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目的 观察环氧化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增生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OCM-1细胞,采用25、50、100、200、400 μmol/L IN对OCM-1细胞进行干预,应用四氮唑化合物(MTT)法检测不同浓度IN对OCM-1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侵袭实验检测IN对OCM-1细胞侵袭力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对OCM-1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 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免疫荧光化学检测OCM-1细胞内VEGF、survivin蛋白的定位及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N对OCM 1细胞内VEGF、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IN对OCM 1细胞的增生及侵袭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呈浓度-时间依赖性(MTT: 24 h:F=19.642,P<0.01;48 h:F=136.597,P<0.01;72 h:F=582.543,P<0.01;侵袭实验:F=54.225,P<0.01)。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结果显示:VEGF、survivin 2种因子在OCM-1细胞内均呈阳性表达且多数表达于细胞胞浆内;RT-PCR检测结果显示:100、200、400 μmol/L IN可抑制OCM-1细胞内survivin mRNA的表达(F=16.679,P<0.01),但对细胞内VEGF mRNA的表达无抑制作用。ELISA法测出未用药组、100、400 μmol/L IN作用OCM-1细胞24 h后,细胞内survivin的浓度分别为(787.33±47.37)、(257.00±26.21)、(123.33±8.02) pg/ml;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了IN可抑制OCM-1细胞内survivin蛋白的表达,但对VEGF的表达无抑制作用。结论 IN能够抑制OCM-1细胞的增生及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OCM-1细胞内survivin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绿茶提取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EGCG组(B组)、视神经钳夹+生理盐水组(C组)、视神经钳夹+EGCG组(D组)等4组,每组各18只。B、D组在视神经钳夹或假手术前2 d起给予腹腔注射EGCG  25 mg/(kg·d),直至手术后2 d,共5 d;随后改为口服2 mg/(kg·d)。C组以生理盐水替代EGCG。每次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3%荧光金经上丘逆行标记RGC方法,比较各组视神经钳夹伤后7、14、28 d RGC的存活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各组视神经组织神经丝蛋白(NF-L)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钳夹伤后7 d,C、D组RGC存活数量分别为(943.61±85.06)、(1 134.45±117.85) 个/mm2;14 d时分别为(812.76±172.07)、(1 021.67±94.02) 个/mm2;28 d时分别为(766.94±171.45)、(1 009.72±126.40)个/mm2。各时间点D组RGC存活数量均显著高于C组(t=3.216,2.609,2.792;P=0.009,0.026,0.019)。各时间点A、B组间RGC存活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9,0.403,0.254;P值均>0.05);视神经钳夹后7、14、28 d,D组视神经组织NFL表达均高于C组(t=9.847,5.731,2.868;P=0.001,0.005,0.045)。结论 EGCG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RGC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穿孔介导免疫调节因子及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转移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CM)的效果。方法 采用编码小鼠免疫调节因子白介素(IL)2、IL1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受体(sFLK-1)、反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ntiVEGF121)及血管生成素1可溶性受体(ExTek)的真核表达质粒pNGVL-mIL2、pNGVL-mIL12、pCI-sFLK-1、pCR3.1-antiVEGF121、pCI-ExTek分别转染人胚肾细胞和人C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IL2、mIL12、sFLK-1、VEGF和ExTek因子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建立裸小鼠肿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分别将体积30 μl的0.9%NaCl、pNGVL、antiVEGF121+sFLK 1+ExTek、mIL2+mIL12注射入肿瘤内。采用高电压短脉冲方式进行电击。治疗后7、14、21、28、35、42 d测量各组裸小鼠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 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L2、mIL12、sFLK 1和ExTek因子均能在转染细胞中有效表达;而VEGF在转染细胞中表达明显受抑制。电穿孔基因治疗后,mIL2+mIL12组肿瘤几乎完全消失,抑瘤率为97.33%;antiVEGF121+sFLK-1+ExTek组及pNGVL组肿瘤持续长大,抑瘤率分别为53.33%和36.33%。结论 电穿孔介导免疫调节因子转移可有效抑制CM生长;介导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转移不能抑制CM生长。  相似文献   

4.
