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速尿试验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临床价值. 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1例均由发病后3 h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明确诊断,24 h后复查CT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所有患者入院确诊后测量血压,同时予以速尿静脉注射,30 min后复测血压,计算平均动脉压(MAP)前后的变化,研究血肿扩大与速尿试验后MAP变化值之间的关系. 结果 1)速尿试验后MAP降低值与血肿扩大发生率呈负相关(r=0.94,P<0.01).2)以速尿试验后MAP降低10 mmHg为试验结果截断值,MAP降低>10 mmHg血肿扩大发生率6.4%,MAP降低≤10 mmHg血肿扩大发生率33.2%(x2=51.82 P<0.01).3)以速尿试验后MAP降低≤10 mmHg为阳性结果预测发生血肿扩大,灵敏度82.8%. 结论 速尿试验后MAP降低≤10 mmHg对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有重要意义,即MAP降低<10 mmHg,血肿扩大例数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血塞通)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7d内经头CT证实的脑出血住院病人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采用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用量根据病情调整)、活化脑细胞、控制血压、对症治疗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治疗同时,选择用药时机,应用血塞通注射粉针剂4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输注,连用2周。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头颅CT血肿量与最大层面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急性期脑出血疗效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1%(P〈0.05);治疗组在缩小水肿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粉针剂用于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剂量呋塞米快速静脉注射激发试验对不同人群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值(ARR)的影响。方法10例血压正常人、28例高血压病患者、11例经CT薄层扫描等检查明确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入选。入选者在清晨平卧位抽取空腹血后静脉快速注射呋塞米40mg,注射后10、30min各抽血一次查血浆醛固酮水平及肾素活性(PRA)并计算出ARR。结果正常血压组的ARR为18.18,静脉注射呋塞米后,PRA迅速上升(P〈0.01),ARR下降。高血压组患者的空腹血浆醛固酮为(149.01±14.69)ng/L,PRA为(3.45±0.74)ng/(ml·h),ARR为33.45±8.87,静脉注射呋塞米40mg后10、30min,患者的血浆醛固酮不断升高,分别为176.04,200.06ng/L,PRA明显升高,分别为7.11,5.68ng/(ml·h),ARR下降(均P〈0.0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组ARR为38.61±15.16,PRA为(3.16±0.4)ng/(ml·h),醛固酮为(165.75±18.56)ng/L,用呋塞米40mg静脉推注后其ARR达41.70±18.46。结论快速静脉注射呋塞米可使正常血压者及高血压病患者醛固酮和PRA快速明显增加,PRA以10min时最明显,醛固酮以30min最明显,ARR有所下降,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PRA上升不明显,ARR反而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早期应用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甘露醇对继续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24h内接受常规量甘露醇250ml治疗,静脉点滴,1次/(8—12)h;B组24h内接受半常规量甘露醇125ml治疗,静脉点滴,1次/(8—12)h;C组24h内仅应用呋塞米20-40mg,静推,1杉(6—12)h。观察3组患者血肿扩大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A组与B、C组血肿扩大情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组与B、C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24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发生率,从而加重病情。半常规量则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黎素军  赵献明  许春平  曾波 《内科》2008,3(5):661-662
目的通过对比托拉塞米与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探讨托拉塞米注射液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随机分为托拉塞米组(24例)和呋塞米组(26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用托拉塞米注射液20mg/d与呋塞米注射液40mg/d治疗,连用3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量、体重、血钾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d后,与呋塞米组比较,托拉塞米组尿量明显增多,体重减轻明显(P均〈0.05);托拉塞米组血钾下降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注射液短期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利尿效果优于呋塞米,低血钾副作用轻,不良反应少于呋塞米。  相似文献   

6.
