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探讨在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选择46例进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围手术期中几个时期的血液(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3d、7d、15d),测定cTnI和hs—CRP的浓度,同时记录心电图(ECG)、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术前cTnI和hs—CRP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即刻、24h、3dcTnI均显著性增高,以24h增高最为显著,术后7d以后趋于正常;hs—CRP于术后24h开始显著性增高,至7d后逐渐降低。合并术后感染的患者术后3d-7dhs—CRP与术后无合并感染患者相比明显增高,经抗炎治疗术后15d趋于正常。cTnI和hs-CRP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手术预后状况判定的诊断指标,并且通过观察围手术期hs—CRP的浓度变化可以对术后感染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
断指再植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42例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术后0.5、2、6、24、48、72 h,7、14 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另外取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前至术后72 h断指患者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P<0.01,P<0.05),第72 h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对防治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对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7日溶栓疗法,于溶栓前、溶栓后第3~4d及第7~8d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除HCT外,溶栓后第3~4d及第7~8d血液流变学其他指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尿激酶7日溶栓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方法对 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 7日溶栓疗法 ,于溶栓前、溶栓后第 3~ 4d及第 7~ 8d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 .除HCT外 ,溶栓后第 3~ 4d及第 7~ 8d血液流变学其他指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0 .0 1) .结论尿激酶 7日溶栓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现象 .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9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病例在围手术期的血液流变特性及变化进行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 1.单纯房间隔缺损(ASD)和单纯室间隔缺损(VSD)病例在围手术期具有相同的血液流变特征; 2.术前,该类病例的血液流变参数基本上在正常范围,提示该类心血管畸形不会对患者血液流变特性发生重大影响; 3.术中,患者血液流变参数的变化,如全血粘、弹参数和血细胞计数指标的下降和RBC刚度指数的上升等,主要反映了血液稀释和人工心肺机的影响; 4.术后,患者血液流变特性变化在时间上大致与由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引起的急性时相反应一致。 因此,单纯ASD和单纯VSD病例在围手术期血液流变特性的变化,事实上反映了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本身对患者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作为研究其他需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游红林  胡松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9):1538-154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35例)、B组(37例)、C组(38例).A组术后第1d使用华法林预防DVT,B组患者术后1d采用物理方法预防DVT,C组术前12h采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DVT.比较三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术前、术后7天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术后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所好转,相对比C组好转更显著(P<0.05).术后7天三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D-二聚体均有显著下降,C组患者指标更低,组间、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及B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无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处理,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影响较小,降低了患者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风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底节脑出血外侧裂入路手术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mRNA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外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286例,根据患者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n=234)和预后不良组(3~6分,n=52)。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变化,并记录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血液指标与NIHSS评分、GC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血液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下面积(AUC)分析术前、术后7 d各血液指标预测预后的效能,以ROC分析各指标的截断值,将患者分为HbA1c、TNF-α、TIM-3 mRNA高危、低危患者;采用卡普兰—迈耶(KM)生存曲线分析HbA1c、TNF-α、TIM-3 mRNA高危、低危患者的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NIHSS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GCS评分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与术前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术前、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较高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术前各指标联合预测不良预后的AUC为0.856,术后7 d为0.881,高于任一单一指标预测结果;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术前、术后7 d高危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低危患者(P<0.05)。结论基底节脑出血外侧裂入路手术围术期HbA1c、TNF-α、TIM-3 mRNA处于持续高水平状态的患者多存在预后不良的可能,且术前、术后7 d的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与预后显著相关,检测患者HbA1c、TNF-α、TIM-3 mRNA水平有望成为一个预测预后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37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经心脏超声及血培养诊断为IE,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治疗,收集入组患者术前病例资料,记录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患者术后ICU时间1~14 d,平均(3. 7±1. 4) d,术后住院时间1~34 d,平均(17. 3±5. 4) d;死亡4例(2. 9%),生存出院并随访133例(97. 1%),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9±10)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02例,恢复至Ⅱ级31例,复查心脏超声结果满意,心内畸形矫治彻底,无残余分流,人工瓣膜位置及功能正常,无瓣周漏。结论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IE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治疗IE疗效确切,恰当的手术时机、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及规范的手术原则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心脏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心脏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对20例心脏手术患者于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取静脉血标本, 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 结果发现,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期间以及术后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均明显降低: T3及T4在转流至最低体温时达到最低, 术后5天水平仍明显低于术前; 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对甲状腺功能有严重影响, 使患者处于低T3综合征状态, 而低T3综合征对术后心功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82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LC组(n=49例)及OC组(n=33),比较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趋势相同,ALT、AST、TBIL在术后1 d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3 d开始明显下降(P0.05),术后7 d达正常水平,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OC组IgG、CD3+(%)、CD4+(%)、CD4+/CD8+在术后1 d、3 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7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 LC与OC均可造成患者术后短暂肝功能异常,但LC对术后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及TSH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67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d、3d、5d、7d、14d取空腹静脉血,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FT3、FT4、T3、T4、rT3及TSH水平,同时分析甲状腺激素及TSH水平与临床病理分型、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该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FT3、FT4、T3、T4血症和高rT3血症,且以坏疽性和穿孔性阑尾炎最明显。