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脾脏抗感染免疫功能日臻重要。脾切除患者对病原易感性增加,有可能发生凶险性感染(OPSI)。据统计其中半数以上是由肺炎球菌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而脾脏的去留对肺脏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怎样,文献上研究得很少,尤其外伤性脾切除后自体移植脾组织能否维持肺的正常防卫能力,从而起到保留脾的作用,国内未见报道。本文就脾切除和自体脾组织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进行动态观察,以确定其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脾切除和自体脾组织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切除和自体脾组织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陈维佩,候会池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脾切除患者对病原易感性增加,有可能发生凶险性感染,据统计其中半数以上是由肺真球菌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而脾脏的去留对肺脏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怎样?研究得很少,...  相似文献   

3.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损伤或切除后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引发凶险性爆发性感染(overwhelmign postsplentctonry infection,OPSI)及AIDS。当脾脏严重创伤时自体脾组织移植能够部分地恢复其结构特点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 鉴于脾切除后可出现凶险感染(OPSI),从而认识脾脏的抗感染免疫功能。脾切除后脾组织自体移植作为一种保留脾功能的方法受到外科界重视。但移植脾的免疫功能如何,仍不清楚。我们用兔进行脾组织自体移植,探讨再生脾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脾脏外科有了长足进展,主要标志之一是对脾脏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脾脏功能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又促进了脾脏外科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自体脾组织移植(以下简称脾组织移植)在国内外已被接受为脾破裂进行保脾手术的主要措施之一。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0年4月,因外伤脾破裂无法修补,行全脾切除术后自体脾组织移植32例,术后随访观察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自体脾组织移植后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规律,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100只小鼠进行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切取移植脾组织,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自体移植脾组织的生长特点及规律。结果 自体移植脾组织经过坏死再生过程,于移植术后6月移植脾组织与正常脾组织结构相近。结论 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有正常脾组织的基本结构,有发挥脾功能的结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脾功能。  相似文献   

7.
严重脾损伤后,可施行自体脾组织移植,但移植后功能怎么样?意见还不统一。本研究拟探讨不同量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中Fn和吞噬细胞活性的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脾切除组、25%、40%、60%、80%、脾组织移植组。移植方法按文献[3]进行。移植半年后,各组动物取血1ml,,肝素抗凝备用,用改良董元标及Ludtke的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外周血中吞噬细胞活  相似文献   

8.
蒋登金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F0002-F0002
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脏不仅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而且具有内分泌、调节周围血循环量等多种功能,是维持患者高质量生存的重要器官。因此,脾修补、脾部分切除、脾切除后脾组织自体移植、脾动脉缩扎、结扎等保脾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由于微创外科手术的兴起及影  相似文献   

9.
小肠浆肌膜腔内自体脾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增加自体脾组织移植量的方法,提高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功能。方法贵州小型香猪3头,经肌注麻醉后剖腹切除脾脏,取脾脏的1/2约150g,切成1mm×1mm×1mm小块备用。在距Treitz韧带50cm处,切取保留肠系膜血管的空肠30cm旷置,再吻合肠管恢复肠腔通道,缝闭肠系膜裂口。旷置空肠等分2段,去除肠粘膜,缝闭一端,将约50g脾组织块分别植于2段肠浆肌膜腔内,缝闭另一端口,妥善固定于肠系膜上。大网膜内移植30g脾组织作为对照观察。结果4个月饲养期间内无肠梗阻发。3段肠浆肌膜腔内脾组织再生良好,组织结构与大网膜内移植脾组织无明显差别,2段再生较差,1段形成脓肿。结论肠浆肌膜腔内移植脾组织的量较大,可作为自体脾组织的移植术式。  相似文献   

10.
脾脏有一个独特的脉管系统,能使有免疫活性的细胞暴露血液循环中。脾脏的清除功能主要是排列在髓索和边缘窦中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当活性不强的细胞通过红髓时而被清除。当脾脏切除或失去功能时,这种独特、有效的抗原捕捉功能便消失。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供及其功能恢复如何呢? 本文作者对自体脾组织移植的血供进行了观察。自体脾移植术后,将大鼠麻醉,开胸经胸主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自体移植脾组织内GAP-43神经的再生机制,将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切除脾脏以后,切取1/2脾脏,切成1 mm×1 mm×1 mm大小的组织块植入大网膜内,术后7、14、30、60、90、120、180 d取脾组织标本通过原位杂交检测GAP-43 mRNA、NGF mRNA和TrkA mRNA,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AP-43神经。对照组手术松动脾脏,在术后相同时间点取脾组织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术后30 d检测到移植脾组织内有GAP-43 mRNA、NGF mRNA和TrkA mRNA表达,90 d达高峰后开始下降;术后60 d明显可见GAP~43染色阳性神经纤维,90 d密度最大,主要存在于血管周围,以后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自体移植脾组织内GAP-43神经再生与内源性NGF和TrkA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严重创伤后脾破裂导致多处炎症 ,患者通过手术治疗 (切脾 +植脾与保脾 ,以下简称脾手术组 )后 ,脾脏是否在体内继续发挥其原有的免疫功能 ,从而使机体早日康复 ,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切脾 +植脾与保脾手术患者外周血 T、B淋巴细胞数目 ,PHA刺激的淋巴细胞 IL - 2受体的表达 ,IL - 2诱生水平 ,并进行了动态观察 ,旨在探讨脾手术患者的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状态。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 严重创伤脾破裂患者 16例 ,其中车祸伤 12例 ,坠落伤 4例 ,男 9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3 9± 5…  相似文献   

