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晚期头颈恶性肿瘤组织含促血小板聚集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光武  邝国乾 《癌症》1998,17(1):52-54
目的:探讨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提取液是否含有直按聚集血小板的物质。方法:将15例头颈恶性肿瘤和14例非恶性肿瘤组织匀浆取组织提取液,然后将其分别致聚于头颈恶性肿瘤21例,非肿瘤、非恶性肿瘤33例及健康人16例的血小板。结果:①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提取液致聚的阳性率比非恶性头颈肿瘤组织提取液致聚的高;②头颈恶性肿瘤组织提取液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随病期进展而增强;③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的血小板易受组织提取液激聚,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随病期进展而增强。结论:晚期头颈恶性肿瘤组织含促血小板聚集物,肿瘤组织提取液的成分是复杂的,可能是直接引起恶性肿瘤机体血小板聚集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头颈恶性肿瘤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92例头颈恶性肿瘤病人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并与100健康人和33例头颈良性肿瘤病人作对照,结果发现:(1)恶性肿瘤疗前组、复发组及远隔转移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均值高于正常人组、头颈良性肿瘤组及恶性肿瘤疗后组(P<0.01)。(2)正常人组与与头颈良性肿瘤组的MAR均值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5),血小板MAR随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研究结果表明:(1)头颈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恶性肿瘤与血小板增多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检测39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并与59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发现:①恶性肿瘤疗前组、复发组及转移组的血小板增多;②疗前组血小板数随恶性肿瘤病程的进展而增高;③在有效治疗后,血小板降低或恢复正常。结果表明恶生肿瘤可引起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可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作者对发生血小板增高的机理,血小板增多可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作者对发生血小板增高的机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光武  小杉忠诚 《癌症》1994,13(1):60-63
以ADP为激聚剂,检测了273例鼻咽癌和132名正常人的血小板量子聚集率(MAR)。结果显示:鼻咽癌组的MAR比对照组增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其疗前、疗中、疗后复发和有远处转移者的MAR均比对照组高(P<0.001),但放疗后病情稳定者的MAR无明显变化。按临床分期,MAR随病情发展而逐渐增高的倾向,其中Ⅰ期与Ⅲ、Ⅳ期之间的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意义(P<0.05,P<0.01)。提示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手术和放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全部生存率没有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70%~80%的病人诊断时已是Ⅲ、Ⅳ期。这些晚期病人经过传统的手术和/或放疗并不能解决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问题,其局部复发率高达50%~60%,远处转移率20%~30%,第二个原发肿瘤发生率10%~40%,5年生存率仅0~60%。这些资料表明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上需要增加治疗手段,尤其是全身治疗。过去化疗仅作为局部治疗失败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姑息治疗,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随着更多、更有效抗癌药物的山现及联合化疗的发展,化疗正在成  相似文献   

6.
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颈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其主要治疗方法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但是对于晚期病人,特别是已失去综合治疗机会的病人的治  相似文献   

7.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全身化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雅杰  金冶宁 《肿瘤》1998,18(3):173-175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全身化疗王雅杰金冶宁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上海200433)近20年来肿瘤化疗药物的进步使其在肿瘤治疗的地位日趋提高。在化疗概念方面逐渐演变三种化疗类型:诱导化疗或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Chemotherap...  相似文献   

8.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实施相关护理,使放射反应和放射损伤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减轻,既能使治疗顺利完成,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并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P-糖蛋白在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用单克隆抗体MRK16检测5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鳞癌38例,腺癌9例,肉瘤3例)组织标本中卜糖蛋白的表达。结果:P-糖蛋白表达阳性为58%,其与化疗史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化疗后复发患者P-糖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化疗组(P<0.05),高分化组P-糖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P-糖蛋白表达与临床化疗效果相对照,其预测化疗疗效准确率达75%。结论: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在化疗失败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首次药物治疗应采用足够剂量。  相似文献   

