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桂荣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3):1091-1092
2001年1月~2006年3月,我院感染科共收治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疾病患者96例。为提高对艾滋病的临床认识,对合并机会性感染疾病提供科学的临床诊断依据,现将9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6例患者均为我院感染科于2001年1月~2006年3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男76例,女20例,年龄21岁~60岁,平均年龄31.8岁。发病来我院首次就诊时间,最短的7天,最长的6个月,以1个月~3个月就诊者最多,占75%(72/96)。1.2诊断依据H IV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明胶颗粒凝集(PA)方法进行初筛试验,阳性标本再做重复试…  相似文献   

2.
关节病型银屑病 (PA)又称银屑病性关节炎。目前根据其流行病学、临床、放射学和血清学确认它是一种独特的关节病 [1 ] 。我院 1989~ 1999年确诊 19例 PA患者 ,现将其临床及放射学表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例均为确诊的 PA住院患者 ,男性 12例 ,女性 7例。发病年龄 15~ 6 0岁 ,平均年龄 38.5岁。皮损病期 3个月~ 30年 ,平均 8.5年。 17例关节炎病期 1个月~15年 ,平均 3年。 16例首发症状为皮损 ,3例皮损与关节炎同时发生。 19例 PA患者中 ,并存寻常型银屑病 (PV )者 12例 ,并存脓疱型银屑病 (PP)者 5例 ,…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u ZQ  Liu JF  Su ZK  Xu ZW  Cao DF  Ding WX  Sun Y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38-741
目的 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法 1997年至200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外科治疗PA/IVS病例52例.(1)右心室依赖冠状动脉循环(RVDCC)组:共6例,均进行单心室修补.(2)非RVDCC组:46例.右心室重度发育不良(三尖瓣Z值<-4)者13例,进行单心室修补.右心室轻、中度发育不良(三尖瓣Z值>-4)者33例,除1例危重新生儿进行体肺分流外,另32例患儿均先进行右心室减压手术,右心室减压术后循环和血氧满意,完成双心室修补6例;对出现循环不稳定和/或低氧血症者,新生儿、小婴儿(0~2个月)增加体肺分流术13例;年龄≥3个月以上者增加腔肺分流术13例(1.5心室修补).结果 RVDCC组初期手术死亡1例,非RVDCC组初期手术死亡7例,总病死率15%.成功获得终期手术26例,占50%.随访1~10年,死亡3例.结论 依据患儿冠状动脉解剖、右心室发育程度和生长潜能以及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氧情况,个体化地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有利于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 IVS)的最佳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1 年1 月至2004 年6 月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11例PA IVS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患儿年龄34 d至2岁8月,平均(8.00±9.04)月;体质量4.2~10 kg,平均(6.67±1.86)kg。合并畸形:11例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右心室流出道肥厚性狭窄10例,右心室发育不良合并三尖瓣重度狭窄2例。手术方法: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切开扩张+动脉导管结扎术1例;低温或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心室肺动脉干重建术+动脉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 例;Glenn手术1 例;Fontan手术1例。结果 术后死亡2例(18.2%),此2例均有严重的右心室发育不良,其中1 例行右心室流出道疏通+加宽术,1例行Fontan手术,均死于右心衰竭。8例获得随访,时间1 月至3 年,平均为13 月。8 例患儿经皮氧饱和度均大于0.90。肺动脉瓣轻度狭窄1例;右心室流出道轻度狭窄1例。结论 PA IVS一旦诊断应尽快手术治疗;手术效果与右心室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大动脉调转术(ASO)对年龄>3周的室间隔完整(IVS)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儿的治疗效果,探讨螺旋心肌带(HVMB)理论在诊治DTGA/IVS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54例年龄为3周~16个月(晚期ASO组)和74例年龄<3周(早期ASO组)的DTGA/IVS患儿的临床资料。晚期ASO组中,20例室间隔平直或者偏向左,纳入室间隔偏移(VSM)组;34例室间隔形态保持正常,纳入室间隔正常(VSN)组。评估ASO的治疗效果。结果 晚期ASO组与早期ASO组比较,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钳夹时间以及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SM组的术后病死率为10.0%,VSN组的术后病死率为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O对年龄为3周~16个月的DTGA/IVS患儿疗效确切。室间隔正常形态的保持对于DTGA/IVS患儿ASO预后的意义重大,HVMB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比较首次长效醋酸甲羟孕酮(D M PA)使用者与未使用激素避孕妇女骨密度(BM D)的纵向变化,同时评价使用者BM D的特征性变化。来自学术研究机构年龄为18~35岁的健康女性志愿者参与了本次前瞻性纵向研究,其中178例女性采用D M PA避孕,145例女性采用非激素避孕法。24个月中每隔3个月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髋骨和脊椎骨BM D。首次使用D M PA12个月和24个月后髋骨平均BM D分别下降2.8%(Sx0.034)和5.8%(Sx0.096);在使用D M PA1年和2年后脊椎骨(L1~L3)平均BM D分别下降3.5%(Sx0.022)和5.7%(Sx0.034)。与对照组相比,采…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43例苯丙酮尿症患儿尿内苯丙酮酸(PP)、笨乙酸(PA)、苯乳酸(PL)、扁桃酸(MA)、2-羟-苯乙酸(2EPA)、4-羟-苯乙酸(4HPA)、4-羟-苯丙酮酸(4HPP)、并计算PP/PA、PP/PL、PP/MA、PP/2HPA。结果:0~6个月组PA明显高于~12个月组、~4岁组、~15岁组;PL、MA、4HPA明显高于~15岁组,~6个月组,PP/PA明显低于~12个月组、~4岁组。血清苯丙氨酸含量10~20mg/dl与>20mg/dl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08-111
