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认识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另一种并发症--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方法:回顾分析12例既往无心力衰竭史、因房颤经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 032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48 h内发生急性心衰12例(1.2%),12例中慢性房颤11例,阵发性房颤1例.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12例(100%),其中端坐呼吸8例(67%),剧烈胸痛2例(17%),发热(37.5℃~38.5℃)6例(50%),肺部湿性啰音12例(100%),心室率增快12例(100%),低血压1例(8%),胸片提示胸腔积液3例(25%)、肺水肿改变4例(33%),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少量心包积液5例(42%),白细胞计数大于10.0×109/L 7例(58%),左室射血分数(59.6±3.2)%.所有患者于治疗后2~7 d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可能会发生心衰,合理的支持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达24.8%,其中超过80岁的老年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高达32.86%〔1〕。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推广,接受这种治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房颤消融术后的抗凝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1目前抗凝治疗方法及现状抗凝治疗是房颤消融术后的重要部分,目前临床上依然根据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来选择抗栓药物,最常用的危险分层工具是〔(CHADS2)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率变化的时间效应。方法入选导管消融术后随访无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复发的症状性房颤患者52例,平均年龄64.65±10.18岁(38~76岁)。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平均心率的变化。结果52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心室率为68.92±7.53次/min,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心室率分别为75.58±6.48次/min、71.13±6.45次/min和68.90±7.28次/min。43例随访6个月时的心室率为70.47±5.95次/min。22例随访12个月时的心室率为69.95±5.35次/min。除术后1周平均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房颤消融可引起心率增加,以术后1周最为明显。症状明显者可增服控制心率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0,29(5):447-447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这为许多心房颤动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但是随着接受消融人数的增多,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增大。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消融的一种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发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防治心房食管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方法:选择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3例,测定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比较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间的血清标志物水平. 结果: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为(7.8±1.4) ng/L对(4.5±0.9) ng/L; 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为(18.9±3.2)μg/L对(14.9±4.1)μg/L;MMP-2水平显著升高,为(935.9±92.3) μg/L对(766.2±169.2)μg/L;两组TIMP-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5354.2±1164.8) pg/L对(4966.9±979.1)pg/L,P>0.05. 结论: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血清IL-6、hs-CRP及MMP-2水平与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术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房颤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男40例,女30例,年龄(51.2±16.1)岁,于消融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用SF-36健康随访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66例顺利完成随访,按消融效果分为成功组(54例)和复发组(12例)。结果射频消融术后1、3、6个月的房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消融前比较,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状态和精力有明显提高(P〈0,05),其中除了社会功能外,其余4个指标消融术后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社会功能消融术后各时间点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驱体疼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的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消融前比较,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社会功能、情感状态和精力有明显改善(P〈0.05)。复发组生活质量8个评价指标分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消融术可以早期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Liu  TJ  Lai  HC  Lee  WL  韩丽英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74-674
房间隔穿刺技术已广泛用于心脏病的检查和治疗,以往研究证明:穿刺房间隔进行左心导管操作是安全的,但尚未研究该项操作的近期与远期并发症,本研究分析心脏瓣膜病和心律失常患者在房间隔穿刺的检查、治疗中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1993年1月~2003年5月行房间隔穿刺术患者176例,其中男67例,女109例,分为导管检查组、射频消融组和瓣膜病组。分析各组近期急性事件并发症,如:心脏穿孔、脑卒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远期并发症,如:房间隔缺损(ASD)、脑卒中、缓慢型心律失常、18个月内死亡率的差异。对疑有左房血栓的患者行食道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375例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男性201例,女性174例,平均年龄(56.9±12.4)岁。其中阵发性房颤289例,持续性房颤86例;左心房内径34~56(38.3±9.4)mm。消融终点为完成环状消融线并实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采用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随访房速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内发生的房速采用药物治疗;2个月之后发生的房速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和再次消融。结果 术后2个月内出现房速发作45例(12.1%),23例随访中自愈。2个月后房速发作22例,其中阵发性房速13例,持续性房速9例。再次消融20例,其中3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右心房局灶性房速,消融均获成功。16例为左心房起源房速,其中肺静脉起源房速6例,再次消融成功。局灶性房速3例,分别位于左心房顶部、前壁中上部、前壁右上部,均消融成功。7例为大折返性房速,其中2例消融成功,另5例消融失败行电转复。房速消融术后随访3~11(6.5±2.2)个月,14例(70%)患者无房速发作。1例频繁发生房速终止后长间歇而晕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本研究房颤消融术后房速发生率为12.1%,约半数术后2个月内可以自愈,再次消融房速多为肺静脉起源或大折返性,少数为局灶性起源,针对机制消融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导管消融手术日益广泛的开展,一些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也逐渐见诸报道。现对这些相对少见、甚至罕见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术后不少于3个月的抗凝能够有效降低栓塞风险。然而,3个月后是否需长期抗凝治疗尚未明确。目前,多个观察性研究表明低卒中风险患者消融成功术后3个月后可停服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1.