10.
唾液癌胚抗原测定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关福  张行 《实用肿瘤杂志》1993,8(2):94-95,115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110例头颈部良、恶性肿瘤患者唾液中的CEA,其中恶性肿瘤70例,良性肿瘤40例,并与7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还对恶性肿瘤组40例作了血液CEA测定。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良性肿瘤组与健康人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70例恶性肿瘤中的40例血清CEA仅3例轻度升高,提示唾液CEA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较血清敏感。  相似文献   

11.
12.
Bmi-1基因是多梳基因家族的核心成员之一.作为一种原癌基因,Bmi-1基因在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及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已证实,Bmi-1基因在鼻咽癌、喉癌等多种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均有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预后密切相关.Bmi-1基因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不输血手术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8年8月至1996年6月间,我们采用高频电刀对皮肤进行切割,皮瓣分离和组织的解剖,并配合选择手术入路,对某些肿瘤术中控制性降压等方法,不输血手术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1004例,克服了输血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对术中所采取的减少或避免出血的方法和措施做了介绍。并就输血的危害及不输血手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李作仙 《肿瘤学杂志》2002,8(4):239-239
通过对23例合并真菌感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检测,认为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要警惕真菌感染,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时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王兆钺  万海英 《肿瘤》1989,9(5):212-213
已经发现人和动物的多种肿瘤细胞都能在体外引起血小板聚集,并且这种反应与恶性肿瘤的转移能力有关,但有关肿瘤细胞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机理研究甚少。最近我们观察了Lewis肺癌细胞诱导人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利用单克隆抗体与多种抑制剂研究了这种聚集的机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1982年至1987年收治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采用综合治疗60例,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7%,48.3%和23.2%,对晚期头颈部肿瘤采用综台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含紫杉醇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紫杉醇类药物分3周疗法治疗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价值和毒性。方法:对51例临床Ⅲ-Ⅳ期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初治19例,复治32例)选用紫杉醇与卡铂或顺铂联合治疗:紫杉醇75-100mg/m^2,静滴,第1、8、15天,卡铂300-350mg/m^2,静滴,第2天,(或顺铂20mg/m^2,静滴,第1-5天)。每4周重复,共展3-6周。结果:51例患者完全缓解(CR)4例(7.8%),部分缓解(PR)15例(29.4%),无变化(NC)18例(35.3%),进展(PD)14例(27.4%),总有效率(RR)37.2%。疗程中出现耐药复发或转移的11例(21.6%)。其中初治的19例患者中,CR2例(10.50),PR6例(31.6%),RR为42.1%,较复治患者的RR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骨髓抑制、肢体感觉异常、面色潮红、发热、脱发、消化道反应,并出现可疑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2.0%)。结论: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即使在治疗对常规化疗耐药的患者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多数毒副作用处于可以耐受范围,但可能有严重的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调强放疗 (Intensity -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 ,IMRT)是一项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放疗技术 ,主要适合邻近有重要器官的肿瘤放疗 ,如胸部靠近心脏的肿瘤、脊髓颅脑靠近脑干生命中枢的肿瘤、腮腺肿瘤、鼻咽癌等。我院自 2 0 0 1年 4月引进IMRT技术以来 ,共治疗 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 ,无一例因副作用而使放疗中断。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5例中鼻咽部低分化鳞癌 4例 ,副鼻窦中分化鳞癌 1例。男 3例 ,女 2例。年龄最大者 63岁 ,最小者 2 3岁 ,平均年龄 43岁。 5例均在 3 8天内完成治疗。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中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计数的变化及其对卵巢癌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1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EOC组), 57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组)和80例健康查体患者(健康对照组), 应用血小板聚集测量仪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 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 MAR)及聚集曲线坡度(Platelet Aggregation Slope, PtS), 全血细胞自动检测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 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24.59% EOC患者伴有血小板增多症, EOC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及MAR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 EOC组Pt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EOC患者血小板增多及MAR水平升高与组织学高分级、FIGO分期晚期、术后残余灶≥1 cm及术前CA125升高显著相关(P < 0.05), 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PtS与E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卵巢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数量与聚集功能均明显增强, 并且血小板计数增多及MAR水平升高与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术后残余灶以及CA125水平等卵巢癌不良预后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