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吗啡耐受对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和脊髓后角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阳性产物表达的变化,探讨吗啡耐受对大鼠脊髓后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9在同济医院麻醉研究室完成。①造模: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吗啡耐受组,每组9只。在大鼠L3~5背部纵形切口,将细聚乙烯导管向头端插入蛛网膜下腔2cm,置管后第4天,对照组和吗啡耐受组分别经导管注射生理盐水10μL和吗啡10μL(20μg),1次/d,连续5d。吗啡耐受组注射吗啡后第6天,鞘内注射吗啡10μL(5μg)进行吗啡激发实验。②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情况,同时计算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表示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强度(A值越大表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越强)。③测定热伤害性缩腿反应潜伏期及非伤害性机械刺激的敏感程度:置管后第3天分别测定缩腿反应潜伏期和机械性触痛痛阈作为基础值。给药第6天吗啡激发试验前测定机械性触痛痛阈,吗啡激发实验后测定缩腿反应潜伏期,并计算最大镇痛效率。结果: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置管第3天及激发实验前缩足总数的变化:置管第3天的两组大鼠缩足阳性总次数基本相近犤(0.11±0.33)次犦,第6天吗啡激发试验前,对照组的缩足总数变化轻微,而吗啡耐受组缩足阳性总次数增多犤(10.66±1.41)次,(P<0.01)犦。②吗啡激发后的最大镇痛效率:对照组显著高于耐受组犤(59.20±4.00)%,(8.86±1.42)%,(P<0.01)犦。③脊髓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产物相对面积、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对照组分别少于吗啡耐受组犤3.417±0.268比6.530±0.423(P<0.01),0.357±0.024比0.520±0.025(P<0.01),1.689±0.303比2.310±0.314(P<0.01)犦。结论:脊髓吗啡耐受导致触诱发痛,激活脊髓后角星形胶质细胞,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吗啡耐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青光眼和正常眼视乳头筛板区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4—03/07—2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完成。步骤:①用532-二极管激光对16只正常SD大鼠的右眼行跨越角膜缘小梁网激光光凝。②Tonopen眼压计测量双眼眼压变化。⑧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模型组16眼和非模型组16眼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模型组、非模型组眼压情况:模型组激光光凝之后的眼压呈上升趋势,第3天显著高于非模型组[(3.12&;#177;0.01),(2.29&;#177;0.03)kPa,P〈0.01],一直持续60d均显著高于非模型组[(3.29&;#177;0.03),(2.30&;#177;0.02)kPa,P〈0.01]。②大鼠模型组、非模型组眼球标本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鼠高眼压后60d,视乳头筛板区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表达强、密度高,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红色荧光、Nogo-C绿色荧光以及红色和绿色叠加后的黄色荧光(灰度值)显著高于非模型组(19.13&;#177;0.12,17.82&;#177;0.23,18.30&;#177;0.14比3.11&;#177;0.15,6.52&;#177;0.16,4.16&;#177;0.20,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青光眼神经纤维的进一步损害和抑制了神经纤维轴索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青光眼和正常眼视乳头筛板区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4-03/07-21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和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三研究室完成。步骤:①用532-二极管激光对16只正常SD大鼠的右眼行跨越角膜缘小梁网激光光凝。②Tonopen眼压计测量双眼眼压变化。③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模型组16眼和非模型组16眼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模型组、非模型组眼压情况:模型组激光光凝之后的眼压呈上升趋势,第3天显著高于非模型组[(3.12±0.01),(2.29±0.03)kPa,P<0.01],一直持续60d均显著高于非模型组[(3.29±0.03),(2.30±0.02)kPa,P<0.01]。②大鼠模型组、非模型组眼球标本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鼠高眼压后60d,视乳头筛板区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Nogo-C表达强、密度高,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红色荧光、Nogo-C绿色荧光以及红色和绿色叠加后的黄色荧光(灰度值)显著高于非模型组(19.13±0.12,17.82±0.23,18.30±0.14比3.11±0.15,6.52±0.16,4.16±0.20,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青光眼神经纤维的进一步损害和抑制了神经纤维轴索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同活化状态的动态变化及桂哌齐特对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6)、模型组(n=8)和桂哌齐特组(n=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22h和70h梗死灶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及药物的影响,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大鼠再灌注后22h皮质及纹状体梗死周边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细胞突起缩短增粗,染色增强;桂哌齐特组GFAP表达为8484.46&;#177;787.45,与模型组9565.17&;#177;1105.52比较显著减少(P&;lt;0.05)。