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不足而失去卫外屏障功能,使病邪得以乘虚而入所致。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亦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金匮要略》亦云:“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等,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医发病学中重视邪正关系的可贵思想。  相似文献   

2.
风湿病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等多种影响关节、骨、肌肉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的疾病。其中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Still's病、硬皮病的整个发病期间 ,均可出现发热 ,且多呈弛张热型、稽留热型 ,病程缠绵。本文欲从“阴火”论治风湿病发热阐发一己之见。1 理论基础风湿病发热从“阴火”论治是由其病因病机决定的。风湿病常伴有骨、关节、皮肤的病变 ,大致相当于传统医学的痹证范畴。痹证的病因病机 ,历代多从内外两种因素论述 ,正气的虚衰则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灵枢·百病始生》篇云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4.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6.
以《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为源,阐述中医体质差异论的形成及其与疾病、辨证用药的关系等。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每个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其体质亦不同,体质类型决定病邪的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及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它的显著特点一是着眼于整体,在诊治疾病中注意保护、调动和恢复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二是重视辨证论治,分析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综合征,给以相应的处理。“扶正培本”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任何疾病的形成、发展,都与病人生理功能、抗病能力的缺欠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机体因素的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外感疾病中“疫病”范畴,同一邪气侵入人体,由于个体体质的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都会有所差异。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不同体质的人对外邪的易感性不同,可根据体质对易感人群进行“未病先防”;体质因素影响疾病传变的趋向,可通过调理偏颇体质而避免从化,以达“既病防变”;体质类型不同,预后也有差异,调理好个体自身气血阴阳偏颇之根本,才能“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9.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因学中常用的理论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它出自《素问·评热病论》 ,是中医解释人体得病的理论依据 ,说明人体致病的因素是“其气必虚”。其中虚 ,历代医家多从正气虚而招致病邪的侵袭 ,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邪必因虚而入” ,现行教材皆宗此说。然则此说并不全面 ,其理解只是致病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 ,要完全致病因素 ,应全面认识。邪之所凑的基本条件是在适当的条件下 ,邪气侵袭人体 ,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津液运行 ,阻滞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致使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阴阳偏盛偏衰 ,失其平衡而表现出病态。1 正…  相似文献   

10.
“颈痛灵”是笔者等根据祖国医学有关理论,经反复实践和筛选研制的、由长春市宽城制药厂生产的一种治疗颈椎病较为理想而有效的中药合剂。我们认为,外伤或劳损虽能引起颈椎退变,但颈椎退变不一定都有症状,而症状的出现又多以风寒湿等为诱因.然而“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故可认为颈椎退变是正虚的表现。多数学者指出,人到40岁以后脊椎多有退变,此与《内经》所云“五八肾气衰”的经旨完全吻合。《内经》又有“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之说.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肝血肾精充足则筋强而韧,骨健齿坚,头清目明,身体健壮。可是,人到五八(40岁)以后,肝血肾精衰少,骨髓生化乏源,不能濡养筋骨,则势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类涉及整体的全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不外乎外因和内因2种,外因是邪气、邪毒;内因是五脏六腑的蓄毒,血气流行失常,七情刺激和身体虚亏。外邪侵入人体先有内虚,谓之“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但须注意年龄、生活习惯、水土、长期慢性刺激等对癌症的诱发作用。由于致病因素影响,致使机体功能失调而发病。或长期饮食不节、择食偏嗜、情志失调,或感受外来邪毒,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气滞、血瘀、湿聚、痰结、毒踞、正虚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最终酿成肿瘤病。各种致病因素并不单独发生致肿瘤作用。也不是与人体一触即发。肿瘤病发生只有在各种外来致肿瘤因素与人体长期相互作用.或机体防御机能不足以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时才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与免疫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李东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病的本质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反复论证了这个问题。他指出真气、元气、谷气、阳气……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本质则一,即胃气的衍化。胃气一病就“七神”无依,百脉皆从中变。如果胃气不虚,阳气固密而腠理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因为“正气存内”,“其邪不能独伤人”。说明胃气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气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营养之原料供应  相似文献   

13.
《灵枢》是最早而完整的针灸经典专著,又称《针经》。它详细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卫气营血、流注变化规律,以及人体经络气血与四时阴阳盈虚消长同变化的特性。是经络学说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阐明外邪入侵、七情内伤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体质差异、环境气候的改变是疾病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对疾病的治疗强调先诊察病邪的所在部位、病邪性质。有效利用营卫流注往来的规律,采用不同针灸工具,不同方法,达到调节营卫、去除病邪的目的。在提出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的治疗原则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结合古代文献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笔者基于“保胃气、填精血”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体会。认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多与外感邪气、饮食及情志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或因虚感邪,或因邪致虚,总以正气亏虚、痰凝血瘀为主,故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笔者以“保胃气、填精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临证运用敦煌医方,并随症灵活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附典型病案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5.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16.
从肾论治话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疾病,痹证的发生除有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因外,往往有阳气先虚,卫外功能降低之内因,卫外失固,病邪方能乘虚而入,袭踞经隧,气血为邪所阻则肿痛以作。故治疗痹证宜“从肾论治”,以治其本。  相似文献   

17.
对《内经》虚邪贼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虚邪贼风的命名虚风贼风本是自然界的客观产物,但虚风之名却是古人采用“九宫八风图”(即:太乙九宫占盘),以占卜的形式确立并命名的。如《灵枢·九宫八风》曰:“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此即何为虚风、何为实风以及二者的功能特点。风为天之气(风可训为气),实风化育万物,虚风伤害万物,故实风是天地间正气,虚风为邪气。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也,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  相似文献   

18.
外邪与正气之战 中医讲“虚”,其实虚是指正气虚弱,一般长期病患者或营养吸收不足,免疫能力减退、体质衰弱者多见有虚症。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当人体的抵抗力降低之后,外界的病毒细菌便会趁虚而入。而虚症中又可区分为气虚、血虚、阴虚等。气虚的病征是容易感冒,稍动便流汗,汗出后疲倦、呼吸短促、懒言、面色苍白、舌苔薄白等。气虚亦有不同部位之分,例如心气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但凡是呼吸道疾病、皮肤疾患、鼻病及水液代谢异常.均属中医“肺脏”之范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内经》邪正斗争、正虚为主的发病学思想,通过剖析"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同时得病,其病各异"以及"因加而发"等著名论点,提出并论证了《内经》体质发病观,强调人体发病由体质主导,与体质相关,并且存在体质差异决定发病多样性等内涵,深入挖掘《内经》发病学的理论价值,阐发其对临证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娴 《开卷有益》2006,(4):14-15
痰饮、瘀血、结石都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能作用于人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些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而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或引起新的疾病,故也属于致病因素之一。由于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而且是有形的物质,故称“继发性病因”或“内生有形实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