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声乳化联合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慧中  施玉英 《眼科》2003,12(2):90-92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和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4月至 12月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34例 4 0只眼。其中 15例 17只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 ,19例 2 3只眼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 3个月。结果 :虹膜周边切除术组术后眼压 (15 78± 4 5 2 )mmHg ,小梁切除术组术后眼压 (17 71± 3 1)mmHg ,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两组间术后 1周 ,1、3个月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虹膜周边切除术组术后视力≥ 0 5者 13只眼 (占76 4 7% ) ,小梁切除术组 14只眼 (占 6 0 87% )。术后各种并发症、虹膜周边切除术组为 4只眼 (2 3 5 % ) ,小梁切除术组 15只眼 (6 5 2 2 % )。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或小梁切除术均可以明显降低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 ,提高视力。但虹膜周边切除术手术操作简单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辅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6例(17只眼)尚有部分视功能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观察新生血管变化,2~3d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其中2例(3只眼)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其余均采用手术治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1例,11只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1例,1只眼),青光眼阀植入术(1例,1只眼),全视网膜冷冻+睫状体冷冻术(1例,1只眼),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情况、病人满意度.随访3~5个月.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2~3d后,15例(16只眼)虮膜新生血管消褪,1例(1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明显萎缩、变细,但未完全消退,有效率为93.33%.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后3个月时,视力较前提高和不变者达94.11%,无1例因手术而致失明.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有1例(1只眼),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恢复到了正常;1例(2只眼)需局部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恢复到正常.手术患者除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1只眼需局部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治疗,其余眼压均恢复到正常.16例(17只眼)虹膜均未见新生血管.除施行冷冻术的1例患者外,满意度较高.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辅助方法.使新生血管消褪后采用滤过性手术可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痛苦,更有效的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开联合虹膜根切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外路小梁切开术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外路小梁切开及虹膜周边切除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术后1周,1、3、6个月观察患者眼压和房角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者分别为29例和27例,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3.5%和87.1%.19例(19眼)随访6个月,不用降眼压药眼压≤21 mm Hg者16例(84.2%).术后房角检查显示上方120°范围房角开放和小梁组织切开的裂隙.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31眼,均自行吸收,后弹力层损伤6眼、虹膜根部断离2眼、虹膜后粘连4眼.结论 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能有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闭角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4例24只眼,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9例9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8例8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例2只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2例2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绝对期2例2只眼,慢性葡萄膜炎1例1只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后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的时间、眼压的变化、并发症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滤过泡的形态、术后反应.术后随访11~24个月,平均(16.25±0.82)个月.结果 注药后24只眼中22只眼虹膜新生血管2~7d完全消退,平均(4.29±1.98)d,2只眼注药后虹膜新生血管萎缩,保留少许残迹直至注药后2周.注药前眼压30.0~54.5mmHg,平均(40.83±6.29)mmHg,注药后1周眼压32.0358.0mmHg,平均(39.54±6.61)mmHg,注药前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879,P>0.05).至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最后一次随访24只眼中19只眼(79.17%)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4眼(16.67%)加用1-2种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眼压≤21mmHg;1只眼(4.16%)因眼压无法控制行睫状体光凝术后眼压控制.术后最后一次随访视力提高者有10只眼(41.67%),保持不变者有14只眼(58.33%).全部病例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均未观察到眼内炎、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使新生血管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或萎缩,再联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避免术中术后出血,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但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同时应注意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能带来的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术后继发恶性青光眼19例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回顾了19例(19眼)恶性青光眼患者接受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恶性青光眼发生前青光眼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眼,开角型青光眼2眼,先天性青光眼2眼。曾行手术包括虹膜周边切除术3眼,小梁切除术16眼。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有15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术前眼压为41.33±13.85mmHg;术后眼压降低为14.23±4.88mmHg。术后患者前房形成,术后早期炎症反应较重,术后4d减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水肿、皱褶和少量玻璃体脱入前房。