背景吲哚美辛能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生,但其对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对人CM细胞系OCM-1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OCM-1细胞植入24只雌性裸鼠腋周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建模后5~6d,待肿瘤长至5mm大小时,将荷瘤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吲哚美辛1mg/kg组、吲哚美辛2mg/kg组,按组每日腹腔注射相应的药物,连续用药2周,观察肿瘤生长情况。2周后处死动物,称量肿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动物肿瘤组织中ki67、survivin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survivinmRNA的表达。结果吲哚美辛1mg/kg组、吲哚美辛2mg/kg组较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CM肿瘤体积缩小、重量减轻,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美辛2mg/kg组CM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均小于吲哚美辛1mg/k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吲哚美辛1mg/kg组、吲哚美辛2mg/kg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2.86%、48.00%,抑瘤率随吲哚美辛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表明,吲哚美辛2mg/kg组ki67增生指数、survivin蛋白及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吲哚美辛1mg/kg组与其他3组问上述3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可通过下调survivin的表达抑制OCM-1细胞的增生,从而抑制OCM-1裸鼠移植瘤的生K。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糖尿病(DM)大鼠血糖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M组,分别为10、35只大鼠。DM组经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10周时,A组、DM组分别随机选取2只大鼠行视网膜血管铺片。DM组剩余的33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组)、尾静脉注射hUCMSC 组(C组)、玻璃体腔注射hUCMSC 组(D组),各组均为11只大鼠。A、B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后2、4、6、8周为观察处理时间点。各处理时间点前,连续3 d每次随机选取2只大鼠检测随机血糖。DM组大鼠血糖与同期A组大鼠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400、-60.601、-44.065、-43.872,P=0.000)。8周时从B、C、D组随机选取2只大鼠行视网膜血管铺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染色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干预后,不同处理时间点A、B、C、D组大鼠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0.017、404.410、422.043、344.109,P=0.000);C组大鼠血糖与B、D组大鼠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7、4.990、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BDNF表达呈阳性,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B组BDNF表达呈弱阳性;C、D组BDNF表达增多。RT-PCR检测结果显示,4、6、8周时,B、C、D组间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72、188.492、421.537,P=0.000);C、D组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781、72.401、63.880、88.423、75.120、83.002,P<0.01);C组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D组比较,仅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321,P=0.005)。结论 尾静脉注射hUCMSC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糖水平;尾静脉或玻璃体腔注射hUCMSC均可增加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巩膜表面敷贴放射(PRT)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CM)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国产巩膜敷贴器联合TTT对30例CM患者的30只眼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均为单眼。视力0.1~0.8,平均视力0.3±0.2。肿瘤最大基底径6.80~17.90 mm,平均最大基底径(11.30±2.80) mm;高度3.90~10.60 mm,平均高度(7.20±2.40)mm。肿瘤局部控制标准:对比B型超声测量下的肿瘤大小,若肿瘤高度增加2.00 mm或肿瘤任意一边界扩展0.25 mm视为肿瘤生长。治疗后随访15~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01±9.81)个月,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率、眼球保存率、治疗后视力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肿瘤最大基底径4.60~17.00 mm,平均最大基底径为(9.79±3.35)mm。与治疗前肿瘤平均最基底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F=0.49;P=0.032);肿瘤高度为2.70~11.90 mm,平均高度(5.19±2.57) mm。与治疗前肿瘤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9,F=0.018;P=0.043)。末次随访时,肿瘤最大基底径较治疗前最大基底径增加2只眼;肿瘤高度较治疗前肿瘤高度增加2只眼。肿瘤局部控制率为86.7%。治疗后眼球摘除3只眼,眼球保存率为90.0%。视力保持稳定12只眼,占40.0%;视力提高1只眼,占3.3%;视力下降17只眼,占56.7%。出现放射性视网膜病变12只眼,占40.0%;继发性视网膜脱离3只眼,占10.0%,其中伴有继发性青光眼1只眼;白内障4只眼,占13.3%;干眼症症状5只眼,占16.7%。