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静脉滴注舒必利治疗木僵症状的临床报告杨舜武,徐顺娣舒必利是抗精神病药物,对幻觉妄想、忧郁焦虑、木僵紧张等症状有明显疗效。作者用静脉滴注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引起的紧张性木僵和抑郁性木僵症状共30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相似文献   

2.
方雅秀  郑东  张岳峰 《黑龙江医学》2023,47(9):1053-1056
目的:探索首诊被误诊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器质性木僵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症状的认识。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0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木僵患者,其中首诊误诊为精神心理疾病53例为误诊组,其余29例诊断正确为非误诊组。分析比较误诊组和非误诊组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以及神经心理学特征,比较两组患者上述特征存在的差异。结果:82例木僵患者中,首次就诊被误诊为精神病53例(64.63%),诊断正确29例(35.37%)。误诊组53例患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木僵的表现形式是重复刻板40例(75.47%),其次是缄默34例(64.15%)和重复语言34例(64.15%),全身僵硬31例(58.49%),凝视26例(49.06%)。两组患者重复刻板、缄默和凝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3.95、6.34,P<0.05)。误诊组脑脊液蛋白异常率和脑电图放电率高于非误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11.07,P<0.05);而两组患者脑脊液梅毒滴度、自身免疫性脑炎、头颅...  相似文献   

3.
舒必利静滴治疗心因性精神障碍效果观察王立杰,韩中媛舒必利属苯甲酰胺类药物 ̄〔1〕,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静脉滴注对消极抑郁、木僵或亚木僵效果尤好。1一般资料1.1病例选择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共确诊23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4.
朱卫波  黄秀璋 《河北医学》2000,6(2):152-153
散发性脑炎(散脑)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以木僵状态为主要症状者并不少见,易致误诊。本文就我院近6年收治19例作一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3年4月至1998年12月住院最后诊断为“木僵型”散脑患者19例,均符合1982年重庆全国散脑座谈会制定的散脑诊断标准[1]。男15例...  相似文献   

5.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重性精神病 ,由于其发作性病程 ,交替出现的协调性躁狂与抑郁症状等特点 ,一般不易与精神分裂症混淆。但首发患者症状不典型 ,或伴发精神病性症状 ,或出现不协调表现 ,则较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现报道 1例。【病例】女性 ,2 1岁。 1997年 2月母亲去世后出现言行紊乱 ,发病 1月后首次入住本院。体检 :未发现阳性体征 ,脑脊液、CT平片正常。精神检查 :查及被害、被控制感 ,矛盾观念 ,替代综合征 (错认 ) ;反应迟钝 ,表情平淡 ,多次想自杀 ,数天处于亚木僵状态 ;无自知力。诊断 :①分裂样精神病 ?②心因性精神障碍 ?以奋乃…  相似文献   

6.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7.
那是在1916年,一位16岁的女孩因患有抑郁性木僵症住进了布鲁菲尔德医院,位于都柏林的一家贵格会教精神病院。那时的她连吃饭说话都不会。接诊的是我的祖父——一位全科医生兼都柏林Trinity学院的药物学讲师。经过祖父一个月的照料和胃管喂养,女孩慢慢开始康复。出院后的20多年里,她的身体状况一直良好。但是后来因为严重的抑郁复发再次住进了布鲁菲尔德医院。  相似文献   

8.
住院精神病人睡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晚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0):800-800,809
对住院精神病人睡眠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精神病人在兴奋状态、抑郁状态、妄想状态、幻觉状态及木僵病人等睡眠的护理对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紧张性综合征是以精神运动障碍和全身肌张力增高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2种状态.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也可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脑外伤性、中毒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等.若对此症治疗积极、加强护理则能很快恢复;反之,则有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体质差者甚至能导致死亡[1].……  相似文献   

10.
对于抑郁障碍,许多研究一般是从其临床表现来进行描述的。抑郁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负性情绪体验,可由各种原因引起,生活中体验到的抑郁与严重发作的抑郁有很大的不同。对严重发作的抑郁来说,频繁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的抑郁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患“抑郁症”的在校大学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中医心理护理对策:以喜胜抑法,知疗法,艺术疗法,放松疗法,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等,有效的改善了不良症状、缩短了病程、促进了“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发展和弘扬了中医心理护理对“抑郁症”的治疗与护理优势。  相似文献   

12.
It is estimated that for a quarter of all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etastatic cancer, depression will be significant symptom. However up to 80%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morbidity which develops in cancer patients goes unrecognised and untreated. One of the main difficulties in establishing a diagnosis of an illness where there are no biological markers, physical signs, or diagnostics tests is deciding what can be called "appropriate sadness" as patients approach the end of life and what is a depressive illness. Criteria for diagnosing depression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reasons why established screening tools used in other populations may not be appropriate to screen for depression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The use of antidepressants and the role of cognitive therapies are also discussed.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a depressive illness, treatment with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needs to be initiated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and patients may need close supervision to ensure compliance. The awareness of depress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ymptoms, and the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is essential if patients are to be offered optimum palliation of psychological as well as physical symptoms.  相似文献   

