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宇航 《中外医疗》2009,28(30):6-6
目的探讨引起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同期住院16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48例HI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HI占同期住院脑梗死的2.9%,其中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72.9%),根据CT、MRI所见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其中以非血肿型最常见(79.2%)。结论HI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源性脑栓塞,HI的形成与闭塞血管的再通、侧支循环的建立、脑梗死的面积大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28例,非大面积梗死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通过CT及临床检查观察分析 5 6例出血性脑梗死。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为 5 9% ,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5 7 1% ) ,高血压(2 3 7% ) ,高血糖 (19 2 % ) ,根据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 ,并阐述其临床特点。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心源性脑栓塞 ,其临床病情是否恶化取决于继发性出血的时间和出血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扈林 《右江医学》2001,29(1):14-1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7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梗死灶出血 54例 ,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者 48例。脑梗死发病第 2周发生出血 50例 ,发生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脑CT分为四型 :(1 )出血性梗死Ⅰ型 (1 9例 ) ;(2 )出血性梗死Ⅱ型 (2 8例 ) ;(3)脑实质血肿Ⅰ型 (1 0例 ) ;(4)脑实质血肿Ⅱ型 (9例 )。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 ,需动态观察CT ,及时确诊及治疗方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出血性脑梗死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梗塞及大面积脑梗塞.其次与高血压、高血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先兆.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发病后的1-2周.结论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病人,避免应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发病高峰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或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健 《宁夏医学杂志》2001,23(6):346-346
为探讨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回顾性分析了76例脑梗死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梗死灶出血者54例,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后者48例。脑梗死发病第2周发生出血50例,发生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脑CT分为四型:(1)出血性梗死Ⅰ型(19例);(2)出血性梗死Ⅱ型(28例);(3)脑实质血肿Ⅰ型(10型);(4)脑实质血肿Ⅱ型(9型)。提示脑梗死后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需动态观察CT、及时确诊及治疗,方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 (HI)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CT或MRI确诊的 34例HI患者进行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HI发生率占同期脑梗死的 9.3% ,脑栓塞为其主要病因 ,其次为高血压及高血糖等 ,CT或MRI主要分为血肿型及非血肿型。脑梗死发病第 2周发生出血占 82 .4 % ,且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 ,预后不良。结论 :CT或MRI是诊断HI最可靠的手段 ,及时确诊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56例,其中有出血性转化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从病因、临床特点、MR和CT影像学征象及综合性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2例出血性转化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占多数,尤其是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经调整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只有脑实质内血肿面积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及脑栓塞患者易继发出血性转化,对可疑患者应常规复查头颅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世发 《安徽医学》2007,28(6):511-5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于发病后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痊愈好转20例,死亡1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主要是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及时复查CT有助诊断;预后取决于发生部位、范围及合并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预后及脑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经临床及脑CT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患,均作了二次CT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部分有心脏病史及Ⅱ型糖尿病史.脑CT均显示大面积脑梗塞伴出血,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两种,非血肿型预后优于血肿型;结论早期多次脑CT扫描可以帮助诊断,依病变不同情况及时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脑梗塞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小玲 《海南医学》2008,19(10):118-119
目的 通过对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分析,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42例经颅脑CT/MR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塞发生率为1.96%,好发于高血压病、心房纤颤患者;绝大部分患者多发生于脑梗塞发病1-2周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90.48%,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半数50%以上见于大面积脑梗塞.结论 高血压、脑栓塞是出血性脑梗塞的易发因素,积极干预血压及对大面积脑梗塞、脑栓塞严格选择抗凝、溶栓的适应证是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机理、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3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与治疗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建明 《右江医学》2002,30(5):377-378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影像、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 40例出血性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的 7.1% ,其病因脑栓塞占 65 % ,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占 3 5 %。头颅CT检查结果表明 ,血肿型多见于脑栓塞 ,非血肿型多见于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 ,应在 1~ 2周内进行影像复查 ,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肿型预后较非血肿型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的发病机制,病因,认识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1例HI患者进行CT动态观察,DSA及脑脊液检查,并与同期大面积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患者作对照,两组患者均在病初及第4周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HI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存活的HI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NHI组。结论 HI预后与出血量有关,治疗时要防止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转归。方法:对经头颅CT/MRI证实的32例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5.0%)和心房纤颤(45.6%)的患者,临床上以大面积脑梗死(84.4%)和脑栓塞(53.4%)多见,出血转化多发生于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8.8%),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非血肿型(65.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高危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检查CT/MRI,以便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MR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梗死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C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36例HCI患者的CT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主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39.7%)、高血压(32.4%)、高血糖(25.0%),原因不明占2.9%。血肿型中>70岁者、有抗凝溶栓史者、高血糖者明显多于非血肿型(P<0.05)。脑梗死后出血时间<3d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3~7d组(P<0.05)和>7d组(P<0.01),3~7d组与>7d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肿型44例中有效24例(54.5%),非血肿型92例中有效86例(93.5%),非血肿型有效率明显高于血肿型(P<0.01)。结论HCI病因多为心源性脑栓塞、高龄、高血糖、有抗凝、溶栓史者。HCI发病时间距缺血性中风时间越短,症状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分型与治疗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病史、临床表现、CT、MRI、MRA资料、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最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栓塞,特别是有心房纤颤病史者.可分为血肿型,大梗塞非血肿型和小梗塞非血肿型。通过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15例患者中好转治愈13例,死亡2例。结论:对出血性脑梗塞在治疗上应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不宜中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并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和总结。方法选取100例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所做的影像检查、发病机制及原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CT检出率为35.0%,MRI的检出率为89.0%。其发病原因有心房纤颤和原发性高血压等可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血栓。影像检查显示,原梗死区内会出现斑片状或团块状血肿信号。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较多,病情较复杂,需及时得到治疗方能缓解病情,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及时改善,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玉娥  吴倩  郭茜 《安徽医学》2010,31(1):54-5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1)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和影像特点。方法对26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发生率为4.4%,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6.4%)和心房纤颤(57.7%)的患者;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69.2%),大面积脑梗死占92.3%,出血转化多在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5.4%);病变以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为主占92.3%,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76.9%,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易发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CT/MRI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J的可靠手段,MRI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出血性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 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 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