目的探讨系统性康复锻炼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效果评估。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拟行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均干预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并比较干预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恢复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优良率(90.48%)高于对照组(73.81%)(χ~2=3.98,P0.05);同时两组患者PA均较干预前明显恢复(P0.05或P0.01),且康复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康复锻炼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不仅有利于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愈合,而且可更有效矫正PA,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杨春琴  薄海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29-1733
背景 据文献报道47%的社区脑卒中患者有超过1次的跌倒,跌倒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为此,加强社区脑卒中防跌倒管理已迫在眉睫。目的 探索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在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16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对居家脑卒中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防跌倒干预,干预时间1年。比较首次、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及2016年与2017年跌倒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首次、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第6个月、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均高于首次入户时,第12个月入户随访时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跌倒风险评估得分均高于第6个月入户随访时(P<0.05)。2017年研究对象跌倒发生率为14.9%(24/161),低于2016年的32.5%(53/163)(χ2=13.86,P<0.01)。结论 运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能有效控制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发生的风险因素,提高患者及照顾者防跌倒相关知识认知度,减少跌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血清清蛋白(albumin,ALB)及前清蛋白(prealbumin,PA)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84例SCLC患者,在初次化疗前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其血清ALB和PA水平。根据ALB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ALB≥35 g/L)69例与异常组(ALB<35 g/L)15例;根据PA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80 mg/L≤PA≤400 mg/L)61例及异常组(PA<180 mg/L)23例。卡方检验比较ALB及PA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的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矫正各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血清ALB水平正常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18.27±1.4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5.21±1.04)个月;血清ALB水平异常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9.65±2.6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6.83±2.73)个月,两组患者总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A水平正常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19.68±2.0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8.43±3.50)个月;血清PA水平异常组患者的总生存期为(12.86±1.8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2.65±3.07)个月。两组患者总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B及PA是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是否会降低病死率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心力衰竭患者伴房室传导阻滞病例(男性164例,女性81例),患者年龄58.5±6.9岁,将其分为右心室起搏治疗组(120例),双心室起搏治疗组(125例),术后随访患者全因病死率、心力衰竭病死率、心力衰竭住院率以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24.0±11.6个月,双心室起搏治疗组全因死亡13例(10.4%),心力衰竭死亡6例(4.8%),心力衰竭住院50例(40%),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病例数33例(26.4%);右心室起搏治疗组全因死亡25例(20.83%),心力衰竭死亡15例(12.5%),心力衰竭住院66例(55%),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病例数48例(40%)。因此与右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双心室起搏治疗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全因病死率(OR=0.44,95%CI:0.21-0.91)、心力衰竭病死率(OR=0.35,95%El:0.13-0.94)、心力衰竭住院率(OR=0.55,95%CI:0.33-0.91)以及减少左心室收缩功能恶化率(OR=0.54,95%CI:0.31-0.92)。结论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0例,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术前所测定的LVEF、SPWMD及IVM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RVA组和RV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RVOTS起搏和RVA起搏相比,使双心室开始除极时间差缩短,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s,V 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 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V 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 iography,TTE)提示,V 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 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 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 (ARVD/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VD/C patients from China, particularly to define the features of electrocardiograph and treatment outcomes.