再灌注后70h相应脑区域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较22h有所减弱,桂哌齐特组GFAP表达显著增强(P&;lt;0.05),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减少(P&;lt;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GFAP的活化反应在不同的时间具有双向作用,桂哌齐特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可能与其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repl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6周)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病理学实验室完成。在建模前和建模后6周时检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尿糖和体质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体质量随周龄增加而明显增加;糖尿病组大鼠体质量随周龄的增加不明显。对照组大鼠的血糖始终处于大鼠血糖值正常范围,尿糖检测始终都为阴性,而糖尿病组大鼠的血糖值处于模型要求的标准之上。尿糖自建模后都呈强阳性。GFAP免疫组化标记可见糖尿病大鼠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且增生细胞在CA1区和CA4区最为明显。结论:糖尿病大鼠早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反映了神经组织对机体糖代谢紊乱的适应性重塑过程,提示神经组织改变在糖尿病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铁离子皮质下注射建立慢性癫痫模型,并特异性阻滞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以探讨胶质增生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健康雄性大鼠14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铁离子组(67只)和铁离子+7β-OHCH脂质体组(67只)。铁离子皮质下注射建立慢性癫痫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差异性,并作脑电图动态记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观察阻滞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前后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在海马各区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无显著行为学改变,铁离子组94%出现癫痫样表现的频繁发作,记录到与痫性发作一致的高幅棘波、棘慢波综合和尖波。铁离子+7β-OHCH脂质体组术后30d74%大鼠类似行为学改变。铁离子组和铁离子+脂质体组行为学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2851,P<0.05)。铁离子组可见海马锥体细胞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术后15d达到高峰。结论:铁离子皮质内注射可成功诱导癫痫模型。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可能是慢性癫痫的病理学基础,抑制胶质细胞增生可能会影响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学习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方法,获得较纯的星形胶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出生3d内的新生SD大鼠,无菌取脊髓,剥除脑脊髓膜,剪成乳糜状后胰酶消化结合机械吹打使组织分散,筛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差速粘附处理去除成纤维细胞得到次细胞悬液,接种用含2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每3d换液一次。培养9~12d,待细胞汇合度达到80%时传代。取第四代细胞行GFAP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并纯化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经GFAP免疫组化鉴定,星型胶质细胞纯度达98.5%以上。结论细胞分离培养结合差速粘附可获得较纯的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同活化状态的动态变化及桂哌齐特对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6)、模型组(n=8)和桂哌齐特组(n=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22h和70h梗死灶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的表达及药物的影响,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大鼠再灌注后22h皮质及纹状体梗死周边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细胞突起缩短增粗,染色增强;桂哌齐特组GFAP表达为8484.46±787.45,与模型组9565.17±1105.52比较显著减少(P<0.05)。再灌注后70h相应脑区域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较22h有所减弱,桂哌齐特组GFAP表达显著增强(P<0.05),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GFAP的活化反应在不同的时间具有双向作用,桂哌齐特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可能与其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脑皮质未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原代培养技术。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清除成纤维细胞及酶消化去除少突胶质细胞污染,应用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取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生长过程的分化状态。结果细胞形态观察提示:6~14 d细胞呈均匀扁平多角状,16 d后部分细胞肥大增生,呈成熟状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GFAP(+)细胞达97%。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发现:16 d后细胞表达vimentin和nestin这两种蛋白减弱。