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近期疗效 ,并探讨其方法学。方法 31名HOCM患者接受PTSMA治疗 ,6例采用心肌声学造影监测判断消融靶血管。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TSMA治疗 ,患者术前平均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71.6±25.7)mmHg,术中球囊充盈15min后为 (29.1±15.6)mmHg,消融术毕为 (21.6±7.7)mmHg,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 (均P<0.05) ;临床状况显著改善18例 ,明显改善9例 ,改善不显著4例 ;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经积极药物处理后传导阻滞消失 ,无死亡和需行永久性起搏治疗者。 结论 PTSMA手术是HOCM患者一项有效、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 HOC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5例 HOCM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终左心室与主动脉压阶差 ( LVOTC)由 ( 72± 2 3) mm Hg下降至术后的 ( 36± 2 3) mm Hg。术后 1 0 d测定 UCG,提示室间隔厚度 /左心室后壁厚度比值下降 0 .7± 0 .42 ,左心室流出道内径平均增加 ( 5 .1± 4.2 ) mm。 2例术中出一过性 度房室传导阻滞 ( AVB) ,2~ 1 0 min内均自行恢复。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且出院时心电图仍遗留。 PTSMA术后住院期间 ,5例病人均无晕厥、心绞痛发作 ,心悸、气短及胸闷症状均明显减轻 ,听诊心脏杂音均较术前减轻 ~ 级 ,心功能恢复 ~ 级。结论 :PTSMA是治疗 HOCM的一种新的介入技术 ,其临床近期疗效满意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后疗效。方法收集23例行PTSMA治疗的HOCM患者,于PTSMA术前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等参数,对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评分。比较PTSMA术前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上述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HOCM患者PTSMA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IVSd、LVEF、LVOTG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LVD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PWd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SA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SMA能显著改善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梗阻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HOCM患者PTSMA术后疗效,可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是近几年来通过化学消融减轻肥厚型心肌病(HOCM)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达到缓解左室流出道梗阻,从而改善病人症状的介入方法.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对12例HOCM病人实施了PTSMA治疗,现将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形态学特征对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PTSMA)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32例药物疗效欠佳并行PTSMA手术的HOCM患者,研究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与3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根据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定目标消融间隔支的直径,分为≤1.5mm(小间隔支组)和>1.5mm组(大间隔支组),比较两组PTSMA术前、术后心导管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的变化.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HOCM组的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左间隔支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HOCM组左前降支肌桥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增加(P<0.05);23例消融成功,PTSMA术前、术后导管测量LVOTG分别为(85.8±31.1)、(37.25±31.9)mmHg(P<0.01),其中大间隔支组PTSMA成功率明显高于小间隔支组(P<0.05),大间隔支组LVOTG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小间隔支组(P<0.05),两组间无水乙醇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CM患者的左前降支肌桥发生率增加,且左冠状动脉内径较粗大,尤其是左间隔支粗大;间隔支>1.5mm的HOCM患者是PTSMA手术成功的重要预测因素,这对PTSMA目标消融间隔支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PTSMA治疗22例HOCM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下降,心脏杂音减轻或消失,1例因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置入永久起搏器,5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分别有1例患者合并下壁以及前壁心肌梗死。结论PTSMA治疗HOCM术前认真、细致的准备,术中娴熟、密切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点,保证手术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本文报道在超声心动图(UCG)引导下运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HOCM的疗效观察。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年4月~200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HOCM患者,共29例,男23例,女6例,平均年龄31.5±9.6(16~56)岁,均经UCG  相似文献   

8.
笔者为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者施行了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7月以来收治的6例HOCM患者行PTSMA术,分别在术前、术后及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记录室间隔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结果:6例PTSMA手术均获成功,术后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恢复为Ⅰ~Ⅱ级。LVOTG术前平均(94.0±40.8)mmHg,术后即刻(33.7±18.7)mmHg,术后3个月(32.5±12.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厚度术前平均(25.6±7.3)mm,术后1周(19.7±3.8)mm,术后3个月(15.5±4.2)mm,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发生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2 h后恢复正常,2例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PTSMA是HOCM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近期疗效好,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经腔间隔消融术 (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疗效。 方法:用心导管对 3例HOCM患者行 PTSMA术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3个月、1年、2年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 VOGT)、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流出道宽度 (L VOT)、射血分数 (EF)值 ,并观察临床表现。 结果:随访 2年 ,患者 L VOGT、IVST值均有所下降 ,L VOT增加 ,临床症状基本缓解 ,心功能恢复至 ~ 级 ,心脏杂音降至 ~ 级。结论 :PTSMA能显著降低 L VOGT及 IVST、增加 L VOT,可将其作为难治性 HOCM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