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索心肺复苏(CPR)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亚低温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施行先心病外科手术后,入住心脏重症监护室期间发生心跳骤停者,给予常规心肺复苏,同时启动ECMO进行体外心肺复苏(ECPR)准备工作。超过10 min患儿仍然无法恢复自主循环,使用ECPR和亚低温治疗。结果本组17例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中位数为3个月(8天~25个月),体重中位数为5.0(3.0~12.0)kg;12例(70.6%)成功撤离ECMO,其中7例(41.2%)痊愈出院。5例患儿经ECMO辅助循环多日后,心功能仍无法恢复,撤离ECMO后由于血压无法维持而死亡。结论 ECPR联合亚低温对于先心病术后发生难治性心脏骤停的患儿具有治疗价值。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对提高ECPR的成功率和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心功能衰竭患儿救治中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6月至2015年9月间,在本院行先心病手术并接受ECMO辅助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因心功能衰竭接受ECMO支持,年龄2 d~1岁;体重3~10 kg;共有14例撤离ECMO(撤机率70%),存活出院9例(存活率45%),死亡11例,其中6例为心功能无法恢复撤机失败,5例撤机后死于并发症。心功能无法恢复及ECMO支持过程中的并发症是导致此类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于出现严重心功能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及时快速进行ECMO支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并发症,能够提高此类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探讨体外循环心肺复苏(ECPR)抢救成年心脏手术后难治性心搏骤停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9月到2013年3月,应用ECPR救治28例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59.4±11.5)岁.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时间(115.5±68.2)h.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3例(82.1%),瓣膜病3例(10.7%),先天性心脏病2例(7.1%).所有患者均为静脉-动脉(V-A) ECMO.结果 18例患者成功脱机(64.3%),10例生存出院(35.7%),18例院内死亡.25例患者在ECPR前安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89%).多器官衰竭(MSOF)是主要死亡原因(10例,35.7%).16例在ECMO期间发生细菌感染(57.1%).结论 ECPR用于抢救心脏术后心搏骤停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患者非常重要.心肺复苏(CPR)期间尽早评估并进行ECPR是提高成功率和生存率的关键.改善ECPR患者预后需要多种方法合理运用及多科室相互协作,在心搏骤停发生前后注意器官保护,减少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体外膜氧合(ECMO)合并胃肠道(GI)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术后围ECMO期间GI出血患儿(出血组)和无GI出血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喂养状况、并发症、结局等方面进行总结,对出血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7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接受ECMO辅助治疗,男38例,女32例,年龄为0 d~12岁,体重为2.30~26 kg,ECMO支持的时间为11~456 h,其中成功撤机41例(58.57%),存活出院30例(42.86%)。发生GI出血(出血组) 8例(11.43%),成功撤机4例(50%),存活出院2例(25%)。与62例无GI出血(未出血组)相比,两组在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合并脑出血、血小板计数(PLT)最低值和平均值、每天的红细胞输注量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ECPR、C反应蛋白升高、颅内出血、每天输血量和PLT较低五个因素与GI出血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ECPR和PLT较低为GI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GI出血患儿的死亡率高达75%。ECPR和PLT计数较低为GI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存率(SAVE)评分系统对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的心肺复苏(ECPR)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纳入2015年03月至2021年01月收治的接受ECPR支持的心跳骤停(CA)患者共79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17)岁。收集患者的性别、基础疾病、常规心肺复苏(CPR)资料以及ECMO支持的顽固性心源性休克SAVE评分,以院内死亡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3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和SAVE评分的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AVE评分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中男性患者比例低于死亡组(43.5%vs. 75%,χ2=7.201,P=0.007),存活组患者SAVE评分分值显著高于死亡组[(-1.6±4.2)分vs.(-9.4±5.3)分,t=-6.323,P<0.001],存活组患者中CPR比例高于死亡组(91.3%vs. 64.3%,χ2=5.92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尿激酶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59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有无使用溶栓药物分成溶栓组(n=26)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标准CPR,溶栓组除了进行标准CPR外,还在复苏初期静脉输注尿激酶150万U.观察2组患者CPR成功率、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溶栓组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65.38% vs. 39.39%, P<0.05),2组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CPR成功率,但不能提高出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在儿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开展体外生命支持(ECLS)技术的情况。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全国儿童心内直视手术心肺转流(体外循环)年手术量超过300例的医院在2017年6月30日前儿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开展ECLS技术的情况。结果共有43家国内开展儿童心内直视手术的主要医院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其中有30家已开展儿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的ECLS技术,共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457例,其中儿童(29 d~18岁)ECMO 375例(不包括心脏移植),成功撤离229例(61%),成功出院166例(44%);新生儿(1~28 d)实施ECMO 77例(不包括心脏移植),成功撤离37例(48%),成功出院25例(32%),ECMO存活率低于儿童,但无明显差异;儿童心脏移植后实施ECMO 5例,成功撤离4例(80%),成功出院4例(80%)。