13.
<正> 脾脏是体内单核巨噬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可产生细胞团刺激因子,调节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并产生促吞噬素,使粒细胞寿命增加;吞噬速度加快。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由脾切除所引起的机体多种血清成份改变和抗感染能力降低可通过脾组织自体移植得到部分或完全纠正。为此,我们对脾切除兔和脾组织自体移植兔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嗜中性(N)、淋巴(L)、单核(M)、嗜酸性(E)、嗜碱性(B)五种分类白细胞及T细胞数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脾切除后动物外周血白细胞的杀菌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脾切除的不良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占人体1/3淋巴组织和1/24网状内皮系统。它的生理功能有:①造血功能;②储血功能;③破坏衰老的红细胞;④免疫功能。一旦脾脏切除,上述的各种脾功能也就从此丧失,随之而来会出现诸多不良后果。 一、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PSI):该病于1952年King和Schumaker首先发现5例儿童先天性溶血性疾病切脾后,由于抗感染能力下降,在2年内发生而被认识的,造成2例死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73年Singer收集24篇文献中儿童切脾688例,10例发生OPSI,4例死亡。1981年Oakes报告成人切脾后18例OPSI,15例死亡,Seifert收集1973~1985年4家文献中成人切脾3378例,因严重感染平均死亡率为2.5%。1986  相似文献   

15.
目的:CMS030是从脾脏提取的四肽化合物,本研究观察CMS030对小鼠皮肤和心肌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实验,观察CMS030在体外的免疫抑制作用,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肌移植模型,观察CMS030对小鼠同种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观察CMS030对移植受体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和脾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结果:CMS030在体外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转化和MLR,在体内可以明显延长小鼠皮肤移植物和心肌移植物存活时间,抑制皮肤移植受体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和脾细胞分泌IL-2水平。结论:CMS030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IL-2,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有效拮抗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供器官的切取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9~2006年共行肝肾联合移植18例,肝胰联合移植1例,胰肾联合移植6例,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于小肠系膜根部分离肠系膜上静脉,插管灌注肝门静脉,整块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结果: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16.0±3.0)min,热缺血时间(3±1.2)min,所有供器官、血管无损伤,灌注良好。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顺利,无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发生,无严重胆道并发症发生。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ALT恢复正常时间为(8±3.2)d,Scr恢复正常时间为(6±2.8)d)。肝胰联合移植患者1周内ALT恢复正常并脱离胰岛素治疗。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1周内脱离胰岛素治疗,2周内Scr功能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存活1~7年,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肝、脾、肾、以及胰腺和部分十二指肠,缩短热缺血时间,减少动脉损伤,提高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存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干细胞移植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国内外报道的实验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后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献,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许旺细胞、嗅鞘细胞移植到受损脊髓实验大鼠后可分化成不同功能类型的神经细胞,能释放促进宿主神经元再生的营养因子,重建轴突的连续性.结论:脊髓损伤后干细胞移植可重建脊髓神经传导的连续性,预示着干细胞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过程、VEGF及KDR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Wistar大鼠105只,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采用免疫组化VEGF、KDR、NPY^ 神经纤维抗体染色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图像分析观测自体移植脾组织。结果: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即有血管长入移植脾组织,180d再生血管接近正常;术后30d神经开始再生,180d趋于正常;术后7、14dVEGF、KDR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60d达高峰,180d趋于正常;术后30d出现:NPY^ 神经纤维,120、180d NPY^ 神经纤维广泛分布。结论:移植脾组织再生血管神经来源于大网膜;移植脾组织内VEGF、KDR表达量早期升高,血管再生完成时恢复正常水平;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9.
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外源性VEGF促进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管再生与结构重建的影响,为VEGF用于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16只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再将脾移植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分别于术后7、14、30、60 d于尾静脉内注射VEGF,注射后7、15、30、60、90 d取脾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血管面密度测定、免疫组化染色方法KDR的检测、KDR阳性细胞密度测定、组织原位杂交技术KDR mRNA检测。结果术后7、15、30 d注射VEGF组注射VEGF后较对照组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术后60 d注射VEGF组注射VEGF后与对照组各时相点的组织学特征没有明显差别;术后7、15、30 d注射VEGF组KDR面积密度值高于对照组,术后60 d注射VEGF组KDR面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术后7、15、30 d注射KDR mRNA表达阳性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术后60 d注射VEGF组KDRmRNA表达阳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VEGF能够促进移植脾组织内血管生长,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15 d开始静脉应用VEGF是促进血管再生的较理想时间;外源性VEGF可能是通过与移植脾组织内所表达的KDR结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X-射线体外全身照射BALB/c小鼠建立小鼠辐射损伤模型,检测放射线对小鼠脾组织、单核巨噬细胞及T、B淋巴细胞损伤的剂量范围,探索放射线剂量与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的量效关系。方法:采用9种不同剂量的X-射线体外全身照射BALB/c小鼠,于照射后1d、60d、120d取腹腔细胞做大吞噬实验;分离脾细胞,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活性,同时取脾脏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组织损伤程度;照射后120d取小鼠脾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B细胞数量百分比。结果: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的小鼠其大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及T细胞的增殖指数之间均存在差异,且与放射剂量呈负相关性。FCM检测结果显示0.1Gy及以上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T、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P<0.05)。0.25Gy和0.5Gy组T、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除0.05Gy以外的其余各照射组,但是仍低于正常组(P<0.05)。脾组织切片显示,照射后1d 0.1Gy以上照射组脾脏炎性细胞浸润;60d后,4.0Gy和8.0Gy组脾脏明显萎缩、巨噬细胞增生、瘤样变,其余组损伤不明显;120d后8.0Gy组脾脏萎缩、红白髓分界不清,白髓损伤尤为严重,其余组不明显。结论:0.1Gy以上X-射线体外全身照射可引起小鼠免疫功能及组织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放射性强度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