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资料,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胃壁起源的圆形、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3例质地均匀,2例可见内部囊变区,CT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囊变区不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对部分病例可做出提示性诊断,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包括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点及有无坏死、钙化及溃疡等。结果发生在胃体6例,胃底2例,胃窦部1例。CT表现主要为胃壁粘膜下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密度均匀。6例增强后呈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仅平扫,可见弧形钙化。2例发生被覆粘膜及肿块溃疡。所有肿块无明显液化坏死及出血。结论多层螺旋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部分病例可作出提示性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观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MSCT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胃神经鞘瘤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并无特异性。典型MSCT表现:粘膜下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表面溃疡形成,可见典型"凹陷"征象。CT增强后肿瘤多呈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为持续强化。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结论:依据胃神经鞘瘤的CT图像诊断,MSCT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胃神经鞘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5例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缘清楚,其中3例位于胃窦部,2例位于胃体部;2例腔外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增强扫描后,5例均呈现均匀进行性持续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以及强化特点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CT诊断胃神经鞘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胃神经鞘瘤的患者。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类大小、密度、部位,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胃神经鞘瘤中,1例位于胃贲门部,2例位于胃窦部,3例位于胃体部,CT均表现为胃壁软组织影增厚,突出腔内外,平扫为等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可见轻度强化,延迟期可见明显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在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实现对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鞘黏液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鞘黏液瘤6例,平扫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增强扫描采用动脉期、静脉期双期扫描,所有病例均进行多平面重组(MPR),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肌肉的关系。并将CT图像与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对比。结果6例神经鞘黏液瘤中位于右侧腋窝2例,左侧上臂内侧1例,右侧下颈部1例,左侧下颈部2例,肿瘤多为类圆形或袋形,有均匀完整的包膜,边界非常清楚;平扫肿瘤为不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呈团状、条块状强化,静脉期病灶有延迟强化表现。结论神经鞘黏液瘤有一定的CT影像特征,掌握这些征象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 CT 和 MRI 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患者中,21例行多层螺旋 CT 检查,9例行 MRI 检查.观察 CT、MRI 平扫和增强时肿瘤的特征性改变.结果27例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边缘规则光整,直径多在5~10cm之间,CT 平扫肿瘤呈实性或囊实性.CT 增强后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10例,主要呈云絮状、索条状强化;动脉期9例可见纤细血管显影.门脉期及延迟扫描轻度渐进性强化13例.MRI 平扫呈不均匀长 T1长 T2影,DWI 呈高信号,4例可见靶征改变,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呈渐进性强化.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CT 结合 MRI 检查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3月16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胃体8例,胃窦部3例,胃底5例,CT主要表现为胃壁起源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病灶直径平均为(5.5±1.9)cm,其中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3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癌3例,胃外肿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略低密度,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最大径<5 cm的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免疫组化证实为胃神经鞘瘤14例,胃间质瘤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对2组患者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强化方式及程度、溃疡及病灶内低密度影进行记录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最大径<5 cm胃小间质瘤相比,胃小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强化均匀,腔外或腔内外生长方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灶内低密度影及腔内面溃疡形成在胃小间质瘤中更常见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胃小间质瘤相比,胃小神经鞘瘤CT多表现为均匀强化,腔外或腔内外生长方式.多排螺旋CT在胃小间质瘤与胃小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CT资料完整的22例胃平滑肌瘤及16例胃神经鞘瘤,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瘤体的长径、长短径之比数据、静脉期CT值并绘制ROC曲线得到最佳诊断值。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发病部位、生长方式、形态、粘膜强化、钙化、强化程度。