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己补中益气汤抗疲劳作用评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宝宽 《中医药学刊》2003,21(5):707-710
对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77例医案进行了分析,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可作为抗疲劳的首选方剂。医案有如下特点:①“劳”及“倦”必现于案例之中,病因为“劳”或症状中有“倦”,或两者兼而有之。“劳”指过劳为内伤病因,“倦”指疲劳的症状,如体倦、倦怠、困倦等。②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脾肺虚弱、元气虚。③虚症占绝大多数。④相关脏腑主要为脾肾肝胃。⑤方中均有抑补中益气汤,部分与他方并用。  相似文献   

2.
孙晋超 《北京中医》2005,24(1):20-20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常被用来治疗中气下陷诸证。薛己继承了《黄帝内经》和李东垣重视脾胃的思想,提出凡因中气不足而引发的诸证,皆可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薛己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相关医案显示,其治疗诸病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和诊断用药不当;病机主要为元气亏损、阳气脱陷、脾胃亏损、脾肾亏损和肝木克脾;临证治疗特色为治病求本、务滋化源,补益肾命、以固根本,脾肾同治、朝夕互补,内伤虚损、唯补忌泻,药物化裁、合方灵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劳疟的治疗规律,为临床中治疗疟疾提供治疗思路,以取得好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医案类聚》所辑书目中的疟疾类医案建立数据库,对录入的医案从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标引,运用统计学的频次计数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劳疟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汗出为主的疟证与以形瘦、神疲、脉细弱为主的虚证并见。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当归与陈皮。大量使用补益药物,然而截疟药用之较少。28则医案中,有5则明确提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劳疟。结论:治疗劳疟应以益气养血为主,祛邪截疟为辅。补中益气汤在治疗劳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补中益气汤类方主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补中益气汤类方的主治规律。方法:查找《中医方剂大辞典》,得到181首类方元,根据原文记载,从病症(包括中医病、症状)、病机(包括直接病因、推导病因、病位、病势)、限定词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补中益气汤类方主治"中医病"38种、症状199组,涉及真实病因9种、推导病因20种、病位24种、病势2类,限定词15种。结论:补中益气汤类方主治庞杂。它对外感、内伤等各种病因引起的以虚为本,以虚或实为标,病位集中于脾胃气血、旁及五脏六腑,症状以精神神志体质类、寒热类、疼痛类、饮食口味类、咳喘类为主,或然症众多的疾病,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洪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5):187-188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肝风证 ,是古医籍中记述肝风治疗经验的佳篇。肝风篇中共有医案 37例 ,其中复诊医案 7例。观其论述肝风的病因、病机、立法用药 ,皆吸取前人治疗经验 ,并列出了“阳化风”之说 ,发前人所未发。其诊治经验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临诊之余 ,吾常参阅 ,获益良深。今特分析如下 ,以供参考。1 病因多端 ,肝经症状为主肝风的病因不外内伤、外感。内伤有因七情而致者 ,如“怒动肝风”,“萦思扰动五志之阳”,“惊恐恼怒”,“离愁菀结”;有因劳倦而生者 ,如“操持积劳”,“劳力病甚”;有劳倦与七情相兼而致者 ,如“操持怒劳…  相似文献   

7.
子宫下垂祖国医学称“阴挺”,指妇人阴道内有物下坠,或坠出阴道口内,又称“阴脱”、“阴菌”或“阴痔”,发于产后的又称“产肠不收”。关于本病的病因,认为与气虚有关,故其治疗一般根据“陷者举之”之则以补气升提为主,同时配合针灸及外治法其效更速,临床一般多主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补中益气汤不能尽愈此证,有些患者用后有不舒之感而不能应用。这是因为病情是千变万化的,执一方以治此证自然不会奏效。子宫下垂虽与带脉有关,但带脉又属脾,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言“带脉下系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属于脾经”,故补中益气汤用于子宫下垂属脾虚  相似文献   