结论 PRT联合TTT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状态下,以pSUPER为载体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特异性小干扰(siHIF1α)RNA对髓样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8及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Ninj-1)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健康人血清培养组(A组)、糖尿病血清培养组(B组)、糖尿病血清培养联合pSUPERH1 siHIF1α转染组(C组)及糖尿病血清培养联合pSUPER空载体组(D组)进行。A组采用健康志愿者血清培养人髓样细胞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B、C、D组均采用DR患者血清培养K562细胞。C、D组在加入DR患者血清前24 h分别转染pSUPERH1 siHIF1α及pSUPER空载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K562细胞表面的CD18、Ninj-1表达。行细胞黏附实验,检测各组K562细胞与恒河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系(RF/6A)细胞黏附率。结果 A、B、C、D组K562细胞表面CD18表达比较,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3,P=0.01)。组间CD18表达两两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01)和D组(P=0.02);C组与A组间无明显差异(95%可信区间=-14.89~2.13,P=0.12)。A、B、C、D组K562细胞表面Ninj-1表达比较,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38,P=0.001)。组间Ninj-1表达两两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0);C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6);C组与D组间也无明显差异(P=0.49)。A、B、C、D组K562细胞与RF/6A细胞黏附率比较,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2,P=0.00)。组间K562细胞与RF/6A细胞黏附率两两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0);C组较B组明显下降(P=0.01),较A组明显提高(P=0.002);B组与D组间无明显差异(P=0.68)。结论 早期DR状态下,以pSUPER为载体的siHIF1α RNA可降低K562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但对Ninj-1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顺铂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B7-H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浓度为0.375、0.750、1.500、3.000、6.000 μg/ml顺铂处理人RB细胞HXO-Rb44细胞,作为不同浓度实验组;以RPMI 1640细胞培养液处理HXO-Rb44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XO-Rb44细胞B7-H1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XO-Rb44细胞B7-H1蛋白表达。采用1.500 μg/ml顺铂处理HXO-Rb44细胞0、15、30、60、120 min,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0.375、0.750、1.500、3.000、6.000 μg/ml组HXO-Rb44细胞B7-H1 mRNA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478,P=0.000)。0.375、0.750、1.500、3.000、6.000 μg/ml组HXO-Rb44细胞B7-H1蛋白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03,P=0.000)。 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1.500 μg/ml顺铂激活HXO-Rb44细胞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随时间延长,其磷酸化水平逐渐增高,至30 min达高峰,以后又逐步下降。结论 顺铂能促进RB细胞B7-H1 mRNA和蛋白的表达;ERK1/2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RB分化程度和视神经浸润的关系。方法 经病理检查确诊的40例RB眼球石蜡标本纳入研究。按照RB细胞中有无菊形团排列以及RB肿瘤细胞是否浸润视神经分为分化型、未分化型以及视神经浸润、视神经无浸润组。其中,分化型15例,未分化型25例;视神经浸润13例,视神经无浸润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MMP-2、MMP-9和VEGF的表达,对比分析MMP-2、MMP-9和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组织分型和视神经是否侵润之间的关系。结果 40例RB中,MMP-2、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57.5% 和72.5% 。未分化型RB中MMP-2、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分化型RB中MMP-2、MMP-9和VEGF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7,9.253,8.095;P<0.05);有视神经浸润的RB中MMP-2、MMP-9和VEGF的阳性水平均高于无视神经浸润RB中MMP-2、MMP-9和VEGF的阳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5,10.243,8.956;P<0.05)。RB中MMP-2、MMP-9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126,0.314;P<0.05)。结论 RB细胞内有MMP-2、MMP-9和VEGF的表达。MMP-2、MMP-9表达与VEGF表达存在相关性。MMP-2、MMP-9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视神经浸润存在密切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眼转染组(D组)、单纯脑转染组(E组)、联合转染组(F组);A组8只大鼠,B~F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钳夹视神经损伤模型,将B~F组大鼠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各亚组8只大鼠。B、C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D、E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BDNF质粒(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F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同时注射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D~F组注射pBDNF微泡微泡造影剂悬液后,立即用超声辐照相应转染部位。