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肺主诸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维持生命。肺朝百脉,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肺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肺和心同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气,心主血,气离血死,血离气枯。肺与大肠相表里。  相似文献   

2.
肺系疾病是临床最常见也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感冒、咳嗽、肺痿、肺痈、喘症、哮症、肺胀、肺痨等病。掌握肺系疾病的理法方药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技能之一。肺系疾病的治疗方法大体分为直接治肺法和问接治肺法。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温肺、润肺、补肺、敛肺,即治肺八法,属于直接治肺法的范畴。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不耐寒热,喜润恶燥,所以治肺之法,应以辛、平、甘、润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内经》“聚胃关肺”思想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必因于肺,肺胃关系密切是《内经》对咳嗽辨证中体现的一种学术思想。肺外合皮毛,人之皮毛最易感受外邪;肺脉起于胃之中脘,经胃上口人胸属肺,胃中寒凉饮食、痰饮等,最易由肺脉上至于肺而发生肺咳。《内经》中有:“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对咳之病机综言:“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也。”籍此思想的指导,笔者近年来采用肺胃同治的方法在喉源性咳嗽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古典医籍论“肺”解剖生理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敏  赵志冬  章正祥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00-1801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的交换是在肺进行的。中医也认为肺是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机能是统全身之气。从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上来看,确系以“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然而,从中医对“肺”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描述上来看,中医之“肺”,实际上就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而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为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功能是统帅全身之气,中医的“肺”更代表呼吸系统。本文从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中摘录了较多对肺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及生理所见,两者基本相符,从而认为中医所论之“肺”,即指现代解剖所见之“肺”。当然,中医所谓之“肺”较之现代解剖所见的“肺”器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几乎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相似文献   

5.
肺主气司呼吸,肺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失常。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外邪侵袭首先犯肺,出现卫表不固。肺卫失和之证。肺气宜宣宜降,肺气壅闭宣降不利为咳为喘;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气失调,心血运行不利,则为胸痛、紫绀;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不降,通调失利,水饮停留,为痰为饮,亦可以导致水肿、小便不利。肺系病变病初在肺。  相似文献   

6.
肺阳虚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陈伟  刘家义 《山西中医》2004,20(4):64-64
肺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肃降,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故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从阴阳属性来分析,肺之气属功能为阳,肺之津血属物质为阴。肺阳指肺的功能活动及其功能活动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肺功能方面的反映。《医宗奥泌》谓:“宗气即膻中之阳,此阳属肺”。因此,肺的阳气包括肺的功能以及肺气之类。肺的  相似文献   

7.
历代文献少论“肺阳”的原因再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如辉 《河南中医》1998,18(3):140-141
历代文献少提甚至不提“肺阳”是前贤的自觉选择。因肺脾同属太阴,肺为人体后天之“天”,脾为人体后天之“地”,脾土生肺金,二者关系密切,以脾阳即可概言肺阳。但是若从“阴阳只能体现共性,不能区别个性”这个意义上来说,鉴于脾肺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否将肺阳从脾阳之中游离出来并加以明确,并无重大差别。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脾肺毕竟属于不同脏器,其功能不同,从脏腑阴阳气血理论的完整性计,肺脾之阳又可分论。可见,脾阳、肺阳概念的分与合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技术的发展、体检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人们对其也越来越重视。肺结节被认为是早期肺癌表现形式之一,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影像随访的方式,过程漫长,易造成患者焦虑情绪,而中医药在临床治疗肺结节具有一定的优势。孙增涛教授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指出“肺阳虚”是肺结节发生发展重要原因。文章通过查阅总结“肺阳虚”“肺结节”的相关文献,对孙增涛教授治疗“肺结节”经验总结,分析探讨他基于“肺阳虚”理论治疗“肺结节”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肺结节提供理论依据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浅论肺阳及肺阳虚证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郑洁 《江西中医药》1997,28(4):50-52
浅论肺阳及肺阳虚证治郑洁指导:洪广祥(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肺阳肺阳虚证治五脏各有阴阳,然而纵览古典医著及当今文献,却不难发现述及“肺阴”者甚多,论及“肺阳”者尚少,或者虽略有论及,亦说肺阳即肺气,肺阳虚即肺气虚,如高校教材《中医基础理...  相似文献   

10.
葶苈大黄泻肺汤在急症中的应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吴广铮(233003)关键词草苈子,大黄,泻肺笔者在《伤寒论》“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启示下,自拟葶苈大黄泻肺汤,以葶苈子,大黄为君药,泻肺通肠。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则肠通,肠通则滞消,急症标邪则得以解...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肺心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肺心病因其病程长,迁延难愈而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对77例住院的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就其疗效、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旨在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肺心病心衰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心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肺心病因其病程长。迁延难愈而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对77例住院的慢性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就其疗效、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旨在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肺心病心衰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各种肺系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临床工作中不为少见。自2000年开始,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心瓣膜病又称风心病,属中医"心悸、水肿"范畴,对于该病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在急性期应配合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力衰竭多以心率失常为首发症状,此类症状多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按现代医学病理研究表明,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肌弥漫性纤维化,冠状动脉多呈广泛而严重的粥样硬化,血管腔明显变窄。心力衰竭最明显的是心脏增大,病变主要累及左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与单独应用西药进行对照比较其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缺血性心脏病病人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通心络胶囊3粒tid;对照组40例常规口服辛伐他汀、欣康缓释片、阿司匹林、ACEI制剂,必要时临时应用硝酸甘油等扩冠、抗凝、降血压、降低心肌耗氧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心电图、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显著有效,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例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6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阳通痹汤,每次150 mL,日3次口服。2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1.8%,对照组总有效率77.8%;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7.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4.2%,对照组总有效率70.4%,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86.4%,对照组硝酸甘油停减率70.4%,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难治性心衰又称顽固性心衰,指经常规抗心衰治疗2周以上,心衰不见好转或有恶化倾向,而非心脏情况已至终末期不可逆转。近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心衰患者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肺心病并发肾功能不仝治疗方法。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利尿清煎剂”保留灌肠、二周一疗程。结果: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治疗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0.
心率的快慢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正常人2 4h窦性频率的快慢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称为心率变异性 (HRV)。这种变化的大小用时域法或频率法进行计算 ,它是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重要指标。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HRV降低。笔者现就中医药对H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