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成人脊髓纵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13例行手术治疗的成人脊髓纵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手术后观察和 6个月 ~5年的随访发现, 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 87%, 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 术后恢复似乎与术前病程无关。结论: 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一旦确诊, 无手术禁忌证就应尽早手术。只要手术操作细致, 大多患者症状可缓解, 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行手术治疗的双管型脊髓纵裂T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手术后观察和3个月~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91%,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术后恢复似乎与术前病程无关。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合并TCS的患者一旦确诊,无手术禁忌症就应尽早手术。只要手术操作细致,大多患者症状可缓解,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分型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5月至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管型脊髓纵裂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1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6%,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单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轻,不需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忻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行手术治疗的双管型脊髓纵裂TC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手术后观察和3个月~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率可达91%,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术后恢复似乎与术前病程无关。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合并TCS的患者一旦确诊.无手术禁忌证就应尽早手术。只要手术操作细致,大多患者症状可缓解.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5月~2006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TNCSEP)P40波峰监测,评价其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双管型脊髓纵裂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15年(平均2年6个月)的随访发现,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PrNCSEP术后有明显改变,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6%;单管型脊髓纵裂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脊髓损害轻,不需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6.
儿童与成人脊髓纵裂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儿童与成人脊髓纵裂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异同。方法对110例儿童和29例成人脊髓纵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脊髓纵裂下肢运动障碍,脊柱侧弯、腰背部皮肤特征性的改变等症状、体征较多见;外科治疗对于下肢无力、步态异常、疼痛和感觉障碍效果较好,对于大小便功能障碍效果不理想。而成人以疼痛、下肢无力等症状较多见,外科治疗对于疼痛、下肢无力疗效明显,对大小便功能障碍效果较儿童更差。结论儿童和成人脊髓纵裂在临床特征、预后等方面均有差别,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例成人型脊髓纵裂的分析,提供成人型脊髓纵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成人型脊髓纵裂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疗效。结果:成人型脊髓纵裂是由于脊髓的过屈牵拉,导致间隔撞击裂口下端脊髓,引起发病,常有损伤病史。其主要症状为疼痛,无矫形外科综合征,其症状较儿童型轻,手术可显著改善症状。结论:成人型脊髓纵裂的症状及手术疗效与儿童型脊髓纵裂有明显区别,早诊断早治疗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分型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78年5月至2006年11月收洽的有完整资料的121例单管型及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FTNCSEP)P40波峰监测,评价其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5年,平均2年6个月。96例双管型患者中手术治疗86例,术后观察和随访发现24例痊愈、22例有明显改善、28例有一定改善、12例无明确效果,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PTNCSEP术后有明显改变,尤其是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手术总有效率为86%;10例双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随访发现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有加重趋势。单管型患者25例,手术治疗16例,术前、术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及胛NCSEP无明显变化;未手术治疗的9例,随访时上述指标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双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损害重且呈进行性加重,精细的手术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终止神经进行性损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单管型脊髓纵裂患者脊髓损害轻,无须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9.
程斌  李勇  王坤正  张开放 《中国骨伤》2003,16(10):593-594
目的研究稳定性脊髓纵裂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以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8例稳定性脊髓纵裂诊治情况.根据手术所见、影像学和手术疗效分析其致病机制及治疗要点.结果稳定性脊髓纵裂患者临床症状是脊髓发育不良的结果,11例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非手术7例患者长期随访神经功能障碍无进展.结论稳定性脊髓纵裂患者无需手术,应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分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46例,年龄17.2±4.5岁(7~26岁)。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脊柱侧凸冠状位主弯Cobb角97.6°±23.5°(50°~165°),主弯位于颈胸段1例,胸段58例,胸腰段7例。23例同时存在矢状位后凸畸形,Cobb角89.5°±13.9°(47°~165°)。伴有Ⅰ型脊髓纵裂45例,Ⅱ型脊髓纵裂21例,均合并脊髓拴系。所有患者均行分期手术治疗:Ⅰ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切除骨性分隔、松解脊髓拴系,Ⅱ型脊髓纵裂组患者一期松解脊髓拴系;一期术后3~4周,二期行侧凸矫形手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208.7±107.2min(60~505min),术中出血量297.1±192.6ml(20~2000ml);二期手术时间392.6±150.7min(196~600min),术中出血量2158.8±1158.4ml(450~6000ml)。术前存在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5例患者中,1例术后下肢肌力提高2级,感觉功能有所恢复;其余4例术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2例术前神经功能正常患者二期术中出现脊髓损伤(3.0%,2/66),其中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为4级,感觉稍减退,术后1周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双下肢肌力降低至2级,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减退,经脱水、激素冲击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术后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术后2年随访时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双下肢残留轻度麻木感,大小便功能正常。4例(6.1%,4/66)患者二期术后并发胸腔积液。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3.5个月(6~2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冠状位Cobb角为41.6°±17.8°(12°~107°),矫正率为(61.3±14.3)%;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为43.7°±16.6°(15°~108°),丢失率为(1.9±1.1)%。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8.4°±11.0°(2°~78°),矫正率为(67.6±23.4)%,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为39.7±11.2°(3°~87°),丢失率为(2.3±1.3)%。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和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并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2.
