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AIMI患者51例 ,男33例 ,女18例 ,年龄35~84岁 ,平均 (64±1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入院后3天内记录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峰值和入院后18导联心电图。依据有或无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分为ST段下降组(A组)和无ST段下降组 (B组 ) ,分析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CPK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两组的CPK峰值高低无差别(P>0.05)。比较心功能不全、总的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A组均高于B组 (P<0.05)。结论 :表明AIMI入院时心电图伴有前壁和/或侧壁导联ST段下降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预后差 ,这一指标对AIMI患者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开展,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治疗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解决了临床上的许多疑难问题。多年来临床发现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期,部分病人心电图(ECG)除了在心肌梗死相应导联(Ⅱ、Ⅲ、avF)可见ST段抬高外,同时发现前壁导联(V1-4)ST段水平压低。以往多认为其变化为梗死区域的镜像改变,但随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发现上述ECG变化并非安全能由镜像改变来解释。我们对1997年1月至1998年4月入院的34例ECG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该现象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前壁AMI患者的心电图、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梗死相关病变与第一对角支(D1)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29例前壁AMI患者,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12例中,以D1开口前的LAD病变或LAD合并D1病变9例(75.00%),以D1开口后的LAD病变3例(25.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民地联ST段压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而与LAD近端(D1之前)或LAD近端合并D1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心肌缺血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aVR和aVL损伤图形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aVR和aVL导联损伤图形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壁 侧壁)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分析入院当时心电图,aVR导联损伤图形指Sr段抬高或压低≥0.05mV;aVL导联损伤图形包括以下情况之一:①ST段抬高≥0.05mV;②ST段抬高幅度≤0.05mV同时伴有T波对称住倒置;②ST段在等电线而伴有T波对称性倒置和病理性Q波形成(时间≥30ms)。所有患者于发病2周行超声心动图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 ①伴aVR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②伴aVL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减低。②同时伴aVR和aVL导联损伤图形者CK、CK—MB峰值、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室壁瘤发生率明显增高,而LVEF明显减低。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aVR和aVL导联均表现损伤图形是判断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罗碧如  卓青 《广东医学》2002,23(2):193-19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根据下壁导联ST段下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下移组和下移组。结果:ST段下移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无下移组。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ST段下移是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对应前壁导联ST段压低在临床较常见,为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我们对5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52例为2003年6月~2006年1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AMI)住院病人.入选对象符合①有明显胸痛症状,持续时间≥30min,发病至入院时间≤24h;②有典型下壁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动态衍变;③有急性心肌梗死血清心肌酶动态改变;④不合并前壁心肌梗死.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31~86岁,50 岁以上占92.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ST段抬高类型与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观察、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ST段弓背向上型 6 2例 (A组 )和 ST段弓背向下型 4 3例 (B组 )患者的左室重构。结果 :A组心肌梗死后 2周和4周时 L VESV、L VEDV、RWMI均比 B组明显增加 (P <0 .0 5或 P <0 .0 1)。结论 :ST段弓背向下型左室重构较 ST段弓背向上型轻 ,其左室重构较轻的原因可能与该组患者在梗死前有较频繁的心绞痛 ,而诱发的心肌缺血预适应和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开展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诊断、治疗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解决了临床上的许多疑难问题。多年来临床发现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期 ,部分病人心电图 (ECG)除了在心肌梗死相应导联 (Ⅱ、Ⅲ、avF)可见ST段抬高外 ,同时发现前壁导联 (V1~ 4 )ST段水平压低。以往多认为其变化为梗死区域的镜像改变[1] ,但随着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 ,发现上述ECG变化并非完全能由镜像改变来解释。我们对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4月入院的 3 4例ECG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相似文献   