结论本实验技术可获得纯度高,形态和功能良好,表达稳定的大鼠脑皮质未成熟星形胶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6周)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脑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病理学实验室完成。在建模前和建模后6周时检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尿糖和体质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体质量随周龄增加而明显增加;糖尿病组大鼠体质量随周龄的增加不明显。对照组大鼠的血糖始终处于大鼠血糖值正常范围,尿糖检测始终都为阴性,而糖尿病组大鼠的血糖值处于模型要求的标准之上。尿糖自建模后都呈强阳性。GFAP免疫组化标记可见糖尿病大鼠海马和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生,且增生细胞在CA1区和CA4区最为明显。结论:糖尿病大鼠早期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反映了神经组织对机体糖代谢紊乱的适应性重塑过程,提示神经组织改变在糖尿病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鼠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是否可诱发出脊髓跨节段的c-fos表达.目的通过电针对士的宁诱发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情况,探讨针刺信息传递中脊髓兴奋性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对象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23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电针组,士的宁组,电针解溪组,士的宁解溪组,电针昆仑组和士的宁昆仑组等7组,每组8只.干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电针组臀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与士的宁等容量,下同)30
min后解溪穴插针不给电刺激;士的宁组臀部皮下注射士的宁(1.0 mg/kg,下同)30
min后解溪穴插针不给电刺激;电针解溪组注射生理盐水30 min后电针解溪穴;士的宁解溪组注射士的宁30
min后电针解溪穴;电针昆仑组注射生理盐水30 min后电针昆仑穴;士的宁昆仑组注射士的宁30
min后电针昆仑穴.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脊髓节段背角的c-fos表达.结果皮下注射士的宁可在大鼠脊髓L5诱发中等量的c-fos表达,而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或昆仑穴,不仅可使脊髓L5的c-fos表达增强,同时在T12和C8节段也可诱发c-fos表达;其标记最密集的区域主要在背角的Ⅱ,Ⅲ,Ⅳ层亦有少量分布.结论在脊髓兴奋性提高的条件下,针刺信息可能沿脊髓进行跨节段传递.提示脊髓兴奋性的改变可能是影响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可以引起腰段脊髓后角中c-fos的表达.μ-阿片受体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脊髓中的镇痛机制有关,而吗啡作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被应用于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本实验通过给坐骨神经CCI大鼠模型鞘内注射吗啡,观察其对脊髓后角中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23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B、C两组大鼠接受右侧坐骨神经外周结扎手术,而A组为假手术组.9 d后,A、C两组大鼠接受鞘内注射吗啡同时给B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6 d,解剖三组大鼠并取出L3~L5节段的脊髓制成40μm的冰冻切片.标本在室温下进行荧光免疫染色后制成玻片.使用激光共焦点显微镜下观察各脊髓切片标本双侧c-fos的染色情况.结果 三组大鼠手术侧同侧的脊髓后角中c-fos阳性神经元较对侧明显增多.但是c组大鼠脊髓后角同侧的c-fos阳性神经元较B组少.结论 μ-阿片受体激动剂能明显减少CCI大鼠腰段脊髓后角中c-f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kDa转运蛋白(translocator protein,TSPO)是否可以通过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NL组)、TSPO受体激动剂Ro5-4864处理组(Ro组);第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T10不完全性SCI大鼠机械性及热刺激痛觉阈值、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对照组(SCI-Sed组)和SCI-运动组(SCI-TT组)。SCI-Sed组和SCI-TT组使用改良Allen’s法制作T10不完全SCI模型,Sham组只暴露脊髓。SCI-TT组于SCI第8天行减重平板训练。于SCI术前、术后第1、7、14、21、28、35天使用Von Frey单丝及热刺激痛觉测试仪对大鼠的痛觉阈值进行评估。SCI 5周后,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所有大鼠L4—5脊髓进行染色,观察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并对大鼠痛觉阈值与胶质细胞活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机械性痛觉阈值评估结果显示,SCI术后第1天,SCI-Sed组和SCI-TT组阈值均较Sham组增加(P0.05);之后两组阈值均低于Sham组(P0.05);第21—35天,SCI-TT组阈值明显高于SCI-Sed组(P0.05)。热刺激痛觉阈值结果显示,SCI术后第1天,SCI-Sed组和SCI-TT组痛觉阈值较Sham组均增加(P0.05);SCI 7天后,两组大鼠痛觉阈值均低于Sham组(P0.05);术后14—35天,SCI-TT组痛觉阈值明显高于SCI-Sed组(P0.05)。小角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I-Sed组和SCI-TT组脊髓后角内的阳性细胞数量多于Sham组(P0.05);而SCI-TT组明显少于SCI-Sed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CI后第35天,痛觉阈值与脊髓后角胶质细胞活化数量之间呈负相关(P0.001)。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对缓解SCI大鼠NP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后角胶质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迄今为止有关低频电疗缓解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寥寥无几,且有关低频电疗对脊髓后角神经细胞活动电位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低频电疗对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活动电位(膜电位)的影响,并观察纳洛酮干预后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2/10在延边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80只SD雄性白鼠,随机取60只手术分离出坐骨神经,将坐骨神经的2个分支胫神经和腓肠神经结扎后切断,留下腓神经作为实验组,其余20只经手术分离出坐骨神经后放原位,重新缝合皮肤作为对照组.