视神经损伤后1、2周,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计数;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情况;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检测,记录N95振幅。结果 荧光金标记RGC结果显示,各组均可见金黄色荧光散布于视网膜定向铺片上。A~F组间RG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0,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RGC计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6518,P<0.01)。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均未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C~F组均可见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的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PERG检测发现,A~F组间N95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6,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N95振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8238,P<0.01)。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BDNF联合转染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凋亡,提高RGC存活数,保护其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曾莉  常以力  邵毅 《眼科新进展》2012,32(10):905-908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联合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5只和糖尿病组55只,糖尿病组通过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后再饲养3个月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定DR大鼠模型且视网膜病变程度相仿的大鼠,随机抽取45只分为DR对照组(B组,5只)、PBS缓冲液对照组(C组,10只)、VEGF ASODN干预组(D组,10只)、Ang-1干预组(E组,10只)、联合干预组(F组,10只).C组玻璃体内注射PBS缓冲液5μL;D组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00 μmol·L-1 VEGF ASODN 5 μL;E组玻璃体内注射浓度为160 mg·L-1Ang-1 5 μL;F组玻璃体内注射100 μmol·L-1 VEGF ASODN及160 mg·L-1 Ang-1各5μL;3 d后再次行上述操作.各组大鼠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比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情况,病理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突破内界膜的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 A、B、C、D、E和F组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分别为0、( 20.98±1.14) mm2、(21.47±1.65) mm2、(14.60±1.55) mm2、(13.80 ±1.19) mm2、( 10.81±1.35) mm2;D、E、F组新生血管渗漏面积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99,P <0.05);F组渗漏面积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94,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2,P>0.05).A、B、C、D、E和F组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分别为(1.13±0.31)个、(80.31±5.21)个、(81.08 ±2.57)个、(37.37±3.41)个、(41.07±2.09)个、(14.41±1.23)个;D、E、F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芽细胞核数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9.41,P<0.05);F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芽细胞核数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14.91,P <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05).结论 VEGFASODN联合Ang-1玻璃体内注射能明显抑DR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减少视网膜血管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实验组(C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D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采用氪红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鼠VEGF抗体(AF564)、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抗鼠VEGF抗体及AMD3100、PBS各5μl.激光光凝后14 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病理组织切片及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荧光渗漏程度以及CNV相对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 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荧光渗漏评分分别为2.16±0.91、2.16±0.91、1.92±1.03、1.39±0.93.A、B、C组荧光渗漏较D组荧光渗漏明显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91,P<0.001);C组荧光渗漏程度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14 d,A、B、C、D组CNV相对厚度分别为1.82±0.11、1.90±0.22、1.12±0.12、2.82±0.29.A、B、C组相对CNV厚度与D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P<0.001);C组CNV相对厚度明显变薄,与A、B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P<0.05).