使用心室辅助装置(VAD)进行治疗的患儿共39例,其中使用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治疗的患儿38例,右心室辅助装置(RVAD)1例。结论我国儿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应用ECLS技术已有十几年,但地区间、各医院的差异仍较明显,发展水平不均衡。ECLS虽成功率接近国际水平,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患儿的死亡原因,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ECMO支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3例。结果 33例行ECMO支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死亡率为54.5%(18/33)。单纯左心功能不全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生存率80%(4/5),辅助效果佳; TGA合并冠脉畸形和其他复杂畸形的死亡率100%(7/7); 1例左心发育不良存活;术后心源性休克死亡率29%(2/7);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严重低氧急诊手术术后转ECMO的死亡率33.3%(1/3),而TGA术前严重低氧血症先采用ECMO支持2例均于术前死亡; 2例ECMO期间再次手术干预的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ECMO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难治性心衰的患儿提供了生存机会,心脏功能的可逆程度、心脏畸形的类型以及ECMO时机的把握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ECMO支持是否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总结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近年来使用VAD和ECMO的资料和经验以初步探讨辅助循环的临床使用和辅助方式的选择。方法 2004年3月至2009年4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病例中应用心脏辅助设备为16例。其中使用左室辅助装置(LVAD)9例(VAD组),ECMO支持7例(ECMO组)。辅助循环支持期间,VAD和ECMO的支持流量都保持在70~130 ml/kg,用肝素维持全身抗凝状态,ACT保持在150~180 s之间。结果 VAD组支持时间3~458h,其中成功脱离5例(56%),出院3例(33%);ECMO组支持时间65~498 h,成功脱离4例(58%),出院3例(42%)。两组比较,ECMO组辅助时间明显长于VAD组(P=0.04),辅助设备撤离率和出院率以ECMO组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支持过程中,凝血系统并发症,如出血和血栓等最为多见。患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出血(共4例)。结论在心脏手术后可以选择VAD和ECMO两种方式进行心功能支持,选择时应考虑患儿的呼吸功能、右心室功能和年龄因素,同时也应顾及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期间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规律及其与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接受ECMO辅助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6岁)资料,根据ECMO辅助治疗期间中位数血小板计数分为两组:重度血小板减少组(ST组,n=25,中位数血小板计数50×10~9/L)、非重度血小板减少组(非ST组,n=51,中位数血小板计数≥50×10~9/L)。收集并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ECMO期间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ECMO辅助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血小板均呈减少趋势,两组中位数血小板计数及撤机时血小板计数差异显著(P0.001)。ST组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0.043)、人纤维蛋白原(P=0.031)的输注率高于非ST组。ST组血制品输注总量(P0.001)、悬浮红细胞(P0.001)、新鲜冰冻血浆(P=0.002)及血小板(P=0.006)的输注高于非ST组。ST组患儿出血(P=0.021)、院内死亡(P=0.001)事件发生风险更高。结论接受ECMO辅助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发生重度血小板减少会引起血制品输注增加,发生出血及院内死亡不良预后的风险增大,关注并预防发生重度血小板减少对改善ECMO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中早期抗凝和溶栓治疗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把心跳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CPR)术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CPR组20例、抗凝组21例和溶栓组20例。观察各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24 h存活率、出院率及严重出血率。结果相比常规CPR组和抗凝组,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P<0.05)、24 h存活率(P<0.05)及出院率(p<0.01),但溶栓治疗显著增加了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p<0.05)。相比常规CPR组,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抗凝治疗对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率及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与非溶栓治疗比较,溶栓治疗增加了的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但从整体而言,CPR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及出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采用机械循环支持技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经验。方法回顾总结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本院利用机械循环支持救治4例心跳骤停先心病重症婴幼儿的临床救治情况和预后。病例1诊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转位,术前严重低氧、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1次,心肺复苏同时急诊建立体外循环,行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术后切换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病例2诊断室缺术后残余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室功能不全,室缺残余分流修补术后出现心跳骤停、高乳酸血症,心肺复苏同时床旁紧急行ECMO辅助;病例3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上型),术前严重低氧血症、高乳酸血症,心跳骤停2次,急诊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术后切换为ECMO辅助;病例4诊断为肺动脉闭锁、动脉导管未闭,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严重低心排,心肺复苏1次,床边ECMO辅助。结果 4例患儿3例顺利撤离ECMO,病例3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法撤离ECMO死亡。结论对于出现心跳骤停重症先心病婴幼儿,及时快速建立循环辅助,纠正低氧低灌注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是救治心跳骤停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困难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27例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脏骤停患者因心肺复苏困难应用ECMO救治,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42~76(60±8)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瓣膜手术5例,心包剥脱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各1例。