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时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我科的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的1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男性14例,平均年龄51.4岁(38~66岁)。分析患者腔内修复手术前后主动脉CTA图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水平主动脉真腔和假腔面积,分别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的类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情况及术后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归转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前主动脉CTA显示,7例肠系膜上动脉属动力型缺血,其中3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2例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1例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8例肠系膜上动脉属静力型缺血,其中7例侧支循环通路开放(5例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2例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循环通路)。15例患者均成功行腔内修复术。术后主动脉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开口水平主动脉真腔面积占比增加(52.5%vs.33.4%,P<0.005)。7例属动力型缺血和6例属静力型缺血患者灌注改善且侧支循环通路未再开放。另2例属静力型缺血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类型维持不变且侧支循环通路仍开放。结论:对于B型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患者,侧支循环通路的开放缓解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不良状况。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仅可以有效隔绝夹层原发破口防止破裂而且能改善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当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的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地植入三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3.2±19.21)min、心肌阻断时间(89.4±10.02)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和下半身缺血时间为(32.7±6.63)min。术后出现短暂性神智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血管植入部位夹层假腔闭合;16例患者远端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是简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重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新方法。主要适应证为弓内内膜无破口而需主动脉弓重建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支架血管大小、分支支架血管间的距离的选择和放置过程中避免内膜损伤时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成功放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比差异性支架应用方式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作用及预后。方法:将从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裸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水平,术后并发症控制效果,二期手术率、复发率以及术后28 d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期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复发率以及术后28 d病死率方面对比不明显(均P>0.05)。结论: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应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的作用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以及二期手术率,且不会增加术后复发率与病死率,预后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组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一些局限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中尝试使用;其与外科升主动脉置换联合进行的杂交手术在适宜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应用获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腔内修复术有望成为替代外科血管置换术的治疗方式。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腔内修复术可能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但有待更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疗效。方法:32例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2组,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内科方法治疗的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存活出院率。结果:在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治疗组存活出院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vs 25.00%,P0.01)。结论:对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可以提高患者存活出院率。  相似文献   

6.
正腔内修复术于1999年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由于其安全性上的明显优势,使病死率和并发症大大降低,目前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首选方法[1]。然而部分主动脉夹层由于解剖结构不适合直接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如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受累、近端锚定区不足15mm成为腔内治疗的难点。现将我院2010-09-2015-01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复杂型Stanford  相似文献   

7.
随着血管腔内器具和技术的日益成熟,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TEVAR术后可能发生内漏、逆行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支架诱导的新发裂口、卒中和截瘫等不良事件,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发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风险分层和早期预警, 对精准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TEVAR术后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背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是目前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非常必要,如何快速有效地重建左锁骨下动脉、避免内漏发生是支架研发的难点,而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探讨"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8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桂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单向"导丝技术结合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8例,患者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均≤15 mm。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及预后,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的真、假腔直径。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8.3%(57/58),术中出现内漏2例,经隔绝瘤腔完全血栓化治疗而达到治愈;急性心肌梗死1例,抢救成功;左锁骨下动脉起始端闭塞1例。患者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真腔直径较术前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缩小(P0.05);患者术后3个月腹主动脉真、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向"导丝技术结合国产新型Castor分支支架植入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15 mm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运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的机制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4月至2014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随访期间发生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的临床特点,同时分析患者发生再次主动脉夹层的影响因素以及诊疗方案。结果 10例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7例应用直筒(近端与远端直径无落差)覆膜支架,3例应用近端与远端直径落差均为2 mm的覆膜支架,支架长度均在150 mm以内。9例再次行腔内修复术,1例患者拒绝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行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患者2次出现支架远端再发夹层,2次均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所有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脑卒中,分别发生于再次腔内修复术后1个月、6个月,无截瘫和死亡事件。结论注重支架长度及直径落差选择对预防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有临床意义。再次介入治疗可有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再次治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