左心房容积指数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左心房大小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预后的相关性及其评估指标。方法本中心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行房颤导管消融的连续43例患者,平均年龄60±12岁,男25例(58%);持续房颤5例(12%);CARTO三维标测下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二维超声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上下径和左右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椭圆公式(Pum-bo法)计算左心房容积(LAV),体表面积(BSA)标化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和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消融后3个月评价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房颤病史、高血压、LAD、LAV、LADI、LAVI、LVEF与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单次消融3个月后15例(34%)患者有复发。复发组与消融治疗有效组L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19±23.68mL/m2和52.07±17.34mL/m2,P=0.019),复发组LAVI95%CI54.70~80.30mL/m2。而年龄(59.5±12.0岁和60.5±12.0岁,P=0.806)、性别(男/女分别为7/9和18/9,P=0.338)、房颤病史(4.4±4.2年和5.8±5.3年,P=0.46)、高血压患病率(6/15和11/27,P=0.963)、LAD(4.01±0.50cm和3.87±0.50cm,P=0.41)、LADI(0.0476±0.0018和0.0423±0.0020,P=0.093)、LAV(53.92±17.14mL和49.92±16.65mL,P=0.471)、LVEF(69.7%±10.1%和70.2%±11.0%,P=0.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LAVI与复发的Pearson相关系数r=0.374呈正相关,OR=1.04,95%CI0.99~1.09,P=0.04。结论LAVI评估左心房的大小优于左心房内径、LADI和LAV等参数;LAVI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成功率相关,可预测房颤导管消融术的预后。我们的研究提示,LAVI≥55mL/m2可作为判断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高危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左房大小和机械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并比较肺静脉口节段性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PVA)两种术式在此方面的异同。方法6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应用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天、1个月和3个月时的左房前后径、左房面积、舒张晚期跨二尖瓣血流峰速(A峰)和舒张晚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A’峰)。结果66例患者中,30例接受SPVI术,36例接受CPVA术。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及术前超声参数相似。术后随访(315±153)d,SPVI组和CPVA组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相似(70%与75%,P=0.650)。两组在手术后左房面积均较术前缩小,SPVI组发生于术后1个月,而CPVA组于术后3个月。SPVI组左房直径也显示出明显缩小(P〈0.05),而CPVA组术前和术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房机械功能方面,CPVA组于术后1天A峰和A’峰明显降低(P〈0.05),两者均于3个月后较术后1天明显回升,A峰恢复至术前水平,A’峰较术前有明显升高。SPVI组术后1天没有出现A峰和A’峰明显降低;其A峰于术后1个月升高,并保持至3个月;A’峰于术后3个月时升高。结论阵发性房颤经导管SPVI术和CPVA术治疗后3个月,可以出现左房面积缩小和收缩功能改善。CPVA术比SPVI术造成了更多的左房损伤,表现为术后1天左房功能的下降以及术后左房大小、功能参数改善的延迟。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心房颤动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特别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成功率更高。然而,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仍不少见,特别是慢性心房颤动。影响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重、年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炎症、心房纤维化、左房疤痕、左房大小等,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对指导个体化治疗及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有一定的意义。因此,现对这些危险因素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中发生的心脏穿孔。与常见心脏穿孔的原因不同,该例在成功穿刺房间隔后,由消融导管通过房间隔卵圆窝的穿刺点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年龄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的1283例心房颤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820例,持续心房颤动463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55岁组449例;55~岁组428例;65~岁组340例;≥75岁组66例。术后第1、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结束比较4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手术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5年随访结束时〈55岁组、55~岁组、65~岁组、≥75岁组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分别为52.8%(237/499)、50.5%(216/428)、42.9%(146/340)及34.8%(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复发的患者中,进行二次消融患者分别为24.9%(112/499)、23.6%(101/428)、24。1%(82/340)及25.8%(17/66)(P=0.876);最后1次消融后维持窦律分别为322例(71.7%)、301例(70.3%)、217(63.8%)及37(56.1%)的患者(P=0.26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心房颤动类型及左心房直径是单次手术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矫正了上述心房颤动复发关系较为密切的已知因素后,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仍旧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1.011,95%CI:1.001~1.019,P=0.013)。