控制血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控制血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增大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经CT证实血肿量为20-30 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5例,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180.3±19.2)mmHg和(100.8±17.6)mmHg。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入院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控制在(140.0±12.2)mmHg和(80.0±13.5)mmHg,对照组43例不控制血压。发病24 h后两组患者复查CT,分析控制性降压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血肿扩大6例、对照组血肿扩大17例(P〈0.01),观察组治愈好转率较对照组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控制血压可显著减小血肿扩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脑中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发病时脉压和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比的关系,探讨以上两种参数预测脑中风危险性方面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脑出血、脑梗塞病例各108例,入院时首次测定的血压(不受治疗因素影响),计算PP、PP/MAP,并与年龄、性别匹配的10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PP、PP/MAP进行比较。结果:脑中风两组的PP、PP/MA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脑中风两组PP、PP/MAP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P〉60mmHg者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危险性分别是PP〈60mmHg者的5倍(OR=5,95%可信区间为2.6~9.5和OR=3,95%可信区间为1.7~5.4,P〈0.01)。PP/MAP〉0.4者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的危险性分别是PP/MAP≤0.4者的8倍(0R=8,95%可信区间为4.2~15.4和OR=4,95%可信区间为2.1~6.5,P均〈O.01)。结论:PP、PP/MAP都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关系密切,两种参数有较强一致性,都可以用于评价脑中风发病的危险性,PP/MAP更优于PP。  相似文献   

8.
目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猝死率高,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蚀术(PTSMA)和左室心内膜起搏的关系至今未见报道。本文拟探讨左心室心内膜起搏预测HOCM化学消蚀术疗效的价值。方法对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30mmHg和/或激发LVOTG≥50mmHg的HOCM患者进行左心室心内膜起搏,20min后行PTSMA,通过Swan—Ganz导管连续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及LVOTG,术后临床及超声随访1个月。结果15例患者PTSMA术前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2.07±7.85mm,术后1个月减为17.39±5.79mm(P〈0.01);术前静息LVOTG为56.02±32.86mmHg,术后1个月降为15.23±6.67mmHg(P〈0.001),术前激发LVOTG为74.87±32.52mmHg,术后1个月降为20.53±12.28mmHg(P〈0.001)。左心室起搏前静息LVOTG为50.40±39.41mmHg,起搏10min后显著减少至26.69±26.30mmHg,P〈0.05;左心室起搏前激发LVOTG为122.53±52.52mmHg,左室起搏10min后降为56.60±43.87mmHg,P〈0.05;经洗脱期行PTSMA后静息LVOTG则减少至13.73±12.45mmHg,与术前比P〈0.05;PTSMA后激发LVOTG为32.80±18.42mmHg,与术前比P〈0.01。其中,左室起搏治疗有效10例,无效5例;PTSMA治疗有效12例,无效3例。统计分析显示两种方法疗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Kappa值=0.842,P=0.001)。结论左室心内膜起搏和PTSMA治疗HOCM疗效密切相关,提示PTSMA术前行左室心内膜起搏可预测其疗效。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脑出血(sIC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占卒中患者总数的10%~15%,其首次发病后出现血肿扩大的概率超过30%。血肿扩大是sICH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出现预示着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如能早期预测血肿扩大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降低sICH患者致死率、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综述了可预测s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CT影像学特征、CTA影像学特征及影像组学,以期为s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预测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立止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经脑CT确诊,发病6小时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被随机均分为尼莫地平观察组(立止血静推、肌注各1kU,静点尼莫地平4~6mg,以及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24小时后复查脑CT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血肿扩大(〉33%)者观察组为8%,常规治疗对照组为40%(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8%)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8%(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6小时内尼莫地平联用立止血可减少血肿扩大率、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发病后12 h内经头部CT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证实脑出血后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MMP-9浓度。记录患者入院时血压、头部CT特征、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病史等资料。距首次头部CT检查42~54 h内复查CT或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时即刻复查CT,与首次CT结果比较,血肿体积差≥12.5 cm3或2次血肿体积之比>1.4即为血肿扩大。分析MMP-9水平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其中41例发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2.0%。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MMP-9中位数水平为112μg/L,血肿非扩大组为79μg/L;血肿扩大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首次测量的收缩压水平高于血肿非扩大组,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于血肿非扩大组;血肿形态为不规则的比率高于血肿非扩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血肿形态不规则外,血浆中MMP-9水平升高也是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5.65,95%CI:5.30~46.15)。③通过ROC曲线获得MMP-9的临界值为97.5μg/L,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是0.791,特异度是0.727。结论血浆MMP-9水平增高是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 ,将 71例急症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甘露醇治疗组 (A组 )和速尿治疗组 (B组 ) ,并行颅脑 CT复查观察治疗后 2 4小时两组血肿扩大情况。结果显示 ,血肿扩大发生率为 A组 33.3% ,B组 17.1%。