结论: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视网膜及虹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32例(34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行全视网膜光凝,再行虹膜光凝,用氪-绿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房角新生血管,3~5d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治疗后视力提高14只眼,无变化14只眼,下降6只眼;在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情况下,治疗前眼压平均(42.9±8.9)mmHg,术后1周、1月及3月平均眼压为(13.6±3.4)mmHg,(15.4±3.0)mmHg,及(18.2 4±3.1)mmHg(t值分别为t=17.695.t=18.669,t=14.781,均P<0.05)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抗青光眼用药量从治疗前3.1±0.8降至治疗后0.2±0.6(t=15.760.P=0.000<0.05)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术后早期前房出血5只眼(14.7%),经药物治疗均在2周内消失;1只眼术后2月发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缓解.结论 采用视网膜及虹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压及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色素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色素性青光眼患者8例16只眼,均为男性.年龄19~48岁(34.13±7.12)岁.观察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底及视野等;9只眼行小梁切除术,7只眼行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都为近视,1例为高度近视;眼前段色素播散表现为:75%(6例12只眼)的患眼有典型的Krukenberg梭.所有患眼晶状体韧带后囊附止部及晶状体韧带小束均可见色素沉着;周边虹膜后凹;小梁网上均可见宽、均匀而较致密的色素带(Ⅲ级);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示所有患者均存在反向瞳孔阻滞现象,6例存在虹膜一睫状突接触.术后3月复查UBM显示所有患者周边虹膜形态平坦,反向瞳孔阻滞现象解除.所有患者眼压均控制平稳.为10.5~19mmHg(14.3±5.2)mmHg.Humphrey视野检查显示无进展情况.结论 色素性青光眼为一表现相对复杂的特殊类型的青光眼,需要正确认识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2组.A组18例(18眼)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5 mmol·L-1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2例(12眼)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2组术中均应用0.4 g·L-1丝裂霉素C.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结构变化.结果 A组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2~3 d后,所有患者的虹膜新生血管消失.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注射2个月后,18眼眼压大于30 mmHg(1 kPa=7.5 mmHg),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为7~12 mm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0~37 mmHg.B组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虹膜新生血管部分消退.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后1周,眼压为10~16 nnnHg;术后1个月,眼压为10~35 mmHg;术后6个月随访,2组患者在眼压控制、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成功率:A组(83.33%)高于B组(66.67%).A组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复发.B组6眼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联合全视网膜光凝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Zou J  Zhang F  Zhang L  Wang L  Huang H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2):708-711
目的 评价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虹膜切除术后暗室俯卧试验阳性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暗室俯卧试验阳性的 34例 (5 6只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非眼外引流手术指征 ,前房角粘连 <1/2周前房角范围 )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 7例 (49只眼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7例 (7只眼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眼压、视野及周边虹膜形态进行详细的对比观察 ,并行暗室俯卧试验及散瞳试验检查。患者术后随访 1~ 4年。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周边前房深度均明显加深 ,静态前房角镜检查小梁网可见范围增宽。随访期间患者未发生高眼压、前房角进行性粘连及视野损害 ,暗室俯卧试验及散瞳试验均阴性。结论 虹膜切除术后暗室俯卧试验阳性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是当瞳孔散大时 ,异常的周边虹膜组织堵塞小梁网而引起高眼压 ,瞳孔阻滞因素不起主导作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以明显改变此类青光眼患者 (前房角粘连 <1/2周前房角范围 )的周边虹膜形态 ,从而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广泛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广泛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5例(35只眼)。结果 术后6月,33只眼1次手术眼压控制,2只眼2次手术眼压控制。35只眼虹膜及小梁新生血管消退。12只眼术后视力提高2行。结论 广泛视网膜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并保留残存视功能和眼球外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3l例(3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羊膜植入,全视网膜冷凝术.结果 术后5~7 d眼压7~18 mmHg(平均12.5 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10~29 mmHg(平均13.5 mmHg),术后6个月(28只眼)眼压10~31 mmHg(平均17.5 mmHg),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11-31mml-1g(平均17 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低于21mmHg为完全成功有25只眼,条件成功有4只眼,成功率93.5%;术后6个月(28只眼)完全成功有19只眼,条件成功有5只眼,成功率85.7%;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完全成功有12只眼,条件成功有7只眼,成功率79.1%.术后6个月(28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1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3只眼.术后3月(31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2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18只眼.手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有11只眼;有3只眼前房渗出;有6只眼有脉络膜脱离;元前房消失,有1只眼恶性青光眼.结论 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联合手术: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植入羊膜,全视网膜冷凝术效果肯定,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mo内发生高眼压(>21mmHg)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03/2013-03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1mo内高眼压的病例34例38眼,分析其原因,总结处理方法。