8.
1、医案中出现症状共计235个,症状出现频次总计4327。通过症状可以推测出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脾虚、肾阴虚、肾阳虚。2、医案中共使用中药208味,频次为6976味次,其中使用频次在20次以上的有71味。人参、白术、甘草、黄芪、陈皮、茯苓、当归、白芍、半夏、附子、柴胡、升麻、薏苡仁等补脾、温阳益气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在补脾的同时又注重“脾气主升”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名医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甘温除热、升阳益脾学说的代表方剂。通过对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及配伍的解析,了解其遣方用药的内涵和经验,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用以扩大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效用,推广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虞抟,有著作七部,其主要著作《医学正传》。通过分析该书治疗内伤的论述及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认为虞氏可通过左右脉大小辨别内伤,并据脾胃不足的脉象或症状选用补中益气汤;也可通过脉象辨别患者是外感夹内伤与内伤夹外感,或有余中之不足与不足中之有余,从而调整补中益气汤的用药方法。该书所阐发的辨别内伤的脉学思想对继承和发展现有脉学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临床举偶龚伟民补中益气汤,此方出于《脾胃论》是补脾益气的主要代表方剂,方中黄芪、党参、甘草、补脾益气为主药;升麻、柴胡、益气升提以增强升提阳气的功用;白术、当归、陈皮、健脾摄血。笔者用此方治疗胃切除.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均获良效、总结...  相似文献   

12.
明代旴江名医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中记载了多则运用补中益气汤的医案。通过选取《万病回春》中内伤发热、虚损、鼓胀等3则医案,分析龚氏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随病证进行加减辨治的经验,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制的著名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脾胃虚弱、清阳下陷所致诸证,是治疗脾胃虚弱的重要方剂,症见饮食减少、乏力肢软、面色萎黄、久泄久利、气短、喜热饮、舌淡、脉细无力或虚大无力。本医案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味肉桂、仙灵脾、菟丝子、杜仲、续断、桑寄生、山茱萸、桑螵蛸佐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固精收敛之品,主治脾胃虚弱兼肾阳亏虚证,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 ,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东垣先生认为 ,脾胃是元气之本 ,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一升一降 ,相辅相成 ,使气机生生不息。如果饮食不节 ,寒温不适 ,劳倦过度以及情志失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胃不能受纳水谷 ,脾难以辅送精微 ,升降机能失调 ,则脾阳下陷 ,阴火上乘 ,五脏受病。他在《内经》“甘温除大热”的启发下 ,仿照《伤寒论》有关甘温药组成的方剂 ,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法”更臻完善。本方药简效宏 ,不管是内、外、妇、儿科 ,还是五官科 ,只要…  相似文献   

15.
周健 《吉林中医药》1997,17(3):27-27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26006))周健【关键词】糖尿病失音补中益气汤医案1消渴李某,女,57岁,于1995年11月2日来诊。患者于今年4月份起劳动汗出后出现多饮、多尿症状,经本院西医检查确诊为“糖尿病(Ⅱ型)”,予消渴丸、...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17.
《寿世保元》运用补中益气汤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耀广 《国医论坛》2005,20(2):44-46
《寿世保元》中广泛运用补中益气汤,通过对其中的医案及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总结了该书运用的补中益气汤在各科病症中的分布特点,适应证的病因、病性、病机、病位以及用药等方面的特点与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为李东垣创制的一帖著名方剂,对于补脾益气升清降浊颇有效果,故广为历代医家所采用。作者临床运用本方,收效满意。兹略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临床常见以汗出为主症的求诊者,自述身无大病,多方求治不效,医生甚感棘手。中医有夜间出汗,名盗汗,属阴虚;白昼出汗名自汗,属阳虚之说。如易感冒而症状又不剧烈之体,常外冒风寒而表虚自汗,投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或少劳自汗出属阳虚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以补脾肺气虚而固卫。……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系金代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之"理论确立的方剂,是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证、中气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中,以肺、脾、肾不足尤为突出。补中益气汤在儿科临床应用较广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