脉络膜血管铺片结果显示,A、B、C、D组CNV面积分别为(8204±122)、(9332±211)、(6533±101)、(13 644±255)μm2.A、B、C组CNV面积较D组CNV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50,P<0.001);C组CNV面积与A、B组CM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0,P<0.05).结论 CXCR4抑制剂及抗VEGF抗体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激光诱导的CNV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腺样囊性癌(ACC)是泪腺上皮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肿瘤,侵袭性强,复发率和死亡率高。尽管可以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综合性治疗,但疗效仍欠佳。 目的 探讨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移植性ACC的治疗效果,以及粒子放射活度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0.1 ml ACC-2癌细胞5×10 7个/ml建立荷人ACC裸鼠模型30只。注射后14d选取瘤体体积大致相等的荷瘤鼠25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5只裸鼠。治疗组每只裸鼠分别植入1枚125 Ⅰ粒子,按放射活度分为G1组(0.4 mCi)、G2组(0.6 mCi)、G3组(0.8 mCi)、G4组(1.0 mCi)4个治疗组,G0组(对照组)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1枚,B型超声扇形扫描对125Ⅰ粒子进行定位监测。每2天测量1次肿瘤直径并计算各组肿瘤体积抑制率,14d后断颈处死裸鼠,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常规病理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凋亡情况并记录肿瘤坏死凋亡边缘距离125 Ⅰ粒子的最大半径。 结果 125 Ⅰ粒子植入14 d,G0组平均瘤体积为( 3713.19±243.23) mm3,G1组、G2组、G3组、G4组分别为(3113.35±316.54)、(2635.85±261.21)、(2538.37±312.16)、( 1686.28 ±231.65 )mm3,与G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G2组、G3组、G4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0.11±3.09)%、(36.18±2.54)%、(40.83±4.17)%、(66.63±5.34)%,即随着125Ⅰ放射活度的增加,抑瘤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0.240,P=0.000)。125Ⅰ放射活度与抑瘤率呈正相关( r=0.653,P=0.008)。G1组、G2组、G3组、G4组凋亡或坏死距离粒子的最大有效治疗半径依次为(5.2±0.5)、(6.4±0.7)、(7.4±0.4)、(8.2+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22,P=0.000);125Ⅰ放射活度与最大有效治疗半径呈正相关( r=0.609,P=0.004)。结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移植性ACC持续照射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周期,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牵拉力诱导下RPE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ARPE-19细胞株。方法 应用Flexcell-5000应力加载系统牵拉3D-RPE模型。根据不同大小牵拉力分为对照组(无牵拉力组)、A组(20% 形变组)、B组(10%形变组)、C组(5%形变组)。各组依照不同的时间点收取样本进行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0、24、48 h)VEGFA mRNA的表达情况, 蛋白印迹法检测(0、24、48 h)VEGFA-165的表达以及ELISA方法检测(0、12、24、36、48 h)细胞上清液中VEGFA的分泌。同时,为了体外定量检测细胞VEGF的促新生血管形成能力,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了体外成管实验(24、48h)。主要指标 VEGFA mRNA相对表达量、VEGFA-165相对表达量、细胞上清液VEGFA分泌量、HUVEC成网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B和C组在24 h(F=7.99,P=0.009)和48 h(F=75.09,P=0.000)的VEGFA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B组VEGFA mRNA相对表达量在任意时间点均高于A组和C组(P均<0.05)。受牵拉力的三组的VEGFA-165蛋白相对表达量在24 h(F=51.62,P=0.000)和48 h(F=91.69,P=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组VEGFA-165蛋白相对表达量在24 h(0.794±0.045)分别是A组的1.3倍(P=0.012)和C组的1.2倍(P=0.043),且在48 h(1.192±0.042)VEGFA-165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是A组的1.4倍(P=0.0001)和C组的1.3倍(P=0.0001)。随着时间延长,在24 h(F=131.16,P=0.0001)、36h(F=66.56,P=0.0001)和48 h(F=605.19,P=0.0001)A、B和C组细胞上清液VEGF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外成管实验中,48 h受牵拉力各组成网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13.13,P=0.002),而24 h仅B组成网数有明显升高(P=0.029)。结论 牵拉力可诱导RPE细胞VEGF过表达,且具有时间效应和潜在的促新生血管形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旭  顼晓琳  李彬  高飞  张志豹  李亮 《眼科研究》2012,30(3):199-203
