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比较两组入院时和疗程结束时的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变化情况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疗程结束时的综合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晨僵时间、压痛关节数和肿胀关节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同组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康复,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TDP联合辣椒碱软膏外敷与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局部关节肿痛症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TDP联合辣椒碱软膏加常规抗风湿药,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抗风湿药,两组患者均常规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护士评分、患者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患者评分、护士评分、晨僵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各项疗效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TDP联合辣椒碱软膏外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明显减轻关节肿痛,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404-2406
选取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雷公藤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晨僵、握力、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等临床指标,血清ESR、CRP、IL-6、IL-1β、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晨僵、握力、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均有所改善(P<0.05);ESR、CRP、IL-6、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芍总苷胶囊联合雷公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云克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入云克组和对照组,云克组采用云克+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压痛关节数、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肿胀指数、晨僵、握力、休息痛、医生评分、患者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项疗效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治疗4周后云克组各项疗效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12周后云克组压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握力、休息痛、患者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CRP)各疗效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压痛关节、肿胀关节、肿胀指数、医生评分各疗效指标改善并不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χ2=0.034,P=0.854)。结论:云克+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蠲痹补肾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蠲痹补肾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关节疼痛度)治疗后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治疗后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蠲痹补肾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显著改善关节压痛、肿胀、晨僵、关节疼痛度及ESR、CRP、RF、抗CCP抗体水平,抗炎及免疫抑制效果比单用甲氨蝶呤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两虚型的疗效。方法将40例我科收治的气血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再造生血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DAS28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的RF、ESR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患者(70.0%),两组疗效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两虚型的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降低RF、ESR及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应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RA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接受中药熏蒸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晨僵时间、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以及ESR、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中药熏蒸疗法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时使用中医综合的效果。方法:收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106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为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而观察组则联合使用二藤通痹合剂,将两组患者的肿胀关节数、关节压痛数目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肿胀关节数为(5.7±2.8)个,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5.6)个,T=2.791,P=0.006;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压痛数目为(6.4±5.8)个,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5±6.6)个,T=3.397,P=0.001。结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综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1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叶酸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叶酸和泼尼松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32(IL-3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晨僵、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晨僵、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评分(DAS评分)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DAS评分及ESR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CRP、IL-32和MMP-1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IL-32和MMP-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小剂量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当归四逆汤联合甲氨蝶呤、洛索洛芬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3例娄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每组81例,西药组口服甲氨蝶呤、洛索洛芬钠治疗,中药组口服当归四逆汤治疗,联合组予以当归四逆汤联合甲氨蝶呤及洛索洛芬钠治疗,观察1个月.比较3组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曼彻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娄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3α、β-catenin)表达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总有效率(90.1%)显著高于西药组(75.3%)、中药组(72.8%)(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曼彻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西药组、中药组(P<0.01),西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组治疗1个月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水平及Wnt3α、β-catenin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西药组、中药组(P<0.01),西药组与中药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组、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1.2%)显著低于西药组(13.6%)(P<0.01),中药组、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联合甲氨蝶呤及洛索洛芬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晨僵等临床症状,缓解炎症反应,控制患者病情,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38-1039
选取10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上中下通用痛风汤进行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6、12w后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GH及DAS28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疗效显著,有效保护关节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孢素治疗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环孢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功能分级、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孢素治疗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蜂针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蜂针组、药物组和蜂针+药物组。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以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3组患者关节疼痛度、关节肿胀度、关节压痛度、晨僵时间(h)、关节疼痛数变化、HAQ、ESR、RF、CRP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蜂针疗法能有效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来氟米特片口服20mg,每日1次;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独活寄生汤口服和中药熏蒸治疗。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监测患者肿胀关节数、触痛关节数、晨僵持续时间(min)、疼痛VAS评分、双手平均握力、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结果:2组肿胀关节数及关节触痛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CRP、ESR、RF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中药熏蒸可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当归四逆汤与穴位注射治疗的短期预后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VAS评分及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疗程结束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当归四逆汤与穴位注射治疗的短期预后良好,可明显提高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炎性因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6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及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及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疼痛程度、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数及关节肿胀数)、炎性因子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关节功能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减少,关节疼痛程度降低,双手平均握力升高,IL-6、ESR、CRP、R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显著减少,关节疼痛程度明显降低,双手平均握力显著升高,IL-6、ESR、CRP、RF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关节功能障碍分级Ⅰ级比例升高及Ⅱ级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8,P=0.253),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结论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能更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炎性因子水平及关节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满意度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4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炎症指标水平、疼痛评分、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及关节压痛数、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以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炎症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为(2.91±0.73)分,低于对照组的(3.45±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晨僵时间为(28.40±3.42)min、关节肿胀数为(4.18±0.93)个、关节压痛数为(9.34±1.18)个,优于对照组的(32.67±3.51)min、(6.27±1.46)个、(11.49±2.02)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够减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指标水平,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甲氨喋呤、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0例患者分为沙利度胺联合甲氨喋呤、羟氯喹组(A组)与甲氨喋呤、羟氯喹组(B组),评价两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耐受良好,临床指标改善,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较B组明显降低(P〈0.05)。血、尿常规,肝肾功及眼科检查两组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甲氨喋呤、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云克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入云克组和对照组,云克组采用云克+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压痛关节数、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肿胀指数、晨僵、握力、休息痛、医生评分、患者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项疗效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lt;0.05);经治疗4周后云克组各项疗效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lt;0.05);经治疗12周后云克组压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握力、休息痛、患者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CRP)各疗效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lt;0.05),而压痛关节、肿胀关节、肿胀指数、医生评分各疗效指标改善并不优于对照组(P&;gt;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x^2=0.034,P=0.854)。结论:云克+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结合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的作用。方法:挑选2019年8月~2021年10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RA98例病人作为此次试验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采取来氟米特进行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治疗,治疗8周,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免疫相关指标、炎性相关指标、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相关标志物、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人的中医症状方面的评分、晨僵的具体时间、关节压痛数量、肿胀关节数量以及DAS28评分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病人的中医症状方面的评分、晨僵的具体时间、关节压痛数量、肿胀关节数量以及DAS28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补体C3、补体C4、IgA、IgG、IgM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病人的补体C3、补体C4、IgA、IgG、IgM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的血清炎性相关指标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病人的血清炎性相关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ALP、ⅠCTP、PⅠCP、BGP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病人的ALP、ⅠCTP、PⅠCP、BGP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的RF、anti-CCP、OPN均下降明显,且观察组病人的RF、anti-CCP、OPN较对照组病人下降明显(P<0.05);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更高(P<0.05)。结论 采用免疫抑制剂结合生物制剂对RA病人进行治疗,病人的骨代谢以及血清学指标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