23例单管型脊髓纵裂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单管型脊髓纵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对23例单管型脊髓纵裂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分,并检查其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INCSEP),按临床表现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分组,探讨手术适应证及疗效。结果 7例无临床症状患者随访前后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无变化;11例非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无论是否手术,随访前后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亦无变化;5例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手术后的临床评分及PTNCSEP P40潜伏期明显改善,术中均发现间隔或纤维带等异常结构。结论 对单管型脊髓纵裂应按是否存在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分类并治疗,对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无症状或非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患者不宜手术,应长期观察,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9,自引:6,他引:4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术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992年8月至1997年7月应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此类损伤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情况视为保守治疗的结果。结果:69例伤后平均1.6个月脊髓功能恢复出现停滞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另外38例伤后平均6.2个月出现病情再次加重,手术后3周均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治疗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效果,早期手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缩短治疗周期,还可以避免后期发生创伤性脊髓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行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的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2~28岁,平均(15.6±3.3)岁。合并Ⅰ型脊髓纵裂11例、Ⅱ型脊髓纵裂13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80°~135°,平均93.4°±13.9°;柔韧性4.9%~28.3%,平均13.9%±7.1%。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患者,截骨矫形前先切除骨性纵隔;对合并Ⅱ型脊髓纵裂患者直接行截骨矫形术,脊髓纵裂不予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24~68个月,平均(44.5±17.4)个月。手术时间395~895 min,平均(554.7±118.4) min;术中失血量1 000~9 600 ml,平均(3 741.7±2 260.0) ml;术中输血量800~8 850 ml,平均(3 711.3±2 059.4) ml。术后矫正率47.2%~96.7%,平均65.9%±11.3%;末次随访矫正率40.7%~94.5%,平均62.7%±12.0%;矫正率丢失0.3%~8.9%,平均3.0%±2.4%。6例(25.0%,6/24)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即刻暂时性神经损害加重3例(12.5%,3/24)、脑脊液漏2例(8.3%,2/24)、胸膜破裂1例(4.2%,1/24),无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3例术后即刻出现神经并发症患者于出院后1周、3个月、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或较术前改善。结论 一期后路脊椎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一期手术并未增加神经并发症的风险。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大。  相似文献   

15.
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纵裂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脊柱脊髓畸形。文献报告脊髓纵裂[1~3]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中约占5%~9%。本组自1980~1992年,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143例,其中合并脊髓纵裂者6例,占4.2%。本组发病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与最初开始治疗脊柱侧凸时对脊髓纵裂并发症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从1985年以后,由于重视了对可疑脊髓纵裂的患者做周密细致的临床检查,X线该片,脊髓造影和CT扫描,使脊髓纵裂并发症的发现率明显提高。1资料与方法 本组6例中3例缺乏下肢神经症状,在垂直悬吊牵引下也无任何神经症状出现,但在正位X线平片上,特别是Stagnara位片…  相似文献   

16.
对29例脊髓纵裂患者(手术组20例,非手术组9例)行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TNCSEP)测量研究,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患病组PTNCSEP明显异常,两下肢间的PTNCSEP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组患者手术后PTNCSEP明显改善(P<0.05),非手术组患者随访发现PT-NCSEP无改善(P>0.05)。结果表明:PTNCSEP是一敏感、客观、可靠的诊断工具,可用来判断脊髓纵裂神经损害的程度及机理,评价手术效果,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脊髓纵裂及其合并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a获随访经手术治疗的脊髓纵裂患儿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7d-14岁。均因腰背部异常、双下肢和(或)二便功能障碍做全脊柱x线、MRI、CT等检查。手术先切断终丝松解栓系,再打开硬膜直视下切除纤维束或骨软骨嵴,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弯者一期或二期半脊椎后路切除矫形。[结果]48例患儿均有脊髓低位,伴发脊髓栓系综合征34例,脊柱侧弯及后凸26例,脊髓脊膜膨出14例,脊髓空洞15例,椎管内脂肪瘤12例。依照脊髓纵裂Pang分型:Ⅰ型27例,Ⅱ型18例,混合型3例。位于颈段1例,胸段6例,胸腰段1例,腰段38例,骶段2例。术后改善28例,恢复正常3例,无效3例。后路半脊椎切除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弯效果满意。[结论]脊髓纵裂极易合并脊髓栓系及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应常规行脊柱x线、MRI、CT等检查,以提高脊髓纵裂、脊髓栓系及其他脊柱畸形的诊断率。早期切断终丝松解栓系,直视下切除纤维性、骨或软骨性间隔是治疗脊髓纵裂的必要手段。同时一期或二期后路半脊椎切除是早期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例脊髓纵裂患者的CT图像与手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其CT图像和手术所见基本相符。据CT和手术所见,将脊髓纵裂间隔分为骨性、软骨性、纤维性和混合性。本文就CT平扫图像对脊髓纵裂的诊断、CT平扫图像和手术中所见在研究神经缺陷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各类型间隔的CT表现和术中所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0例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颈椎前路、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平均随访4年8个月,根据ASIA分级标准,在21例非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1例,C级5例,D级15例,治疗后恢复至D级者4例,恢复至E级者15例,无明显恢复者2例;在9例手术治疗组中,治疗前B级2例,C级4例,D级3例,治疗后恢复至C级者1例,恢复至D级者3例,恢复至E级者4例,无明显恢复者1例.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明显受压的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05—2017-05间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对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术后随访1a,恢复55例(68.75%),未恢复25例(31.25%),其间死亡6例(7.50%),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A级恢复4例(12.50%),B级恢复15例(71.43%),C级恢复18例(94.74%),D级恢复8例(100.0%)。(2)单因素分析:受伤至就诊时间、术前伤史、伤后椎管侵占率、伤后8 h内使用激素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但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损伤类型、损伤节段及损伤能量与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P0.05)。(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受伤至就诊时间、术前伤史、伤后椎管侵占率、伤后8 h内使用激素,是影响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对下颈椎损伤并发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迅速给予有效救治,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