方法:①疼痛测定:手术1周后用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每5 s刺激大鼠一次,共刺激10次后测定躲避反应的频率(0%~40%为轻度疼痛,40%~70%为中度,70%以上为重度).②对照组和实验组中重度疼痛的大鼠测定自发的和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③实验组大鼠用环状电极在腿部进行经皮低频电刺激(电流3 mA,时间10 min,频率10 Hz),测定刺激前后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④实验组低频电刺激的同时,经尾部静脉注射纳洛酮,测定注射纳洛酮前和注射10 min后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结果:经补充后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躲避反应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实验组经低频电刺激10 min后,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低于刺激前[每10 s(102.6&;#177;0.86),(136.9&;#177;1.46)次;每10 s(175.2&;#177;1.28),(240.8&;#177;1.51)次,P<0.01].④实验组注射纳洛酮10 min后,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高于注射前[每10 s(174.5&;#177;0.41),(235.4&;#177;1.41)次,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能有效抑制被无害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活动电位,且静脉注射纳洛酮(8 mg/kg)可使之逆转到治疗前的水平,说明低频电疗可能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分泌内源鸦片物质,作用于脊髓后角细胞使其活性降低,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迄今为止有关低频电疗缓解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寥寥无几,且有关低频电疗对脊髓后角神经细胞活动电位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低频电疗对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活动电位(膜电位)的影响,并观察纳洛酮干预后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2/10在延边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80只SD雄性白鼠,随机取60只手术分离出坐骨神经,将坐骨神经的2个分支胫神经和腓肠神经结扎后切断,留下腓神经作为实验组,其余20只经手术分离出坐骨神经后放原位,重新缝合皮肤作为对照组.方法①疼痛测定手术1周后用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每5 s刺激大鼠一次,共刺激10次后测定躲避反应的频率(0%~40%为轻度疼痛,40%~70%为中度,70%以上为重度).②对照组和实验组中重度疼痛的大鼠测定自发的和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③实验组大鼠用环状电极在腿部进行经皮低频电刺激(电流3 mA,时间10 min,频率10 Hz),测定刺激前后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④实验组低频电刺激的同时,经尾部静脉注射纳洛酮,测定注射纳洛酮前和注射10 min后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结果经补充后8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躲避反应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实验组经低频电刺激10 min后,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低于刺激前[每10 s(102.6±0.86),(136.9±1.46)次;每10 s(175.2±1.28),(240.8±1.51)次,P<0.01].④实验组注射纳洛酮10 min后,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高于注射前[每10 s(174.5±0.41),(235.4±1.41)次,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能有效抑制被无害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活动电位,且静脉注射纳洛酮(8 mg/kg)可使之逆转到治疗前的水平,说明低频电疗可能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分泌内源鸦片物质,作用于脊髓后角细胞使其活性降低,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The magnitude of tolerance and dependence is defined in part by agonist concentration and duration of receptor exposure.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continued exposure to an opioid agonist, periodic reduction in opiate receptor occupancy should reduce tolerance. Alternately, we have shown that reversal of opiate agonist action yields increased glutamate release and NMDA-antagonist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is release may lead to an exacerbation of tolerance.