全部患者均经应用药物、实施电除颤及心脏按压等措施抢救无效紧急建立ECMO辅助。结果 27例患者心肺复苏(CPR)时间35~190 min(中位时间90min),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13.5~207 h(中位时间95 h),监护室停留时间1~20 d(中位时间7 d)。21例(77.8%)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13例(48.1%)存活出院。6例患者未脱离ECMO,8例成功脱机后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ECMO辅助24 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持续好转。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在年龄、肾功能衰竭需透析(CRRT)治疗人数、复苏后即刻MAP以及复苏72 h后IS、LVEF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ECMO可以提供紧急循环支持,挽救部分成年心脏术后心脏骤停而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患者的生命,积极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脑损伤对改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辅助情况,并分析影响辅助结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系统性回顾本中心2004年6月至2013年12月,5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难治性心源性低心排或术中难以脱离体外循环行ECMO辅助的患者,分析哪些相关危险因素影响ECMO辅助结果。结果所有ECMO患者中43例男性(76%),15例女性(24%),平均年龄(60.0±9.5)岁,平均辅助时间(105.9±53.2)h。45例成功脱离ECMO(77.6%),其中28例存活出院(48.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CMO前心肺复苏(CPR)是影响ECMO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1,95%CI:0.05~0.87,P0.05)。结论 ECMO前CPR是影响辅助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冠心病患者,ECMO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在该群ECMO辅助患者中,男性、年龄较小和体表面积较大的患者生存机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5.
正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心肺复苏(ECMO assis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是指当心跳骤停患者经传统CPR技术治疗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时(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利用ECMO替代心肺功能,增加冠脉血供、保证外周器官灌注,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并为治疗基础疾病如(急性心梗、大面积肺栓塞)提供时间,维持患者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给予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并存活的新生儿早期神经发育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本院先天性心脏病术后ECMO支持的新生儿早期随访资料,包括神经系统功能、心脏基础疾病和生长发育情况。结果随访ECMO支持后1~3年的11例患儿,男7例、女4例,ECMO启用时年龄0~27 d,体重2.3~4.1 kg。7例(63.64%)患儿的头颅MRI结果有异常,包括陈旧性脑出血2例、脑室增大和脑沟加深4例、白质减少1例。和正常组相比,异常组年龄小、体重低、ECMO前乳酸浓度高、ECPR发生率和深低温停循环的比例高(P0.05)。格里菲斯评估发现11例患儿的55项领域中有21项(38.18%)的发育商结果在临界状态以下。结论早期随访结果提示年龄偏低、体重低于3.5 kg、ECMO前乳酸浓度高、体外心脏复苏、深低温停循环的新生儿ECMO术后神经系统受损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但心脏ECMO后的神经发育问题有待更深入的远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文总结单中心小儿体外心肺复苏(ECPR)的临床结果,探讨死亡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单中心开展小儿ECPR患者(<14岁)的临床资料,一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身长、体外膜氧合(ECMO)前血压,以及心肺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比较死亡患儿和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临床特征和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科2008年6月~2010年9月急诊心肺复苏(CPR)患儿的临床资料、心肺复苏原因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38例患儿在我科急诊进行CPR.就诊时呼吸先停的18例(47.37%),复苏成功15例(83.33%),出院时存活12例(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总结除颤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措施,促进急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该中心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300例,根据急救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AED除颤器配合心肺复苏抢救措施进行急救,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措施进行急救,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急救存活率。结果观察组现场心肺复苏33例(22.0%),对照组现场心肺复苏15例(1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571,P=0.0206);观察组患者出院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7575,P=0.0031)。结论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早期除颤处理可有效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及时配合急救医生做好除颤措施的配合工作,以提高急救成功率,促进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CPB)术后引起心跳呼吸骤停(CRA)的常见原因,探讨心肺脑复苏(CPCR)的策略、方法 ,并介绍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中心CPB术后发生的110例CRA病例,对诱因、CPCR开始时间及主要方法、相关因素对初步复苏成功即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影响、体外循环膜肺氧合(ECMO)的比例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组初步复苏成功率51.8%,出院率40.9%。床旁开胸29例(存活6例),其中床旁行CPB 5例(全部死亡),ECMO 12例(顺利撤机7例、出院4例)。发现引起CPB术后CRA的主要原因为低氧血症44.5%、室颤23.6%、心电-机械分离(PEA)18.2%、心跳停搏10%、其他3.6%。分析初步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体重、CRA发生时是否机械通气对ROSC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循环诱因对初步复苏的成功与否有显著影响。结论先心病患儿CPB术后发生CRA的原因及复苏过程有其自身特点。本组初步复苏成功率较高与CRA的及时发现、病因的准确判断,复苏团队的训练有素及ROSC建立后的综合处理密切相关。合理应用ECMO技术可为提高CPCR的远期成功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