结果与胃神经鞘瘤相比,胃平滑肌瘤好发于贲门,多向腔内生长,增强扫描轻度强化,长径≤3.2cm,长径/短径1.2,静脉期CT值65HU(P0.05)。用长径≤3.2cm、长径/短径1.2、静脉期CT值≤63HU作为标准,敏感度依次为86.4%、81.82%、95.24%,特异度依次为62.5%、81.25%、56.24%。结论使用以上特异的CT标准鉴别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胃神经鞘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T资料完整的胃神经鞘瘤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CT平扫,6例增强扫描。结果 胃底2例,胃体小弯侧4例.胃窦部2例。CT表现主要包括3种类型;局灶性结节或肿块型(4例);胃壁局限增厚型(2例);巨块型(2例)。结论 CT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正确辨认胃神经鞘瘤主要CT表现类型,结合增强表现,对部分病例可作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胃神经鞘瘤的CT及钡透检查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和钡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CT平扫,增强6例;5例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结果胃底2例,胃体小弯侧4例,胃窦部2例。病变主要分为3种类型:局灶性结节或肿块型(4例),胃壁局限增厚型(2例),巨块型(2例)。结论与钡透相比,CT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正确辨认胃神经鞘瘤3种主要类型,结合钡透表现,对部分病例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多层面螺旋CT增强表现及局部侵犯范围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在多层螺旋CT增强早期的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早期对判断肿瘤局部侵犯范围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9例胃癌病人术前1周内行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胃癌表现为局限(26例)或广泛(3例)的胃壁增厚,大多数胃癌在螺旋CT增强早期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印戒细胞癌CT强化均值为43.8 HU,低分化腺癌为36.2 HU,中分化腺癌为17.9 HU,高分化腺癌为19 HU。多层螺旋CT对胃癌浆膜侵犯、胃周脂肪间隙侵犯及脏器侵犯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6%、81.8%、93.1%。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早期胃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对判断胃癌局部侵犯范围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S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黏膜改变。结果:肿瘤呈弥漫浸润型6例,节段溃疡型4例和肿块型4例。CT示平扫肿瘤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4例,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增强10例,溃疡形成后增强不均匀4例。结论:MSCT扫描能显示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特点并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8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流率采用1.5-3.5 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8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分叶形1例,5例肿瘤前缘较光整,3例不光整,8例后缘均欠规则,侵及周边脂肪间隙或后腹壁,隐约见不规则毛刺样改变,4例后缘见角状、伪足样突起侵入后腹壁细胞稀疏区;实性肿瘤5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2例见钙化;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较均匀1例,但均低于肌肉组织,3例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与肌肉组织相仿或稍高;静脉期强化进一步持续并略加强。1例腹膜后见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并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有包膜,坏死囊变显著,CT密度低于大多数软组织肿瘤,强化明显;恶性征象包括虽在神经通路却不与神经相连,肿瘤边缘小毛刺,邻近脂肪间隙和肌肉肿瘤浸润,邻近淋巴结增大,富细胞区坏死、钙化并呈伪足样侵入细胞稀疏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与胃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CT征象的认识。方法:对40例胃癌和20例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二者在胃受侵部位、胃壁改变、胃腔改变、黏膜改变、外周脂肪间隙、器官侵犯、淋巴结转移方面CT征象的差异。结果:胃癌组侵犯胃窦29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13例,均无侵犯全胃;胃淋巴瘤组侵犯胃体16例,同时侵犯2个部位7例,侵犯全胃8例。胃癌组25例不均匀强化,25例黏膜破坏;胃淋巴瘤组4例不均匀强化,2例黏膜破坏。累及胃窦患者中,胃癌组14例可见病灶上方胃腔梗阻性扩张;胃淋巴瘤组仅1例疑似梗阻性扩张。上述征象,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CT征象方面,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对于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胃镜组织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的螺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胃壁多层结构破坏,胃腔内或外软组织肿块,伴有溃疡、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增强后病变胃壁异常强化,术前CT正确分期43例(93%)。结论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对指导胃癌手术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胃神经鞘瘤(GS)的 MSCT特征。方法纳入1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 G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 MSCT 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性 GS,病灶位于胃窦、胃体以及胃底,分别为5例、10例和1例。MSCT 资料分析显示瘤体形态,13例呈圆形或类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略呈分叶状生长。生长方式分析提示13例瘤体腔内外双向生长,1例腔内生长,1例腔外生长,1例由于胃十二指肠套叠无法判断生长方式。平扫发现14例呈均匀等密度,1例少许坏死,1例可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结论 GS多位于胃体或胃窦,呈圆形或类圆形,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坏死与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均匀强化,无周围侵犯与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