结果:导致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因素有:恶性青光眼8例9眼,巩膜瓣下血凝块及结缔组织阻塞13例15眼,术后前房积血5例5眼,巩膜瓣内切口被虹膜组织嵌顿3例3眼,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长4例5眼,原因不明1例1眼。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下。

结论: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高眼压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早期预防、及时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有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的疗效。 方法:青光眼患者19例 20眼术中从角膜穿刺口注水恢复前房检查巩膜瓣渗漏情况时,表现为前房浅眼压高的患者,予以玻璃体穿刺抽液、前房注黏弹剂的方法治疗。 结果:患者19例术后无1例浅前房,出院眼压为5~22.5(平均10.4)mmHg,视力较术前提高者5例6眼,下降者9例9眼,3例3眼有玻璃体出血。 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出现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常为伴有睫状体前位晶状体前移的闭角型青光眼,术中联合玻璃体抽液术,可有效预防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只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压经药物治疗后为21~50mmHg;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3眼,晶状体透明15眼,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11眼,虹膜节段性萎缩5眼;术后观察患眼压、视力、前房深度,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视力31眼均有提高。术后眼压均正常(12~20mmHg)30眼;术后8mo发生恶性青光眼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加前节玻璃体切割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得到控制,无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是治疗某些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2例(22只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2针可调节缝线,巩膜瓣上无固定缝线,根据术后眼压和滤过泡情况决定拆除可调节缝线的时间.观察术后眼压等指标变化.随访6个月.结果 术前眼压35~65 mm Hg,平均(46.45±7.40) mm Hg,术后末次随访眼压9~31 mm Hg,平均(16.14±6.56) mm Hg,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时,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其中Goldman眼压计测量眼压正常者17例,达77.3%,其余5例眼压也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满意,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倍频532激光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31例(32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用倍频532 nm激光封闭虹膜表面新生血管,1~d天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半年,27例(28只眼)眼压控制在21 mm Hg以下,有效率达85.71%。结论倍频532激光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较为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联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小梁切除术(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联合丝裂酶素C)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三联手术对27例(27只眼)青光只眼进行手术治疗,其结果与同类患者30例(34只眼)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内每周一次,半年内每月1次,半年后3个月1次做眼压、裂隙灯检查直至1年。比较两者在术后眼压控制及视力恢复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PACG应用三联术治疗后平均眼压为14.7~2.6 mm Hg,而同类患者经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平均眼内压为15.1~3.1 mm Hg。分别经三联术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两类患者眼压在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异。经三联术治疗,21只眼(77.8%)最佳矫正视力提高,0.3者占33.3%,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6只眼视力不增反降,最佳矫正视力≥0.3者占5.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三联术治疗组。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早期在控制眼压方面与三联术治疗相当,但三联术治疗长期良好眼压控制成功率较高,在视力恢复和术后并发症控制上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结果。方法  67例 (67眼 )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6~ 18月 ,平均 (11. 12± 3 . 5 7)月。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组 (3 5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82 . 86%(2 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94 .2 9%(3 3眼 ) ;单纯小梁切除术组 (3 2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5 9. 3. 8%(1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75 . 0 0 %(2 4眼 ) ;两组在眼压控制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 0 5 )。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前葡萄膜炎和虹膜后粘连。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是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软性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132例148眼,行鼻上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39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患者132例148眼术后视力恢复较满意,术后1wk矫正视力<0.05者8眼(5.4%),0.05~0.3者26眼(17.6%),~0.6者72眼(48.6%),~1.0者40眼(27.0%),>1.0者2眼(1.4%)。手术后眼压稳定,平均眼压15.23±3.4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早期角膜水肿及虹膜反应,均较轻,2~5d内消退。结论:经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散光小,并发症少,眼压控制好,在对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复杂情况方面似有优越之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青光眼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孝感市中心医院眼科1998/2011年先天性小眼球患者10例20眼中7例14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随访6~48mo。结果:本组小眼球患者10例20眼中未合并青光眼的3例6眼,眼压正常,未作特殊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例14眼,初诊眼压22~40mmHg者5眼,>40mmHg者9眼。其中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21mmHg者3眼,21~30mmHg者2眼,>30mmHg者1眼,患恶性青光眼者2眼;6眼先行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术后3mo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21mmHg者4眼,21~30mmHg者2眼,未出现恶性青光眼患者。结论:对于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行青光眼滤过手术容易因恶性青光眼而导致手术失败,眼压无法控制,如果先摘除晶状体,则可降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