提示应用大剂量甘露醇脱水治疗可能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引起血肿扩大的原因之一 ,建议发病 2 4小时内应用速尿降低颅内压 ,病情危重者可联用甘露醇与速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出急性期不同降压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将41例连续入院且发病存6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积极降压组(入院即开始降压治疗,目标收缩胝≤140mmHg)24例,指南降压组(根据美围心脏协会2007年指南,收缩压≥180mmHg才开始降压治疗)17例。24h后复查头部CT并随访至90d,记录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24h的血肿增大状况、90d死亡/残疾率及不良事件。结果采取降压措施后两组平均收缩压较人院时均有所下降,在随机分组后1、24h时间点上,两组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①积极降压组与指南降压组24hm肿增加中位数分别为1.64ml(-1.02~13.03)和3.52ml(0.57~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4h平均血肿增长率,积极降压组中位数为16%(-5%~63%),指南降压组为29%(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分别为4.17%和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两组90d死亡/残疾率、小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显著减缓了24h内血肿的增大,但对90d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55min。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活动性出血13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大部清除(〉90%)11例,部分清除(〈90%)5例。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冠心病外,ADL评分: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结合内窥镜外鞘,使术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术中内窥镜物镜的模糊,改善内窥镜的视野。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5%,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分别是(42.37±4.10)分、(24.94±5.96)分,观察组分别是(42.23±4.56)分、(16.51±6.50)分.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上海汉族人群中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A930G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NADPH氧化酶p22pb“亚基-A930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共纳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和对照组151例。高血压脑出血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和三酰甘油水平以及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均〈0.05),AA、AG和GG基因型(42.2%、44.5%、13.3%对63.6%、27.8%、8.6%;x212.757,P=0.002)以及A、G等位基因(64.5%、35.5%对77.5%、22.5%;X2:8.734,P=0.001)频率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优势比(oddsratio,OR)13.95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42~26.879;P〈0.001]、载脂蛋白A≥0.99mmol/L(OR 3.139,95%CI 1.012~9.733;P=0.048)和AG+GG基因型(OR2.333,95%CI 1.253~4.342;P=0.008)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NADPH氧化酶D22phox亚基~A930G多态性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的实际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1年06月~2013年10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将其分成微创组35例,对照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为微创组患者在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临床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从临床治疗有效率看,微创组为88.57%。对照组为65.00%,经统计、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创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疗效确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特征及其与30 d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院的老年卒中患者275例,其中脑梗死202例,脑出血73例.连续记录入院后7d的血压,在发病30d时评价预后.按照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120~139、140~159、160~179、180~199、>200 mm Hg)和舒张压(<69、70~79、80~89、90~99、>100 mm Hg)水平分别分为5个亚组,比较入院时和3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 ①275例患者中,有66例预后差,其中脑出血组22例,脑梗死组4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两组急性期7d内不同平均收缩压的30d预后差者的5个亚组预后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期7 d内,不同平均舒张压水平的30 d预后差者,5个亚组比较,除70~79 mm Hg与80~89 mm H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亚组之间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平均收缩血压在160~179mmHg者,mRS(中位数2)和NIHSS(中位数7)评分较低,相应30d改善显著(mRS中位数差值为2,NIHSS中位数差值为4);平均舒张压>100 mm Hg,提示预后差,mRS和NIHSS评分30d改善的比较,不同舒张压亚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平均舒张压在70~90mmHg范围内,往往预后较好;腩梗死组在70mm Hg以下者,预后最好.结论 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7 d内平均收缩压在160~179mm Hg之间,30 d的预后较好;急性期平均舒张血压不能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但可反映30 d预后转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根据其有无再出血情况分为研究组(再出血患者)和对照组(未出血患者),各60例。分析再出血发生的原因及相关预防措施。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60岁、出血距离手术时间6 h、手术前后血压≥120/180 mm Hg、凝血块形状不规则、血管与脑组织受损以及术后出现躁动等不良情绪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再出血相关原因的分析,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患者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行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同期23例行单纯血肿清除术患者的资料,比较死亡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和高血压脑出血行去骨瓣减压的适应证。结果两组的性别分布、年龄、术前GCS评分、血肿量、瞳孔变化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时间为7个月,去骨瓣减压组25例患者中5例死亡,存活20例中,6例预后良好(mRS<4);单纯血肿清除组23例患者中12例死亡,存活11例中3人预后良好。组间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骨瓣减压组(6/25)良好比例高于单纯血肿清除组(3/23)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病例中,影响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手术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包括:术前ICH评分、术前瞳孔对光反射。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择性的开展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手术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并改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