9.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心电图常出现对应导联ST段压低(ST—segment depression,STD),文献报道这种STD的发生率为25%-65%。非梗死区STD与STEMI时镜像改变或缺血相关,可以协助判断梗死相关血管或闭塞部位,并对预后产生影响。心电图出现急性ST段抬高(STE)的病人中90%经心肌酶学等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若出现对应导联STD,则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达93%。对这一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其临床意义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梗塞相关动脉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 分析64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与其冠脉造影结果相比较,探讨判断梗塞相关动脉的闭塞部位及其分布范围大小的心电图特征。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64例患者梗塞相关动脉均为左前降支,其中近段闭塞(第一对角支之前)30例,远段闭塞34例,包绕型前降支(分布范围过心尖)32例,非包绕型(分布范围至心尖)32例。心电图判断梗塞相关动脉、近段闭塞、远段闭塞、分布范围的符合率100%,97%(29/30),85%(29/34),97%(62/64),预测近段闭塞假阳性率为12%(4/34)预测准确率92%。结论 体表心电图可以准确定位梗塞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梗塞区心电图ST段形态的预后价值。方法 比较弓背向上与弓背向下2型ST段抬高病人发病1月内发生的空性早搏、空性心动过速、心空颤动、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及高血压、心绞痛史的差别。结果 2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无明显差别,ST段弓背向上组室颤、急性心衰、死亡及有心绞痛史者显著高于ST段弓背向下组(P<0.05或P<0.01)。结论 急性前壁心梗ST段弓背向上抬高较弓背向下抬高严重、并发疙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0例AMI ST段抬高形态,分为墓碑形抬高组(A组)、普通形抬高组(B组)。观察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心梗发生部位,首次CK值,血压心率乘积,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入院1周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A组患者的发病年龄,首次CK值明显高于B组;A组心梗合并糖尿病、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入院1周的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B组显著增高。A组心梗部位均位于广泛前壁。两组血压心率乘积无差异。结论:提示墓碑形ST段抬高者梗死部位特殊而广泛,多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致并发症多而严重,病死率高。可作为判断AMI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方田 《浙江医学》2003,25(11):661-663
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上最早期表现之一是ST段抬高 ,其常见的形态有凹面向上形、弓背向上形、单向曲线形、斜直形 ,ST段及T波呈规律性动态演变是诊断AMI重要指标。1993年Wimalaratna[1]首次报道AMI时另一种ST段抬高形态———墓碑形 ,认为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一项独立指标。本文旨在探讨墓碑形ST段抬高的预后意义。1.1一般资料138例均系我院1996年1月~2001年12月收住的出现异常Q波的AMI患者 ,根据ST段抬高形态分组 ,呈墓碑形抬高者为观察组 ,共28例 (20.3 % )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8例 ;年龄56~78岁 ,平均 (64.8±5.1)岁。…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男,82岁,因喘憋21小时入院。因劳累突然胸闷,2~3小时后进一步加重,夜间反复憋醒坐起、喘鸣,无咳泡沫痰、胸痛或意识障碍。4个月前有脑梗死病史。查体:血压150/80mmHg,神志清,端坐位,呼吸急促。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阴性。气管居中,双肺有散在性哮鸣音,双肺底有中小水泡音。心浊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预测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梗死相关血管。方法:回顾性分析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病人的心电图,计算STⅢ↑/STⅡ↑,STaVL压低及STv3↓/STin↑对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值。结果:共有72侧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入选,STvs↓STm↑>1.2预测LCX敏感性略低,但特异性较高,而STⅢ↑/STⅡ↑及STaVL↓相应的预测值与文献类似。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时的心电图STv3↓/STm↑比值可作为常规方法的一个补充预测其梗死相关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直接PCI(primary percut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ST段变化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 91例前壁STEMI直接PCI患者,其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急诊PCI术后前向血流达TIMI 3级.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病例组(n=41);心功能正常患者为对照组(n=50).结果 心功能不全患者的ST段抬高幅度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67),而心功能正常患者直接PCI术后ST段显著降低(P=0.001).术后1h,心功能正常较心功能不全患者的ST段回落明显(P=0.001).心功能正常患者ST段回落<50%占18%(9/50),ST段进一步抬高的占8%(4/50);心功能不全患者ST段回落<50%占68.3%(28/41),ST段进一步抬高的占31.7%(13/41)(P=0.001).术后2周,心功能正常患者的ST段基本回落至等电位线,其中ST段回落<50%的患者占12%(6/50),室壁运动改善;而心功能不全患者ST段抬高数值为0.22±0.07mv,ST段回落<50%的患者占36.6%(15/41),室壁运动减弱,积分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左心室扩张(P=0.001).直线回归方程提示: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室壁运动积分和ST段抬高指数呈正相关(r=0.65, P=0.001);心功能正常患者两者亦呈正相关(r=0.7, P=0.001).结论 前壁STEMI直接PCI术后ST段的变化,可反映心肌再灌注后的心功能情况,对早期临床预后评估和区分高危患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合并心源性休克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压、心率、糖尿病史、吸烟史、病变血管前降支、病变范围单支和多支、心肌酶、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左心室射血分数、溶栓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糖尿病史、吸烟史、病变血管前降支、病变范围多支、心肌酶升高、肌钙蛋白升高、B型钠尿肽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以及溶栓治疗失败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能有效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发生的风险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MI)时 ,心电图 (ECG)表现为前壁ST段抬高 ,在相当一部分病人还可以观察到下壁 (Ⅱ、Ⅲ、aVF导联 )ST段压低。这种下壁ST段变化的病理生理及临床意义目前还不很清楚。本文研究前壁AMI病人下壁ST段压低的意义 ,旨在从中发现下壁ST段压低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位置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 :连续评价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3月我院符合WHOAMI诊断标准、住院第 10~ 2 1天 ,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前壁AMI病人 ,部分病人为急诊CAG。除外条件 :①非首次AMI ;②束支…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过去多认为是下壁胸导联ST段抬高的对应性改变。但是近年来通过有关临床分析,结合放射性同位素等多项检查方法发现大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