13.
吴锦峰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75-1177
目的 研究及分析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20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焦虑抑郁共病组,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进行了详细比较,HAMA量表和HAMD量表的总分、各项因素得分,巴塞尔指数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共病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境得分较高,紧张、肌肉系统和感觉系统的症状也比较明显,而胃肠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症状不是很明显.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共病组的抑郁症状以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和能力减退感的得分较高,而早醒、性症状等不明显.焦虑抑郁共病组的巴塞尔指数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共病患者的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其中精神方面的症状特点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盐酸氟西汀联合雌激素治疗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程湘  陈正琼  谢荣凯  王欣  王智 《重庆医学》2005,34(5):721-722,724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联合利维爱用于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已绝经并符合抑郁症诊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联合治疗组用盐酸氟西汀和利维爱、对照组用利维爱进行治疗.治疗开始日及治疗第1月末和第2月末各随访1次,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抑郁症程度,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价绝经期症状.结果60例绝经期抑郁症患者中,轻度抑郁42例(70.0%),中度抑郁15例(25.0%),重度抑郁3例(5.0%).开始治疗前,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1月末和第2月末联合治疗组SD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开始治疗前,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KM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1月末和第2月末联合治疗组KMI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96.66%,对照组的有效率46.66%,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盐酸氟西汀联合利维爱对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为干预照料者的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自评健康问卷、Zarit照料者负担问卷、流调用抑郁量表调查分析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结果居家痴呆患者照料者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不太好”~“非常不好”的比例占67.5%;照料者主观感受的负担较重;照料者的抑郁症状高于常模(P<0.05),有抑郁症状者占32.5%。结论痴呆患者照料者的健康状况较差,社会在关注痴呆患者的同时,也要关注痴呆患者的照料者。  相似文献   

16.
岳丽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4):1711+1749
目的:探索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问题。方法:66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98例非老年抑郁症患者,两组分别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史、自伤行为、脑电图和病前性格等方面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性别、精神症状、自伤行为、脑电图和病前性格等方面差异明显。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与非老年抑郁症患者有诸多不同之处,应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7.
桂冰  李丹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47-549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新住院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情况及2周住院治疗后抑郁、焦虑症状变化。方法对51例神经内科新入院患者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A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中文版(SF-36)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进行测评,2周末再次评估。结果51例患者中有46例完成两次评估。1/4~1/3的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入院常规治疗2周后,所有患者的抑郁、焦虑量表得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女性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比男性患者明显。脑血管病患者明确的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23.33%和36.66%。结论神经内科新入院患者中多有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住院2周的躯体疾病治疗并未使抑郁、焦虑症状明显缓解,提示临床应重视对抑郁焦虑症状的及时筛查和处理。  相似文献   

18.
经前期综合征的心理症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女学生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 抽取112例16岁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以同年龄、同年级84名正常人为对照组,选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中的10个因子,进行t检验。并以量表的标准常模为常模组,与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经前期综合征的心理症状。结果 经前期综合征的躯体化、人际敏感、优郁、焦虑的情况比对照组为高。但不表现强迫症状和精神症状。结论 16岁女学生得经前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证候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抑郁症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辨证标准。方法 选择抑郁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肝郁气滞证588例,肝郁脾虚证487例,共1075例,对75项证候指标进行频数分析、X^2检验等统计学处理,并建立判别方程。根据统计分析,采取主证辨证法确定两证的证候标准。结果 肝郁气滞证的证候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善叹息、烦躁、脉弦,5项中具备3项(情绪抑郁必备),记分在4分以上者,即可诊断。肝郁脾虚证的证候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善叹息、倦怠乏力、纳差、形体消瘦、脉细,7项中具备4项,即肝郁两项(情绪抑郁必备),脾虚两项者,总记分在6分以上者,即可诊断。结论 情绪抑郁、善叹息等5项为肝郁气滞证的证候标准,情绪抑郁、倦怠乏力、纳差等7项为肝郁脾虚证的证候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睡眠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以及对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与跟踪随访的方法,对2012 年3 月-2014 年9 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确诊的321 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老年性痴呆评定量表- 认知分量表(ADAS-cog)测评,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分为3 组:抑郁组(A 组),焦虑组(B 组)和认知障碍组(C 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分析其与PD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实施睡眠训练方案,训练3~6 个月后再次测评PSQI、HAMD、HAMA 和ADAS-cog。结果调查的PD患者中255 例有非运动症状,各组睡眠质量与非运动症状均呈正相关(p <0.05)。与睡眠训练前比较,睡眠训练后A和B组患者PSQI总得分降低(p <0.05),且HAMD和HAMA 得分也降低(p <0.05)。结论连续睡眠训练能够有效提高PD 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对认知障碍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