背景 骨桥蛋白(OPN)在多种转移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但在葡萄膜黑色素瘤(UM)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侵袭转移是否相关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UM组织及不同转移潜能人UM细胞系MUM-2B、C918和OCM-1A中OPN的表达情况,分析OPN的组织及细胞系表达水平与U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转移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眼球摘除手术并已经病理证实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的标本共5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标本中OPN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技术检测不同侵袭性转移潜能的人UM细胞系中OP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50例UM组织中发生肝转移者13例,其中10例OPN表达阳性,未发生肝转移的37例中14例OPN表达阳性;上皮型与非上皮型脉络膜黑色素瘤OPN表达阳性者分别为11/15和13/35;肿瘤累及睫状体和未累及者OPN表达阳性者分别为20/30和4/20;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888、5.510、10.470,P<0.05).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眼别、肿瘤最大基底径以及是否侵犯巩膜导管间OPN表达阳性例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6、0.256、0.802、0.848、0.555).转移潜能细胞系由高到低依次为MUM-2B、C918、OCM-1A,其OPN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4、0.91±0.03、0.08±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35,P<0.05),MUM-2B、C918中OPN mRNA的表达水平较OCM-1A中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而MUM-2B、C918中OPN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结论 OPN与UM侵袭能力及转移潜能密切相关,发生转移的UM组织及高侵袭转移性细胞系中OP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OPN可能作为预测UM侵袭能力、转移潜能以及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脉络膜黑色素瘤(CM)是成人眼内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EPRT)是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是多年来治疗CM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治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国内报道较少,大多数的CM患者需行眼球摘除术. 目的 通过观察兔CM模型眼、正常兔眼经敷贴放射后的反应以及兔全身免疫状态,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个组,每组8只兔8只眼(均取右眼).其中放射治疗组1及模型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有效性;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于评价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的生物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利用B16F10鼠皮肤黑色素瘤细胞株植入兔眼制作动物模型,造模3周后放射治疗组1模型兔眼放置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进行放射治疗,肿瘤局部照射总剂量为100 Gy,模型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每日间接检眼镜检查,每周行眼底照相、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安全性研究:放射治疗组2正常兔眼放置巩膜敷贴器,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兔眼植入不带放射粒子的敷贴器外壳,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于放置敷贴器前及敷贴器取出后3、7、15、30 d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于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肿瘤种植后6周,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观察30 d后耳缘静脉空气栓塞法处死实验兔,对实验眼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放射治疗组1、模型对照组间放置敷贴器前肿瘤的平均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放置敷贴器1周后,放射治疗组1肿瘤高度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射治疗组1放置敷贴器2周后肿瘤高度较敷贴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放射治疗组1虽然仍有肿瘤细胞残存,但肿瘤内部血管明显减少且管径较细,肿瘤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空泡样变性,色素外露,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安全性研究中,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在各时间点CD4+、CD8+、CD4+/CD8+T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770、8.110、2.230;P=0.380、0.060、0.140;F时间 =0.770、3.220、4.230;P=0.550、0.170、0.004).放射治疗组2、伪放射对照组表现为角膜、结膜上皮下、巩膜表面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未见巩膜坏死、机化等表现. 结论 国产125I巩膜敷贴器对兔眼CM的疗效确切,对眼部其他组织以及兔全身免疫状态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笃斯越橘对兔眼光损伤前后视网膜电流图(ERG)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只青紫蓝兔分为5组,每组7只兔.