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observed the effect of transient daily antagonism by naloxone of otherwise continuous opioid receptor exposure on morphine tolerance development. Rats with intrathecal (i.t.) catheters and osmotic minipumps were assigned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7-day infusion/treatment groups: group A: i.t. morphine (20 nmol/h) with daily subcutaneous (s.c.) injection of naloxone 0.6 mg/kg, group B: i.t. morphine (20 nmol/h) with daily s.c. saline, group C: i.t. saline (1 μl/h) with daily s.c. injection of naloxone 0.6 mg/kg, or, group D: i.t. saline (1 μl/h) with daily s.c. saline. Hot plate response latency was measured daily before and after the s.c. injection. The infusion was discontinued on day 7 and on day 8 the response of the rat to a probe dose of i.t. morphine (60 nmol) given as a bolus was observed. Elevated hot plate latencies were observed for groups A and B on day 1 of infusion and this declined over the following 3-4-day interval. Group B approached baseline, but by day 5 group A showed a mild hyperalgesia prior to each naloxone injection. Groups C and D showed no change in baseline latency. On day 8, 24 h after termination of morphine infusion, the magnitude of the analgesic response to the probe i.t. morphine was: group D=group C>group B>group A (P<0.05, 1-way ANOVA). Thus, in contrast to the expectation that tolerance would be reduced by periodic blockade of opiate receptor occupancy, rats that had daily transient receptor antagonism showed a greater tolerance than rats with simple continuous receptor occupancy. These results are, however, consistent with work showing that (i) naloxone will evoke spinal glutamate release in spinal morphine tolerant rats and (ii) spinal NMDA receptor antagonism ameliorates loss of opiate effect in this spinal infusion model.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国内本实验室曾首次报道脊髓胶状质及外侧脊核核区出现强的αo免疫反应性,与一些参与感觉调控的神经肽在该区的分布类似,提示鸟核苷酸调节蛋白可能与一级传入信息的传递有关。目的:采用切断大鼠单侧背根后观察胶状质内αo免疫反应性的改变。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5-12/1996-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择SD健康成年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组5只(未经任何处理)。②切断背根组10只(右侧)。③对照组(未切断背根的左侧作为对照)。方法:大鼠在100g/L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切断右侧腰1~3脊神经背根,术后存活48~60h。用兔抗鸟核苷酸调节蛋白αo亚单位多克隆抗血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大鼠脊髓内αo免疫反应性,对鸟核苷酸调节蛋白进行定位,观察其在切断脊神经背根后的改变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鼠和对照组鼠脊髓后角Ⅰ~Ⅲ层及外侧脊核区的αo免疫反应性。②切断背根组鼠脊髓后角Ⅰ~Ⅲ层及外侧脊核区的αo免疫反应性。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鼠和对照组鼠脊髓后角浅层(Ⅰ~Ⅲ)均出现强的αo免疫反应性,第二层(胶状质)最为密集,外侧脊核区也出现αo免疫反应性纤维网。切断背根后胶状质内αo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②αo免疫反应性吸光度定量分析,对照组内侧区0.847±0.081,切断背根组内侧区0.633±0.073(t=5.71,P<0.001);对照组中间区0.823±0.089,切断背根组中间区0.6604±0.074(t=6.90,P<0.001);对照组外侧区0.915±0.090,切断背根组外侧区0.656±0.077(t=10.31,P<0.001);对照组平均值0.852±0.084,切断背根组平均值0.639±0.078(t=10.23,P<0.001)。结论:胶状质内与一级伤害性刺激传入有关的神经元末梢内鸟核苷酸调节蛋白部分来源于一级感觉神经元,提示鸟核苷酸调节蛋白可能参与调控一级感觉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胫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及膀胱中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 vanilloid1,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期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每组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干预组。对于脊髓损伤组及干预组,使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进行脊髓损伤造模。同时在2周后对干预组进行电刺激,每日2次,每次20min,每周5天,持续4周;实验第6周以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组织HE染色衡量干预效果,使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膀胱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结果:干预组膀胱顺应性为0.05±0.01(ml/cmH_2O),脊髓损伤组大鼠膀胱顺应性为0.03±0.01(ml/cmH_2O),干预组较脊髓损伤组相比膀胱低顺应状态明显改善(P0.05),膀胱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与此同时干预组TRPV1通道蛋白在转录及翻译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胫神经电刺激有效促进了脊髓损伤大鼠膀胱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并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