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术后出血及心包填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和心包填塞的发生原因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复习本院心外科17年内9858例CPB心内直视手术中187例因术后出血或心包填塞而再次行剖胸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术后出血的程度及再次行剖胸手术的时间,探讨术后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特点。结果 再次剖胸手术中出血44例,术后急性心包填塞126例、延迟心包填塞17例,死亡18例,再次剖胸手术的死亡率为9.9%。再次手术者所患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20例,瓣膜疾病64例,冠心病2例。结论 减少CPB后出血、渗血是避免术后发生出血或心包填塞的关键,早期诊断并采取果断措施尽早行再次剖胸手术可明显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1990年1月~1998年3月,我院共施行心内直视手术215例,术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8例,现就如何及时发现和治疗心包填塞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该院188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观察,探讨微创个体化小切口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375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取个体化右胸微创小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88例作为治疗组,传统正中开胸心脏病手术1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个体化右胸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式,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凯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32-3033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成人心脏疾病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实施63例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4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5例、法洛四联症矫治术2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出现死亡、二次开胸手术治疗,术后1例患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过血液透析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成人心脏畸形疗效显著,并且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预防和诊治。方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使用抑肽酶至手术结束,严密止血,胸膜破损时心包开穿,并放置胸腔引流管等措施。结果:278例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者7例,发生率2.4%。结论: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对减少手术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具有积极的预防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进胸微创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右进胸腋下微创切口径路,对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术后随诊40例,均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切口小,损伤轻,术后恢复快,有较好的学效果,适用于多常见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包填塞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发生率为2%~3%[1].晚期发生率为0.1%~6%。本组9例术后发生心包填塞,占同期心内直视手术总数的2.2%[2].本文就如何早期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9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6~43岁.手术种类:换瓣手术5例,心脏畸形矫治术4例。发生原因:抗凝过度4例;右房切口出血2例;弥温性修血1例;胸腺及主动脉插管出血各1例。发生时间:术后241。以内发生填塞4例,24h以后发生5例。1.2本组病人临床表现均有心悸、气短、心动过速及中心静脉压增高,…  相似文献   

8.
周正凤 《海南医学》2009,20(8):146-147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术后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尽管其发生率仅为0.4%-1.7%,但死亡率高达15%-68.4%,严重影响心脏手术的预后。我科于2007年7月成功救治1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ARDS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需要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往往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的外科疾病 ,本文总结 3 0 0 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 10例合并心脏外疾病 ,同期进行手术治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例病人中 ,男 6例 ,女 4例。年龄 6~ 5 0岁。先天性心脏病 3例 ,风心病 5例 ,左房粘液瘤 2例。合并髂总动脉血栓 4例 ,髂总动脉瘤栓 2例 ,先天斜颈、右斜疝、尿道口狭窄、右乳癌各 1例。合并先天斜颈和右斜疝的病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完成手术 ,分别做了胸锁乳突肌 (胸骨头和锁骨头 )切断和疝修补术。余 8例均是心内直视手术开始前完成手术。留置尿管…  相似文献   

10.
心包填塞是指术后血液和血块在心包腔内的积聚,以致阻碍心脏的舒张,引起静脉压升高、心搏出量降低和动脉压下降。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我科于1978年10月~1981年7月间,施行心脏直视手术468例,发生术后急性心包填塞6例。由于建立了术后监护病室,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6例均及时发现和治疗而获救,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6例的临床资料见附表。其中,例1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例5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替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紧急开胸手术对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而紧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4例,心导管射频消融术3例,肺动脉球囊扩张术1例,冠心病介入治疗2例.穿孔部位:冠状动脉2例、右心房2例、左心耳1例、左心房2例、左房顶1例、冠状静脉窦1例、肺动脉1例;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患者在心脏修补后随即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止血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患者行心脏破裂修补术.术后死亡2例,治愈出院8例.结论 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及时恰当的紧急手术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对心内直视手术后低心排征监测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2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左室收缩功能(EF、CO、SV)指标。结果:术后第1、2dEF、CO、SV下降(P<0.05或0.001),术后第3、5d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床边彩色多普勒检查应作为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规监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全组150例患者,分别行心脏室缺、房缺修补,心瓣膜置换、法洛四联症、冠脉旁路移植术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35例(23.3%)行体外循环下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和115例(76.7%)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术中转机时间16-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86min,心脏自动复跳102例,电击复跳48例。结果本组病例机械通气时间最短1h,最长72h,平均6h,术后入住监护室监护护理时间1-11d,除1例病情危重瓣膜置换患者死亡外余均于术后10-20d痊愈出院,心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x^2=98.796)。结论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术后的护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血液保护的方法。方法:对52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采取合理选择体外循环用品,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和止血环酸,手术中尽量减少失血,严格控制术后输血等血液保护措施的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其中9例未输血,占17.3%。术后平均出血量312ml。结论:采取体外循环中及术后的多项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的用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低血钾的监护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36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低血钾的监护及补钾经过。结果:低血钾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24h内发生率达18%。结论:做好围术期患者血钾的监护及时纠治低血钾,维持血钾在正常范围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病例选择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99年3月-2009年5月期间436例简单先心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12岁小儿组263例,年龄〉12岁成人组173例,对两组患者体外循环中流量、压力、温度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成人比较,小儿灌注流量明显高于成人(P〈0.01),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成人(P〈0.01);术中平均温度和转机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36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于简单先心病患者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3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术后无死亡,23例患者术后杂音基本消失,术后并发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3例,心内残余分流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病情危重,通过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李珲  王宏伟 《甘肃医药》2009,28(1):59-60
目的:分析前列腺素E1(PGE1)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前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临床诊断明确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PGE1治疗,按20-40ng/(kg·min)速度持续从微泵注入,每天用药6~8h,连续14天。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用药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病人活动后气急、紫绀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6%、80%。治疗后PaO2、SaO2明显增高,mPAP明显下降,分别为81.06±10.07mmHg;0.95±0.03mmHg;44.64±11.2mmHg;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2周PGEl治疗后,41例顺利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结论:应用PGE1治疗后能显著改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症状,提高动脉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对32例患者经右腋下沿腋中线自第3~第5肋间作8~10cm的切口,第4肋间进胸,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房缺修补术18例,阻断主动脉下完成室缺修补术10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住引流矫正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结果:32例病人均在原切口下顺利完成手术,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29例(0.5~1.3年),随访率91%,术后效果良好。结论: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疤痕隐蔽,适用于幼儿度成人的右心系统手术。  相似文献   

20.
延迟性心包填塞(delayde cadiac tamponade,DCT)是手术1周后心包腔积血、积液造成的心脏压塞。因发病时,大多数患者已离开监护室,加之症状不典型,往往漏诊误诊造成严重后果。1992年12月2004年6月我院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537例,术后发生DCT共6例(1.1%),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