4组间再次消融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各种并发症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长期随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再次消融术后,各年龄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机制及早期再消融的可行性、疗效.方法 入选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8±8.4岁,房颤复发距首次消融时间4.9±3.7 d.若肺静脉传导恢复,则补点消融再次隔离.肺静脉隔离后诱发房颤,标测并消融非肺静脉异位灶.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14例患者首次消融后24.7±5.5 d再次消融.仅1例肺静脉传导无恢复,其余13例(92.9%)中均有至少一侧肺静脉传导恢复,补点消融后均再次隔离.3例(21.4%)为上腔静脉起源房颤,行上腔静脉隔离房颤终止.1例(7.1%)为界嵴上部起源,行局灶消融成功.3例诱发出典型心房扑动(房扑),1例诱发出左心房房扑,消融均成功.术后平均随访5.8±1.4个月,13例患者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有阵发性房速发作(服用维拉帕米).结论 肺静脉传导恢复是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非肺静脉(上腔静脉、界嵴)的异位灶,早期再消融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并发症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中心不同阶段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演变特征。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共有2260例房颤患者在本中心接受导管消融,包括男性1265例,女性995例;阵发性房颤1449例,慢性房颤811例。消融术式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于慢性房颤附加碎裂电位消融。分为三个时间段(2004—2006年、2007年、2008年)统计并发症发生和诊治情况。结果共发生并发症61例(占2.70%),其中心脏压塞11例,血栓栓塞18例,肺静脉狭窄1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18例。2004—2006年心脏压塞5例(2例外科修补),脑栓塞3例(1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肺静脉狭窄6例,血管穿刺并发症6例;2007年心脏压塞4例(2例外科修补),脑栓塞3例(1例死亡、2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肺静脉狭窄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5例;2008年心脏压塞2例(内科保守),脑栓塞7例(5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肺静脉狭窄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7例(1例血胸、1例股动静脉瘘,外科修补)。三个阶段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比2.6%比2.8%,P=0.93),2008年心脏压塞发生率(0.2%)较2004—2006年阶段(0.6%)和2007年阶段(0.6%)下降,P=0.5;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1.0%)高于2004—2006年阶段(0.5%)和2007年阶段(0.6%),P=0.2。肺静脉狭窄和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显著变化。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总体安全性较好,虽然经验增加,但主要并发症并没有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并以此评估导管消融术对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测定49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及术后4h的血清cTnI,MYO,CK和CK-MB。结果49例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比术前心肌酶学各项指标均升高(cTnI2.90±1.67μg/L比0.01±0.00μg/L,MYO70.32±58.96μg/L比23.32±7.01μg/L,CK219.58±117.20U/L比119.79±32.76U/L,CK-MB33.47±16.11U/L比19.63±5.87U/L,P均<0.05)。术后持续性房颤组cTnI为3.82±1.71μg/L,MYO为96.00±72.59μg/L,CK为278.60±130.75U/L,CK-MB为38.40±17.19U/L;阵发性房颤组cTnI为1.88±0.86μg/L,MYO为41.78±12.43μg/L,CK为154.00±49.80U/L,CK-MB为28.00±13.68U/L。组间比较,持续性房颤组cTnI,MYO和CK水平均较阵发性房颤组明显升高(P均<0.05),而两组间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肌酶升高,在所有指标中以cTnI最为敏感和特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日益广泛开展,导管消融术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即继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逐渐成为临床心律失常治疗的关注热点,其机制在不同患者中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患者亦可涉及多种机制,因此这种心律失常的处理可能较心房颤动本身更为棘手。现就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肺静脉狭窄的可能原因 ,并随访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 自 1998年 8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共对连续 2 0 6例房颤患者施行了肺静脉消融治疗。消融后根据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判定有无狭窄 ,并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 (<5 0 %直径 )、中度狭窄 (5 0 %~ 75 %直径 )和重度狭窄 (>75 %直径 )。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与术中肺静脉狭窄相关的临床因素 ,并对所有狭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表现的随访。结果 总计消融 6 2 2根肺静脉 ,其中 10例(4 9% )患者的 10支 (1 6 % )肺静脉出现狭窄 ,包括重度狭窄 2支 ,轻度和中度狭窄各 4支。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在肺静脉深部放电是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肺静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胜算比OR 1 3;95 %可信区间 :1 0 3~ 1 4 1;P <0 0 5 )。肺静脉狭窄部位距离肺静脉开口平均 (1 2± 0 2 )cm。随访 12~ 5 3(4 2 2± 11 8)个月 ,10例患者均未出现提示肺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术后 6~ 12个月 ,9例 (90 % )患者进行了肺通气 /灌注扫描检查 ,均未见异常 ;7例 (70 % )患者接受了肺静脉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原狭窄部位未见狭窄程度进展或消退。结论  (1)在肺静脉深部放电是导致肺静脉狭窄的重要原因 ;(2 )单支肺静脉狭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