Methods Thirty-nine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Fu Wai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from 1998 to 2006 were included. Th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edical archive and the follow-up records.
Results Of these patients 33 were male and 6 female (age at the first presentation was (34.9 ± 9.8) years).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were palpitation (62%) and syncope (44%). Right precordial QRSd 〉 110 ms was detected in 69% of the patients, epsilon wave in 59%, and a ratio of QRSd in V1+V2+V3/V4+V5+V6 ≥ 1.2 in 82%. The most frequent features of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out right bundle-branch block were T-wave inversions and S-wave upstroke in V1-V3 〉55 ms (96% and 90% of 28 patients, respectivel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fo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was successful in 15 (68%) of 22 patient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VT was 46% (7/15) during the follow-up of (16.7 ± 11.2) months. Seven patients ha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implanted plus drug therapy and 17 patients took antiarrhythmic drugs alone. During the follow-up of (35.6 ± 19.0) months, all patients with ICD implanted received at least one appropriate ICD shock. One patient died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suddenly and one patient underwent heart transplantation for progressive biventricular heart failure during the drug therapy alon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clinical and ECG features of the 39 ARVD/C Chinese patients. ICD provided life-saving protection by effectively terminating malignant arrhythmias, and the high recurrence of VT was the major problem of RFCA therap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心血管磁共振(CMR)定量评价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右室局部及整体应变,并与高血压左心室向心性肥厚(H-LVCH)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7月—2017年12月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78例患者,分为HOCM组(37例)和H-LVCH组(41例)。测量两组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包括室间隔(IVS)厚度、右室舒张末期长径(RVEDMD)、右室收缩末期长径(RVESMD)、右室长轴活动度(RVLAA)、右室舒张末最大面积(RVEDMA)、右室收缩末期最大面积(RVESMA)、右室最大面积变化率(RVCR)。结果 HOCM组病例IVS厚度大于H-LVCH组(P?<0.05);HOCM组与H-LVCH组RVEDMD分别为(45.507±3.663)及(44.772±2.786)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OCM组的RVESMD和RVLAA与H-LVC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CM组与H-LVCH组RVEDMA分别为(1?232.000±99.064)及(1?203.364±85.466)mm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OCM组右室的RVESMA和RVCR与H-LVCH组比较,RVESMARV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CM患者与H-LVCH患者RVLAA和RVCR鉴别诊断临界值分别为29.67%和49.87%(P?<0.05)。结论 应用CMR能有效评价HOCM右心功能及右室纵向活动度的改变,并有助于HOCM与H-LVCH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术式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治疗中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7年9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外科诊治的25例B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d~26.4岁;体质量3.5~46.0 kg。根据选取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将25例病人分为两组:姑息手术组和根治手术组。收集两组患儿(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相关资料和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6.9%),均来自根治组。两组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死亡原因1例考虑为呼吸衰竭,另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术后肺部感染3例,吻合口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左肺动脉较术前狭窄1例。术后随访10个月~8年,失访1例。随访期间,测定肺动脉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姑息组中共有5例最终完成根治术。结论:不同术式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早期建立肺动脉前向血流对于肺动脉的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术前应综合评估肺动脉的形态发育和侧支血管的解剖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分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姑息手术方法选择、二期根治手术时机及方法.方法 2004年4月至200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50例PA/VSD患儿进行二期根治手术.初期姑息手术体肺分流7例,其中改良Blaloek.Taussig分流术5例,中央分流术2例;流出道重建43例,其中心包补片扩大10例、心包管道4例和Gore-tex管道连接29例.手术间隔时间7-49(20±10)个月.二期手术体肺分流切断7例;所有患儿进行VSD修补、但补片开窗6例;心包加宽流出道和肺动脉成形42例,更换外管道8例;主肺侧支动脉(MAPCAS)单源化1例,结扎或心导管封堵4例,保持开放或旷置4例.结果 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4%;术后残余分流3例,残余梗阻3例,完全传导阻滞1例,手足徐动症1例,急性肾衰竭3例.随访3个月~4年,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依据患儿肺动脉形态和临床状况个体化选择姑息手术方法.二期手术保证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血流通畅、右室高压患儿VSD补片开窗以及对MAPCAS恰当处理,是降低PA/VSD分期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