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与早期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琦  葛宝丰 《医学综述》2003,9(12):768-768,F003
骨质疏松是随龄增出现 ,以骨量减少 ,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 ,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至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及其并发症是骨质疏松的严重临床表现症状 ,多发部位一般为椎体、腕部、髋部等。尽管大多数患者不会因为骨质疏松而死亡 ,但是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而了解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1 骨质疏松的诊断预报骨质疏松最好的信号是骨量减少 ,WHO对骨质疏松定义的诊断标准是骨矿密度 (BMD)低于成人BMD峰值均数的 2 .5s为骨质疏松 ,若同时伴有脆性骨…  相似文献   

2.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起骨折。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发生率为7.31%~12.2%,而将近一半的脆性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者中~([2])。由于骨量丢失通常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发生~([3]),常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提出骨峰值骨密度减低1.0~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诊断参考值~([1])。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发病前的一个重要阶段。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就是骨折,然而一项对671例绝经后妇女的前瞻性研究~([2])发现,48%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组中。因此,无论是骨量减少还是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非常重要,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WHO对骨质疏松的定义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或)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造成骨折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5.
方楚玲 《医学综述》2014,20(20):3718-3720
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也是有关骨骼的一个世界性健康问题,其特征性表现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的微观结构发生退化,常见并发症为各种脆性骨折。糖皮质激素(GC)广泛应用于临床众多领域,其主要不良反应是骨质疏松并增加骨折风险。并非大剂量应用GC才会导致骨质疏松,老年人及开始GC治疗前即存在骨矿密度低的患者,骨量丢失更加明显,更易导致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7.
肾虚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为此WHO已将骨质疏松症列为老年三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骨吸收抑制剂(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对磷酸盐、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和骨形成刺激剂(包括氟化物、小剂量的甲状旁腺激素等),疗效满意.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肯定,且价格昂贵.根据"肾主骨"的理论中医,从多方面、多层次探讨了补肾防治骨质疏松的机理,采用补肾为主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效.现就骨质疏松与肾虚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在于骨折,20%的骨质疏松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定义强调了骨量和骨结构的重要性,注意到了骨丢失和骨结构损害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两大要素。但定义对骨质量和骨强度强调的不够。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对上述定义作了修正。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2]。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三大症象,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老年社会的到来,作为老年性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健康。我国是骨质疏松高发病率国家,每年全国各地因骨质疏松造成的腰背疼痛而就诊的病人数目庞大,而45岁以上中老年人骨折,如髋部股骨颈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仪系统采集社区老人步态时空参数,探讨其中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相关指标。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在广州市区内居住的社区老人94例,有跌倒史39例,无跌倒史55例,进行Berg(Berg balance scale,BBS)量表评分,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仪系统采集社区老人步态时空参数,采用t检验、Person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步态时空参数中影响平衡能力的相关指标。结果有跌倒史老人与无跌倒史老人Berg评分、步态周期、步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支撑相、左摆动相、右支撑相、右摆动相、双支撑相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步态周期、左支撑相、右支撑相、双支撑相与Berg量表评分负相关(P<0.05),步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摆动相、右摆动相与Berg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步速、双支撑相是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步态周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支撑相、左摆动相、右支撑相、右摆动相不是老人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双支撑相是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病房康复延伸护理对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n=30)、病房康复延伸护理组(B组,n=30)两组,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8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及B组摆动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 A组摆动相和步宽及B组步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改善较为明显(P<0.05),步宽和摆动相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康复延伸护理能改善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节律性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5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节律性视觉刺激,要求患者按照地面上固定彩带的节律性视觉刺激下步行,连续训练4周。2组患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采用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测试,并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Ⅱ和Ⅲ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6 min步行测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训练1个疗程后步长、UPDRSⅡ、UPDRSⅢ、BBS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UPDRSⅢ、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律性视觉刺激治疗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平衡针法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即时步态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纳入7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进行步态测试,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步长、步速及膝关节内收力矩(EKA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均明显增加(P0.05),EKAM峰值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步长、步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EKAM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步态中的膝关节内收力矩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矫筋正骨法”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和对步态的影响。方法 纳入KOA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刀组和对照组。其中针刀组32例,行“矫筋正骨法”针刀治疗;对照组33例,行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步态分析的方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VAS显著降低(P<0.05),HSS评分中的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针刀组屈曲畸形评分也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针刀组和对照组步频、步速、步长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刀组治疗后VAS显著降低(P<0.05),HSS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步频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针刀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矫筋正骨法”针刀可以显著减轻KOA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可以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活动度以及步频同步得到改善,体现了KOA治疗中“筋骨并重、标本兼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FMA、BBS、BI评分、FAC评分,同时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12周后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12周后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对比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且能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百会、大椎”穴与机器人训练的不同结合方式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接受针刺“百会、大椎”穴治疗后予机器人训练;B组针刺上述穴位同时进行机器人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Morse跌倒评估表(Morse fall assessment scale,MF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评价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4周时,A组仅TUG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B组MFS及TUG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8周时,A组BBS、TUG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B组BBS、MFS及TUG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第12周时,两组BBS、MFS及TUGT较各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B组BBS、MFS及TUGT相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时,B组MFS较A组显著改善(P<0.05),BBS及TUGT改善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B组BBS(P<0.01)、MFS(P<0.01)及TUGT(P<0.05)较A组显著改善。结论 针刺“百会、大椎”穴同时进行机器人训练的结合方式更能改善帕金森病平衡功能及抗跌倒能力。[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16ZA181);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基础性医疗卫生科技项目(Y2020901) 通信作者:支英豪,电子信箱:396994024@qq.com]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腰背肌增强训练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腰间盘突出患者下腰痛的疗效.方法 46例非急性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治疗组(腰背肌增强训练和穴位埋线)和对照组(穴位埋线).在治疗前、治疗4、8周后分别对以上2组患者采用下腰痛评分系统(JOA)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进行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在4、8周后JO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4、8周后的JOA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VS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背肌增强训练结合穴位埋线能显著缓解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