各组自由进食、摄水,对A、D组兔加用笃斯越橘匀浆.4周后,在光镜下观察D、E组兔视网膜组织学结构变化并测量光感受器细胞外核层(ONL)厚度及凋亡指数(AI);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标准化方案确立的最大混合反应ERG及振荡电位(Ops)对A、B、C组兔视网膜进行检测.随后进行光损伤照射.照射后A组停用笃斯越橘,C组加用笃斯越橘,B组保持不变.在光照后1 d、1和2周进行ERG检测.检测完毕,取A、B、C组兔视网膜进行组织学分析.对各组兔视网膜ERG潜伏期、振幅、ONL厚度及AI值比较采用双因素及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法.结果 (1)最大混合反应ERG检测结果:A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4.079±0.841)ms,b波(35.629±6.865)ms;振幅:a波(83.936±10.807)μV,b波(280.931±27.807)μV.A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5.571±1.087)ms,b波(38.915±7.683)ms;振幅:a波(66.478±9.709)μV,b波(245.887±11.797)μV.B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5.635±1.661)ms,b波(42.985±3.164)ms;振幅:a波(69.331±12.355)μV,b波(197.331±16.157)μV.B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8.783±1.966)ms,b波(52.322±4.784)ms;振幅:a波(57.562±8.217)μV,b波(159.569±17.859)μV.C组饲养4周后,潜伏期:a波(15.115±0.940)ms,b波(43.242±4.662)ms;振幅:a波(72.812±4.403)μV,b波(207.815±14.373)μV.C组光照2周后,潜伏期:a波(15.957±2.154)ms,b波(44.081±9.506)ms;振幅:a波(66.804±8.755)μV,b波(186.271±29.349)μV.A、B、C组间最大混合反应ERG在饲养4周后及光照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潜伏期a波:饲养4周后F=6.057,P<0.05;光照2周后F=13.296,P<0.05.潜伏期b波:饲养4周后F=9.949,P<0.05;光照2周后F=11.145,P<0.05.振幅a波:饲养4周后F=8.468,P<0.05;光照2周后F=4.844,P<0.05.振幅b波:饲养4周后F=70.194,P<0.05;光照2周后F=62.161,P<0.05);3组间ΣOPs值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饲养4周后F=17.482,P<0.05;光照2周后F=11.748,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光照前最大混合反应ERG振幅B组的a、b波及C组的a、b波均低于笃斯越橘饲养4周后的A组(B组的a波、b波振幅与A组比较:P=0.003,0.000;C组的a波、b波振幅与A组比较:P=0.001,0.000);光照1 d、1和2周后,A组的振幅b波较同期B组均明显升高(均P=0.000);光照后随用药时间延长,C组ERG检测值逐渐改善;光照2周后,C组较B组的b波潜伏期缩短,振幅提高(潜伏期P=0.008,振幅P=0.007).(2)视网膜组织学观察结果:光照前在光镜下观察兔视网膜组织,D、E组兔视网膜结构形态正常,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B组视网膜结构排列紊乱,有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碎解.A、C组视网膜结构改变介于D、E和B组之间.各组间ON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506,P<0.05).(3)各组间A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126,P<0.05);B组AI值为(10.960±1.534)%,较各组明显增高(均P=0.000);D组AI值为(1.817±0.203)%,小于E组(P=0.000).结论 笃斯越橘对于暴露于正常昼夜日光交替下的兔视网膜有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光化学损伤的作用;预防性地使用笃斯越橘能明显降低光损伤的程度;光损伤后应用笃斯越橘有助于视网膜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孟宪民  庞妩燕 《眼科研究》2011,29(9):839-842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增加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的过程,进而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炎症反应是DR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的检测2型DR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IL-2和TNF-α的质量浓度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根据散瞳后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将实验组分为无DR组30例、单纯性DR组30例、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0名。结果无DR组、单纯性DR组、PDR组血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为(217.35±27.87)、(298.31±49.26)、(341.23±40.18)ng/L,IL-2的质量浓度为(12.12±1.57)、(16.43±2.26)、(21.36±0.86)ng/L,TNF-α的质量浓度为(11.63±0.94)、(17.52±0.65)、(22.01±0.87)ng/L,与对照组VEGF、IL-2和TNF—α的质量浓度(193.46±37.39)、(8.99±0.57)、(7.31±0.52)ng/L比较,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6.380,P〈0.01;F=120.370,P〈0.01;F=99.840,P〈0.01)。对照组、无DR组、单纯性DR组与PDR组血清VEGF、IL-2、TNF—α的质量浓度有依次增加的趋势。各组患者血清中的VEGF、IL-2、TNF—α质量浓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49,P〈0.01;r=0.631,P〈0.01)。无DR组、单纯性DR组、PDR组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F=137.230,P〈0.01);各DR组血清中VEGF、IL-2、TNF-α质量浓度组与病程均呈正相关(r=0.791,P〈0.01;r=0.665,P〈0.01;r=0.632,P〈0.01)。结论VEGF、IL-2及TNF-α存DR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