结论新生儿肠穿孔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及时有效地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单纯穿孔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在治疗新生儿肠穿孔时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 3例肠穿孔新生儿病例资料。结果  3例新生儿均行单纯穿孔修补术 ,2例痊愈 ,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结论 新生儿肠穿孔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及时有效地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单纯穿孔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 ,在治疗新生儿肠穿孔时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肠穿孔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生儿肠穿孔的临床特点,为改善新生儿肠穿孔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1例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肠穿孔的主要病因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41例,40.6%),其次为特发性肠穿孔(17例,16.8%)、先天性巨结肠(10例,9.9%)。特发性肠穿孔组患儿平均出生体重和平均胎龄明显高于NEC组(P0.05);NEC组致病菌以肠球菌为主,特发性肠穿孔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两组病原菌分布不同(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酸中毒、多部位肠穿孔、穿孔至手术时间较长是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肠穿孔病因多样,以NEC为主;NEC所致肠穿孔与特发性肠穿孔具有不同的致病菌,两者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疾病;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是挽救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生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全肠外营养在小儿肠穿孔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在治疗小儿肠穿孔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肠穿孔患儿术后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肠外营养(TPN)支持,TPN主要成分有:葡萄糖、电解质、氨基酸、维生素混合液与脂肪乳剂,经周围静脉输入。另设对照组36例肠穿孔患儿只给予综合治疗和部分静脉营养。结果:TPN组患儿全身情况改善,体重增加32例,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加40例。对照组体重增加8例,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16例。两组体重、淋巴细胞数增加经χ^2检验,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PN组治愈41例,死亡7例;对照组治愈22例,死亡14例,两组治疗结果经χ^2检验,χ^2=12.96,P<0.001,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证明TPN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组TPN配方合理、方便、安全、有效,为肠穿孔术后患儿提供了足够的各种营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引起新生的期肠穿孔的常见原因之一,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本文报告我院自1990年4月~1991年4月经临床及腹部X线检查证实为NEC并发肠穿孔10例,遭家长拒绝手术后以非手术疗法共治愈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生儿肠穿孔进行危重评分与预后分析,探讨新生儿肠穿孔危重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7年治疗的90例新生儿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7分制评分系统对术前患儿病情进行危重评分,并结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危重评分值高的患儿病死率较高;早产儿病情重,危重评分值高,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出生体重、手术方式及肠穿孔部位对预后影响不大。结论出生时是否足月、合并感染及内环境是否稳定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同顾性分析本院10年来新生儿胃肠穿孔患儿的诊治经过,探讨新生儿胃肠穿孔的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方法 1998年7月至2008年8月本院共收治新生儿胃肠穿孔患儿78例,其中胃穿孔15例,肠穿孔63例.观察分析指标包括穿孔部位、原发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78例中,治愈51例,治愈率为65.4%,发病后4 h内手术患儿治愈率达88.2%.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和选择合理术式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胃肠穿孔的治愈率,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8.
谷江 《临床儿科杂志》1998,16(4):239-240
肠穿孔为小儿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较高。我院1986年4月~1998年2月共收治伤寒肠穿孔34例,现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临床资料 男22例,女12例;年龄9月至15岁,平均10岁,其中以10至15岁发病率最高(共26例);本组穿孔多数发生在伤寒病病程的第2至3周(共23例,占67.6%),1周内穿孔8例,3周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肠穿孔为早产儿消化道穿孔的原因之一,需要外科干预治疗。除早产外,自发性肠穿孔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研究显示其可能与应用硫酸镁、非甾体类药物、激素、血管活性药及低灌注状态、感染、先天肠道发育异常、无创呼吸支持、延迟开奶等因素有关。在早产儿管理中,提高对自发性肠穿孔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蕈状管在无法常规造瘘肠穿孔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使用蕈状管肠造口治疗的4例特殊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例, 女1例, 年龄范围43 d至11岁10个月。对使用蕈状管肠造口原因、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指征、术后拔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患儿短期内(2个月)均有多次腹部手术史, 严重粘连、肠管水肿、肠系膜挛缩是导致无法常规造瘘而选择蕈状管造口的主要原因。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蕈状管肠造口术, 术后肠漏立刻得到控制, 平均手术时间116.3 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12 ml。所有患儿蕈状管造口处无肠漏污染腹腔的情况发生。术后平均恢复饮食时间5.75 d。术后蕈状管平均留置时间为40.3 d, 拔除蕈状管后伤口2~3 d不再有肠液流出, 平均6.5 d完全愈合, 随访至今, 所有患儿术后无肠梗阻发生, 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在无法常规肠造瘘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 蕈状管肠造口是一个可以挽救生命且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单纯肠穿孔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外科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18例单纯肠穿孔(IIP)以及1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与NEC穿孔相比,IIP常发生于胎龄较大、出生体重较高的新生儿。IIP平均发病年龄为(20·0±17·8)d,晚于NEC组[(7·8±2·6)d,P<0·05],发病形式较缓,从发病至肠穿孔平均时间为(5·0±4·1)d[NEC组(2·6±2·0)d,P<0·05]。50%病例穿孔前合并腹泻、肠炎或其他炎性疾病的病史,穿孔以回盲部(60%)及横结肠脾曲(22%)为多见。其病死率为16%(NEC组56%,P<0·05),预后明显好于NEC穿孔组。结论新生儿单纯肠穿孔为区别于NEC穿孔的独立疾病,有不同发病机制和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单纯肠穿孔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单纯肠穿孔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外科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18例单纯肠穿孔(ⅡP)以及1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穿孔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与NEC穿孔相比,ⅡP常发生于胎龄较大、出生体重较高的新生儿.ⅡP平均发病年龄为(20.0±17.8)d,晚于NEC组[(7.8±2.6)d,P<0.05],发病形式较缓,从发病至肠穿孔平均时间为(5.0±4.1)d[NEC组(2.6±2.0)d,P<0.05].50%病例穿孔前合并腹泻、肠炎或其他炎性疾病的病史,穿孔以回盲部(60%)及横结肠脾曲(22%)为多见.其病死率为16%(NEC组56%,P<0.05),预后明显好于NEC穿孔组.结论 新生儿单纯肠穿孔为区别于NEC穿孔的独立疾病,有不同发病机制和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胃肠穿孔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呼吸管理、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胃肠穿孔仍有很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院近8年收治的新生儿胃肠穿孔病例进行分析,对早产儿与足月儿胃肠穿孔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后等  相似文献   

15.