这种现象均于术后7d恢复正常。结论: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甲状腺内分泌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围手术期动态观察FT3、FT4、T3、T4、rT3血液激素水平,有助于病情轻重的判断、临床病理的初步分型,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前后BNP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B型钠尿肽(BNP)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56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术前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于术前、术后1天、3天、5天、7天、14天,分别测量血浆BNP浓度,分析术前BNP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以及围手术期BNP浓度变化趋势。结果:心瓣膜疾病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与BNP水平呈正相关(r=0.59,P<0.05)。术后BNP浓度急剧上升,24h达峰值(P<0.01)。术后3~7天明显下降,但仍略高于术前水平,术后14天明显下降且低于术前水平。结论:术前血浆BNP浓度与心功能状况明显相关,BNP浓度越高,心功能越差。术后早期BNP浓度快速升高,后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吗啡和电针对术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观察硬膜外吗啡和电针对术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对18例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人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7天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硬膜外注入吗啡1mg在有效镇痛的同时却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直至术后第7天,出现T细胞亚群中CD^3+,CD^+4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水平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为探讨神经肽Y(NPY)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95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包括心绞痛者35例(A组)急性心肌梗塞(AMI)无心衰者31例(B组)及AMI伴左心衰者29例(C组);分别于入院时与入院后1,4,7及28天测定了AMI患者血浆NPY的含量,心绞痛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1天血浆NPY水平变化;同时测定了37例正常人血浆NPY的含量。心绞痛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1天血浆NPY水平变化;同时了37例正常人血浆NPY的含量。结果:入院时患者血浆NPY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病情越重升高越显著。A组;1天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B组:入院后1天较入院时升高;入院后4-7天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28天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组:入院后1,4天较入院时显著升高;其中6例死亡患者入院后4天极度升高。其余23例入院后7天开始下降,仍显著高于入院时的水平;入院后28天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浆NPY含量测定对于缺务性心脏病患者病情观察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急性脑出血后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凝血酶(TH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动态变化,观察其与患者脑水肿、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5例行血肿清除术或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分别于术后第1、3、7、14天采集外周血及血肿腔引流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及血肿腔引流液中THR、MMP-9表达水平,并测定各时点头颅CT所示脑水肿比值。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术后第1、3、7、14天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判断急性脑出血后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THR、MMP-9表达水平与脑水肿比值、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7天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THR、脑水肿比值、MMP-9高于术后1天(P<0.05),术后14天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THR、脑水肿比值、MMP-9均低于术后1、3、7天(P<0.05)。术后3、7天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MMP-9高于术后1天(P<0.05),术后7天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MMP-9低于术后3天(P<0.05),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3天NIHSS评分高于术后1天(P<0.05),术后7天NIHSS评分低于术后1、3天(P<0.05),术后14天NIHSS评分低于术后1、3、7天(P<0.05),急性脑出血后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THR、MMP-9与脑水肿比值、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腔引流液及外周血中THR、MMP-9动态变化与脑水肿、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淋巴引流阻滞(CLB)对清醒自由活动大鼠的血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 方法: 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LB组。应用监测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手段,分别连续记录两组大鼠在假手术和CLB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3、7、11、15 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测定两组大鼠术前、术后第1、7及15 d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RS)。脱机分析其相应的血压波动性(BPV)、心率变异性(HRV)。 结果: CLB术后第1天SBP、DBP、MAP、HR及BRS下降,第7天降至最低,BRS在7 d后无明显恢复,而血压及心率随着CLB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相反,HRV、BPV先上升后下降。 结论: CLB可导致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压降低,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不同阶段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按类风湿关节炎国际统一的诊断分期标准分为早期、缓解期和晚期,分别观察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早期、缓解期和晚期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存在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并有髓着病程的延长而有逐渐加重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需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60例,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小时、1、4、7天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34、CD8阳性T淋巴细胞。结果 CD3、CD4T淋巴细胞于术后下降,CD8T淋巴细胞有上升。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小儿T淋巴细胞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浆中6种神经肽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冠心病患者血浆中6种神经肽(6NP),即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脑啡肽(ENK)、神经降压肽(NT)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心绞痛(AP)3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血浆6NP的含量变化,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组发病第1天6NP与对照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