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传统正中开胸与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筛选了2016-2019年间在我院实施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共62例,其中31例实施了微创主动脉瓣置换,31例采用胸骨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经过倾向评分匹配之后,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组患者手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体外循环时间均较正中开胸组患者延长(57.3±5.4min vs 55.2±6.8min;91.2±9.6min vs 90.7±7.2),然而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7以及0.835)。然而,微创手术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少于正中开胸组(337.7±87.5ml vs 390.9±114.7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此外,微创组患者伤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正中开胸组(3.52±1.15 vs 5.00±1.6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可以获得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一样的效果,手术方式时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技术和结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患者资料,分为微创组(N=65)和常规组(正中开胸,N=182),胸骨上段小切口患者予以排除。微创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第三肋间胸骨旁小切口,直视下置换主动脉瓣。采用Logistic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主动脉瓣病变类别、心脏射血分数、心功能等级进行倾向评分匹配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匹配比例1:1,研究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的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结果:全组患者3例死亡,均为常规组病人(3/182,1.6%),微创组无中转开胸、无二次手术。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得出新的常规对照组(N=65),术前资料与微创组无差异;与该组相比,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延长(103.6±37.2 vs 88.3±27.2 min, P=0.01; 68.3±18.6 vs 48.8±18.9 min, P<0.01);微创组术后ICU停留1.9±0.4天,住院8.4±1.8天,均显著低于常规组(2.4±0.9天,10.6±3.2天,P<0.01);微创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较少(281±53 vs 432±88ml,P<0.01)。两组间死亡率、深部切口感染率及输血率无显著差异(0 vs 1.5%, P=0.32; 0 vs 3.1%, P=0.15; 23.1% vs 35.4%, P=0.13)。 结论: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技术安全可行。该技术尽管增加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但可减少引流,加速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行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患者。其中胸骨正中小切口患者共36例,平均年龄(45. 86±14. 83)岁,男性21例(58. 3%),主动脉瓣21例,二尖瓣15例。肋间侧切口患者54例,平均年龄(56. 77±14. 83)岁,男性31例(57. 4%),主动脉瓣30,二尖瓣2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36对患者。结果:住院期1例患者侧切口主动脉瓣手术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小切口组患者在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显著短于侧切口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与肋间侧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相比,正中胸骨小切口患者有更好的受益,外科医生更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1年10月~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11例患者为微创组(A组),同期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78例患者为传统组(B组).两组术者、年龄、性别、BMI、心功能NY-HA分级、LVEF、瓣膜病因、瓣膜病变等术前资料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LVEF、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度、切口长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微刨组所有患者均未因手术问题扩大切口或改成正中切口;无术后出血再开胸.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LV、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均未见瓣周漏.所有患者伤口均I/甲愈合.两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肺炎、脑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P均<0.05),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均<0.05),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传统组少(P均<0.05),切口长度较传统组短(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未出现感染.结论 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微创瓣膜手术安全有效,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较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项研究通过对比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探讨和评价两种手术路径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共198例患者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胸骨下段小切口组(lower mini-sternotomy LMS Group, n=66), 右胸前外侧切口(right lateral thoracotomy RLT Group, n=59), 以及胸骨正中切口(standard median sternotomy SMS Group, n=73)。所有患者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收集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及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二次开胸止血。微创切口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治疗;LMS 组、RLT组及正中开胸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37.73±11.46mins, 41.3±13.97mins,36.99±10.84mins,三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78); 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85±9.78mins, 22.54±9.08mins,19.23±6.92mins,三组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9). 与LMS组及RLT组患者相比较,SMS组患者的切口最长,约7.45±1.54cm,而 LMS 组患者为 5.58±0.8cm,RLT组, 5.96±1.48cm,三组间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正中直切口微创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心外科收治的主动脉瓣行置换术的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常规单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胸骨上段正中直切口微创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行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探讨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7例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右胸微创切口切除15例(右胸微创组),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手术22例(标准正中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情况、住院死亡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胸微创组住院时间[(11.2±1.3)d对(14.5±1.4)d,P0.05]、术后输血量[(0.7±0.8)U对(1.8±1.4)U,P0.05]及疼痛评分(4.6±0.9对6.0±1.3,P0.05)明显低于标准正中组。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与标准胸骨正中切口相比,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在体外循环(CPB)下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婴幼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术式效果。方法 本研究取2005年9月至2014年9月我科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共126例,平均年龄1.0±0.2岁,平均体重8.5±0.3kg,均为简单型先天性性脏病。分成右腋下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正中切口组无手术死亡,术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周内均恢复,肺不张1例,胸骨愈合不良1例;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传导阻滞3例,均恢复,死亡3例;2均为肺不张致肺部严重感染并全身败血症患者,1例心脏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术中未能正确处理PDA,术后患者低心排而死亡。右腋下小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50.64±10.81)ml明显小于胸骨正中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86.11±11.25)ml,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安全、有效,能有效地替代正中切口剖胸矫治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术前明确诊断为选择此种切口必要条件,但对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的复杂畸形选择此种切口要慎重。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心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点。方法在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切口长7田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纵隔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治疗效果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科1岁以下2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行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VSD经胸封堵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中,25例患者封堵成功,一例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返流而转外科修补手术,封堵成功率为96.15%,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与同期行体外循环下直视VSD修补手术的1岁以下39例患儿对比,手术时间(81.50±13.53 vs 129.62±29.23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94.55±102.94 vs 655.41±370.37min)、术后引流量(59.12±20.10 vs 93.54±27.22ml)、术后住院时间(9.68±2.81 vs 11.03±1.99d),经胸封堵组无输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66个月,平均随访34.76±24.55个月,生长发育良好,如正常同龄儿童。2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半年随访已恢复,无新发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与同期常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VSD修补术比较,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中长期随访效果好,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