医源性结肠穿孔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源性结肠穿孔的原因、诊断方法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患儿的病历资料。年龄:新生儿3例,幼儿2例;病因:先天性巨结肠3例,急性肠套叠2例;医疗操作:洗肠2例,钡灌肠1例,空气灌肠2例;穿孔部位:乙状结肠4例,升结肠1例。结果行乙状结肠造瘘及穿孔修补3例,肠套叠复位加阑尾切除及穿孔修补、横结肠造瘘1例,升结肠穿孔造瘘1例。结论各种经肛门的医疗操作是儿童(特别是新生儿)结肠穿孔的危险因素。规范医疗操作,早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于诊断和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肠套叠空气灌肠并发肠穿孔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探讨婴儿急性肠套叠空气整复并发症肠穿孔的防治。方法 对因空气灌肠整复造成肠穿孔的8例进行分析。结果 6例穿孔在48小时内,本组病例压力均在12.0kPa以下。6例穿孔在结肠肝曲,2例属回肠坏死,各病例术证实肠套较紧,空气整复困难,均经腹修补及受累肠客切除而愈。结论空气整复中除注意压力、时间之外,还应考虑肠套叠类型、松紧及无肠坏死,防止肠穿开,一旦穿孔必须立即腹腔穿刺排气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小肠穿孔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方式,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外伤性小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及诊治结果。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及腹膜炎体征,10例腹腔穿刺中,阳性8例(80%);10例腹部立位片检查中,5例见膈下游离气体(50%);17例B超检查中,10例有显著腹腔积液(58.8%);12例CT检查中,9例有异常(75%),均经手术治愈出院,其中3例出院后1月余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予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因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再次入院行造瘘口回纳术,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小儿外伤性小肠穿孔多有腹痛、腹膜炎等临床特点,结合辅助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医源性结肠穿孔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医源性结肠穿孔的原因、诊断、处理,总结其诊断与处理方法,吸取经验教训。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3d~23个月;新生儿3例,婴幼儿2例。结果 原发疾病与损伤原因: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2例,分别由于回流洗肠及术中留置肛管损伤;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测肛温损伤1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损伤2例。穿孔部位:乙状结肠、横结肠各2例,直肠腹膜返折处1例。行肠切除吻合或穿孔修补+肠造瘘3例,单纯修补2例。1例肠切除吻合、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结论 早期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对于治疗医源性结肠穿孔十分重要。可避免结肠造口,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足月新生儿及小婴儿自发性肠穿孔(spontaneous intestinal perforation,SIP)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为该阶段患儿SIP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武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的320例新生儿及小婴儿(<3个月)肠穿孔病例,筛选出符合SIP定义的8例手术患儿,回顾分析其肠穿孔特点及手术方式.结果 6例患儿术前有腹泻病史.穿孔处位于回肠对系膜缘,距离回盲部3~25 cm,穿孔直径3~10 mm.8例中有2例表现出多处穿孔,分别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和肠造瘘术.6例单处穿孔者,1例行肠造瘘术,5例行肠修补或肠切除、肠吻合术.肠造瘘患儿有1例术后3周出现瘘口狭窄及肠粘连性梗阻,行粘连松解及关瘘手术,另1例术后伤口感染.一期手术病例均顺利康复.结论 足月儿SIP发病前多有腹泻表现.除穿孔及临近穿孔处肠管外,肠管病变局限.术中宜根据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实施一期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幼年皮肌炎(JDM)合并严重胃肠道受累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合并严重胃肠道受累及肠穿孔JD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儿(P1~P4),男1例,女3例,起病年龄1岁8个月至5岁,发现胃肠道症状于JDM确诊后4~10个月,胃肠道受累的首发症状均为腹痛。P1先后十二指肠及横结肠穿孔,P2十二指肠穿孔合并肝动脉破裂,P3肠穿孔部位不详,P4肠壁增厚;4例均为抗NXP2抗体强阳性,均使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IVIG冲击治疗,P1行穿孔造瘘术后治疗2年完全缓解,在修补造瘘口后猝死;P2术后死于感染及十二指肠瘘;P3死于弥漫腹壁出血;P4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完全缓解。检索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12例JDM合并胃肠道穿孔患儿,发生在JDM确诊后2个月至9年,穿孔时首发症状为腹痛,可伴有呕吐及发热;十二指肠穿孔8例,结肠穿孔3例,空肠穿孔1例,胃幽门部穿孔1例,食管颈部穿孔1例,1例不详;其中5例患儿多部位或多次穿孔。11例行外科手术;9例好转,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反复肠穿孔,1例死于术后ARDS,1例死因不详。结论 难治性JDM长期不缓解可合并消化道穿孔,其消化道首发症状为腹痛;常见肠穿孔部位为十二指肠腹膜后;发生严重胃肠道受累的JDM常见肌炎特异性抗体为抗NXP2抗体;肠穿孔一旦发生病死率高,尤其是十二指肠穿孔并无有效的术式;对于难治性JDM自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